周碧雯
(國藥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 200023)
新版《藥品召回管理辦法》(簡稱新《辦法》)已于2022年11月1日實施。此次新《辦法》依據《藥品管理法》《疫苗管理法》等法律法規,以規范性文件的形式對原版《藥品召回管理辦法》(以下簡稱原《辦法》)進行了修訂完善,旨在進一步規范藥品召回相關工作,將可能的藥品安全隱患消除在萌芽或初起階段[1]。本文從執行層面出發,結合相關上位法辨識各市場主體的責任,結合相關文獻提及的召回實踐中常見的問題對新《辦法》執行要求進行分析,給出執行建議,供業內同行參考。
為配合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marketing authorization holder, MAH)制度落地,新《辦法》將召回的實施主體由藥品生產企業調整為MAH,明確其主體責任。而境內代理人、中藥飲片生產企業、中藥配方生產企業雖不屬于MAH的范疇,但須按照新《辦法》組織實施召回,履行MAH相關義務,故其同MAH一樣在召回活動中承擔主體責任。
藥品生產企業雖不再是召回的實施主體,但其同藥品經營企業、藥品使用單位一樣,應主動配合MAH履行召回義務。其次,依據《疫苗管理法》《藥品網絡銷售監督管理辦法》和《藥品經營和使用質量監督管理辦法》,藥品配送單位、藥品網絡銷售企業、第三方平臺和藥品使用單位亦應當積極配合MAH實施召回。因此,藥品生產企業、藥品經營企業、藥品配送單位、藥品使用單位以及提供藥品網絡交易平臺服務的第三方平臺在藥品召回活動中承擔協同責任。
由此可見,新《辦法》及其上位法對召回活動中各市場主體的責任給出了清晰的定位。
原《辦法》實施10余年來,為及時有效加強藥品安全風險管理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在實踐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如藥品質量信息收集滯后,藥品召回渠道不通暢、部分內容操作性不強等。現從風險信息識別、召回信息傳達和藥品召回報告/備案3個方面分析新《辦法》對相關主體的執行要求。
及時發現已上市藥品存在的質量問題或者其他安全隱患,是發起召回的前提。新《辦法》實施之前,藥品生產企業雖是召回的第一責任人,但由于其不承擔藥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責任,加之看重藥品召回產生的負面影響及擔心藥品召回帶來的經濟損失,導致其自主召回意識薄弱,故我國藥品召回方式多為藥監部門對企業的責令召回[2]。其次,藥品不良反應報告是發現缺陷藥品的一條重要途徑,但長期以來我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率低、質量差的現狀也無法有效地為藥品召回提供有力依據。這些主客觀因素導致藥品生產企業不主動或者無法有效發現其上市藥品存在的安全風險信息。
為此,新《辦法》通過強調各市場主體的主動意識,表現在MAH應主動收集、記錄藥品的質量問題、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及其他安全風險信息;藥品生產企業、藥品經營企業和藥品使用單位發現藥品可能存在安全風險時應當及時通知MAH,并積極協助MAH進行調查與評估。主動意識的提出勢必督促各市場主體改變其原有的認識,為及時、有效識別已上市藥品安全風險信息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
藥品召回實施的效果依賴于召回信息的及時傳達,而信息的有效傳達需以準確掌握藥品流向為前提。2006年國家推行了藥品電子監管系統建設,通過該系統及時掌握召回藥品的流向及數量,提升召回效率是該系統設計的初衷之一[3]。但其建設過程可謂一波三折,2016年9月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宣布藥品追溯體系建設替代藥品電子監管體系建設,從此進入藥品生產企業自建追溯體系的時代。但目前藥品流通企業若沒有藥品生產企業的強制要求,均不再掃碼上傳,而零售終端、醫院由于成本控制及業務流程因素,基本不掃碼上傳,在數據不完整的情況下,無法實現全過程追溯[4]。因此,藥品生產企業在無法準確掌握藥品流向及數量的情況下,一旦發起召回,只能通過召回通知的逐級傳遞來傳達召回信息。但紙質信息的傳遞難免會出現途中停滯的情況,使藥品經營企業、藥品使用單位無法及時獲知藥品召回信息,導致患者繼續使用擬召回藥品的情況時有發生[3]。
為此,新《辦法》明確各市場主體應按照規定建立并實施藥品追溯制度,為上市藥品全過程可追溯提供保障。與此同時,為保證公眾能及時獲知藥品召回信息,降低召回藥品繼續使用情況的發生,新《辦法》明確MAH建立信息公開制度,即在下發召回通知的同時,通過企業官方網站、藥品相關行業媒體、藥監局網站向社會發布召回信息。
