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程顥“生生”思想的生命美學意蘊及其價值

2024-01-18 07:11:34王晉
美與時代·下 2023年12期
關鍵詞:價值思想

摘? 要:作為理學的奠基者,程顥接續儒家的“生生”思想,推出了以“天理”為核心的新“生生”思想。在他看來,人與自然、社會相互融合,生成了日新月異的有機系統。近年來,隨著宋明理學的研究深入,學者們對程顥的關注度不斷增加,但從美學尤其是生命美學角度對程顥的探討較少。回歸《二程集》文本本身,將程顥置于宋代歷史語境,并以當下的審美價值與其對話則十分必要,能夠更加豐富地展現程顥“生生”思想的生命美學意蘊及其價值。

關鍵詞:程顥;“生生”思想;生命美學;價值

程顥(1032—1085),字伯淳,號明道,世稱“明道先生”。胡靜齋在《宋元學案·明道學案》中評價:“明道天資高,本領純粹,其學自大本上流出,于細微處又精盡。”[1]這里的大本,其實就是“生生”思想。他憑借天資聰慧,體貼出“天理”二字,在天命之謂性的生命觀下,以生之謂性重新闡釋現實中的生命現象。程顥“其于道體性命自有清澈與明透,而且真能體之于自家生命中而有受用”[2]9。那么,值得我們探究的是,程顥的“生生”思想有何獨特之處?這種思想與生命美學之間有何聯系呢?這對我們今天的生命觀的建構有何價值?

一、程顥“生生”思想的淵源

程顥,作為宋明理學家的奠基者,“生生”是其重要的理學思想,而“生生”思想并非程顥首創,早在先秦儒家就有相關論述。

“生生”這一說法最早見于《易傳》:“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3]這里兩個“生”有不同的含義:第一個“生”是生發、產生之意,第二個生是生命、生長。而所謂“生生”則是不斷產生新變的過程,就是“易”。雖然“生生”這一說法源于《易傳》,但是早在《論語》《孟子》等典籍中就已經流露出“生生”之意味。在中國漫長的農業社會里,人們依賴土地生存,對自然界的各種變化和現象極其關注。而儒家思想恰恰是在這樣的社會語境中產生的,它將“人與物”的和諧關系作為自身內容建構的核心,因此,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都蘊含著一種對于“生”的向往與憧憬,不斷探索新的生命意義。這種對“生”的向往、對宇宙生命的探索本質表征著一種“生生”思想。

眾所周知,“天人關系”或者說“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詩性思想的集中呈現。而“生生”思想也正是依托于“天人合一”的內涵而生成的。雖然“天人合一”思想是由漢代董仲舒正式納入儒家思想體系,并由此成為核心范疇,但早在先秦時期孔夫子就關于“天”與“人”的關系就有所思考。《論語》中的“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4]188恰恰是“生生”思想的最好例證。在孔子看來,天自身不會言語,然四時的更替、萬物之變換皆是天之言。這里的“天”就是自然界的主宰。但是天并非脫離于人而機械運轉,而是一個創造萬物生成的大宇宙世界。作為這個大宇宙中的一部分,人的道德規范也源于天,故而孔子又言“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何?”[4]77。這種“比德”思想恰恰是體現當時人們對于自己的地位無法確立,所以只能向更大的自然去尋求力量,從而生發出的德行標準。夫子通過“天”來闡釋其自身所攜帶的客觀規律,并以此來影響與指導人和自然的法則蘊含的“生生”思想內在的規定范式。

