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曉寧


健康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基礎,也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大健康理念下的人民健康更是對人的生命質量全過程、全方位的關注與呵護,是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切實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要求。中醫藥在守護人民的健康和提高生命質量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中醫藥文化蘊含哲學思維,也對樹立大健康相關的價值觀、經濟觀、社會觀、人文觀等具有重要作用。挖掘其中的哲學思維理念及傳承訴求對于增強文化自信、樹牢大健康理念、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甚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是生命性和社會性的統一,人首先是具有生命的個體的存在,人的生命性是社會性的基礎,因此重視人的健康和生命質量也成了人民的基本福祉和人自由全面發展的前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的觀念,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這一要求堅持人民至上,強調對人的生命進行全過程、全方位、全要素的關注和呵護,不僅追求“沒有病痛”的健康,而且還要關注人的心理、精神、道德和所處環境的健康,此所謂“大健康”。這是在馬克思主義科學思想指導下的對中國傳統生活理念和健康養生理念的繼承,也是適應新時代發展和社會需求提出的一種全局的理念。
2019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強調“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瑰寶,凝聚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中醫藥是中國幾千年的醫學實踐經驗、規律探索、生活方式和文化積淀的結晶,它不僅是一種獨立的文化形態,而且輻射到中國的飲食文化、傳統習俗、文學藝術、茶文化、養生文化等方方面面,成為中國人特有的一種思維方式,其中蘊含中國傳統的世界觀、方法論、價值觀和修養論等,挖掘其中的文化價值和科學思維方式對于增強文化自信、樹牢大健康理念、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醫藥的核心理念及哲學思維
“中醫藥是包括了少數民族醫藥在內的我國各民族醫藥的統稱,是反映中華民族對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認識,具有悠久歷史傳統和獨特理論及技術方法的醫藥學體系”,[1]中醫藥是幾千年中華文明優秀文化成果的積淀,是中國哲學思維和思想智慧的深刻實踐,內在的包含了中醫的理論學說、思維方式和實踐經驗,體現了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深度融合和統一,是對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實踐經驗的總結,同時也蘊含著豐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
(一)系統思維
中醫與西醫相比最大的特點在于思維方式的不同,西醫更多的是線性思維和直觀思維,而中醫則強調整體觀、系統論,中醫認為人體內臟五大功能系統既相互獨立發揮著各自的作用又相互協同合作維持人體的運轉,人體的某一局部發生病變對全身各個器官的功能都有一定的影響,所以要由表及里推斷病變的根本原因,治療中不治一臟而是整體調理,這就是中醫整體論治的理念,這種理念貫穿于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康復的各個方面。中醫也會把人放在其所處的自然、人文社會環境中綜合了解,認為氣候、地域、水土、性別、習慣、心理、職業等都會給身體帶來影響,因此要綜合考慮這些因素辨證論治。
中醫注重從人體內部各要素、人與環境的關系去探討生理、生命,這種注重發揮人體內部各個臟器的功能促進各臟器間平衡協調運作、人與外界環境和諧發展的思想就是系統思維。
(二)辯證思維
辯證思維是哲學最基本的思維方式。辯證思維能力,就是承認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善于抓住關鍵、找準重點、洞察事物發展規律的能力。要求全面的聯系的發展的看問題,中醫的辨證論治就是對這一思維的具體實踐。
中醫不孤立零散的看待病癥、推斷病因,而是系統把握診治,強調各臟器的相互作用和與外部環境的和諧,通過調節人體氣血臟腑的平衡或者增強、調動人體的免疫機制來促進人體的健康發展,把人體看做有免疫力的發展著的有機體,這就是全面的聯系的發展的看問題的思維方法。
中醫首先承認人體存在陰和陽、正和邪、虛和實、表和里、寒和熱等既是相互對立又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矛盾,辯證論治就是解決矛盾的過程;強調要從現象看本質,從現象綜合分析、由表及里找出整體證型,進而分析治療方法;區分“標本緩急”,提出“急則治標,緩則治本”,這是“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思維方法的具體運用,既承認標和本,急癥和緩癥等各個方面矛盾的存在,又在不同階段抓住了主要矛盾;“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中君藥是針對主病或主癥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藥量相對大,臣藥次之,其他再次之,這種組方原則內在的承認矛盾具有不平衡性,辯證處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三因制宜”指要因人因時因地辯證論治,相同的病癥不同的人不同的方劑,不同地方不同時節方劑也有變化,就是承認矛盾的特殊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維方法。
