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萍
增進民生福祉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們黨始終將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增進民生福祉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內含的深刻意蘊。未來,要在持續在發展和保障中提升人民生活品質,需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堅持黨的領導,把握重要原則;二是健全體制機制,推進共同富裕;三是堅持全方位發展,保障改善民生。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國有常,利民為本。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一直以來,我們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矢志不渝的追求,將增進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中國共產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立場,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共同富裕所需秉持的重要原則。
增進民生福祉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1、追求美好生活是新時代人民的新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個場合多次提及人民二字,將人民二字深刻烙印在中國發展的全過程,根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中心位置,充分說明人民向往美好生活是一直以來的價值追求,是人民需求層次發展的必然規律,也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奮斗的根本目的。十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想方設法全方位改善人民生活,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12.7個百分點,養老、教育、醫療取得突破性進展。與此同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斷向多層次、多角度延伸,對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2、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是為人民謀幸福
中國共產黨歷經百年依然輝煌,其根本在于守住初心,不忘使命。一路走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無數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將為人民謀幸福的意志展現得淋漓盡致。近代以來,為了抵抗外辱,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浴血奮戰,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并將共產主義作為共產黨人的最終奮斗目標和最高理想。新中國成立以后,結合中國具體國情,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鄭重提出要實現“四個現代化”,以推進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戰略目標,此后,有學者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稱之為第五個現代化。中國共產黨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進程中不斷探索,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實現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
3、歷史發展必然要求一切為了人民
改革開放以前,通貨膨脹嚴重,失業率居高不下,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位于62.6%以上,人民生活水平改善迫在眉睫。“六五”計劃重點便是以經濟體制改革推動整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以快速提升物質生活水平。“‘七五‘八五時期將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發展教育、建設精神文明、實行環境保護等有關人的發展的任務和目標列入發展計劃,再到‘九五時期更加注重于社會建設,體現了黨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任務和目標更加深刻、全面和成熟的認識” 。“十五”計劃開啟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征程,再到“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之一是“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說明中國共產黨一直以來在不斷的發展前進中謀求人民幸福的初心沒有變,并將一直堅守這份初心。
增進民生福祉是中國式現代化內含的深刻意蘊
1、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民生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內容。馬克思、恩格斯曾提到,“發展社會生產力,創造生產的物質條件,才能為一個更高級的、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創造現實基礎”。有了這樣的基礎,才有推動民生改善的根本動力,即矛盾推動事物的發展,需求多樣性與有限的生產能力之間的矛盾,個人發展的需要與社會發展的之間的矛盾。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置于中國語境的考察下,民生問題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結合點,也正是堅持了歷史唯物主義,中國共產黨始終將民生福祉擺在突出位置。新時代十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踐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一鄭重承諾,向人民交出了一份滿意答卷。
2、推進共同富裕的應有之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在這一漫長的實現過程中,始終要堅持以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這一根本訴求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共同富裕蘊含兩層意思,一是富裕,二是共同,一部分人的富裕不是社會主義,只有全體人民公平共享發展成果才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點,這種公平不是平均的、片面的,而是要照顧到絕大多數的貧困人口。過去五年,在黨的帶領下,成果豐碩,我國近一億農村人口擺脫絕對貧困,成為彪炳史冊的歷史奇跡,也為解決世界貧富差距提供了樣本。追根溯源,都是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
3、社會主要矛盾的準確闡釋
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后,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指出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低下,城市化水平不到百分之十,五分之一的人口都生活在貧困線之下,鄧小平同志及時提出“三步走”發展戰略,并作出科學解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根本表現,就是能夠允許生產力以舊社會所沒有的速度發展,使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能夠得到滿足,使人民的物質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進步中,我國各方面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們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深刻反映了民生從生產生活到生活品質,從需求到質量的轉變,也印證了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持續在發展和保障中提升人民生活品質
1、堅持黨的領導,把握重要原則
