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振榮

△ 中共一大會址
“道路問題是關系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第一位的問題,道路就是黨的生命。”中國共產黨人經過多年流血犧牲、歷經千難萬險,終于找到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新道路,這是指引中國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唯一正確道路。毛澤東以偉大馬克思主義者超凡的遠見卓識、毅力勇氣、胸懷境界和務實篤行,在中國革命新道路探索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開創性貢獻。在毛澤東誕辰130周年之際,深刻回顧毛澤東開創中國革命新道路的光輝歷程,深切緬懷毛澤東對開創中國革命新道路的豐功偉績和歷史性貢獻,對于更好地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從一大到五大,毛澤東在大革命的洪流中注意從中國革命的實際出發,提出系列正確的主張,開始嶄露出獨立思考和探索中國革命新道路的稟賦和能力
在建黨初期和大革命時期,毛澤東不僅表現出了建黨先驅者的忠誠與擔當,還嶄露出革命領導者對革命道路獨立思考和積極探索的稟賦和能力。
在國共合作問題上,毛澤東主張共產黨人要把握合作的主動權,引領大革命方向。中共三大確定與國民黨實行黨內合作的方針,毛澤東不僅完全擁護,而且還發展了黨內合作思想。毛澤東在國民黨湖南總支部成立會上指出,國民黨是一座空房子,在湖南尤其是這樣,要靠共產黨人來籌辦。我們要當這個空房子的主人,切實把這房子整修好。共產黨員、社會主義青年團員,都要加入國民黨,占領這房子。由此看出,毛澤東在把握國共合作主動性、主動權上異常清醒,共產黨要在合作中當“主人”。在國共合作的聯合戰線中,毛澤東堅持又聯合又斗爭的方針。“中山艦事件”發生后,毛澤東極力主張對蔣介石予以堅決回擊,因為我們示弱,他就會得寸進尺,我們強硬,他們就會縮回去。他主張聯合國民黨左派通電討蔣,斥責蔣介石違反黨紀國法,予以嚴辦,削其兵權。
毛澤東對中國革命的一些基本問題進行了可貴的探索,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思想已有初步構想。1925年11月21日,毛澤東在填寫少年中國學會改組委員會調查表時,填寫“本人信仰共產主義……主張用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及中產階級左翼合作的國民革命,實行中國國民黨之三民主義,以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打倒買辦、地主階級(即與帝國主義、軍閥有密切關系之中國大資產階級及中產階級右翼),實現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及中產階級左翼的聯合統治,即革命民眾的統治”。這里,毛澤東對中國社會的性質,社會革命的性質、對象、任務、目標及戰略與策略,社會革命的領導者、同盟者等革命系列基本問題,都作了概括性回答。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中,毛澤東進一步回答了中國革命的對象、動力、性質、前途等一系列的問題,已初步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是毛澤東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思想萌芽的重要標志。
毛澤東對農民運動的重視和農民是革命主力軍的思想是其對中國革命的特有貢獻。在第一次工人運動轉入低潮時,毛澤東提出了工人運動要采取“彎弓待發”的策略,與農村農民運動結合起來。1923年6月,毛澤東在中共三大上,特別強調農民問題的重要性。張國燾曾回憶說:“毛澤東的發言是強調農民革命的重要性,進而指出中共不應只看見局處廣州一隅的國民黨,而應重視全國廣大的農民。”毛澤東“注意農民運動”的意見,得到了大會的重視,大會通過了中共第一個農民問題決議案,是“這個農家子對于中共極大的貢獻”。9月,在毛澤東指導下,湖南衡山縣白果地區成立岳北農工會,實現了中國工農聯合革命的偉大開端。毛澤東最早提出“中國國民革命是農民革命”的論斷。1926年1月,他參與修訂的《關于農民運動決議案》中指出:“中國之國民革命,質言之即為農民革命。為要鞏固國民革命之基礎,亦唯有首在解放農民。”9月1日,毛澤東在《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一文中,旗幟鮮明地指出:“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農民不起來參加并擁護國民革命,國民革命不會成功。”在農民問題上,當時在黨內唯有毛澤東的論述最全面、最深刻、最清晰,毛澤東因此成為全國有影響的農民運動的權威。
