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劍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大健康產業的興起,作為人體生命活動必需的微量元素“硒”逐漸得到人們的重視,富硒食品越來越為市場所青睞。陜西的天然富硒資源得天獨厚,以安康為代表的富硒食品產業發展迅速,富硒食品已成為全省24條重點產業鏈之一。但全省富硒食品產業在頂層設計、科技創新、企業培育等方面仍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和短板,通過梳理發展現狀,結合目前不足提出優化對策,助力陜西富硒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
硒是人體生命活動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提高免疫力、抗氧化、保護肝臟、改善亞健康癥狀等多種重要生理活性和功能,被現代醫學和科學界稱為“生命的火種”“心臟守護神”“天然解毒劑”“抗癌之王”。富硒食品既是實現營養補硒的理想選擇,也是打造特色品牌實現農產品溢價的重要途徑。富硒食品產業是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民生產業、健康產業和未來產業,對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元化美好生活需求和促農增收、鄉村振興、全民健康都具有重要作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健康養生已經成為現代人重要的生活方式,《“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健康產業總體規模在2030年超過16萬億。[1]大健康背景下,富硒食品產業迎來了不可估量的發展機遇和空間。
國內外富硒食品產業發展情況
1、富硒食品在國外發展情況
富硒食品是伴隨著人們對硒重要性的認識而產生和發展的。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全球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10億人口存在缺硒問題,[2]芬蘭、英國、中國等國都發生過硒缺乏病。由于硒攝入不足導致出現硒缺乏病,引發社會各界對硒的高度重視,硒的營養研究也逐漸成為世界各國科學家備受關注的熱點之一,硒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得到廣泛重視,全球的富硒食品產業也得到快速發展。很多國家開展了全民“補硒工程”,國際上最有代表性的是芬蘭,20世紀80年代通過全國性補硒工程,使得居民每日硒攝入量從30多微克提高到125微克。[2]近年來,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已經在通過生物強化來提高農產品硒含量,富硒谷物、富硒肉奶、富硒啤酒等均已上市,富硒酵母片、硒代氨基酸等富硒保健品也廣泛應用。
2、我國富硒食品產業發展情況
富硒食品產業由于順應營養健康需求,近年來在我國發展迅猛。目前,富硒食品企業幾乎在各省均有分布,各種富硒農產品及富硒生物制品不斷涌現,近20個富硒區已基本建立起各自的區域品牌,如陜西安康“中國硒谷”、湖北恩施“世界硒都”、江西豐城“中國生態硒谷”、重慶江津“中國生態硒城”、青海平安“高原硒都”、福建詔安“中國海峽硒都”、寧夏吳忠“中國塞上硒都”等。2022年,全國富硒產業總產值已突破2600億元。[3]湖北、江西、廣西、寧夏等省(自治區)已將富硒產業(功能農業)上升為省級戰略。武漢輕工大學成立了硒科學與工程現代產業學院,山西農業大學建立了山西功能農業研究院、開設全國首個功能農業專業。
陜西富硒食品產業發展現狀
陜西具有豐富、優質的硒資源,對富硒資源的利用和開發起步早,1978年安康市紫陽縣率先開始硒資源的研究。至今陜西的富硒資源開發利用研究已四十余年,在實踐中,安康市利用自身硒資源豐富且優質的條件,把富硒產業作為立市之業培育。安康市從資源普查、產業規劃、項目建設、科技創新、品牌打造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走出了“富硒資源變富硒產業”的“安康模式”。在安康市發展富硒產業帶動下,延安等缺硒地區也看到了硒市場的廣闊前景,通過補硒的方式發展富硒農業,也取得初步成效。富硒食品產業呈現全省發展的態勢,目前已有了良好的基礎,2021年被納入全省24條重點產業鏈培育建設。
1、積累了產業發展政策支持體系的經驗
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有高效的政策支持體系,作為富硒產業先行發展區的安康積累了經驗,為全省富硒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借鑒。安康市高規格成立了富硒產業發展領導小組,2019年在新一輪機構改革中專門設立了富硒產業發展辦公室,統籌全市富硒產業發展工作。按照全產業鏈發展思路,相繼出臺《安康市富硒產業發展規劃》《關于加快推進富硒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決定》《安康市富硒(食品)產業鏈鏈長制工作方案》等系列政策措施,配套制定了園區創建、龍頭培育、科技支撐、金融支持、品牌建設、免費檢測等政策文件,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備的富硒食品產業發展組織保障體系和政策支持體系。2020年5月,頒布了《安康市硒資源保護與利用條例》,以地方立法形式確立富硒產業戰略地位,推動富硒產業健康發展。
