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榮河

妻子雖然沒有受過專業(yè)的廚師技能培訓,但所做的飯菜色香味俱全。最妙的是,她能夠變廢為寶,材盡其用。
那是春天的一個周末,午飯后,妻子對我說,晚上包餃子吃,有啥應酬盡量別去了。我一口答應。下班后,我剛進家門,一股新鮮的餃子香撲面而來,利索的妻子已經把餃子煮熟了。“啥餡的?”我饞涎欲滴。“西葫蘆的。”妻子邊往盤子里盛餃子,邊回答。一家人落座,開始吃餃子。
“今天的餃子和往日有點不一樣。”味覺靈敏的女兒最先察覺。“有啥不一樣?”妻子笑笑。“今天的餃子,西葫蘆的新鮮味兒特濃。”還別說,經女兒這么一說,一向味覺遲鈍的我也察覺到了:“今兒咱們的大廚師到底使了啥手法?”我禁不住好奇,問妻子。“春天的西葫蘆特嫩,水分多,我在調餡前,把里面的水分擠出了一些。以前,把擠出的汁液全當廢物扔掉了,這次我留下用來和面了。浸透了西葫蘆味道的餃子,自然會特別新鮮。”“想不到媽媽還會這手,高,真高。”妻子剛說完,女兒就開始點贊。
上個周末,妻子外出購物,女兒對我說:“爸爸,趁媽媽不在家,咱倆動手包頓水餃,給媽媽一個驚喜,咋樣?”我雖稱不上是家庭煮夫,但一般的面食還是會做的。我二話沒說,爽快地答應了。恰好那天家里有一個大冬瓜,我說,咱就做冬瓜餃子吧。接下來我們開始準備。忽然間,我想到了春天妻子包西葫蘆餃子的事,便也做起了廢物利用——用擠出的冬瓜汁液和面。餡調好了,我們父女倆開始包餃子。奇怪的是,我包的餃子總是捏不上口,稍一用力,餃子皮便破了。再看看女兒,和我一樣。一時間我們傻了眼,不敢再包下去。
沒過多久,妻子回來了,見到這個場景,很是吃了一驚:“你們是咋弄的,這面怎么一點勁兒也沒有,甭說包餃子了,就是蒸饅頭都難以成型。”女兒嘴快,把我們的做法詳細地復述了一遍。撲哧,妻子樂了:“冬瓜汁中含有大量的丙醇二酸和維生素等物質,和面時會降低面團的筋道勁兒。冬瓜汁加多了,根本無法把面皮捏合在一塊兒,想用這樣的面包餃子,沒門兒。這回,餃子是吃不成了,只能吃面片菜湯糊糊了。”
一時間,我頗有幾分感觸。所謂的經驗之談,也得有辨別地加以采用。同樣的經驗,換了時間換了地點,就有可能會立刻變成再現實不過的教訓。經驗與教訓,在很多時候往往只有一墻之隔。用對了,就是錦上添花皆大歡喜的經驗;用錯了,就是覆水難收木已成舟的教訓。
那天,我們家雖然沒吃成餃子,但我和女兒并沒有太多懊惱,因為我們不僅從教訓中得到了經驗,同時也進一步明白了經驗與教訓的辯證關系。用妻子的話說,那是再好吃的餃子也換不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