毛澤東通過深入調查,用事實痛斥對農民運動的各種懷疑和指責,充分肯定農民在中國民主革命中的作用,呼吁黨的工作重心、中國革命的重心應轉移到農村去。1927年初,毛澤東考察湖南五縣的農民運動,獲取了寶貴的調查資料。2月16日毛澤東致信中共中央,報告了在考察過程中以“農運好得很”的事實糾正“農運糟得很”議論的幾個主要錯誤。毛澤東鮮明地提出:“農民問題只是一個貧農問題,而貧農的問題有二個,即資本問題與土地問題。這兩個都已經不是宣傳的問題而是要立即實行的問題了。”瞿秋白安排黨內出版了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并號召“中國的革命者個個都應讀一讀毛澤東這本書”。毛澤東在這篇報告里,高度評價農民運動對動搖封建政治基礎的作用,指出農村中摧毀地主政權,建立農民政權和農民武裝的必要性、緊迫性,黨應有領導、有計劃、有步驟地在農村開展政治、經濟斗爭。報告通過分析湖南農民運動發展趨勢,揭示中國革命重心已轉向農村。《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是毛澤東以非凡的革命膽識寫就的經典著作,充分體現了毛澤東的獨立創新精神和透過表象抓本質的卓越判斷能力。

△ 毛澤東同志考察湖南農民運動舊址——康王廟

△ 八七會議會址
在大革命失敗前夕,毛澤東異常敏銳地覺察到急劇變化的斗爭形勢,明確并多次提出“上山”的主張,為中國革命指明了一條新的出路。1927年長沙馬日事變后,6月中旬在召集來武漢請愿懲辦許克祥的會上,毛澤東要大家回到原來的工作崗位,“要發動群眾,恢復工作,山區的人上山,濱湖的人上船,拿起槍桿子進行斗爭”。6月24日,毛澤東被任命為中共湖南省委書記。他在衡山調研時強調:各縣工農武裝一律迅速集中,不要分散,要用武力來對付反動軍隊,以槍桿子對付槍桿子。毛澤東在他主持制訂的《中共湖南省委目前的工作計劃》中,認為保存工農武裝有三種辦法,其中之一便是“上山”。7月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澤東還說過“不保存武力,則將來一到事變,我們即無辦法”。武漢“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后,毛澤東在《中央通告農字第九號》文件中指出,農民武裝現時沒有公開存在的可能時,“則可以‘上山’”。在八七會議上,毛澤東在發言中對黨過去不做軍事運動專做民眾運動提出批評意見,“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會后,瞿秋白征求毛澤東意見,要他到上海黨中央機關工作。毛澤東表示,“我不愿意跟你們去住高樓大廈,我要上山結交綠林朋友。”8月9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會議上發言指出,湖南省委要組織一個師的武裝去廣東是很錯誤的,“縱然失敗也不用去廣東而應上山”。在大革命失敗前后兩個多月時間里,毛澤東多次提出農民武裝“上山”的主張,表明了毛澤東一定要為中國革命殺出一條新路來的堅強決心,這為秋收起義之后他將起義隊伍帶“上山”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二、八七會議之后,毛澤東率先將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創造性地落到實處,在歷史轉折關頭為中國革命新道路開辟指明了正確方向
八七會議總結了大革命失敗的教訓,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之后,毛澤東以中央特派員的身份到湖南指導省委的工作,領導秋收起義,堅持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地將這兩大總方針落到了實處。
根據湖南革命形勢變化迅速調整中央已通過的起義計劃,并提出農民暴動必須要有軍事的幫助。1927年8月中旬,在中共湖南省委沈家大屋會議上,毛澤東鑒于革命形勢的變化,提出改變以汝城為中心的秋收起義部署,集中精力領導以長沙為中心的湘中暴動。省委委員“均贊成其說”。毛澤東的調整計劃卻受到中央批評:“專注于長沙工作,忽略了各地的秋暴工作。”中共湖南省委慎重討論后,毛澤東復信中央:我們是以向長沙暴動為起點,并不是放棄湘南;沒有把衡陽做第二個發動點,是因為我們的力量只能做到湘中起來。實踐證明,毛澤東的決策是完全符合實際的。在暴動力量的組織上,中央認為“創建新的革命軍隊,不要有雇傭的性質,而要開始于志愿兵的征調,漸進于義務的征兵制”,毛澤東則提出:“要發動暴動,單靠農民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須有一個軍事的幫助……要奪取政權,沒有兵力的擁衛去奪取,這是自欺的話。”“現在應以百分之六十的精力注意軍事運動。”盡管沈家大屋會議精神向中央匯報后受到批評,“要靠外面軍事力量奪取長沙,這樣偏重于軍力,好像不相信群眾的革命力量,其結果亦只是一種軍事冒險”,中共湖南省委通過再次討論,仍然認為要把軍事力量和工農群眾暴動結合起來。9月初,毛澤東在安源張家灣主持召開軍事會議,把原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和湘贛邊的工農武裝合編一個師、下轄三個團,組織了秋收暴動的基本隊伍。