(三)底線思維
中醫在“治未病”和養生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黃帝內經》最早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病養生思想,治未病就是要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愈后防復,及時掌握病變發展的趨勢在病變未產生前采取措施。底線思維重點在于提前防范和采取措施,使可能發生的不好的事情轉變為好的事情,中醫養生理念就是這一思維的具體實踐。
中醫所謂“正氣”就是要提高免疫力、人體的自然康復力,所謂“正氣存內,邪氣不干”就是通過提高免疫力改善機體的狀態使其正常運轉,而養生就是要扶正祛邪、治未病,防患于未然,這就是底線思維。
(四)創新思維
中醫藥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守正”要求堅定中醫藥文化自信、注重文化的傳承和傳播;“創新”則是要不斷吸收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和技術,為中醫藥注入“源頭活水”。
中醫藥從幾千年前的原始時代發展而來,創新始終是推動中醫藥發展的根本動力。從不斷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和智慧創立自己的體系,到不斷總結經驗發展新流派,從借助現代診療設備博采眾長使中醫藥現代化,到青蒿素的誕生,再到借助“一帶一路”倡議走向世界,中醫藥一直在不斷實踐、不斷發展、不斷突破自身求新存異。
雖然近代以來中醫發展遇到過瓶頸,特別是西醫進入中國以后,中醫被誤解被曲解被攻擊,出現了一些“中醫黑”,但中醫藥以其頑強的生命力不斷突破創新,現代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的出現也為中醫藥的研究創新提供了新的支撐。人類社會不斷發展,疾病也在變化,人類對于健康的需求在不斷的增強,大健康理念、健康中國戰略的提出和實施以及各種健康制度的保障使得中醫藥不斷地注入創新的因素,這將使中醫藥在更多領域取得新突破。
中醫藥在大健康事業中的獨特優勢
在守護人民身心健康和提高生命質量方面,中醫藥一直發揮著獨特的優勢。習近平總書記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強化提高人民建康水平的制度保障,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為人的全面發展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健康中國建設的重點在于預防、在于身心共同健康、在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此中醫藥有著特殊的優勢作用。
(一)理念優勢
中醫的養生保健和治未病理念對于預防疾病有著重要作用,健康的體魄、少生病是生命質量的保障?!耙灾尾橹行摹币馕吨眢w健康已經出現問題,是在健康的“末端”發力,針對的是“疾病”,提高臨床療效、提高醫藥服務能力等是其手段;而“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大健康理念則意味著健康管理的關口前移,要進行健康的源頭治理,針對的是“人”,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養生、治未病等是其手段?!鞍岩灾尾橹行霓D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意味著重心從“治已病”變為“治未病”,意味著個人由被動主體變為健康的主體、主責。
受文化差異、遺傳基因、生活習慣等影響,我國的健康事業發展不能照搬西方的標準和要求,要建立更符合中國人特征的大健康體系,而中醫的理念與“大健康”理念倡導的“對生命全過程、全方位呵護的理念”有相通之處。例如,中醫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特征決定了要把人置于宇宙天地、環境氣候、社會人際、生活習慣、心理情緒等綜合因素影響下來觀察,分析這些因素與人體健康的關系。中醫也關注人在各個成長階段的特征和對健康的影響,因此在大健康事業中中醫藥具有獨特優勢。
(二)診療優勢
中醫在慢性病診療方面有優勢,心腦血管等慢性疾病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殺手,而中醫藥的針灸、食療、拔罐等在治療慢性病中有好的療效。
在現代社會生活工作壓力及社會環境等影響下,很多人總是處于記憶力下降、失眠、乏力、精神不振、腰腿不適、適應能力降低等“亞健康”狀態,中醫藥采用拔罐、針灸、按摩、冥想等方式,對這類狀態的改善有良好的效果。
中醫藥診療手段的便宜、無副作用以及少投入、高回報的特點,給群眾較高的醫療保障,也是中醫藥下沉到農村基層偏遠地區,保障基層群眾生命健康的重要手段。
(三)文化優勢
隋唐時期著名的“藥王”孫思邈在其著作《備急千金要方》的第一卷《大醫精誠》中論述了醫德的內容,他提出醫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盵2]最早論述了大醫精誠的醫德思想,其中“精”指的是要有精湛的醫術,有“仁術”、技藝高;“誠”指的是有高尚的品德修養,有“仁心”、有大愛。這種對自己嚴格要求、精益求精,對他人無限關懷、大愛無疆的精神不僅是對醫者的要求,更是每個崗位的基本職業道德,一方面要努力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技術,另一方面也要服務群眾、奉獻社會,這就是對這種人文精神的傳承。
