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建新

仗勢與借勢,雖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境界與格局卻迥然相異。仗勢,即倚仗別人的權勢、財勢和聲勢去謀取自己的利益,自己沒本事、不努力,卻專門靠別人的勢力過日子;借勢,雖然也在借助別人的力量來成就自己,但更多還是靠自己的本事去創業干事,倘若自己毫無本事,既借不了勢,也成不了事。仗勢,僅僅利用別人的資源、權力和影響力去謀取自己的利益,達成自己的目的,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寄生”,離開了別人,每每一事無成;借勢,則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去挖掘潛力、增長能量,在借勢過程中充實自己、提升自己,通過借別人的勢來增強自己的勢。仗勢,只是利用別人的勢力來給自己壯膽,為自己助威,常常居高臨下、盛氣凌人,甚至驕橫跋扈、目空一切,因而永遠也不會取得進步發展;借勢,則懷著一顆虔誠之心,抱著一種求教之態,真誠拜別人為師,虛心向別人學習,以人之長補己之短,以人之誨律己之行,從而取得進步,獲得成功。
人們常常把“仗勢”與“欺人”聯系在一起?!罢虅萜廴恕币辉~,最早出自元代雜劇作家王世甫的《西廂記》。故事說,有只老虎遇到一只狐貍,便想把狐貍吃掉。狐貍告訴老虎,天地已經任命自己為王中之王,誰都不能傷害它。老虎聽后不免膽戰心驚,很快放棄了吃掉狐貍的想法。其實,“仗勢欺人”與“狐假虎威”如出一轍,狐貍仗勢的根本目的,恰恰在于假老虎之威猛,長自己之威風。如是,仗勢往往不需要什么專門的學識和能力,似乎只需要唬人的囂張和跋扈。借勢則顯然不同,它不僅是一門學問,而且是一門藝術,如果沒有相應的境界和智慧、足夠的知識和技能,就很難取得成功,有所建樹。企業界曾流行一本專門談論如何借勢的暢銷書,書中不厭其詳地羅列了所謂借勢的128條“黃金法則”,最后得出一個結論:借大勢才能成大事。
“勢”有各種姿態形態,借勢則有各種方式方法。其中尤為重要的是兩條:
勇于乘風而上,此其一。借勢猶如借風,需要找準風口。雷軍曾提出一個“風口理論”,這里有兩個關鍵環節,就是找到風口和站到位。當風來的時候,必須抓住風口、乘風而行,這樣才能被“吹上天”;如果風過去以后才想到要往風口上站,或者跟在后面“追風”,顯然為時已晚。這就需要有強烈的“機遇意識”,更要有“時刻準備著”的敏捷頭腦,當機遇之風來臨時,能夠迅捷而有力地抓住它、駕馭它、借助它。當今時代,信息瞬息萬變,機遇稍縱即逝,僅僅擁有“有準備的頭腦”已經很難在激烈競爭中掌握主動,贏得先機;只有具備“時刻準備著的頭腦”,隨時緊盯機遇,有效搶抓機遇,才能在機遇面前捷足先登,拔得頭籌。
善于順勢而為,此其二。荀子在《勸學篇》中說:“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苯鑴?,就是要順應客觀環境和條件,善于借助外部力量來撬動推進自己事業發展的杠桿,讓自己的能力產生倍增效應,使之實現最大化甚或擴大化。能力通常可分為硬能力和軟能力,資金、設施等是硬能力,智慧、經驗等是軟能力,二者不可偏廢。將別人的智慧、經驗為己所用,用于彌補自己學識、才能上的短板,可以從根本上增強自己的能力,幫助自己走向成功。從這個意義上說,軟能力比硬能力更重要,很多時候不是一個人資金、設施等硬能力不足,而是智慧、經驗等軟能力不夠。借勢,無疑應當把提高自己的軟能力作為重中之重。
當然,無論怎樣借勢,最關鍵的還是要有自己的勢,只有自己的勢才是真正的勢、能動的勢、靠得住的勢。同時,一個人不能一輩子總要借勢、都在借勢,什么時候自己可以造勢、運勢、乘勢了,什么時候就有了成功的厚實基礎和充分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