堅持打出共產黨領導的工農革命旗幟,并從湖南實際出發確立土地革命路線。8月20日,毛澤東以中共湖南省委名義致信中央:“我們應高高打出共產黨的旗子……國民黨旗子已成軍閥的旗子,只有共產黨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這一點,是毛澤東針對8月14日中共中央發布的《中國共產黨為漢寧妥協告民眾書》中說的。《中國共產黨為漢寧妥協告民眾書》中說:“全國的民眾兵士們!趕快起來,在共產黨與革命的國民黨旗幟之下,推翻這些互相勾結的叛徒和一切新舊軍閥!”8月23日中共中央復信湖南省委:“此時我們仍然要以國民黨名義來贊助農工的民主政權。”8月30日湖南省委討論中央復信時,仍然堅持高舉共產黨的旗幟,拋棄國民黨的旗幟。毛澤東在安源組織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個高高舉起中國共產黨的旗幟。在土地問題處理上,八七會議決議“對于小田主則減租,租金率由農民協會規定之”。毛澤東通過調查后提出,現在的土地革命到了根本取消地租制度,推翻地主政權的時期,此時黨對農民的政策,應當是貧農領導中農,拿住富農,整個地推翻地主制度的土地革命。此時,毛澤東土地革命的思想已初步形成,為以后制定土地綱領和土地法提供了基礎。
面對強大敵人無法取勝時迅速改變作戰計劃而防止徹底失敗,并將從城市退卻由策略上升到戰略。9月9日,秋收起義爆發,起義軍按照原定計劃行動。第一團向平江進發途中腹背受敵損失較重;第三團在瀏陽東門突遭強敵襲擊,“軍威因是不振”;第二團在瀏陽縣城遭敵圍攻而潰散。在此不利的情況下,14日晚,毛澤東在瀏陽上坪召開第三團干部會議,決定放棄攻打長沙,向文家市退卻;同時寫信給湖南省委報告放棄攻打長沙的計劃,建議停止16日的長沙暴動。17日,毛澤東在瀏陽孫家塅主持召開前敵委員會會議,毛澤東等多數主張“向南撤退”。會議決定,三路隊伍到瀏陽文家市集中。19日晚,毛澤東在文家市里仁學校主持召開前敵委員會會議,會上,師長余灑度等仍堅持“取瀏陽直攻長沙”的意見,并說這是中共中央的主張。的確,這時共產國際顧問馬也爾指責中共湖南省委停止16日長沙暴動是“最可恥的背叛與臨陣脫逃”,臨時中央批評湖南省委是“臨陣脫逃”,責備湖南省委對毛澤東采取放任政策。會議頂住壓力,通過了毛澤東的主張,為保存實力,議決退往湘南。這個決議,從形式上看似乎是后退,沒有繼續按原計劃執行,但正是這一堅持實事求是的決策,防止了秋收起義工農革命軍的徹底失敗,為工農革命保留了最基本的戰略轉移力量。9月20日,毛澤東在里仁學校操坪向全師指戰員宣布改變行動方向的決定:“我們當前力量還小,還不能去攻打敵人重兵把守的大城市,應當先到敵人統治薄弱的農村,去保存力量,發動農民革命。我們現在好比一塊小石頭,蔣介石反動派好比一口大水缸,但總有一天,我們這塊小石頭,一定要打爛蔣介石那口大水缸!”由此可以看出秋收起義工農革命軍放棄攻打長沙等大城市,退卻到敵人統治薄弱的農村,不是權宜之計,而是從保存和壯大革命力量上考量的長遠之策,是革命方向上的戰略性轉變。文家市轉兵因此成為中國人民革命歷史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新起點。

△ 何孔德、高泉油畫作品《秋收起義》
三灣改編是把工農革命軍建設成無產階級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的重要開端,并用無產階級思想成功改造地方農民武裝。9月29日,毛澤東在江西永新縣三灣村召開中共前敵委員會擴大會議,決定對部隊實行整編。把部隊縮編為一個團,稱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在部隊內部實行民主制度,官兵平等,連以上建立士兵委員會,官長受它監督;全軍由黨的前敵委員會統一領導,班排設黨小組,支部建立在連隊上,營、團建立黨委。這三項措施開始改變舊式軍隊的習氣,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把工農革命軍建設為無產階級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的重要開端,是人民解放軍建軍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同時,毛澤東注意用無產階級思想改造地方農民武裝。在三灣,毛澤東提出了武裝斗爭要同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結合的思想,提議以井岡山為落腳點,得到與會者的一致擁護。在如何對待原在井岡山的袁文才、王佐這兩支地方武裝問題上,毛澤東批評了主張用武力消滅他們的這種思想,他認為這些地方武裝大多數是貧苦農民,雖然有“綠林”習氣,但是可以教育改造的,要團結幫助他們。毛澤東充分肯定他們的革命性,派黨員干部去幫助他們進行政治和軍事訓練。1928年2月上旬,經過前敵委員會決定,袁、王部隊被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二團。毛澤東選定井岡山地區為部隊的立足點,走上了一條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以保存和發展革命力量的正確道路。這條道路代表了大革命失敗后中國革命的發展方向,是中國革命的偉大創舉。