由此可見,建立并實施藥品追溯制度,能保證藥品召回信息傳播渠道的通暢,而拓寬召回信息的發布渠道,則能提升信息傳達的范圍,二者相結合使召回信息能及時、準確地傳達給各市場主體及使用對象,為有效控制問題藥品,消除藥品安全隱患提供了制度保障。
新《辦法》進一步明確藥品召回報告/備案的相關要求。首先,明確報告/備案對象,即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其次,要求備案及時化。即MAH在下發通知的同時,需同步將調查評估報告、召回計劃和召回通知向藥品監督管理部門進行備案。再次,要求召回效果評估前置化,即在實施過程中,除應報告召回進展情況以外,還應及時評估召回效果,當發現召回不徹底時,MAH須變更召回計劃并重新備案。最后,明確召回總結報告時限。即在召回完成后10個工作日MAH應將藥品召回及處理情況報告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并在其年度報告中進行統一說明。
通過細化報告/備案的實際操作,使藥監部門的職責實現從監管到督導結合的轉變,通過及時準確地掌握召回動向,督導MAH開展召回活動,為保證召回實施的有效性提供流程保障。
因此,新《辦法》在明確各市場主體責任的基礎上,從思想認識、制度建設,操作流程等方面對其提出更為明確的要求,旨在糾正原召回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以提升其有效性。
新《辦法》中要求MAH應主動收集、記錄藥品的質量問題、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及其他安全風險信息,對可能存在的質量問題或者其他安全隱患進行調查和評估,而上述內容均屬于上市后藥物警戒工作范疇[5]。為規范藥物警戒活動,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于2021年5月頒布了《藥物警戒質量管理規范》(Good Pharmocovigilance Practice, GVP),該規范分別以藥物警戒體系建設和藥品風險管理兩條主線,為MAH實施藥物警戒指明了方向[6]。MAH應認真研究GVP提出的要求,了解其核心要義,切實做好藥物警戒工作。與此同時,藥品生產企業、藥品經營企業、藥品使用單位等其他市場主體應主動反饋藥品生產、經營、使用環節中的安全風險,并配合MAH開展調查、評估等工作,為藥物警戒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協助,以提升藥品安全風險識別效率,共同維護公眾用藥安全。
藥品追溯制度是三大基本制度之一,是《藥品管理法》最嚴監管的體現。為督促各市場主體落實該制度,《藥品管理法》對未執行該制度的行為給出了明確的量罰標準。目前,國家藥監局已編制了《藥品信息化追溯體系建設導則》等12個藥品追溯標準規范,旨在引導各市場主體能密切配合、協同建設,共同推動藥品信息化追溯體系建設,最終實現藥品追溯體系的共建、共治與共享。各市場主體應充分認識到藥品追溯體系建設是藥品召回能否到位的根本保證,以及有效防止藥品安全問題對社會造成的不良影響,維護企業形象的重大意義,主動依據藥品追溯標準規范建立并完善藥品追溯體系,為藥品全過程可追溯提供數據支持[7]。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大多數媒體或者機構都會采取多平臺、多渠道的傳播策略。比如我國的召回技術機構--缺陷產品管理中心,其搭建的包括官方網站和新媒體賬號(微信訂閱號、頭條號、百家號以及抖音號)等融媒體矩陣[8],將召回信息傳播從單一的文字內容,推向多種形式發展,擴大了人體感知的范圍,使其能夠獲得更多注意力。因此,MAH也應該主動運用多種媒體,搭建屬于自己的融媒體矩陣,以達到與藥品監管部門、社會媒體的聯動,也實現與其他市場主體及使用對象的互動,使其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能夠主動參與討論、并給予回應,并使后者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二次傳播,擴大宣傳的范圍和深度。
綜上所述,新《辦法》以MAH為主線進一步明確召回全流程環節的具體操作要求,在提升可操作性的同時壓實各市場主體的責任。各市場主體應充分認識到自身在消除藥品安全隱患,控制藥品安全風險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以及開展藥品召回活動對維護企業形象的重大意義,并主動承擔起相應的職責,做好配合,共同踐行保障公眾用藥安全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