事實上,在孔子之后,孟子對“生生”思想有了更為貼合于“人”的理解,在他看來,所謂的“生生”觀念與人的個體經歷與生命經驗有更加密切的聯系。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曾言:“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5]875此處所言的“性”亦可指稱“人的仁義禮智之本性”。他希望人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盡心知性,不斷反思自我,只有這樣才能安身立命,生生不息。但是據現代學者考證,從詞源學上解釋,“生”和“性”乃是同源字,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中,只有“生”字而無“性”字,“性”是從“生”字派生出來的[6]。針對此問題,《孟子》中記載告子曾與孟子進行論辯,前者認為“生之謂性”就是凡是有生命的事物都有無差別的“性”。“性尤湍水,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孟子·告子上》)根據這個邏輯,人與其他有生命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之性并沒有本質區別,“性”泛指事物自身的本性,即事物的品性、特長、功能。這與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所言的“德性”有異曲同工之妙,所謂“德性”就是“使一事物成為該事物的特性”。這種對性的解釋還不是純碎的倫理學的范疇,而是世界萬物所蘊含的內在特性,這消解了人之性的獨特性。因此,孟子與告子對于“性”持有不同的看法,他承認人之性歸于仁而區別于萬物具有獨特性。顯然,孟子的“生生”與人的關系較之《論語》、告子更加緊密,人在“思誠”“知性”的過程中獲得了更多的主體能動性。

“生生”二字最開始出自于《易傳》,作為解釋《周易》的著書,《易傳》的闡釋囊括了《周易》中對于“天”“人”“萬物”之間的關系。《易傳》進一步對上述思想進行闡釋,必然也離不開對“生生”的探討,概括而言,《易傳》從宇宙觀和倫理觀兩方面對此探討。就宇宙觀而言,《易傳》提出“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生生謂之易”等以“生”為核心的大宇宙本體論。“易”就是“生生”,它本身是永恒的,是自然萬物無限生成變化的過程。“太極”是“生生”的最初狀態,最后化生為天下萬物。“生生”成為了建構天地萬物的本源,故而構建一個人與萬物和諧為一的詩意世界。由此,我們可以發現,《易傳》的宇宙觀與儒家所言的“天人合一”具有某種同質性。此外,《易傳》對“生生”思想從倫理觀方面闡述,“天地之大德曰生”,也就是順應天地,就是繼承“生生”之道,就是有德的,就是善的。 這種善是天賦予的,是人的本性,是天地之善內化于人。

儒家的“生生”思想雖然在不斷演進,但本質上都是通過對天的關注,告誡人類應當修身習性,不應逆反萬物應有的客觀規律,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實現生命價值與意義,從而達到“與天合一”的境界。

宋代時期,在理學發展的過程中,“生生”作為溝通“天道”與“人道”的重要概念,受到理學家們的重視。周敦頤對“生生”的思想有了新的突破,不再停留于對“生生”思想的本體論思考,而是基于此以認識論的思維方式探究天是如何化生萬物。張載則提出了“氣”本論思想,他認為是氣的聚散孕育萬物的生成變化的動力,氣聚則萬物生,氣散則萬物歸于泯。及至程顥,對于“生生”思想有了新的詮釋。

二、程顥“生生”思想的新詮

“天理”是程顥思想理論中最核心的概念,他曾言:“吾學雖有所受,‘天理二字確是自家體貼出來。”[7]424此處所言的“天理”是存在于宇宙、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天地萬物之所以能夠有序地依存于世界中正是“天理”在其中發揮作用。換句話說,“理”之于程顥,是形而上的、普遍化的,它不僅是宇宙萬物能夠發展的本質規律,也是人類社會的道德準則,無論是客觀規律還是道德建構都是“天理”的發用流行。依程顥看,這既是從《易》而來的普遍的“生生之理”,同時也體現了世間萬物存在的生意。而“天理”和“生生”思想之間又呈現為何種聯系呢?程顥解釋道:“生生之謂易,是天之所以為道也。天只有以生為道,繼此生理者,即是善也。善便有一個元底意思,元者善之長,萬物皆有春意,便是繼之者善也。”[7]29“天理”為程顥“生生”思想的最本質呈現,是賦予宇宙、自然以生命的理,是一種由自家體貼出來的自然而然的理。出于對傳統儒家的性與天道的反思,程顥在本體宇宙論、倫理學方面都對“生生”思想有新的闡釋。