三、在開創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中,毛澤東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重要思想,為中國革命新道路的開辟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前提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開始了在井岡山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工作。他抓的第一件事,就是重視黨組織的恢復、整頓和發展,這是創建革命根據地的根本。從三灣改編到水口建黨,支部一建立,連隊立刻就有了靈魂。采取軍隊的黨幫地方黨發展的做法,湘贛邊各縣及區、鄉三級大都建立起了黨的組織。第二件事,是高度重視建設一支新型人民軍隊。12月下旬,毛澤東在礱市召集工農革命軍全體指戰員大會,規定和宣布了工農革命軍的三項任務:打仗消滅敵人;打土豪籌款子;做群眾工作。把軍隊建設與民眾運動結合起來,這是毛澤東對人民軍隊學說的巨大貢獻。1928年4月3日,毛澤東在領導桂東沙田地區打土豪分田地運動時,宣布和解釋了工農革命軍“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嚴明的紀律,是工農革命軍能夠從小到大地發展起來并戰勝敵人的重要力量源泉之所在。朱、毛會師之后,共同總結提出了“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游擊戰作戰原則十六字訣,連續打破國民黨的多次“進剿”和“會剿”。第三件事,是嘗試建設工農兵政權。在毛澤東指導下,1927年11月28日茶陵縣工農兵政府成立,這是湘贛邊界第一個紅色政權。1928年1月下旬成立遂川縣工農兵政府,毛澤東主持起草了《遂川工農兵政府臨時政綱》,一共三十條,這是中國共產黨關于工農兵政權建設經驗的初步總結,是毛澤東領導的一個創造。在井岡山,毛澤東領導開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斗爭,當年底頒布了井岡山《土地法》。廣大貧苦農民因為分得了土地,從事實中認識到紅軍是為他們的利益而奮斗的,從各方面全力支持紅軍和根據地的發展。
毛澤東在192 8年10月寫的《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和11月寫的《井岡山的斗爭》兩篇文章中,對創建和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經驗教訓進行了系統總結和新的理論概括,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重要思想。毛澤東科學地分析論證了實行“工農武裝割據”所具備的主客觀原因和條件:第一,中國是帝國主義間接統治的經濟落后的半殖民地國家,半封建的地方的農業經濟和帝國主義對中國實行劃分勢力范圍的分裂剝削政策,使白色政權之間繼續不斷地發生分裂和戰爭,造成小塊區域的紅色政權能夠發生和存在的條件;第二,紅色政權首先發生和能夠長期地存在的地方,是經過第一次大革命影響的地方;第三,全國革命形勢是向前發展的,則小塊紅色政權的長期存在是沒有疑義的;第四,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是紅色政權存在的必要條件;第五,共產黨組織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錯誤,是一個要緊的條件。毛澤東進一步論述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基本內涵,這就是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以農民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為主要內容,以農村革命根據地為主要陣地,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斗爭。這三者是緊密結合的,是一個互為條件、缺一不可的整體。“工農武裝割據”重要思想的提出和完善,是毛澤東等領導人的獨特創造,為農村包圍城市革命新道路的形成,提供了堅實的前提和基礎。
四、遵義會議后,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標志著中國革命已從全局上踏上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新道路
1931年贛南會議后,“左”傾教條主義在黨中央占主導地位,毛澤東的正確主張,被指責為“狹隘經驗論”“富農路線”“右傾機會主義”。但毛澤東憑著堅強的信念和意志,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中央紅軍被迫長征血戰湘江后,黨和紅軍內部對錯誤領導的懷疑、不滿和要求改換領導的情緒迅速增長。1934年12月12日,在通道召開了中共中央負責人緊急會議,討論紅軍行動方向問題。毛澤東從敵軍重兵阻攔紅軍主力北上這一情況出發,建議部隊放棄北上計劃,西進轉入貴州。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義舉行了政治局擴大會議,集中解決了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和組織問題。會議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后成立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三人小組,負責全軍的軍事指揮行動。遵義會議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這次會議事實上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開啟了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的新階段,也標志著毛澤東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中國革命新道路具備了從全局上實行的條件。
