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佩
(廣陵書社,江蘇揚州 225002)
中國古代旅游、旅行的歷史悠久,《周易·觀卦》中“觀國之光”就是后來“觀光”一詞的由來。1840 年鴉片戰爭以后,西方新的交通工具、旅行設施、旅行方式深刻影響了中國社會。民國時期,隨著城市的發展,出行旅游需求的飆升,人們需要了解旅途中的種種信息,旅行指南應運而生。
據不完全統計,民國時期江蘇省內就發行有120多種旅行指南文獻,如南京有《南京居游指南》(1924年俞旭華編)、蘇州有《旅蘇必讀》(1922 年陸鴻賓編)、無錫有《無錫游覽指南》(1937年孫云年編)、徐州有《徐州游覽指南》(1934 年張奉明編)等。而同一時期薛明劍編輯發行的《無錫指南》是其中的佼佼者。
薛明劍(1895—1980),原名萼培、鍔佩,江蘇無錫人。其早年在多所小學任教,1919年受榮德生賞識,擔任申新第三紡織廠總管,創辦了多家小型工廠。在興辦實業的同時,積極從事教育、出版等社會活動。抗戰全面爆發后,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馮玉祥駐無錫,其被任命為駐錫辦事處處長,后當選為國民大會代表,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參政會常委,立法院立法委員。抗戰勝利后,在無錫創辦面粉廠等實業。1949年6 月,在上海與立法委員蕭覺天等53人聯名發表宣言,跟國民黨政府脫離一切關系,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1956 年起任上海文史館館員。薛明劍早年關注鄉邦文化事業發展,創立無錫雜志社,編輯出版《無錫雜志》《錫湖攬勝》等。晚年潛心著述,出版《五五紀年》《黎元洪年譜》《中國辭書目錄提要》《月季花栽培法》《鵪鶉的飼養方法》等。
《無錫指南》是無錫歷史上最早的旅行指南文獻之一,也是影響力最大的一部,印刷發行“初僅千部,近已動輒萬計……不三日,又為售罄,同人急謀十版”,共印18版。薛明劍序曰:“無錫……光復以還……因是旅錫參觀游覽者,絡繹不絕。惟地方雖不遼闊,道途殊覺縱橫,旅客每有臨歧彳亍之嘆。……編纂《無錫指南》,以備游客來錫之向導。”指出編著此書旨在給游客提供游覽信息指引。《無錫指南》另有多位無錫地方人士參與編輯,序中提到薛明劍在楊壽楣、楊楚孫、李經一協助下,花1 個月時間編出書的雛形,相關內容分為12 門,眉目清晰。后來將劉書勛的《無錫旅行指南》和李繼曾、秦惜華的《錫勝導游錄》內容融入,最終成為正式出版的《無錫指南》一書。很多參與者都是無錫當時的社會名流,為書的編輯出版壯了不少聲勢。
《無錫指南》初版于1919年7月,之后幾乎每年修訂重版一次。1923年1 月15 日,薛明劍、李鐘瑞夫婦等人創辦了無錫雜志社,編輯《無錫雜志》。當時國民政府加強對出版物的控制,而無錫雜志社是正式注冊備案的出版單位,為免去申請手續之勞,自1924 年第5版起,《無錫指南》作為《無錫雜志》的第三種增刊出版。薛明劍在第5 版的序中說:
適值內子李鐘瑞組織無錫雜志社發行《無錫雜志》及增刊,以之分送各界,爰將《無錫指南》一書移作該社第三種增刊,復請母舅孫鶴卿居停,榮德生襟弟江濬之與荊先生夢蝶、章先生伯熙、顧先生述之及同事榮先生鄂生、過先生冠生、華先生應彤等加入編輯及校閱,以期益增完美。
抗戰全面爆發前,《無錫指南》共發行16 版。抗戰全面爆發之后,停刊10 年。1947年4 月出版第17版,1948年出版第18版。從第17版開始,主事者變成了薛明劍之子薛禹言。薛禹言序曰:
勝利歸來,各界人士來錫觀光者日眾,欲求一略為完備之指南而不可得,益增緬念先慈之意不止,乃著手整理十年前之第十六版《無錫指南》,稍加修正而付印,并蒙地方父老李惕平、胡念倩、李柏森、陸貫一、胡壽基諸先生之協助而得與讀者見面。
《無錫指南》在同類書籍中發行量算是比較大的,一般在1 萬冊左右,其印刷費用和成本均來自廣告。薛禹言回憶《無錫指南》發行收入的情況說:
印數三分之一贈送給各單位,主要是刊登廣告的企業,其余則交由書局和報販零售,車站、碼頭、游艇、景點均有人出售,書價的百分之四十,作為經銷人員的所得,其余百分之六十交還雜志社作為管理、編輯人員的工資和開支,自給有余,不但不需補貼,且可略有盈余。其歷年銷路也占本縣同類旅游刊物之冠。
