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顥與 等
呂欣平 于佳恩 成旭垣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是高校深入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增強社會服務能力的具體體現。黨的二十大指出,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2021年3月以來,陜西省積極建設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有效促進“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四鏈深度融合,推動高??萍汲晒D移轉化,但高校仍存在技術轉移力量不足、項目缺乏長遠布局、服務全省力度不夠等問題。陜西高校未來應從推進機制改革、規劃重點培育,加強校地合作等方面著手,深度融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陜西新篇章。
促進高??萍汲晒D移轉化產業化,既是大學服務于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加強科技創新與科研實際應用的重要途徑;也是幫助企業提高生產質量,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的有效方法;又是推動社會進步,提高國民生活質量的有力措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成果只有同國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場需求相結合,完成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陜西省擁有8所“雙一流”高校、數百所科研院校,是名副其實的“科教大省”,具有豐富的科技創新底蘊與教育資源優勢。[1][2]但是,陜西的轉化成效卻顯得有些不盡如意。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陜西省技術市場成交額僅1758.72億元,遠低于北京市的6316.16億元。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時首次提出,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深化全面創新改革試驗,進一步推動陜西省從科教大省向創新強省轉變,加力加速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2021年3月,陜西啟動了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3]兩年來,全省高校積極融入秦創原總窗口建設,取得一系列顯著成效。
秦創原建設成效
截至2023年3月,陜西省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工作已經開展了兩年。兩年來,陜西成功打造出科技創新的新高地,形成創新驅動發展的總源頭,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秦創原建設成果日益顯現。[4]
(一)解除轉化束縛“細繩子”,加速成果落地“大市場”
一是催化了“三項改革”新模式。陜西省印發推廣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試點方案》《十條措施》,全省75所高校推廣實施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技術轉移人才評價和職稱評定、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舉措。[5][6]二是充分發揮路演作用。加強校企對接,按照“每周發布+月度專場”,常態化舉辦成果轉化項目路演活動,全省高校舉辦專場成果路演、校企對接等路演1600余場次,促成校企合作項目7萬余個。[7]轉讓專利技術2500余項,高??蒲腥藛T創辦領辦科技型企業800余家。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每年增幅超過30%,2022年達到3053.5億元,是2020年的1.74倍,居全國第6位,西安市技術合同成交額位列副省級城市第一。[7][8]截至2023年3月,已經實現成果單列管理3.8萬項,成果轉化3449項,轉化企業組建232個,成果轉化貢獻晉升職稱184名,橫向結余經費出資成立公司項目53個,有效緩解高??蒲腥藛T“不敢轉”“不想轉”“缺錢轉”難題。[7][8]
(二)強化專業人才支撐,釋放“第一資源”潛能
一是探索出了校企長效合作機制。高校聯合企業組建“科學家+工程師”隊伍,由掌握前沿理論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專家人才擔任首席科學家,了解行業痛點的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等擔任首席工程師,以企業或高水平創新平臺為依托,以攻克企業重大技術難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孵化科技企業為目的,形成科學家與工程師相對固定的合作模式和工作機制的科研創新團隊。現已獲得陜西省科技廳培育隊伍500支。二是成功打造專業服務團隊。提高技術轉移服務人員的專業水平,編印首部技術經理人培訓教程,培訓技術經理人1000余人次,組建800余名高校科技經紀人隊伍,支持科研項目團隊設立723名科轉專員。[7]三是探索“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新模式。高校引進高層次科技人才,為企業攻克核心技術難題,新認定近500名中青年領軍人才、創新創業人才、青年科技新星和100余個創新團隊。[8]
