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聲
(江蘇無錫 214035)
黃埠墩,系無錫古運河主航道中一小島,位于吳橋以南,京杭運河無錫城區北塘段。相傳戰國時,楚相春申君黃歇曾疏浚芙蓉湖,治無錫湖,立無錫塘而留下此島,后人為紀念黃歇,命此墩為黃埠墩,是無錫歷史最為悠久的名勝古跡。本文擇要介紹明清時期的黃埠墩。
明〔弘治〕《重修無錫縣志》載:“黃埠墩在縣北五里,有水環其四周,上有水月亭、環翠樓,九龍諸峰并列于前,過客必登覽焉。”黃埠墩是明代大運河上重要景觀、必游景點,看山觀景,順便歇息。
明代黃埠墩上有寺廟,中樓建閣,四面皆窗,東南西北四處建筑分別為文昌閣、環翠樓、小金山和水月軒。隆慶年間,應天巡撫海瑞曾為環翠樓親書匾額“玩山臨水第一樓”,并在惠山為其老師顧可久捐資建造祠堂,名顧洞陽先生祠。明代萬歷四十年(1612),談思永在《惠山古今考》中繪有“九龍山圖”,清楚地標注“黃埠墩”一景,這是今天看到的最為直觀的圖示。
明代崇禎年間,王永積《錫山景物略》中則將“黃埠墩”寫成“黃阜墩”。這“阜”又是怎樣的一種情景呢?埠,本意為停船的碼頭,而“阜”則有山丘之意。顯然,“黃埠墩”名字是從停靠這個角度來說,而“黃阜墩”意在說此地是山地,是惠山的余脈之延伸。
水膚而土其骨曰墩。凡水當直下處,不杠不梁,以土節之,而墩出焉。墩,氣所聚也。邑水中有墩二,西名太保,北名黃阜。形家言西為地軸,北為天關,天關地軸,天造地設,信有然者。墩在寺塘涇口,適踞中流,設渡曰黃阜渡。游山,水程必取道焉。墩形圓,屋則方之。舊建文昌閣、環翠樓、水月軒,垂楊掩映,不即不離。登閣九峰環列,風帆片片,時過幾案間。今廢。僧口口因其圓而圓之,繞以周廊,可溯洄,不可眺遠,失舊觀矣。[1]
《錫山景物略》中強調墩系自然之造化,處水中流,與惠山、寺塘涇山水相依。墩上設渡以供游人觀光,擺渡則入山游玩。墩上的建筑過去是方形,或有宗教意境,或表秀麗風景。而明末時,環水的建筑是圍廓,圓而圓之,不可眺遠,較舊時已失風貌。
古代交通和貿易大多依賴水運,由于黃埠墩地處無錫城區南北航道之要津,宛在運河之中央,扼守水關,自明代嘉靖年間始就作為水上門戶用作軍事,駐水兵于此。明代萬歷二年(1574),王世貞從家鄉太倉溯運河北上,請好友錢谷和張復將沿途之景物描繪于《紀行圖冊》《水程圖》上,其中錢谷所繪《紀行圖冊》中的《惠山》清楚地標識此墩與運河及兩岸錫山龍光塔、寺塘涇和北塘諸地理景物之關系。
清雍正年間,黃埠墩作為水上門戶的地位提高,官府在此設把總一人駐黃埠墩汛,月支銀5 兩,自備坐馬2 匹,并有養廉銀90 兩。清乾隆年間,黃埠墩為北塘五汛之一,有把總1 人,防兵10 人,巡船1 艘。
明代萬歷間錢谷所繪《紀行圖冊》中的《惠山》(金石聲 提供)
咸豐三年(1853),為抵抗太平軍東進,兩江總督怡良命常州營游擊富安統兵2營、兵勇500名、炮船10艘,進駐無錫。駐黃埠墩運河南岸的稱英勇營,北岸的稱凱勇營。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進抵無錫時,清軍諸營遁去。同治四年(1865),恢復無錫營,招募兵員80名,其中守城兵54名,汛地防兵26名,汛地中,清寧(今清名橋)、黃埠墩防兵各10名,新安、洛社各3名,其余汛地皆曠廢。同時設水卡于黃埠墩,對過往船只物品抽厘。
同治十一年(1872),原駐吳江、常熟等縣的太湖左營移駐無錫獨山門,后改移迎龍橋,設營官1員,哨官21員,勇丁319名,分護無錫、金匱、陽湖、江陰、常熟、昭文等厘卡18處,在無錫、金匱有黃埠墩、五丫浜、大渲、清名橋、望亭、馬口、四河口、閭江共8卡。可見,明清時期黃埠墩作為無錫運河上的重要軍事關卡,發揮過重要作用。