2、科研基礎得到加強
產業發展離不開科技支撐,近年來富硒食品產業科研基礎得到全面加強。中國富硒產業研究院、富硒食品開發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農業農村部富硒產品開發與質量控制重點實驗室等5個國家級、6個省級富硒食品產業科技創新平臺落戶安康,已建成涉硒產業院士工作站3個、專家工作站26個,組建了17個富硒科研創新團隊,形成了“國家級首席專家+地方學科帶頭人+科研推廣單位+現代經營主體”的協同創新產業發展體系,并通過面向全國公開征集富硒研發課題等形式,柔性引進國內700余位科研人員參與研發。篩選富硒優良種質材料32份,研發富硒新產品300多款,取得一批涉硒研究專利、標準等知識產權,7項富硒科研成果獲省部級獎勵。
3、產業規模已具雛形
安康作為天然富硒區,富硒產業已形成規模,其他地區的富硒產業處于逐步形成產業態勢中。安康市聚焦富硒茶、富硒水、富硒魔芋、富硒生豬等產業和縣域特色產業,精準施策,推動富硒產業全產業鏈融合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全市共培育富硒農業園區1708個,發展富硒茶109.6萬畝、魔芋60萬畝,生豬年飼養量300萬頭以上,水產品產量超過4萬噸;培育規模以上富硒食品加工企業262家,建立工業加工園15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2個),初步形成了種養、加工、研發、銷售全產業鏈條。2022年安康市富硒食品實現產值482.32億元,綜合產值達760億元,富硒產業已成為安康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咸陽、渭南、延安、榆林、寶雞、商洛等多個地市都在結合地方特色發展富硒食品產業,富硒食品企業和產品不斷涌現。如洛川富硒蘋果、柞水富硒木耳、眉縣富硒獼猴桃、太白富硒靈芝、“陜北兄弟”富硒小米、米脂富硒小米等。黨的二十大勝利閉幕后,習近平總書記帶領新一屆政治局常委到延安考察,安塞區南溝村就展示了由中國富硒產業研究院技術支持的“富硒蘋果糖”產品。
陜西富硒食品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頂層設計不夠,難以有效整合全省資源
產業的發展與壯大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富硒食品產業雖然在2021年被納入全省重點產業鏈后給予了一定配套政策支持,建立了省市協作機制,但在頂層設計上尚未制定全省富硒食品產業發展規劃,省上也沒有設立推進富硒食品產業發展的領導機構等,富硒食品產業發展仍然是各自為政。由于缺乏統一的指導機構,不能有效地整合全省相關資源,沒有形成支持富硒食品產業發展的合力,不利于加快陜西富硒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
2、科技引領不足,難以實現“硒”有所值
富硒食品產業涉及地質、化學、農業、食品、醫學等多學科多領域,對科技人才和技術創新的要求高。有關高效富硒種質資源挖掘與培育、富硒食品精深加工及營養功能評價、硒形態檢測分析、硒與人體健康等關鍵技術和基礎研究仍然存在短板,天然富硒區還普遍面臨產品硒含量難以穩定達標的瓶頸問題,制約產業發展。現有涉硒科技人才資源嚴重不足,難以滿足富硒食品產業發展之需。涉硒科研平臺目前大多布局在安康,面臨引才難、運轉難等實際問題;省內高校尚未開展富硒食品產業專門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的不足,導致富硒食品產業的技術含量較低,難以實現“硒”有所值。
3、富硒食品企業弱小,難以形成“冠軍”產品
經過多年培育,雖然富硒食品企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富硒產業企業小、龍頭缺、鏈條短、牌子弱等問題沒得到根本解決。尤其是缺乏在國內市場叫得響的領軍品牌以及有影響的以“硒”賺錢的鏈主企業。富硒產業發展較好的安康市也僅培育規模以上富硒食品加工企業262家,但目前還沒有銷售超10億元的大企業,還沒有市場占有率高、聲譽高的“冠軍”產品,與國內一批涉硒龍頭企業存在較大的差距。
陜西富硒食品產業提質發展對策分析
1、提高思想認識,搶抓富硒食品產業發展大好機遇
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康調研富硒茶產業,5月在全國“兩會”上指示“要利用好富硒寶貴資源,把它轉為富硒產業”。總書記接連兩次對陜西富硒產業發展作出重要指示,殷殷囑托鼓舞人心、催人奮進,吹響了富硒食品產業蓬勃發展強勁號角。“健康中國”戰略為富硒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也提出了新的需求、帶來了新的機遇。據《中國富硒農產品行業發展現狀分析與發展趨勢報告(2019-2025年)》統計,我國以富硒為代表的功能農產品市場容量估算在4000億元左右,保健品及醫藥產品約在1000億元以上,富硒農產品、醫藥產品市場前景巨大。安康市全域84.34%的土壤硒含量達到中硒以上水平,其中高硒及以上(>0.4mg/kg)土壤面積占全市面積37.33%,全市土壤總硒含量平均為0.6 mg/kg,高于全國平均值近3倍,是國內罕見的天然富硒地,富硒土壤資源十分寶貴。關中地區渭河兩岸的韓城、閻良、三原、鄠邑至周至一帶也發現了中硒以上含量的土壤面積達8938.74km2。陜西的天然富硒土地面積之大,在全國少有,要充分認識利用天然富硒資源優勢、發展富硒食品產業在打造優勢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帶動不充分發展地區經濟增長、助力鄉村振興、服務國民健康中的重大意義,搶抓市場、政策機遇,推動全省富硒食品產業提質發展。
