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璐瑤
(青海大學財經學院,青海 西寧 810016)
我國是農業大國,但我國農業的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近些年,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農產品行業完善、優化供應鏈網絡提供了新的方向,面對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傳統農產品行業應借助網絡技術發展好供應鏈網絡。農產品供應鏈網絡的完善與優化有利于我國農業的發展,深受社會、國家和企業的關注。
供應鏈網絡是由與處于供應鏈核心地位的核心企業相連的成員組織構成的,這些組織處于供應鏈上游或下游,從起始端連接到供應鏈末端,即需求端(消費者)。
供應鏈中的企業在日常經營時,一般傾向于選擇多個供應商和多個經銷商以規避風險,供應鏈系統中常常會有多個供應商、多個制造商、多個經銷商和多個零售商構成的供應鏈網絡。供應鏈網絡優化是優化供應鏈中的企業或者連接處的配置、決策等,以達到供應鏈網絡利益最大化。當前市場是典型的買方市場,市場環境復雜、市場需求不確定、企業間競爭越來越激烈,如何在不確定環境因素影響下優化設計供應鏈網絡是當前重要課題。
文章總結分析了相關農產品供應鏈網絡優化文獻的出版期刊(選取知網收錄的SCI、EI、北大核心、CSSCI、CSCD、AMI)、年論文數和被引頻率,概述了高被引論文關鍵詞網絡頻次,總結歸納了現有文獻,從文獻的研究內容出發劃分子主題,并在文獻綜述的基礎上客觀討論了現有文獻子主題的研究現狀、方法和局限性。
在收集已有文獻時,文獻來源于SCI、EI、北大核心、CSSCI、CSCD、AMI 的期刊論文,主題選為“農產品”和“供應鏈優化”,截至2023 年3 月29 日,滿足條件的文獻共有92 篇。
文章對92 篇文獻的發表年份、出版期刊和被引量進行了總結分類,見圖1。

圖1 92 篇文獻的發表年份
圖1 表示92 篇文獻的發表年份,可以明顯發現2009—2010 年,農產品供應鏈網絡優化相關文獻數量出現了小幅增長,這是因為2010 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到要“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并要“加大力度建設糧棉油糖等大宗農產品倉儲設施,完善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支持大型涉農企業投資建設農產品物流設施”。
而2021 年明顯是研究農產品供應鏈優化的最高峰,這是因為我國提出“到2020 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
由表1 可知92 篇文獻的出版期刊,發表相關文獻最多的是《商業經濟研究》,其次是《農業經濟》。

表1 92 篇文獻的出版期刊 單位:篇
92 篇文獻中,被引最多的文獻是2007 年李季芳學者發表的《我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思考》,被引182 次;之后是2018 年馬雪麗等學者發表的《考慮保鮮努力與數量/質量彈性的農產品三級供應鏈協調優化》,被引89 次;排第三位的是劉助忠等學者發表的《“互聯網+”概念下的“O2O”型農產品供應鏈流程集成優化》,被引67 次。其余89 篇文獻被引量均在50 次以下。
聞卉等學者(2021)[1]基于零售商的合作偏好,建立了三階段Stackelberg 博弈模型,得出了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政府補貼機制和優化策略;鄒筱等學者(2021)[2]研究了由生鮮農產品供應商和銷售商組成的二級供應鏈,設計了“雙向收益共享成本分擔”的契約,并最終得出了銷售商制定價格的相關結論;陳瀟等學者(2022)[3]研究了粵北少數民族地區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了優化方法;學者豆丹丹和李麗英(2021)[4]分析了我國縣域生鮮農產品流通的特點和問題,并基于社區團購的生鮮農產品流通體系提出了優化對策;王海南等學者(2020)[5]研究了我國生鮮農產品的流通模式演進和動力機制,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后其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優化路徑。
學者劉娜娜和張峰偉(2022)[6]對農產品電子商務全渠道供應鏈價值進行了逆向分析,并提出了優化路徑;李承東學者(2021)[7]基于“互聯網+”的背景研究了臍橙電商供應鏈的構建相關問題。
學者尚杰和吉雪強(2020)[8]研究了區塊鏈技術與生態農產品供應鏈,基于博弈視角,提出了如何利用區塊鏈技術優化生態農產品供應鏈的方法;學者王卉和王林(2022)[9]分析了農產品智慧供應鏈合作機制中存在的問題,并在合作博弈視角下提出了優化路徑;學者白世貞和黃紹娟(2021)[10]研究了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在數字經濟環境下的運作模式,并提出了針對性優化路徑;盧奇等學者(2022)[11]分析了我國農產品供應鏈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區塊鏈技術應用下的優化對策。
李歡歡學者(2022)[12]分析了河南省農產品綠色供應鏈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如何優化的對策;學者高鵬和孫智君(2021)[13]研究了農產品綠色供應鏈存在的問題,基于“互聯網+”的背景提出了優化策略;學者呂利平和馬占峰(2020)[14]基于成本權衡理論分析了農產品綠色供應鏈的優化動因,并提出了其優化方案。
學者文艷嬌和戴昀弟(2022)[15]研究了我國農產品流通供應鏈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優化策略;尚延超學者(2021)[16]基于新零售模式分析了農產品流通供應鏈的特征、運作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其發展方向和具體的優化路徑;唐萬歡學者(2019)[17]測算了我國農產品流通供應鏈的服務效率,指出其瓶頸并構建了優化系統。
陳永平學者(2019)[18]從消費質量需求的角度入手,分析了農產品供應鏈質量管理的特點與要求,并提出了具體優化的對策;曾夢玲學者(2021)[19]研究了農產品供應鏈質量的協同控制機制,并提出了其優化路徑。
楊保軍學者(2022)[20]對全渠道模式下的特色農產品服務供應鏈模式進行了案例研究,提出了具體的優化方案;王旭坪等學者(2022)[21]將縱向持股策略引入到農業供應鏈中,構建博弈模型,研究了基于股權合作的農業供應鏈優化問題;孫國華等學者(2019)[22]基于貨架空間和零售價格共同影響產品需求的前提,研究了不同貨架空間分配順序下的供應鏈的最優決策與利潤;張喜才學者(2021)[23]分析了貧困地區農產品供應鏈的關鍵環節,指出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如何優化升級。
梳理現有文獻可以發現,關于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優化的相關問題的研究最多,其次是關于農產品數字供應鏈優化和農產品綠色供應鏈優化的相關研究。總的來說,與農產品供應鏈優化的相關問題一直是學者們關注研究的重點問題。未來,可以通過將農產品供應鏈優化與其他學科問題相結合,進一步完善該領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