清代,康熙帝和乾隆帝曾六下江南,從京城沿運河一路南下,到達無錫后主要目的地是惠山。巡游的地方有錫山、秦園(寄暢園)、惠山寺、天下第二泉及一些祠堂,登山、禮佛、游園、品泉、賞玩竹爐、題詩作畫,樂此不疲。他們每次來惠山,幾乎必臨黃埠墩。
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帝第三次南巡來到惠山,曾為小金山即黃埠墩題“蘭若”一匾。乾隆十六年(1751)、二十二年(1757),乾隆帝第一次、第二次南巡游線自無錫運河北雙河口出發到惠山寄暢園。
……自政成橋大營起,二十九里七哥廟,系常州府無錫縣界;十四里迎龍橋;九里雙河口系常州府金匱縣界;七里黃埠墩;一里放生池;三里蓮蓉橋;八里日暉橋;十二里十里亭大營,計程八十三里。圣駕幸無錫縣城,自放生池馬頭登岸,入蓮蓉北門出陽春南門,至日暉橋馬頭登舟,計十一里。圣駕幸惠山,自雙河口換舟至新開河馬頭登岸,由寄暢園至恵山寺、二泉亭,經秀嶂街入試泉西門,出陽春南門,日暉橋馬頭登舟,計程十二里。十六年、二十二年于迎龍橋恭設大營駐蹕。[2]
這條線路是因為當時寺塘涇太窄,并不適于航行,故只能另辟水路,所以有“新開河”這一說。后來,因為皇帝要從黃埠墩來游惠山,寺塘涇得以開寬,御舟才從此入惠山。有意思的是,乾隆第二次南巡不是在無錫而是駐蹕常州時書賜黃埠墩觀音閣,額曰“水月澄觀”。這是乾隆帝對康熙帝題“蘭若”的一個積極響應和互動。
乾隆帝第一次、第二次南巡對黃埠墩留下深刻印象,兩次作詩《黃埠墩》。從第三次南巡開始,乾隆帝始以黃埠墩為行宮,晚上入駐墩上或者御船上,一早換乘小舟折向西面,沿著近三里長的寺塘涇迎惠山黛色直達龍頭下上岸。無錫人黃卬在《乾隆南巡秘記》中對乾隆帝入駐黃埠墩有詳細描述:
昔圣祖嘗夜駐此,今于墩外周圍筑土,加廣五尺余,甃以青石,為外圍廊,繞以朱欄,花紋極細巧。其內圍廊亦設花欄,淡碧色,朱碧參差,映水極有致;佛殿樓閣,窗欞門扉,梁柱梲節,俱極雕鏤工細,飾色雅淡,舟行過此,宛若畫圖。
乾隆帝從水路來惠山,回黃埠墩行宮的時候不再坐船走回頭路,而是換成騎馬從陸路走,沿秀嶂街、倚塍街、五里街出西門到無錫城里北門,經蓮蓉橋至北塘再回到船上。乾隆帝想換一種風景看看,游覽無錫城中最美的山水和繁榮的商市。從乾隆四十九年(1784)第六次南巡詩中可以看到他“榮騎回”的心情。
向自恵山榮騎回,遙觀波影涌蓬萊。
縣城竟過此權置,川路非紆茲重來。
綠柳陰成囀鶯舌,青蒲叢密闖魚腮。
南巡往返程將半,不覺時光暗里催。
乾隆帝對黃埠墩情有獨鐘,后來北京清漪園建園時,在昆明湖上修建了三座海上仙山:南湖島、鳳凰墩和團城。其中相傳鳳凰墩即仿黃埠墩而建。清代曾任云貴總督的吳振棫在所撰《養吉齋叢錄》卷之十八載:“鳳凰墩在湖中,仿江南黃埠墩為之。有樓,建金鳳張翼,隨風而轉,以相風也。”乾隆帝也曾寫詩說“渚墩學黃埠,上有鳳凰樓。一鏡中懸畫,四時似長秋。山容空外秀,波懸席前浮。何事三山遠?還期佺羨游。”詩中的“鳳凰樓”又名“會波樓”,顯然仿照的是黃埠墩上的環翠樓。
從造園和風景的角度看,乾隆帝看中黃埠墩并模仿,更多的考慮是欣賞它與錫山龍光塔和寄暢園的地理空間關系,是山、墩、水、園四者的線性靈動關系。從整體來說,清漪園中筑鳳凰墩正是為了對應萬壽山和其寫仿的惠山園(后改為諧趣園),形成了北京皇家園林和無錫私家園林寄暢園的參照和對應關系。乾隆帝模仿江南的山水,不但是山水園墩,還從游線設計上也是亦步亦趨,他去惠山園看景,就從昆明湖坐船迎萬壽山而進園,與他從無錫運河黃埠墩出發,西進趨寄暢園情趣相同。