從本體論層面,程顥堅持的是一種“一本”的本體論思維方式。儒家的“一本”最早是孟子正式提出的,他針對墨家的夷子“愛無等差”言論時曾言:“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5]404。在孟子生活的戰國時期,社會結構因數年的戰亂以及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已經逐步轉變,春秋時期的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社會性組織轉為以個體勞動為主的地區性組織,這必然不利于社會的穩定與鞏固統治階層的地位。故而孟子的“一本”論有特定的意義,旨在恢復春秋時期的社會結構。由此,朱熹對于孟子“一本”的闡釋最為貼切,按照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的注解,“一本”主要有兩層含義:在形體層面,人的生命都是來源于父母的血緣關系的一本;在思想層面,“天下一體歸于仁”,人的倫理道德也是只有一個本源——仁。發展至宋代,“一本”論有了新的發展,在關注萬事萬物生命本源的基礎上,學者們更加重視哲學層面的萬事萬物的根源間的關系以及天人關系的探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明道的“一本”思想。自唐代以來,儒釋道三教并行的潮流就極為盛行,自唐末五代,戰亂頻發更是使得社會動蕩,人心惶惶,道德淪喪。許多人難以忍受現實的悲苦轉而追求佛、道的虛無,儒學的綱常倫理思想受到猛烈沖擊。宋初學者們為了穩定人心世道,重新倡導儒學以此來與佛、道抗衡。但是,回溯儒學的發展,自孟子之后逐漸走向義理、訓詁研究。加之儒家一直立足于社會現實的道德倫理的闡釋,相較于佛、道缺乏哲學層面上的理性思考。故而,程顥進行以儒家思想為底色,并援佛、道入儒的嘗試。一方面,他利用佛性論的涅槃性空本體論的思想方法,只是巧妙地將永恒的、普遍的、虛幻的、宗教性的佛性置換為儒家的天命之性,從而確證了儒家綱常倫理的普遍性。所謂天命之性指的就是儒家人性論,即仁義禮智信。不同之處在于他重新思考天與人的關系,“天人本無二,不必言合”[7]81,也就是說人的本性并不是上天賦予的而是人生而為人所具有的性之本體。天人無二、道性一體,就是程顥對本體宇宙論的全新理解。另一方面,他們還吸收了道家關于宇宙本體的一些概念范疇。誠如他將“道”這一宇宙本體范疇納入儒學體系。程顥在闡釋“一本”時有言:“道,一本也,或謂以心包誠,不若誠以包心。”[7]117此處的“一本”既可以指天地萬物之本源——“天理”或“天道”,也可以理解為萬事萬物的生命根源間的關系是本于一,將“道”上升為宇宙最高本體。由此,萬事萬物的生命都有了超越性。生死交替是生命運動的規律,但人并不是被動地接受命運的安排,而應該從有限的生命中去窺探永恒的價值。程顥有言:“死生存亡,皆知從來,胸中瑩然無疑,止此理耳。”“一本”思想本質上恰以“生生”之理為依據的。也就說是,人之性也必然源于天理,人以誠參悟宇宙奧秘,而且以誠具于內心,即程顥所理解的“生之謂性”,關于這個命題內涵的詳細闡述筆者將在下邊論述。

從倫理學角度探討,程顥繼承了《易傳》的“天地之大德曰生”的思想,但不同之處在于他將“仁”作為本源。郭曉東先生對程顥的“仁”思想的解釋非常貼切:“在明道看來,所謂‘仁即是天地生生之理。從天地無所不生、涵容復載以見小己之生命與天地之大生命不容有二,此即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而仁無所不在的意思。”[8]按照程顥的說法,“一本”即宇宙萬事萬物的終極價值之源。作為生命個體的生命價值與天地大生命是一體的,程顥進一步提出了“仁者渾然與物同體”,這并不是說“一本”之外還有存在另一個本體“仁”,而是說“一本”是至高至上的“天理”,具體體現在價值層面就是“仁”,“仁”是創生道德的主體,這種道德對于人與世間所有事物都具有同等的規約性。換句話說,人與外物在“仁”這一價值層面是共通的。

綜上所述,于程顥而言,不論是“天理”,亦或是“一本”,其內在的核心終究還是表達了“生生”思想。又因“人性秉承天理而來”的理念,所以,程顥便基于對“生生”思想的理解來闡釋何為人性。此外,人類所負有的品行皆源自于天道,其實質和根源也正式源自于“生生”思想。

