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 梨
天氣轉涼,京西大山里水毀道路、橋梁重建等施工現場仍是一派機械轟鳴、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日前從北京市交通委獲悉,全市恢復重建工程百余條道路已全部開工,計劃在2024年入汛前全部完工,全面提升抗災能力。
猶記今夏,受臺風“杜蘇芮”殘余環流影響,北京遭遇140年以來最大降雨,京西一帶受災尤為嚴重。從酷暑到初冬,短短幾個月時間,受災地區已被從沒有過的速度刷新。不只道路、橋梁快速重建,人們生活的家園,同樣煥然一新:受損房屋加固修繕,商店貨架琳瑯滿目,民宿小院陸續開門迎客,田地里綠油油的冬小麥涌動著豐收的希望……一幕幕看似尋常的場景,升騰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希冀,在冬日里讓人倍感溫暖。

“大澇大災之后,務必大建大治?!敝亟üぷ鳎恢皇腔謴?,還包括提升,尤須“總結經驗,舉一反三,使我們在防災減災救災方面,有更完備的預案和更好的措施”。于是我們看到,重點路段的重建工作中,路基擋墻埋得更深、材料升級抗沖刷,橋梁跨度增加,過水斷面更大,“可以理解為,過去是磚房,現在變樓房,抗沖刷能力更強了”。同樣,村里民房加固,屋內更顯亮堂,校舍教室窗明幾凈,操場寬闊整潔,“比受災前還要好”……“一年基本恢復、三年全面提升、長遠高質量發展”的謀篇布局,正一筆一畫刻寫進了重建工作之中。
“我們現在的國力和經濟實力也上來了,要用更強的力量來解決這個問題?!币粋€國家崛起難免遇到這樣那樣的關卡,一座城市向前發展也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挑戰。就首都北京而言,既是繁華的超大型城市,同時也有生態脆弱的一面——山區面積占市域面積六成以上,遇有極端天氣,極易誘發地質災害。特別是當下,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更頻繁和劇烈的極端天氣事件包括重大氣象災害風險,不斷沖擊已有經驗,也對城市防災準備和應對能力提出了更大挑戰。以越來越強的硬實力打底,從過往經歷中汲取經驗、查漏補缺,我們的城市才會越來越堅韌。
眼下寒冬雖至,但人們仍在想方設法搶工期、抓農時,建設好家園、奔赴好生活的勁頭絲毫不減。災害已經過去,但相信這座城市從中獲得的教益、磨礪的精神,與她英雄團結的人民,必能攜手并進,共同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摘自《北京日報》2023年11月12日/圖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