1935年6月26日,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后在兩河口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討論會師后的戰略方針問題。周恩來在會上提出兩個方面軍建立根據地的三個條件:地域寬廣,便利于我們作戰;群眾條件較好,能大批擴大紅軍;經濟條件較好,能解決軍隊供給的地方。據此他提出了北上創造川陜甘根據地的戰略方針。毛澤東發言同意周恩來的報告,并提出中國紅軍要全力到新的地區發展根據地。在川陜甘建立根據地,可以把創造蘇區運動放在更鞏固的基礎上,這是向前的方針,根據地是依靠進攻發展起來的。張國燾口頭雖表示同意,但卻以種種借口率左路軍南下。10月5日,張國燾公然另立“中央”,自任“臨時中央主席”。
張國燾的分裂行為,是與黨中央實行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中國革命新道路背道而馳的。紅軍北上,是黨中央分析了兩大主力勝利會師帶來的敵我態勢的巨大變化、全國日益高漲的抗日民主運動、紅軍所處戰略位置和有利條件等作出的戰略決策,是實行中國革命新道路的需要。“兩大主力在川西北的會合,造成了中國蘇維埃運動在西北開展極大勝利的前途”,展開中國革命新的階段。毛澤東在《中共中央為執行北上方針告同志書》中指出:“南下是草地、雪山、老林,南下人口稀少,糧食缺乏……敵人在那里的堡壘線已經完成,我們無法突破。”“對于紅軍南下是沒有出路的。南下是絕路。”9月12日,毛澤東在俄界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指出,張國燾南下,使中國革命受到相當嚴重損失。但是我們并不是走向低落,而是經過游擊戰爭,大規模地打過去。一省數省首先勝利,是不能否認的,現在如此,將來也是如此,不過不是在江西,而是在陜、甘。
9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榜羅鎮開會,會議正式確定把中共中央和陜甘支隊的落腳點放在陜北。10月22日,毛澤東在吳起鎮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指出:我們的任務是保衛和擴大陜北蘇區,以陜北蘇區領導全國革命。陜、甘、晉三省是發展的主要區域。1936年上半年,紅軍通過東征和西征,將陜甘根據地擴大為陜甘寧根據地。從1936年下半年起,中共中央以陜甘寧根據地為依托,制定正確的統一戰線政策,在全國率先實現了西北地區的“三位一體”、停戰抗日的大好局面。留守在長江南北的部分紅軍和游擊隊,在黨的領導下,開展了不屈不撓、英勇頑強的游擊戰爭。紅軍、游擊隊和根據地、游擊區的存在和發展,為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奠定了堅實基礎。這是毛澤東開創中國革命新道路理論在全黨占主導地位之后的新的實踐成果。
五、全面抗戰時期,毛澤東創造性運用革命新道路的理論對抗戰提出并堅持了系列戰略性決策,引領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
在全面抗戰時期,毛澤東總結土地革命時期積累的歷史經驗,根據抗日救亡的新形勢,創造性地運用中國革命新道路理論,提出并實施的一系列抗日戰爭的戰略性決策。
創造性運用中國革命新道路理論倡導建立并堅決維護鞏固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5年11月,毛澤東在陜西富縣東村召開紅一方面軍營以上干部大會上指出:“全國人民的救星——紅軍與蘇維埃要同人民攜手,用我們的槍炮與熱血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毛澤東在分析形勢之后,指明了新的任務:“爭取蘇維埃在北方七八個省內、南方若干個省內的偉大勝利,把抗日戰爭掀起到最高的程度。這是我們的總任務。”如何抗日?毛澤東仍然堅持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新道路。12月23日,毛澤東在陜西安定縣瓦窯堡會議上強調,“把擴大蘇區的任務同創造戰場迎接新的戰斗的任務聯系起來”“有陣地有后方的發展”“打城市及敵人鞏固了的陣地是有條件的,過去反‘上山主義’反‘東北路線’是錯了的”。會議確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新策略。12月27日,在瓦窯堡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毛澤東用形成中國革命新道路兩個基本點來分析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可能性、必要性以及中國革命的長期性。一個是由于中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產生了革命發展的不平衡性。“革命的勝利總是從那些反革命勢力比較薄弱的地方首先開始,首先發展,首先勝利;而在那些反革命勢力雄厚的地方,革命還是沒有起來,或者發展得很慢。這是中國革命在過去長時期內已經遇到的情形。”由第一個基本點帶來的另一個基本點就是革命的持久性。“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戰爭,過去已經花去了很長的時間,而要最后地徹底地解決內外反革命勢力,我們還得準備再花一個應有的時間,像過去那樣地過分的性急是不行的。”這兩種特點、兩種事實,要求我們改變策略,“目前的時局,要求我們勇敢地拋棄關門主義,采取廣泛的統一戰線,防止冒險主義”。