(1)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十年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成績的同時,黨內問題頻發,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以及奢靡之風常見于一些部門,對黨的領導存在認識模糊、缺乏行動力甚至質疑之聲,許多錯誤思潮不斷涌現。在此種情況下,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全黨增強“四個意識”,勇于自我革命,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兩個確立”,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和實踐意義。歷史和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是能帶領中國人民取得偉大勝利的大黨,是能帶領人民謀求幸福的大黨。因此,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強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生活品質,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增強各級黨組織的凝聚力、組織力,在黨中央的領導下久久為功。
(2)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以人民為中心,就要想方設法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滿足感和安全感,盡力而行,量力而為。獲得感是超出心理預期的現實感受,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將人民群眾是否能得到實質性幫助、享受到實惠作為民生事業發展是否有進步的評判標準,政策制定的標準,“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要是笑,就說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們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幸福感作為一種身心上的價值認同,習近平總書記提到“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過于為人民幸福而奮斗”“讓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產黨的事業”……在敵對勢力企圖擾亂我國內政、分裂國家時,在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黨中央帶領我們堅強阻擊,表現出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只因秉持著“國泰民安是人民群眾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
2、健全體制機制,推進共同富裕
(1)堅持民生領域改革開放和創新
民生問題涉及面廣,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過程中要堅持改革創新,解放思想,尤其是要破解體制機制弊端。首先,要增加民生各領域制度設計的公信力和執行力。制度在訂立之初,應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適當調整,增強各主體協同參與力度,強化共同監督。其次,要完善制度反饋評價機制。制度和政策設計的好不好,人民群眾最有發言權,要暢通人民群眾的訴求表達和意見反饋的通道,擴大群眾可以參與的平臺,降低群眾參政議政的門檻要求。最后,處在民生領域各級崗位上的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原則,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將人民群眾的需求放在心上,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和工作態度,在增進民生福祉上進一步提高服務實效。
(2)推進社會長期穩定,實現共同富裕
民生福祉始終是發展的終極目的。過去一年,“城鎮新增就業1206萬人,全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4538元,比上年增長1.8%,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0.5%,……”,由此可見,民生領域一些項目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在看到成績的同時,還應看到,新時代新征程,新矛盾依然存在,基層深層次的糾紛和難題依然需要進一步破解,實現共同富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堅持問題導向,關注民生領域中的短板和弱項,不僅叩問當下民生領域急難愁盼,還要以戰略眼光關注未來,實現發展成果共享。
3、堅持全方位發展,保障改善民生
(1)多措并舉促就業,提高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
十年來,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6500元增加到35100元,西部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總體呈逐年遞增態勢,但相較于物價水平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依然落后于東部發達地區省份,且中西部省域內各地市可支配收入發展不均衡突出,與收入水平并不完全呈現正相關態勢。未來,要在實現收入水平和經濟發展的均衡上下功夫。收入是以就業為前提的收入。一方面,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增強政策宣傳力和執行力,抓好就業政策落實落地,齊聚政策帶動效應,增強公職人員責任擔當意識,扎實做好就業統計工作,靈活拓展就業崗位,強化內需型企業發展;另一方面,完善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群體的就業服務體系,完善就業者保障服務體系,強化就業領域公平,兼顧“停滯過剩人口”的就業環境。“停滯過剩人口”是指“由于過度勞動而早衰,或者是缺少資本家所需要的文化技術,往往經過多次失業以后,很難再找到正式的工作”的人口,這一部分人往往因為受教育程度低,缺乏一定的專業技能,往往處于社會邊緣,需要政府和社會對其實施進行精準就業幫扶援助計劃。
(2)加強社會安全保障,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
一方面,要織密織牢社會保障安全網。社會保障關乎人民的切身利益,在中央十四五規劃“一老一小”的制度安排里,要加大力氣推進適老化改造、普惠性養老、建立兒童托育機構等服務項目,加快醫療、失業、工傷等跨省、市通辦;另一方面,按照黨的二十大總體要求,加快建設健康中國也是題中之義。確保全國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全方位提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理能力,確保優質醫療資源能下沉擴容,緩解基層就醫壓力。
目前,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要尤其注重提升基層的公共服務,既要有服務的權限,又要具備服務的載體,且注重資源的均衡合理分配,不同程度傾斜教育、醫療、網絡等服務,充分利用現有條件,最大限度的將公共資源下沉到最后一公里。值得提出的是,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不同于同質化,有文化特色、歷史特色的應利用突出優勢,擴大公共服務的輻射范圍和延展效應。
參考文獻
[1]丁元竹:《中國共產黨增進民生福祉思想的發展 ——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社會政策探索》,載《開放導報》,2021(6):7-17頁。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49頁。
[3]《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載《人民日報》,2021-8-11(09)。
[4]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23頁。
[5]習近平:《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載《人民日報》,2021-2-26(02)。
[6]《習近平在貴州調研時強調 看清形勢適應趨勢發揮優勢 善于運用辯證思維謀劃發展》,載《人民日報》,2015-6-19(01)。
[7]《習近平在廣西考察時強調 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凝心聚力擔當實干 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載《人民日報》,2021-4-28(01)。
[8]習近平:《在二〇二二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載《人民日報》,2022-1-31(01)。
[9]《習近平在甘肅考察時強調 堅定信心開拓創新真抓實干 團結一心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載《人民日報》,2019-8-23(01)。
[10]《習近平在首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之際作出重要指示強調 匯聚起維護國家安全強大力量 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安全 感幸福感》,載《人民日報》,2016-4-15(01)。
[11]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28_1919011.html。
[12]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作者簡介
周 萍 中共漢中市委黨校教師,研究方向為政府治理與基層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