三、程顥“生生”思想

與生命美學的內在關聯及其生命意蘊

生命美學作為19世紀末于西方起源,將萬物生命作為研究對象的一種美學理論,自20世紀傳入中國之后,便掀起了“生命美學熱”。許多學者紛紛回到傳統中探尋生命美學思想,并從中國語境下重新闡釋這一理論,諸如宗白華、方東美、潘知常等,他們認為生命美學是以生命為立足點,以生命超越性為基點展開的美學研究。回溯歷史,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有生命美學精神,比如宋明理學。宋代,隨著佛道的影響越來越大,許多知識分子醉心于佛學、道學高妙的本體論證,追求生命的虛幻、有無。而程顥通過對天地生物之仁德的體悟,認識到生命世界是真實無妄且綿延不絕的,并以此種理念來抗衡佛道的幻滅、有無之說。程顥在堅持儒家立場的基礎上,一定程度上也在與佛道抗衡的過程中受到佛道思想的影響,提出“生生”之理的思想,以此來解釋天地萬物的存在。這一思想包含著對生命本源的思考、對個體生命的體認、對生命體驗和生命意義的關注和追問,蘊含著深刻的生命美學思想。

(一)“生之謂性”——對生命本源的思考。

自從人類創生以來,多少圣賢皆在探究生命之學,為自己及眾民探尋生命的本源。程顥與生命本源感通,自得天理之奧秘。他認為世間萬物所呈現的不同形態皆是生命本源的顯現,“維天之命,於穆不已,不其忠乎!天地變化草木蕃,不其恕乎!”[7]4雖然天地之間有多種生命形態,但儒家生命之學主要解決人的生命問題,窮理盡性以知命。此“命”就是命理,就是天理本體在萬事萬物的發用流行,是支配萬物生命流行的規律,是天理本體與萬事萬物貫通的中介。誠如程顥有言:“其命于人則謂之性”,這種“命”對于人而言就是人之性。由此則人與天道相貫通,也就是說牟宗三所概括的“儒者的智慧是通過‘性之觀念來契悟人與萬物之真自己,并契悟天道之實義的。”[2]49實際上,程顥構建了一種新的生命生成模式:天—命—性。由此可知個體生命的本源就是天或天命。程顥接受了《中庸》“天命之謂性”的生命觀,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生之謂性”的思想。程顥說:“‘生之謂性,性即氣,氬即性,生之謂也。人生氣稟,理有善惡,然不是性中元有此兩物相對而生也。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惡,是氣稟有然也。善固性生也,然惡亦不可不謂之性也。”[7]10“生之謂性”是告子的人性觀,性是事物的本然特性,無所謂先天的善與不善,程顥對此進行了創造性轉化。雖然程顥提到了氣稟,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生命的能量,但是不論生命能量如何不同,出現善或惡的生命現象,都可以回歸生命的源頭,展現人的本來,故而“生之謂性”,主要涉及個體生命的完成,也就是找到與生命本源的鏈接。

(二)個體生命的體認

程顥曾言:“生生謂之易。”[7]29“天地之大德曰生。”[7]120又說:“人在天地間與萬物同流,天幾時分別出是人是物。”[7]30“天地之間,非獨人為至靈,自家心便是草木鳥獸之心也。”[7]29在程顥看來,人和萬物都源自“生生之道”,人和萬物是平等的。程顥喜歡用手足麻痹心卻無知覺的例子說明萬物一體的思想:“醫術有以手足頑謂之四體不仁,為其疾痛不以累其心故也。夫手足在我,而疾痛不與之焉,非不仁而何?”[7]24他借“手足”傳達出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看法:若人一味呈現對于“自己”(人類)以外生命的漠視,這便是一種“無恩”“自棄”。在他看來,人與萬物是一體的,人不應當把萬物作為客體去觀賞,而是將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看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去體認它們。但是他也意識到作為具有主觀能動的人可以體認到自身所秉承的生生之道,并把這種體認付諸于日常生活的實踐當中。所以程顥言:“天位乎上,地位乎下,人位乎中。無人則無以見天地。”[7]117這就將人與萬物區隔開來,只有人可以領悟到天道,也只有人具有溝通萬物的能力,如果沒有人的存在,天地萬物則會失去生意。