創造性運用中國革命新道路理論提出并堅持實行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戰略總方針。1938年3月3日,在《對陜北公學畢業同學的臨別贈言》中,毛澤東針對“中國必亡論”指出:“我們陜北公學同學出去一定有辦法,辦法就是畫‘豆腐塊’,在大路附近畫‘豆腐塊’。在‘豆腐塊’邊上我們暫時沒有辦法,因為那是大路、大城市,被日本據有優勢武器的兵種占領著,這就是說,‘中國不是亡國,而是亡路’。日本得到了城市、大路的速決戰,也就得到了鄉村、小路的持久戰。比方,陜北延安被占領了,我們就會在其他小塊,無數鄉村,無數小路打持久戰。城市速決戰日本可以取得勝利,鄉村持久戰是我們取得勝利……在這方面我們還可以講講十年內戰時期許許多多的經驗。”這里,毛澤東用中國革命新道路理論形象生動地闡釋了在抗日戰爭形勢下農村包圍城市戰略與策略,抗日戰爭是“鄉村持久戰”。5月,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指出,持久的抗日戰爭將經過戰略防御、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毛澤東著重分析相持階段到來的條件,論述了相持階段是持久抗戰轉到最后勝利的“樞紐”。在此階段,“中國尚能保有大量的正規軍,不過一方面因敵在其占領的大城市和大道中取戰略守勢,一方面因中國技術條件一時未能完備,尚難迅即舉行戰略反攻。除正面防御部隊外,我軍將大量地轉入敵后,比較地分散配置,依托一切敵人未占區域,配合民眾武裝,向敵人占領地作廣泛的和猛烈的游擊戰爭……但是游擊戰爭能夠勝利,做得好,可能使敵只能保守占領地三分之一左右的區域,三分之二左右仍然是我們的,這就是敵人的大失敗,中國的大勝利”。“中國將變為獨立國,還是淪為殖民地,不決定于第一階段大城市之是否喪失,而決定于第二階段全民族努力的程度。”毛澤東強調,日本占領區“實際只能占領大城市、大道和某些平地,依重要性說是一等的,依面積和人口來說可能只是敵占區中之小半,而普遍地發展的游擊區,反居其大半”。“總起來看,中國將是大塊的鄉村變為進步和光明的地區,而小塊的敵占區,尤其是大城市,將暫時地變為落后和黑暗的地區。”毛澤東貫穿《論持久戰》的中心思想和最基本的立論點仍然是農村包圍城市的基本思想。10月14日,毛澤東在六屆六中全會報告中再次強調:“在今天的半殖民地大國如中國,存在著許多優良條件,利于我們組織堅持的長期的廣大的戰爭,去反對占領城市的敵人,用犬牙交錯的戰爭,將城市包圍起來,孤立城市,從長期戰爭中逐漸生長自己力量,變化敵我形勢,再配合之以世界的變動,就能把敵人驅逐出去而恢復城市。”
創造性運用中國革命新道路理論開辟了廣大敵后戰場和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據地。毛澤東運用中國革命新道路理論,把抗日游擊戰由戰術提到戰略高度,指導在敵后建立抗日民主根據地,廣泛開展抗日游擊戰。毛澤東認為在一個大而弱的中國,與軍力強大的蘇聯不同,游擊戰已不僅是一個戰術問題,而是一個以弱勝強和關系全局的戰略問題。毛澤東指出:“敵人在我們這個大國中占地甚廣,但他們的國家是小國,兵力不足,在占領區留了很多空虛的地方,因此抗日游擊戰爭就主要地不是在內線配合正規軍的戰役作戰,而是在外線單獨作戰;并且由于中國的進步,就是說有共產黨領導的堅強的軍隊和廣大的人民群眾存在,因此抗日游擊戰爭就不是小規模的,而是大規模的……于是中國抗日的游擊戰爭,就從戰術范圍跑了出來向戰略敲門,要求把游擊戰爭的問題放在戰略的觀點上加以考察。”毛澤東強調,處于敵后的游擊戰爭,沒有根據地是不能長期支持的。根據地是游擊戰爭賴以執行自己的戰略任務,達到保存和發展自己、消滅和驅逐敵人之目的戰略基地。在抗日戰爭三個階段中,游擊戰爭在第一階段中趁著敵后空虛將有一個普遍的發展,建立許多根據地,基本上威脅到敵人占領地的保守,因此第二階段仍將有廣大的戰爭。第二階段中我之作戰和陣地戰形式主要的是游擊戰,而以運動戰和陣地戰輔助之。第三個階段,游擊戰仍將輔助運動戰和陣地戰而起戰略配合作用。從三個階段來看,中國抗日戰爭中的游擊戰“將在人類戰爭史上演出空前偉大的一幕”。游擊戰在整個抗日戰爭中的戰略地位,僅僅次于運動戰。八路軍、新四軍堅持的方針是“基本的游擊戰,但不放松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成千上萬個小股部隊的游擊戰,合起來就是多次大兵團作戰,是積諸多小勝為大勝;是發揮我國地廣人多之優勢、克服裝備落后之劣勢的有效途徑,是以弱勝強的法寶和必由之路。