瑞士人阿道夫·克萊爾作為一家英國公司的絲綢監察員和采購員,于1860—1868年,曾在中國工作和生活過8年。2015 年,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著作,名為《一個瑞士人眼中的晚清帝國》,內有晚清時期照片91 幅,對于了解、研究那段時期中國的社會風情具有相當珍貴的史料價值。
同治七年(1868)4 月28日,瑞士人阿道夫·克萊爾游覽了黃埠墩并作了游記:
這是一個令人討厭的雨天,雨像細線似的,淅淅瀝瀝下個不停……中午時分,我們到達目的地無錫。
……
雨越下越大,一個船夫建議我們乘船到運河中間的一座酒樓去。那座酒樓相當大,看上去很新。我們聽從了建議。不一會兒工夫,我們就到了一個寬闊的臺階前,石階一端浸在運河里,另一頭則通往酒樓的一扇小門。一進門就是一個裝修別致、寬敞明亮的大廳。里面有許多客人在吃飯,他們大多喝著黃酒,這是一種米酒,要趁熱喝,味道不是那么苦,喝了也不大容易醉。黃酒可是當地的一大特產,因其優質細膩的口感而遠近聞名。我們點了一壺陳釀,配酒的自然少不了西瓜子。
……
我們進門的時候,大廳里突然安靜了下來。當人們看夠了我們以后,廳里又恢復了原先的熱鬧,隨處可以聽見人們猜拳的吆喝聲。大廳四面是窗子,透過窗子能看見外面的景色,視野開闊。天氣好的時候在這里坐上一會兒,一定是件愜意的事。
從上述細致的描述中,可以看到當時無錫的純樸民情,阿道夫·克萊爾是為了避雨而登上了黃埠墩,發現墩上的建筑竟然是一座酒樓。他們在酒樓里面喝了酒,看著江南四月的雨景,很是愜意。
阿道夫·克萊爾所藏1868 年的黃埠墩照片(金石聲 提供)
黃埠墩這張黑白照片是橫構圖,反映的是今吳橋南側大運河無錫段北航道中孤島古跡。此圖自西北向東南方向拍攝,推測攝影者應離島數10米外的船上或者岸上,略帶仰視拍攝。遠處背景便是北塘沿河,建筑都是平房,粉墻黑瓦,大概是今吳橋西路靠近吳橋一帶。墩和岸之間為航道,其右側停泊著一些船。左邊對岸有一旗幡在風中飄揚,好像是廣告圖案。旗桿旁邊有兩株矮小的樹木,高僅屋半,顯系新栽。左面河中有二三處浮木痕跡,大部沒于水中,應該是殘余的原便橋設施,能分析出當時連接墩和近岸陸地的便橋已經損毀,或者正在架設。
墩上主建筑為水月軒,其匾懸于二樓屋檐下中間,白底黑字,面向北面水域。墩上建筑頗有特色,為環墩轉角二層樓,高約6 米多,屋頂鋪有小青瓦,二層設有陽臺,裝有木質護欄,為環形。樓上朝西有數間門開著。底層為落地門。從此建筑的形狀看,環墩形成建筑,中間應該內凹成院,為天井。建筑上的花窗子圖案很精美,或方或圓或六角形,中間有密集的直棱木條,僅中間開有方形的小窗以透光,紙糊或者紗糊的窗。為防風而特意設計成小格子。窗之兩側有落地門,門之中間以下格子透著白色的光,上部則無光。船是有頂棚開窗的,棚大概是用竹子編的。
墩之西面及北面筑有碼頭。碼頭寬2 米許,高1.5米。北面碼頭有石臺階六七層,近水處東西側對稱,各種有一小樹。朝北的碼頭應該是此建筑的主立面,因為匾朝北。環墩筑有黃石砌成的圍堰駁岸,圍堰離水面高約1.5 米,圍堰上用條石做好坐凳,坐凳長約10 余米,間有11 個間距不規則的石柱作為支撐,柱高約50 厘米。朝西的碼頭形制與朝北的碼頭相似。
阿道夫·克萊爾所藏的照片定格了1868年的黃埠墩風景,無疑是十分珍貴的,也是十分幸運的,它為將來有條件恢復運河名勝提供了可靠的影像依據。
江南運河,千年流金,黃埠墩屹立在激流中,閱盡千帆,飽經滄桑,承載了太多無錫人的美好和鄉愁,它是這座城市充滿溫情和水的象征,更是獨一無二的最美歷史地標,它將與無錫這座城市一起走向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