因為發行量較大,社會上許多機構還存有各個版本的《無錫指南》。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3種:1919年初版,1929年第11版,1947年第17版;南京圖書館藏1927年第10版;無錫圖書館藏1921年第3、4兩版,1927年第10版,1936年第15版,1937年第16版。
《無錫指南》各版的編排有所差異,但章節大綱基本相同,都包括沿革形勢、交通、食宿娛樂、名勝、古跡、教育、實業、機關團體、慈善事業、著名物產等欄目,后來重印修訂又增加了楹聯、附錄和風景照片。整本書林林總總,包羅萬象。即使并非游客,閱讀這樣一本書,也能快速了解無錫當時的山川景致、沿革形勢,不出門也能指點江山、品評風物,實在是居家旅游的必備良品。深入研究對比各個版本的《無錫指南》后,總結歸納特點如下:
(一)以導“游”為主,注重直觀地介紹無錫的情況,事無巨細。游客離開家鄉來到無錫,最關心的就是食住行,去哪兒、怎么去,吃什么、什么好吃,這些內容皆可從《無錫指南》中找出答案。“交通”一章詳細交代了各種交通工具的時刻表、行程、票價。“食宿游覽”中列出了菜館、茶館、旅館、浴堂、理發處、劇場等場所的名稱、地址、電話。出去旅游,會考慮帶當地特產回去,“著名物產”一章可滿足這一需求。書中介紹惠山泥人曰:“惠麓人民,多藉此為生涯,涉足惠山者,莫不購之。”惠山泥人是當地人重要的經濟來源,也是旅游紀念品的很好選擇。“附錄”部分有“游覽行程”的介紹,即根據在錫時間為游客提供行程指導,分為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有陸路、水陸等的推薦和景點游覽順序的安排,供游客參考。隨著外國游客來錫旅游的增多,1927年第10版《無錫指南》在書后增加了英文導游詞4頁,薛明劍在本版的序言中說“尚擬添加德法俄日等文字,以求完美”。不過根據后面版次的內容,這個想法并沒有實現。
(二)以服務鄉邦為目的,有意識地對外推廣城市,展示其現代文明的都市形象。要吸引讀者到當地游覽,必然要展示出其現代化、快捷方便的一面,傳統的、保守的、陳舊的一面往往展示得比較少。《無錫指南》除了沿革形勢、古跡名勝的介紹,主要內容還包括“交通”“公署機關”“慈善事業”“教育”“實業”等,展示了無錫在工商業、公共事業等方面的成就,學校、銀行、鐵路、新興工廠的羅列介紹,使讀者形成當地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印象。《無錫指南》第1版的獨兼廬主人序中稱無錫“自汽舟通,旅客漸增,汽車通,旅客益多,光復以還,地方改觀,建馬路,興人力車,辟游戲場,旅客數倍于前,其惠然而來者莫不交口稱譽,曰無錫風土何一變至是,仿佛一小上海矣”;薛明劍序介紹無錫“數千年來人文之多、物產之富甲于全省,光復以來,實業更有蒸蒸日上之勢”;錢基厚的序中則大談教育與實業,都有意識地展示無錫實業發達、經濟富庶、教育先進的形象。
(三)《無錫指南》不斷重印,印次多、印量大,內容更新及時。旅行指南文獻必須注意其時效性,交通路線的變化、物價的起落都會對書中的內容有所影響。《無錫指南》一共發行了18版,書中的內容不斷更新。在《無錫指南》第1 版,“食宿娛樂”與“著名物產”一起排在最后,而到了第11 版,“食宿游覽”已經排在“交通”后面,位居第3。指南的導“游”作用被重視,影響了欄目編排的順序。如第1 版中,“食宿娛樂”一章中,除了菜館、茶館、旅館、語堂、理發處、劇場、公園等,還專門列出了“妓院”,包括名妓的姓名和營業地址。而在第11 版,已經不見這些內容,應該與社會的進步以及政府的禁娼運動有關。
(四)《無錫指南》除正文內容外還包含了大量的廣告和名人題字,占了全書不小的篇幅,體現了本書商品性特征。《無錫指南》的印刷費用和成本均來自廣告,所以書中有許多廣告。1919年第1版共86頁,廣告占26頁,每頁有1—2則廣告。這些廣告五花八門,有售賣實物的,如煙草、藥丸、蠶種、肥皂、綢緞等;有售賣服務的,比如旅店、保險等;有《錫報》的復刊啟事;有書法家廣告(后附潤筆費)等等。有“介紹名醫”的,以病人的身份感謝某某醫生的妙手回春、藥到病除。另有咽喉科廣告,針對的是閱讀此書的游客,曰:“舟車勞頓,喉頭如感不適,請看黃冕群醫師。”兩則廣告下都附有詳細的診所地址和出診時間。如此貼心的服務,不禁讓人莞爾一笑。