△ 康移風國畫作品《游擊隊之歌》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武裝堅持獨立自主的抗日游擊戰爭,及時而大膽地向敵占區進軍,放手發動人民群眾,建立了陜甘寧、晉綏、晉察冀、冀熱遼、晉冀豫、冀魯豫、山東、蘇北、蘇中、蘇南、淮北、淮南、皖中、浙東、廣東、瓊崖、湘鄂贛、鄂豫皖、河南等19塊抗日根據地,開辟了廣大的敵后戰場。共產黨領導人民武裝力量迅速發展,八路軍列編組成時只有不到5萬人,新四軍剛組建時為1萬余人,軍隊到1945年春發展為91萬人,另有民兵超200萬人。這支人民武裝力量發揮了獨當一面的戰略作用,形成了兩個戰場的戰略格局。它打亂了侵華日軍作戰前線與后方的劃分,變戰略內線為戰略外線,變戰略包圍為戰略反包圍,與正面戰場構成了對日軍兩面夾擊的有利戰略態勢。這是中國堅持持久戰,最后戰勝日本法西斯的最佳作戰模式。從全面抗戰八年的時段劃分看,國民黨作為主力抗戰,主要集中在戰略防御階段的一年多之中;共產黨作為領導敵后武裝力量和民眾的抗戰,則存在于相持階段的五年多之中。從戰略相持階段開始,敵后戰場已轉變為主戰場,敵后戰場成為全面反攻、爭取抗戰最后勝利的戰略基礎,共產黨已逐步為抗日戰爭的主力。“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后,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人民抗日游擊隊抗擊了58%~75%的侵華日軍和幾乎全部偽軍”。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人民抗日游擊隊在八年全國抗戰中,共作戰12.5萬余次,殲滅日、偽軍171.4萬余人(其中殲滅日軍52.7萬余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付出了傷亡61萬余人的重大代價。

△ 渡江戰役紀念館內“百萬雄師過大江”展陳
七、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繼續奉行農村包圍城市的基本戰略,不斷發展壯大解放區,為奪取全國勝利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重兵圍攻中原解放區,挑起全面內戰。為粉碎國民黨的軍事進攻,中共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富有遠見的方針政策。總體上,仍然遵循毛澤東開辟的中國革命新道路的理論,實施農村包圍城市的基本戰略。全國解放戰爭,中國人民解放軍大體經歷積極防御、戰略進攻和戰略決戰三個階段。在每個階段,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都把戰略的原則性和策略的靈活性有機結合起來,最后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全國勝利,標志著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新道路徹底實現。
在積極防御階段,不以保守或奪取城市和地方為主要目標,實行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原則和積極防御的方針,“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戰略進攻。全面內戰開始時,國民黨軍隊總兵力約430萬人,其中正規軍約200萬人;人民解放軍總兵力只有約127萬人,其中野戰軍61萬人。國民黨在軍隊數量、軍事裝備、后備資源等方面,都明顯超過中國共產黨。在嚴峻形勢面前,中國共產黨以解放區為依托,按照“必須作持久打算”“一切依靠自力更生,立于不敗之地”的既定方針,緊緊依靠貧農、雇農,團結中農,深入開展土地制度改革,激發他們發展生產和支援革命戰爭的熱情。僅1946年7月至10月的四個月中,各解放區就有30萬翻身農民參加解放軍。同時,民兵也有很大發展。軍事上“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即集中六倍、五倍、四倍于敵,至少也是三倍于敵的兵力”,有效地打擊敵人。在全面內戰爆發的最初四個月,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隊30萬人,而人民解放軍損失12萬余人,但由于解放區人民踴躍參軍等,人民解放軍總兵力上升到137萬人。國民黨軍隊占領解放區城市153座,而解放軍收復了48座城市,得失相較,解放區損失105座城市。一方得地失人,另一方失地得人,戰爭的形勢正在向著有利于人民解放軍的方向發展。之后,人民解放軍繼續依托解放區,實行內線作戰,并逐步擴大戰役規模。從1946年11月至1947年2月,人民解放軍又殲滅國民黨軍隊41萬余人;國民黨軍隊占領解放區城市87座,人民解放軍收復城市也是87座,雙方得失相當。四個月來,國民黨軍隊已由戰爭初期的得地失人變為凈損失40余萬人而無地可得,人民解放軍積極防御的方針取得重大勝利。從1947年3月開始,蔣介石放棄全面進攻計劃,改為向陜北和山東解放區重點進攻。中共中央決定暫時放棄延安,西北人民解放軍依靠陜北優越的群眾條件和有利地形,采取“蘑菇戰術”,與敵周旋,穩定了陜北戰局。從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經過一年作戰,戰爭形勢發生了有利于革命力量的重大變化。國民黨軍隊總兵力已下降為373萬,其戰線延長,戰略機動兵力大為減少;人民解放軍總兵力增至195萬人,機動兵力大為增強。