(三)“樂天”的審美體驗

不同于傳統的文人雅客對于自然萬物表層的欣賞與情感抒發,程顥的審美活動并不止停留于表面的感官體驗,而是深入到對何為世界以及天地萬物之“天理”的沉思中。此種審美方式也被他稱為“樂天”。所謂樂天,程顥解釋為:“‘樂天知命,圣人樂天,則不須言之知命。知命者,知有命而信之者爾,‘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是矣。”[7]125“樂天”就是體會天理在萬事萬物的流行,也即“生生”之理的思索。程顥曾這樣闡述自己的審美體驗:“靜后,見萬物自然皆有春意”[7]84“‘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會得時,活潑潑地;不會得時,只是弄精神”[7]59。無論百草萌芽還是蟲魚游躍,程顥都是親身在天地大化流行之中體會萬物之美,將自己的生命傾注在生機勃勃的萬物之中,與萬物融為一體。這種審美的體驗消解了主客之間的二元對立,使得審美主體能從“天理”的層面上理解萬物、尊重萬物,并能因萬物自身的“活潑潑”而內心深感愉悅。于這一層面而言,人類個體的審美體驗的獲得亦是一種人生境界的最好表達。

(四)“情順萬物”的審美心境

從程顥對“生生”思想的論述中可以看出,程顥強調學者為學需要從本源著眼,這個本源就是每個人先天具備的、作為其終極價值根據的天理——仁。我們在體悟到它后,不需進行有意識的追求,而需讓生命處于至誠至敬的狀態,一切順應自然,讓生命處于一種無束縛壓迫的輕松狀態。也正是在這種狀態下,人的個體意志才能與“天理”融為一體并體悟到超脫于個體生命經歷,達到萬物與我同一的境界、達到與萬事萬物的共鳴。用程顥的話來說,就是“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順萬物而無情。故君子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這里雖言“無心”“無情”,其實是人的心靈境界與宇宙境界、人的生命體驗與宇宙的客觀規律之間的“默契”,才能被稱為真正的有情有心。這種“默契”境下所獲得的“知”是一種真切地生命體悟后的“真知”。在此種境界下,我們的觀物之道也會發生變化,萬物與我于一體,超脫出肉身經驗的我與宇宙之廣闊融為一體。也正是在“和樂自適”的審美心境中,“萬物皆備于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7]129,人們獲得了生命終極意義上的至樂之境。

四、程顥“生生”思想的價值

用生命美學的眼光去看待程顥的思想,更加能發現程顥理學思想的深刻之處。程顥的“生生”思想揭示了生命運行和運動的規律,體認了個體生命的獨特性,彌合了生命實存與道德超越的間隙。于今日我們所依存的現代社會而言,程顥的“生生”思想雖然已經跨越了1000年左右,但因其對于自然和人類的辯證思想,使得我們即便跨越歷史時空與程顥進行對話時,仍能夠在過去的歷史脈絡生發出對于現代社會的反思。而這種反思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首先,對自然生命價值的重新審視。儒家倡導的“天人合一”體現為人與萬物的和諧相處。在此基礎上,程顥提出“天人本無二,不必言合”。也就是說,于程顥而言,人與自然之間本身就是相互依存的關系,二者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作為大自然的產物,人與萬物自形成之時,便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系,可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從鳥蟲魚獸到作為社會性動物的人等不同物種的生存都稟命于天理形成了它們各自的性。同樣,對于現實世界中每一生命個體而言,昆蟲、魚、草、木等包括人都是一樣的,都因“生生之理”而生成各具特色的性。因此,人類要以公平之心對待萬物、尊重萬物,在與自然界相處的過程中,以己之心體悟自然、融入自然、將自己置于自然之中,而不是為了蠅頭小利掠奪和破壞自然。但是,不同于告子所主張的事物都有無差別的“性”,消解了人的獨特性,程顥強調“一本”的同時又將人與萬物區隔開來,認為“天人一體”只是主觀境界中的體現,在客觀本體上則并不相同。天以天理為本源,而人的本體則體現為人的本性和本心,即仁義禮智信。由于人具有仁的本性,故而當自然界受到侵襲時,人會不由得生發一種對于自然萬物之憐愛,也正是基于這種憐愛之感,世間萬物才能不斷迸發新的生機活力。也就是說,人雖依存于自然,但又因人具有主觀意識從而具有生命的超越性。