存在問題
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兩年以來,陜西高校取得重要成果,但是仍有一些問題亟需解決。
(一)陜西高校技術轉移力量不足
人員數量不足。陜西百余所高校,絕大多數都成立了技術轉移機構,但是專職從事成果轉化的人員極其有限。[9]陜西省的8所“雙一流”高校中,有6所在網站上公開了科研管理部門人數,最多的有51人,最少的僅15人,其中從事轉移轉化的人員為4至11人。幾人的團隊服務數千人的轉化工作,且由于科技成果轉化充滿不確定性,每個轉化的對接都需要考慮到項目本身的特殊和市場的需求,著實有些力不從心。
專業性不足。隨著高校與市場緊密聯系,技術轉移工作的復雜性愈加凸顯,更需要專業團隊參與。陜西高校技術轉移機構中,專職人員基本都是科研人員或者行政人員出身,法律、工商、財稅等專業知識不足,對市場的把握準確性和敏感性欠佳。缺乏專業團隊研究相關法律、財稅等政策及結合高校資源稟賦建立運營模式,無法完全釋放技術轉移機構的優勢。
靈活性不足。陜西大部分高校技術轉移機構依附于學校的科學技術處或科學研究院,一定程度上沿襲了科研管理部門的職能,業務內容限于淺層次的校企交流及合作,缺乏明確的業務劃分和功能定位,對市場的介入不足。技術轉移中心很難回避行政干預,經費運轉的限制多,制度約束大,決策效率較低、轉化力量薄弱,人力、物力和財力等資源不足。
(二)陜西高校項目缺乏長遠布局
在陜西高校,一部分科研人員冠以“自由探索”的名義進行項目申請和科學研究,實際上處于“偽自由探索”階段。團隊缺乏明確的科學目標,研究領域跟風熱點內容,覆蓋面廣卻原創性和實用性不足。團隊研究缺乏體系,選題不具體,研究不深入,常浮于表面,存在“假、大、空”的現象。團隊研究追求“快餐文化”,希望短時間出大成果,基礎研究缺乏沉下心來“甘坐冷板凳”的心境,應用研究缺乏對市場需求的調研,經常只講求速率而忽略了長遠影響,產出的成果存在大量的“重復的成果”或“無用的產品”,看似數量多卻實際質量不足,難以真正投入應用,也無法對后來人進行指導和借鑒,浪費了時間、資源和精力,也影響了科學作風,損害了科研的公信力,對國家、學校和個人都產生了不好的影響。[10]
(三)陜西高校服務輻射全省力度不夠
深化校地合作,是落實高校社會服務職能、提高社會貢獻率的有效措施,也是高校加強應用研究、豐富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途徑。駐地高校有責任有義務運用自己的創新資源優勢,助力當地經濟高質量發展。陜西高校眾多,科教資源豐富,但是創新資源要素配置不均勻,絕大部分高校只服務了總窗口的經濟發展,并沒有結合自己的學科優勢把秦創原創新驅動發展優勢輻射到全省,缺乏在更大尺度上進行生產力布局。2022年,陜西技術合同登記金額3053.5億元,其中西安市2863.81億元,占比近94%,遠大于其他地市。高校缺乏主動對接市縣的積極性,校地聯結機制不完善,秦創原科創優勢沒有完全展現。
對策建議
(一)推進機制改革,完善科轉體系,強化高校轉移轉化力量
優化組織模式,推進高校技術轉移機構獨立市場化運營,充分釋放技術轉移機構活力。高校打破傳統的“內部轉移辦公室”模式,突破行政束縛,組建具有獨立法人的技術轉移機構,擁有較高靈活性,給予人事、運營、財務等方面的自主權,減少學校行政部門的過多干預,保證機構的相對獨立性;安排具備相應素養的校內管理人員任主要負責人,由校資產公司對機構進行控股,防止學校資產及國有資產流失;鼓勵高校聘請專業機構進行參股運營,引進運營專業團隊,加深學校和市場的綁定,打破學校固有的思維禁錮,幫助梳理學校科技成果,并從市場關注的角度提供策略性意見,促進知識產權轉化運用;完善制度建設,修訂制定知識產權、成果轉化、評價激勵等相關文件,全面進行制度保障;對重大專項實行“一項一策”,充分發揮技術轉移機構優勢,解決學科差異性問題。
擴大轉移人才隊伍,培育“省級—校級—科研團隊”三級技術經理人隊伍。將技術經理人納入省級職稱序列,出臺完整的晉升制度,明確職稱評定要求,客觀公正評價技術經理人的學識水平和專業能力;建立完整的技術經理人培養體系,鼓勵高校培育自己的技術經理人隊伍,支持有條件的高校設立成果轉化、技術轉移相關專業和系統課程,并不定期開展相關法律、財稅、工商等課程,推動技術經理人培訓系統化、專業化、正規化;對高校專職技術經理人增擴編制支持,并鼓勵老師任兼職技術經理人;引導每個科研團隊培育一名技術經理人,對本團隊的技術及科研成果進行推介宣傳、市場對接;將專職人員的績效和轉化收益掛鉤,探索專職人員轉化收益比例隨轉化金額的增大而下降的“累計遞減制度”,對兼職技術經理人進行季度考評,根據轉化數量和金額給予職稱加分或獎金獎勵,具體可根據兼職經理人的需求決定。
(二)規劃重點培育,做好早期布局,搭建項目全流程管理體系
進行高價值專利培育。引導高校建立有效的高價值專利培育運營體系,在研發之初要高質量創造,高度重視和運用專利信息,找準研發起點、重點和方向,避免低水平研究和創新資源的浪費;研發之中要高質量研究,重點研究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促進作用的科學技術;保護知識產權要精準長遠布局,結合技術特色申請知識產權,綜合市場需求進行國內外專利布局;技術推廣要結合市場,根據不同地域的特色和需求進行技術推廣,真正將技術服務社會,體現高價值專利的培養意義。高校通過項目全流程管理、科技成果披露、專利申請前評估、專利導航、職務發明所有權賦權、國外專利布局、完善激勵和評價等內容,引導形成對重點產品市場競爭具有保護作用的高價值專利或者專利組合,加強專利信息應用、完善專利申請布局、提高專利申請質量和強化專利保護運營,促進專利有效轉化。高校對專利進行分級分類管理,根據專利價值評估體系進行專利評價,梳理制訂分級分類的可轉讓目錄,篩選出不同價值度的專利,確定高價值專利清單,引導高價值專利進行科技成果轉化。