1919 第1 版《無錫指南》中的廣告“介紹良醫”(李佩 提供)
除了利用廣告維持經營成本,為了促進銷量,薛氏還利用自己實業家的身份邀請了許多名人為《無錫指南》題字,利用名人效應來進行宣傳。1922 年12 月孫中山為《無錫指南》題寫書名。在《無錫指南》的第17版,可以看到孫中山題寫的書名,臧啟芳題寫的“序言”、徐若淵題寫的“地圖風景”、孫科題寫的“沿革形勢”、俞大維題寫的“交通”、吳佩孚題寫的“食宿交通”、彭素民題寫的“名勝”、康有為題寫的“古跡”、陸定一題寫的“教育”、吳鼎昌題寫的“實業”、胡漢民題寫的“機關團體”、黎元洪題寫的“慈善事業”、居覺生題寫的“著名物產”、吳觀岱題寫的“楹聯”、孔祥熙題寫的“附錄”。這些人或是當時的政府要員,或是社會名流,他們的題字都為這本小小的指南增色不少。
《無錫指南》內容豐富,語言通俗,不僅為游客提供了出行、食宿、名勝古跡、街道地名等方面的信息,而且還詳細記錄了當時的政府機構組織、公共事業等情況,是研究民國無錫的重要史料。
(一)可利用《無錫指南》的記載考察民國時期無錫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等情況。比如書中關于無錫的區劃內容:“邑之全境舊分二十二鄉,民國成立,改分為十七市鄉。三十五年并作十區及一自治實驗鄉,曰城區,曰東亭區,曰周新鎮區,曰藕塘橋區,曰長安橋區,曰張涇橋區,曰安鎮區,曰蕩口區,曰前洲區,曰洛社區。下分一百九十九個鄉鎮。”這些內容對于研究無錫的歷史沿革很有意義。再比如書中關于吃喝出行消費價格的記載:1947年,茶館喝茶,茶價約一千元;旅店住宿,根據檔次,數千至上萬元不等;比較高檔的理發店,服務一次約三四千元;人力車的起步價是一千元;租一條十人小汽船出湖,每日十萬元,節假日翻倍。第17版(1947年)《無錫指南》的售價是“每冊國幣1 萬元”。當時的1 萬元約相當于現在人民幣1 元。根據書中的記載,可以大致了解當時的物價水平和居民的生活水平。
(二)可利用《無錫指南》的記載考察民國時期無錫城市化進程。比如“交通”一章記錄了當時最重要最普遍的交通方式,而不同時間的不同版次往往可以反映出城市的發展和現代化的進程。1918年,榮德生捐資修建了通惠路,通惠路以火車站為起點,終至惠山。《無錫指南》講人力車:“今新馬路筑成,可由車站徑雇人力車經北柵口過吳橋直達惠山。”這里的“新馬路”就是通惠路。在第1版中“交通”部分,介紹了火車、輪船、民船、人力車、轎輿五種交通方式,沒有提及汽車。因為當時汽車還未普及,普通民眾只能靠步行、人力車、坐轎子、乘船等。第11版中已經增加了汽車。當時汽車分為營業汽車和公共汽車。有汽車行10多家,“均在通惠路口,任人雇用,由火車站至惠山來回約洋兩元,至梅園約洋四元”。類似于現在的出租車,在大路上招徠客人。公共汽車有開原公共汽車和澄錫長途汽車兩家。又說“馬車不常有,自車站至惠山約一元,至公園約四角,或單雇一馬自騎,每十五里洋一元,馬夫酒資另給。”說明馬車當時在城市已不是常規交通工具。到了第17版,則著重介紹了各個汽車公司,包括錫澄長途汽車公司、無錫長途汽車公司、錫滬長途汽車公司、江南汽車公司。這些都是研究無錫城市化進程很好的歷史材料,值得推敲挖掘。
(三)可利用《無錫指南》的記載加強無錫文化旅游宣傳。《無錫指南》中關于無錫風景名勝的介紹十分詳盡,這些描寫對于今天無錫城市文化展示、旅游宣傳也有一定借鑒意義。《無錫指南》介紹惠山,文字本身就有很強的可讀性:“登頭茅峰,遙矚太湖,諸山聳列,若洞庭、夫椒,縹渺隱約,如蓬萊三島,帆檣點點,舟小如葉,載沉載浮,出沒如鷗。天際波光,萬頃一碧,東顧則平疇綠野,林煙蒼藹,渺無涯際。”又曰:“每當春秋佳日,緣山為市,賣餳天氣,沽酒人來,高居其巔,一杯在手,臨風唱大江東去,大有‘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之概矣。”在網絡用語充斥、“抖音”文化流行的今天,這樣的語句宛如清流,可增加無錫旅游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