其次,對主體生命審美體驗的真實回歸。《宋元學案》有記載:“明道書窗前有茂草覆砌,或勸之芟,曰:‘不可,欲常見造物生意。又置盆池畜小魚數尾,時時觀之,或問其故,曰:‘欲觀萬物自得意。草之與魚,人所共見,唯明道見草則知生意,見魚則自得意”[7]578這段話體現了程顥對萬物的審美態度,這是一種超越常規的對自然景觀“靜觀”欣賞的生命審美體驗。程顥所觀的并不是如畫的美景,而是有生的茂草和小魚,他并不在意外物的美感,而是更加關注世間萬物的生存狀態,更注重體會萬物之中的“天理”之流行。而這種基于對“天理”的體悟,也會使人倍感愉悅,對于世間萬物的體認并不停留在表面的觀察,而是最終會達到萬物與自身生命體驗共鳴的精神狀態,當自己所觀之物健康成長就可以獲得審美的愉悅。程顥的審美觀脫離佛家對生命虛無的追求成為現實審美體驗。就當下而言,主體生命體驗的真實回歸、對自然萬物的體認都可以作為我們建構現代生命美學的資源。

參考文獻:

[1]黃宗羲.全祖望,補修.宋元學案[M].北京:中華書局,1986:579.

[2]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中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周振甫.周易易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1:235.

[4]楊伯俊.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5]趙岐,注.焦循,正義.孟子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7.

[6]梁濤.“以生言性”的傳統與孟子性善論[J].哲學研究,2007(7):36-42.

[7]程頤,程顥.二程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2.

[8]郭曉冬.識仁與定性——工夫論視域下的程明道哲學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114.

作者簡介:王晉,山西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藝學。

猜你喜歡
價值思想
轉化思想的應用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與“劍”
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踐行初心使命的價值取向
當代陜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8:58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人大建設(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價值3.6億元的隱私
華人時刊(2019年23期)2019-05-21 03:31:36
一粒米的價值
“給”的價值
談“不戰而屈人之兵”思想的積極意義
軍事歷史(1984年2期)1984-08-21 06:27: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影视|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亚洲男人的天堂网|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国产打屁股免费区网站| 18禁黄无遮挡网站| 无码中文字幕精品推荐| 91黄色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无码AV| 四虎在线高清无码| 国产一级视频久久|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 国产区在线观看视频|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香蕉eeww99国产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伊人|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地址二永久伊甸园| 91久久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福利| 福利姬国产精品一区在线| 最新加勒比隔壁人妻| 一级毛片基地| 四虎影视库国产精品一区| 午夜影院a级片|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 AV在线天堂进入|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免费的一页| 精品少妇三级亚洲| 亚洲成a人片7777|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 丝袜亚洲综合| 久久黄色视频影| 伊人久久福利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第三页|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99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玖玖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综合在线制服| 久久熟女AV| 黄色国产在线| 九色91在线视频| 久久久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狠狠躁天天躁夜夜躁婷婷| 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另类在线| 看国产毛片|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伊人色在线视频| 天天综合网在线| 成人a免费α片在线视频网站| 亚洲欧美国产五月天综合| 国产青榴视频| 99无码熟妇丰满人妻啪啪| 亚洲无码四虎黄色网站| 亚洲va视频|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国产免费黄|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福利|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国产一级妓女av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精品2020| 国产精品99r8在线观看| www.99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 色网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导航| 手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看av免费毛片手机播放|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av黑人在线| 国产在线第二页| 久青草免费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