在戰略進攻階段,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以主力打到外線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分塊分片完成農村包圍城市并奪取城市的任務,先奪取小城市和中等城市,再奪取大城市。戰略進攻的主要方向是中原地區,尤其是中原南部的大別山地區。1947年6月30日,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接著陳賡、謝富治和陳毅、粟裕兩支大軍也相繼出師南征。逐鹿中原的人民解放軍經過四個月的作戰,共殲滅國民黨軍隊19.5萬人,解放縣城近百座,對改變整個戰爭形勢“起了決定性戰略作用”。隨著挺進中原的三路大軍各一部戰略展開任務的完成,鄂豫皖、豫皖蘇、豫陜鄂三塊新解放區也實現了相互銜接。仍在內線作戰的各路大軍也同時加緊發起攻擊并漸次轉入反攻這種攻勢作戰。西北野戰軍轉入內線反攻,收復延安。華東野戰軍收復膠東大片地區,山東地區除濟南、青島等少數城市外,都得到解放。東北民主聯軍發起秋季攻勢和冬季攻勢,將敵人壓縮在沈陽、長春、錦州三個狹小地區。晉察冀野戰軍攻克華北重鎮石家莊,使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大解放區連成一片。晉冀魯豫軍區主力解放臨汾,使晉冀魯豫與晉綏兩個解放區連成一片。人民解放軍在轉入戰略進攻一年中,共殲滅國民黨軍隊152萬人,收復和解放擁有3700萬人口的15.6萬平方公里土地和164座中小城市。至1948年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方各游擊隊也迅速壯大,開辟了閩粵贛邊、粵贛湘邊、海南島等10余塊游擊根據地,直接威脅著國民黨統治區的后方。全國革命根據地的布局呈現出相互銜接、連成一片的有利態勢,這是最終實現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必經途徑。各解放區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使億萬農民在政治上、經濟上獲得了解放,并由此迸發出巨大的革命熱情。隨著人民解放軍占領和管理的城市越來越多,在關注農村土改政策的同時,中共中央對城市政策也開始重視起來。1948年2月25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注意總結城市工作經驗》的指示,要求全黨切實注意做好城市工作,把奪取城市看作是人民革命戰爭取得最后勝利的具體目標。
在戰略決戰階段,三大戰役勝利之后,黨領導的人民革命在全國勝利已成定局,用鄉村包圍城市的使命已經完結,黨的工作重心戰略轉移,開始了由城市到鄉村并由城市領導鄉村的新時期。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為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作了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重要準備。會議要求,在軍事上,要敢于攻擊敵人重兵據守和堅固設防的大城市;在經濟上,必須加強城市和工業的管理工作,使黨的工作重心逐步地由鄉村轉移到城市。戰略決戰的序幕首先從山東戰場拉開,華東野戰軍集中強大兵力攻下濟南,這是人民解放軍解放敵人重點設防的大城市的開始,也是蔣介石以大城市為重點的防御體系總崩潰的開始。從1948年9月12日開始至1949年1月31日結束,人民軍解放先后發動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共殲滅國民黨軍隊154萬余人,使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被摧毀。三大戰役的勝利,是人民戰爭的偉大勝利。各解放區人民以無比巨大的熱情,以源源不絕的人力物力給予前線以空前規模的支援。1949年3月5日,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采取鄉村包圍城市“這樣一種工作方式的時期現在已經完結。從現在起,開始了由城市到鄉村并由城市領導鄉村的時期。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移到了城市。在南方各地,人民解放軍將是先占城市,后占鄉村”。毛澤東強調,我們黨要一步一步地學會管理城市,并將恢復和發展城市中的生產作為中心任務。3月23日,中共中央及其所屬機構由中國革命的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西柏坡遷往北平。
1978年12月13日,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深有感觸地說:“回想在一九二七年革命失敗以后,如果沒有毛澤東同志的卓越領導,中國革命有極大的可能到現在還沒有勝利,那樣,中國各族人民就還處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之下,我們黨就還在黑暗中苦斗。”這是對毛澤東開創中國革命新道路歷史性貢獻的最好詮釋。毛澤東是中國革命新道路的偉大開創者。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新道路開創的艱難歷程,是一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過程。在這一艱難而光輝歷程中,充分彰顯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在開創中國革命新道路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馬克思主義偉大的真理品格、超凡的遠見卓識和務實開拓的崇高精神,為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