2、加強頂層設計,健全富硒食品產業發展保障體系
借鑒兄弟省份的經驗,加強頂層設計與組織保障。湖北在“十三五”就出臺全省富硒產業發展規劃。江西將富硒功能農業高質量發展列為省委農村工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領導小組重要內容,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全省富硒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江西省富硒功能農業發展規劃(2023-2025年)》。山西省將功能農業(以富硒為主)列入省級戰略,廣西成立了富硒農產品開發辦公室、富硒農業研究中心、富硒農產品協會等省級機構。建議成立全省富硒食品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重點市、縣(區)要成立相應機構,明確專人負責產業推進,出臺相關政策措施,從機制體制上做好富硒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保障。按照“開發安康、輻射帶動全省”的總體思路,制定出臺全省富硒食品產業發展規劃,明確全省富硒食品產業發展思路、目標、任務和路徑,以高水平規劃統籌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
3、統籌項目資源,支持富硒食品企業培育壯大
富硒食品產業尚處于培育發展階段,企業引領帶動十分關鍵,應在項目、資金等方面整合資源給予傾斜扶持,支持富硒食品企業培育壯大,催生富硒食品企業集群、鏈主企業以及“冠軍”產品的盡快形成。建議省級層面統籌陜南綠色循環發展、津陜對口協作、蘇陜協作、鄉村振興、工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陜西好糧油”等重點工程,切塊支持富硒食品產業,并在培育階段采取“一事一議”的方式在建設規模要求等方面適當降低申報標準。持續加大重點產業鏈發展專項資金對富硒食品企業的發展支持,支持陜西省富硒產品創新中心建設并積極創建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加大支持安康“中國硒谷”區域品牌建設,帶動全省富硒食品品牌搶占市場。
4、加大平臺建設,增強富硒食品產業科技創新動力
加大對已有科技平臺的建設支持力度,提升平臺建設層次。建議將安康市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的院地合作上升為省級層面的院地合作,推進中國富硒產業研究院成為中國農科院京外研究機構。把富硒食品開發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農業農村部富硒產品開發與質量控制重點實驗室等現有“國字號”富硒產業科技創新平臺納入省級科技創新層面管理,在建設運行資金、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給予保障支持。將富硒食品產業納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重點支持領域,培育設立富硒產業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專業技術公共服務平臺,組建設立省富硒農業、富硒食品產業技術體系等。
5、促進人才培養,賦能富硒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
進一步創新人才政策機制,引導鼓勵省內高校、科研院所高端人才投身富硒食品產業科技創新,引進富硒產業發展急需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構建“以硒聚才、以才興業”的工作格局。支持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科技大學、安康學院等相關高校聯合中國富硒產業研究院設立硒產業學院,建設硒學科點和本科專業,持久培養富硒產業專業技術人才。精準對接富硒食品重點產業鏈企業高技能人才需求,推動富硒食品企業人才隊伍不斷壯大,逐步形成富硒科技人才與富硒產業融合發展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謝琳藝、蘇金婷、何慧敏:《“健康中國2030”背景下廣西健康產業發展對策研究》,載《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23(01):5-9頁。
[2]程水源:《硒學導論》,載《中國農業出版社》,2019。
[3]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廣西組團參加第六屆中國富硒農業發展大會暨2023年中國富硒農產品博覽會》,http://nynct.gxzf.gov.cn/xwdt/gxlb/gx/t16244832.shtml。
作者簡介
唐德劍 安康市富硒產品研發中心正高級農藝師,研究方向為富硒產業技術與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