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中奇

想起讀高中時,老師常大肆表揚我們上一屆的一位學霸,他逢考必居年級第一,卻從不加班加點,該運動時運動,該上課時上課,帥氣灑脫得很。面上可見的唯一特別,是他的課桌隨時收拾得異常齊整,聽課筆記上無花式墨團,考過的試卷疊得邊對邊角對角。就是他,高考位列理科全省第七名,考上清華,是我們中學多少年來神一般的存在。
那時,我們都刻意模仿他整理課桌,好像課桌整好了,書就讀好了,也能像他一樣優異。結果證明,模仿終究是模仿,永遠成不了真身,正如東施效顰。不過在模仿的過程中,我略有所悟,那就是做任何事都該有條理,最好是把一切事一切時間弄得像機械鐘表一樣精確而自動,因為條理化意味著更高效率。后來,我進而發現這樣有個弊端:人形同時間的鐘擺,久了會有點乏味,有點麻木,有點時間強迫癥。
現在,我觀察到另一類同等優秀的人,他們的工作臺面亂七八糟,資料亂擺亂放,可是要找某個緊要的東西,仍順手便能找出來,一點也不耽誤工夫,仿佛他們頭腦里自有無數個抽屜,妥善歸檔著看似零亂的一切,假如你動了他的東西,他反而找不著。所以我想,條理化并非一定得桌面整潔,或許真正的條理化深藏于每個人的內心,而不是外在。有的人內心有條理外在也有條理,有的人內心有條理但外在表現卻是別人眼中的雜亂??涩F實中他們同等優秀。據此,有條不紊,追根溯源,得看內心。
條理化、有秩序地生活,一直是我們追求的人生目標,這符合穩定幸福的要求。放大來講,條理化做事做人,踩準每個人生節點,例如該讀書的年紀努力學習,該戀愛時抓緊戀愛,該工作時勤力工作,該成家時就結婚,方方面面都安排妥當,這樣才平平順順。絕大多數人正是這樣過日子的,在合適的時間做恰好的事情。
條理化,往前推一步,內在邏輯是凡事必以高效為指引。目的明確,應對得當,爭取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成本求得最大的收獲。蘇格拉底說,一種未經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因為條理化生活,能讓每件事拎得清,說得明,不混沌,不糊涂,有效率。
企圖把生活完全明白化,想通透,這樣很自然會引導人走進哲思的生活模式,人人都想修煉成哲學家,這看似有趣,但過程充滿痛苦艱辛。事實上,生活那么龐雜,那么精微,沒有人能“萬事通”,做到真正的所謂徹悟,一切都條理化只是一種夢想而已,假如能完全做到,就等于消滅了個性,跟要求每片樹葉以同一姿態飄落般不現實。所以,條理化總是相對的,有限的。
這是一種困境,大多數人在追求生活的條理有序,穩當的幸福感、安全感、成就感、歸屬感,可是常發現“變化總比計劃快”,生活永遠處于波動和沖突中,難以實現預想的安穩,即便在短暫的平衡中,也感覺到無趣的乏味的寂寞,反而樂于去嘗試和挑戰無序,甚至消解事物確定性的無意義感。人就是如此,一生稀里糊涂,晃晃蕩蕩,如漂浮在未知命運汪洋大海上壞了馬達的小船,隨波逐流,不知何時抵達彼岸,不知何時在風吹浪打中遭遇顛覆翻扣的風險。
人在無條理中追求條理,在不穩定中追求穩定,在不幸福中追求幸福,過程都如海市蜃樓里、迷霧中隱約望見的燈塔,似乎在無限接近,而又永不可抵達,難免生出虛妄之嘆。不過說到底,人生的價值和趣味,多不在于確定,而在于不確定的意外驚喜。
所以,不必刻意去模仿學霸整理書桌,人各有異,找到自己舒服的方式就行了,從來沒有“一把尺子量天下”的絕對真理,沒有整齊劃一的絕對標準,社會的美和人生的美一樣,都在于參差的多樣性。人都是殊途同歸,但人生個個不同的歷程本身才是意義,樂在其中,其義自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