強化有組織科研。開展有組織科研,有利于匯聚科研資源,建立長效交流網絡,提高科研效率,推動理論創新,促進成果轉化和應用。陜西科研管理部門和高校管理部門應加強有組織科研,組織專業培訓,提高陜西各高??蒲泄芾黻犖榧翱蒲袌F隊的思想水平和專業素養;強化規劃布局,引導各高校、各團隊結合學科優勢和資源稟賦,聚焦國家重點領域和陜西特色產業,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陜西24條重點產業鏈進行研發;匯聚優秀人才,吸引和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強化科研團隊的競爭力;提供穩定支持,對重點領域進行經費、人力支持,對產出創新性、實用性成果的團隊進行后補助,推動實用性成果的產出和轉化。
對科研項目實行全流程管理。對應用前景較好的科研項目,在項目立項、實施、驗收、轉化各個階段對科研項目進行知識產權的專業指導、布局、管理與服務,做到“早期布局,全程跟蹤”,提高技術研發起點,助力科研團隊在項目立項時就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力爭解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加強成果保護意識,在項目實施階段及時申請知識產權保護,進行高價值專利及專利組合培育和專利運營的布局;關注社會服務效益,在驗收階段考查社會效益,包括轉化數量和收益額、新增稅收、就業培訓次數、帶動新增就業人數、環保效益等,引導高校教師真正做出能夠助力產業發展、服務社會經濟的成果。
(三)強化校地合作,布局飛地平臺,助力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高校設立秦創原高校工作站,邀請地市入駐。支持高校主動加強與地市的對接,地市推薦具有科技成果轉化從業經驗、掌握本區域產業和科技發展需求的技術經理人入駐高校工作站任科技聯絡員,深入了解學??蒲蟹较颍u估需求相關的高校知識產權并挖掘潛在合作團隊,提供地市秦創原政策解讀,加強高校與地市的溝通交流,推動高校等作為創新主體與地市等作為承接主體之間的溝通聯絡、資源共享、目標匹配。進行年度考核,劃撥專款對促成科技成果轉化的優秀科技聯絡員進行獎勵,激發科技聯絡員積極性。
在地市建立秦創原高校服務飛地工作站,延伸科技服務“觸角”。鼓勵高校選派一些研究方向和地市主導產業一致的專家學者帶團隊入駐飛地工作站任科技大使,幫助地市培育技術人才、提供技術服務、進行技術集成、實現技術保障,助力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推介高校成果,在飛地工作站實時更新高??蒲谐晒?,并定期進行專場路演;修訂《高校職稱評聘辦法》,將服務社會納入到職稱考核內容中,量化考核指標,對扎根地市、助力產業的科技大使團隊發放專項獎金和進行職稱獎勵;鼓勵地市出資建立專業實驗室并購買實驗設備,出臺財稅減免、提供住房優惠等政策,吸引高??萍即笫钩qv地市。通過雙向奔赴,將學校優勢學科和當地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助力秦創原全局建設。
總 結
本文分析了陜西高校融入秦創原建設中的成效與不足,并針對高校技術轉移力量不足、項目缺乏長遠布局、服務全省力度不夠等問題,提出針對性建議,通過加強高校轉移轉化隊伍建設、搭建項目全流程管理體系、布局校地飛地平臺等方式,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陜西經濟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任娜:《“三項改革”+秦創原 助力陜西高校科研成果轉化》,載《陜西教育(綜合版)》,2022(10):62頁。
[2]陳敏靈、米雪梅、薛靜:《創新驅動平臺的構建、協同創新機制及治理研究——以陜西秦創原為例》,載《科學管理研究》,2023(02):73-82頁。
[3]陳小瑋:《秦創原:陜西創新高地強勢崛起》,載《新西部》,2022(06):12-18頁。
[4]張梅:《秦創原:讓創新創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載《陜西日報》,2023-3-30(01)。
[5]賈穎穎、符新偉、何國強,等:《扎實推進“三項改革” 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見效成勢》,載《新西部》,2022(06):175-177頁。
[6]《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深化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十條措施(試行)的通知》,載《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報》,2023(06):16-22頁。
[7]關穎:《秦創原建設兩年來取得階段性成效》,載《西安日報》,2023-4-25(02)。
[8]張梅:《陜西創新驅動由“勢”向“能”加快邁進》,載《陜西日報》,2023-4-25(04)。
[9]王天鈺:《新一輪技術革命下科技成果轉化現狀分析及對策——以陜西省為例》,載《現代工業經濟和信息化》,2022(09):153-155頁。
[10]王鑫、張慧琴、孫昌璞:《用科學精神抵御學術滑向灰色地帶》,載《科學與社會》,2023(01):1-15頁。
作者簡介
齊顥與 西北大學科學技術處/高技術轉移創新研究院,研究方向為高校科研管理
呂欣平 西安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為工業工程管理
于佳恩 陜西省印刷科學技術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孵化器運營專員,研究方向為企業孵化運營
成旭垣 西安今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專員,研究方向為科技企業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