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 軍

“德”是個歷史悠久的古漢字,甲骨文中的“德”,左邊是“彳”,表示道路,右邊是“上十下目”,意為眼睛直視所行之路。后來在“目”下邊又加了“一”和“心”,遂成今日之“德”,古人認為一切行為都能遵循自己的本性,不欺、不偽、不昧,一心一意,順乎自然,就是“德”。在中國傳統價值體系文化中,“德”可謂核心要素,上至國家用人,下至布衣之交,“德”都是首先考慮的因素。甚至連一些動物都有幸沾光,被冠以德名。
漢代韓嬰《韓詩外傳》就把雞謂之德禽,理由是:“首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敵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時,信也。”雞首之冠巍巍然、昂昂然,燦燦然,儼然一個峨冠博帶、倜儻風流的古代文人雅士,此乃文德也;腳后之距孔武有力,如同絕命槍、撒手锏,兩軍陣上常常可以出其不意,給敵致命一擊,此乃武德也;面對敵人的討敵罵陣,敢于殊死迎戰,挫敵鋒銳,此乃勇德也,也正因為此等勇氣,才有一幕幕令人擊掌、精彩至極的斗雞之戲;雞不喜獨食,它認為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每逢看見食物必招呼同類一起享用,此乃仁德也;雞還有一個十分了不起的美德,就是夤夜守時,從不失信,此乃信德。文、武、勇、仁、信,五德俱備之雞,難道不該稱之為德禽嗎?
晉代陸云或許是受此啟發,亦或許是不服,他說“蟬”也有五德,并特作《寒蟬賦》證之:“夫頭上有,則其文也;含氣飲露,則其清也;黍稷不食,則其廉也;處不巢居,則其儉也;應候守時,即其信也。”五德之美怎可讓雞一家獨享呢?
《水滸傳》中的宋江認為大雁也具備五德,他說:“此禽仁、義、禮、智、信五常俱備;空中遙見死雁,盡有哀鳴之意,失伴孤雁,并無侵犯,此為仁也;一失雌雄,死而不配,此為義也;依次而飛,不越前后,此為禮也;預避鷹雕,銜蘆過關,此為智也;秋南冬北,不越而來,此為信也。”
無論雞,還是蟬、雁,它們身上的五德,雖略有不同,但卻有一個鮮明的共同點,皆是不約而同地寄予了世所公認的道德理想,即仁、義、禮、智、信,此為儒家“五常”,也稱五德。
仁是仁愛之心,“仁,親也。”《禮記》曰:“上下相親謂之仁。”子曰:“仁者,愛人。”也就是說,人與人相互親近、關愛就是仁;義者,宜也。凡事當做則做,不當做就堅決不做。利益面前有大義,“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禮是人際關系的正常規范和社會秩序,《左傳》曰:“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尊卑有別,長幼有序,處事有規,不敗人倫;智是明辨是非,通曉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不會惑之以妄,眩之以偽;信是言無反復、誠實不欺、一諾千金。
孔子說:“德不孤,必有鄰”,又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司馬光則從德與才的關系這個角度十分透徹地闡述了“德”的極端重要性,他說,德才兼備稱之為圣人;無德無才稱之為愚人;德勝過才稱之為君子;才勝過德稱之為小人。所謂才,是指聰明、明察、堅強、果毅;所謂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輔助;德,是才的統帥。選人、用人,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與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因為君子持有才干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干用來作惡。持有才干做善事,能處處行善;而憑借才干作惡,就無惡不作了。愚人盡管想作惡,因為智慧不濟、能量不夠而難以造成大的危害;而小人既有足夠的陰謀詭計來發揮邪惡,又有足夠的力量來逞兇施暴,自古至今,亂臣奸佞,敗家浪子,因為才有余而德有缺,導致家國覆亡的多了!
無數血淋淋的教訓反復說明,“德”是立身之本,厚德載物者雖處蠻荒之邦亦有親者,甚至異類亦不為害;“德”是齊家之基,任何時候,相親相愛、互諒互讓、有情有義、不離不棄,都是幸福家庭不可或缺的和諧因子;“德”是治國綱常,官員作為天下萬民的表率和引導者,以德率下,必建樹多多,口碑如潮,不牧而化,民安居而樂業,無為而無不為,從而國運興隆,福祚綿長。
“才”不足或不足為憂,“寶劍鋒從磨礪出”,實踐當中自會不斷增長才干,“德”卻不可或缺,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緣木求魚,豈可得焉?
天地之間,“德”如大纛,頂天立地,遠近悅服,凌霄鴻雁,司晨之雞,即便微如寒蟬,亦以“德”字傲存于世,禽猶如此,何況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