中醫認為“萬物悉備,莫貴于人”,強調以人為本。中醫往往采用針灸、拔罐、食療、按摩、太極等綜合治療方式,注重病人的自我感受,西醫則注重人的器官和病理功能。中醫強調對患者的痛苦感同身受,一視同仁及時診療;尊重人性,將人視為有七情六欲的人而非各個器官的堆積組合;認為人是有意識的生命體,很少涉及復雜倫理問題的人體試驗,尊重人性、人的生命尊嚴。中國人將“五福臨門”“福壽康寧”“內心恬淡” 作為生活的向往,這與今天我們倡導的以人為本的“大健康”理念是一致的。[3]
中醫將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民胞物與、陰陽五行、相生相克、仁者愛人、人與自然相和諧等思想精華運用于實踐中,積極吸收古代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思想辨證論治,在人類繁衍生息中貢獻了巨大的力量,對中國人思維方式、世界觀、價值觀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醫藥文化蘊含的道德規范、人文精神、思想觀念至今依然閃耀著思想的光芒,并輻射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這些為大健康理念、大健康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文化土壤和現實基礎。
中醫藥的傳承訴求
中醫藥在促進人民健康中有獨特的優勢,中醫藥發展到今天也有很多的“短板”,技術相對落后、保護不到位、創新不足等都是制約其發展的因素,需要大力弘揚和傳承優秀的中醫藥文化,宣傳普及中醫藥的作用,建立相應的制度保護中醫藥的精華和遺產,堅持中西醫結合,促進中醫現代化和創新發展,不斷走向世界。
(一)從中國傳統歷史文化入手
中醫從誕生之日起就與中國古代哲學、醫學、宗教和文化相結合,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是民族精神的延續,包含了中國人傳統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因此,傳承中醫藥不能脫離中國傳統歷史文化,應從中國傳統的文化和歷史入手,堅定文化自信,在堅守傳承的基礎上挖掘中醫藥文化的精華和當代價值,弘揚中醫藥優秀文化。
(二)與百姓生活方式相結合
中醫藥不僅有“道”的層面的理念,又有“術”的層面的操作,傳承中醫藥要從兩個層面促進中醫藥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將傳統的中醫藥文化融入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從教育、健康養生、中醫旅游、多樣化生活方式、文學藝術欣賞、大健康產業發展等層面滿足人們對生活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真正將中醫藥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幫助群眾從為生活透支健康、對抗疾病的方式轉向呵護健康、預防疾病的健康模式,從養生、治未病到拒絕內耗、內外兼修,全面健康逐步成為人們的生活訴求。
(三)調動各方面積極力量
最好的傳承就是使用。中醫認為健康不僅與身體素質、情緒心理、免疫力等個體生理因素有關,還與社會環境、人際交往、教育、環境衛生、相關制度等社會因素有關,因此健康中國建設、傳承中醫藥不僅是衛生部門或者中醫相關工作者的責任,需要各政府部門、社會力量和個人共同發力,建立覆蓋各類主體,推進醫療、健康、養老等協同發展,形成匹配于大健康的治理、健康管理格局,在其中充分發揮中醫藥的優勢。中醫藥的傳承創新發展,需要黨和國家從頂層設計層面制定宏偉規劃、提供各方支持;需要社會力量的參與;需要專業中醫界人士的奉獻和熱愛中醫的志愿者等更多的人加入到這個行列中來,為中醫藥的傳承保駕護航。
(四)堅持科學態度和方法
中醫藥的發展歷經幾千年,厚古薄今和用西醫的標準衡量都不是正確的態度和方法;迷信權威與個人經驗不利于中醫的傳承與發展;全盤吸收與固守傳統也不是科學的態度。
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就是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定文化自信,充分實現中西醫優勢互補,時刻警惕各種泛中醫藥文化和偽中醫藥文化的侵蝕;要堅持守正創新,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發展符合中國人體質的全民健康方式,傳承精華,在堅守傳承的基礎上創新發展中醫藥;堅持大健康理念,結合中國人的生理特征和生活理念,發揮中醫藥在理念、診療、文化等方面的獨特優勢,為構建大健康體系、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蓄積合力。
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既要傳承好中醫藥優秀文化,又要發揮好中醫藥在維護和促進人民健康中的獨特作用,以人民的健康為中心真正讓人民有文化和健康獲得感。健康的身體是人進行其他一切活動的基礎,是人自由的前提,因此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就要樹立大健康理念,在預防疾病、養身保健和消除不健康因素(包括社會因素)上下大功夫,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打下堅實基礎,進一步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
[2]孫思邈:《千金方》,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
[3]茍天林:《中醫藥與中華文明簡述》,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9。
作者簡介
辛曉寧 中共銅川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哲學講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