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雅楠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增強,老年人相關問題愈加引發社會關注,其中,喪偶老人作為一個特殊的老年人群體,其再婚問題日漸收到社會的重視,喪偶老年女性群體作為其中相對弱勢的一個群體,受傳統思想、家庭成員、社會輿論的影響,部分喪偶老年女性群體表現出再婚意愿低的現象,本文也將提出相關對策建議,創造一個包容、尊重的環境,幫助喪偶老年女性能自由表達再婚意愿,度過一個無憂且幸福的晚年。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規定,60歲以上即為老年人。我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結果顯示,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國總人口18.7%,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老年人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根據預測,喪偶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比重將超30%,在這樣的背景下,喪偶老人的再婚問題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
在社會交換理論看來,人在年老之后,可以用來交換的資源減少,社會地位隨之下降,扮演著屈從的社會角色,成為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在老年群體中,擁有較少社會資源的老年女性更是相對弱勢的一方,喪偶老年女性在再婚一事上更容易因傳統思想以及家庭的影響,遭遇多重障礙。在這些障礙的影響下,部分喪偶老年女性再婚意愿低。本文將通過了解喪偶老年女性再婚意愿的現狀,探尋喪偶老年女性再婚意愿低的成因,從而形成一個對喪偶老年女性再婚選擇包容且尊重的家庭氛圍和社會環境,幫助喪偶老年女性度過一個無憂且幸福的晚年。
喪偶老年女性的再婚意愿現狀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老年人口數量不斷擴大,根據預測,2010-2050年我國喪偶老年人口的總量也將快速增長,其中,喪偶老年女性占比始終較大,女性喪偶概率也比男性更大。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喪偶老年女性總體再婚意愿卻較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老無所依的擔憂
一般來說老年女性的心理較脆弱,喪偶是她們人生的一個重要事件,隨之帶來的是巨大的悲痛,在較長的一段時間里,她們既不能接受已發生的事實,又不能改變現狀,進而表現出無所適從甚至迷茫的心理狀態。
喪偶老年女性往往與以前的老伴共同生活了多年,在多年的家庭生活中已習慣彼此的陪伴,并且通過不斷的磨合,在心理上已經將對方作為情感的支撐與依托。再婚即意味著要與另一個人重新開始磨合,在這個磨合過程中有部分喪偶老年女性不自覺地將“新老伴”與“舊老伴”進行比較,將舊家庭的情感投射到新家庭之中,引發家庭矛盾;還有部分喪偶老年女性認為女性就應該依附自己的丈夫,再婚后經濟上依附于“新老伴”,容易造成經濟上的糾紛,再婚后生活質量、幸福指數降低,喪偶老年女性再婚后依舊可能面臨“老無所依”的局面,再婚決心隨之動搖。
2、老無所養的顧慮
喪偶老年女性在失去丈夫后所屬家庭系統的親密成員僅剩下自己的子女,盡管部分喪偶老年女性有退休金、養老金等經濟保障,但隨著年齡增大,身體機能也隨之下降,比如生病后會需要子女的照料。獨居的喪偶老年女性心理上的孤獨感會加劇,需要子女回家的探望緩解孤獨感。總而言之,喪偶老年女性的晚年養老生活是需要子女提供生理、心理等保障的。
然而,喪偶老年女性再婚會帶來鄰居等熟人的閑話,被指責“老不正經”。在這樣的指責下子女會“抬不起頭”,甚至以“如果再婚就不承擔養老”來威脅母親。考慮到子女的意愿以及日后的養老問題,這個時候喪偶老年女性會表示“沒這方面的心思”,對再婚一事表現得比較慎重。
喪偶老年女性再婚意愿低的成因
1、個人觀念的束縛
在傳統觀念中,女子出嫁從夫、從一而終是一種美德,在丈夫去世后妻子“守節”是一件值得贊揚的事,表現良好的妻子還會得到“貞節牌坊”的獎勵還有宗族的嘉獎。出嫁從夫意味著要依附自己的丈夫,因而女性多年以來便扮演著依附丈夫的角色,年老后依附丈夫更是一種心理上的慰藉,對于她們來說有丈夫在,即是有一種“安全感”。以丈夫為中心的家庭網絡已經成為老年女性認同的普遍家庭結構,老年女性在喪偶之后,這樣的依附對象消失了,家庭結構隨之發生了改變,造成喪偶老年女性心理上的不適應,急需尋找未來的依靠。
然而,喪偶老年女性內化了傳統文化中存在迂腐的婚姻道德觀念,在失去另一半后仍然會遵從出嫁從夫、為丈夫守節的思想觀念。“白頭偕老”“少年夫妻老來伴”等象征愛情忠貞不渝的詞匯實際上是傳統觀念加在喪偶老年女性身上的約束,認為再婚是一件“不忠貞”的事,使得喪偶老年女性在選擇再婚時,心理上有一種“批判感”和“負罪感”。
失去生活依靠的不適應使得喪偶老年女性需要尋找另一半,但是“忠貞”的婚姻道德觀念已被她們內化于心,來自傳統觀念的沖突造成喪偶老年女性在再婚問題上出現了矛盾的心理狀態,并且對再婚一事心態不正,存在“找靠山”這樣的心理,在矛盾之中再婚的欲望隨之降低。
2、家庭成員的阻撓
一方面出于經濟因素,子女會認為母親的再婚會對自身的財產繼續造成威脅,喪偶老年女性如果再婚,家庭財產就會“落入他人之手”,這對喪偶老年女性原本的家庭來說是一種“經濟損失”,因此大部分喪偶老年女性面臨再婚選擇時受到了子女的反對。
另一方面出于思想因素,一部分子女不了解喪偶老年女性的情感狀況,認為戀愛結婚是年輕人的事情,作為老年人有子女的照顧,吃喝不愁,就應該在家好好安度晚年,老年人再婚就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并且母親的再婚對子女來說是對已故父親的“背叛”,喪偶老年女性若是選擇再婚對子女來說是一件“丟人”的事。此外,喪偶老年女性選擇再婚,意味著會投身到另一個家庭之中,一些子女擔心母親再婚后就冷落了自己,不能幫助照看孩子、料理家務,因此會對母親的再婚問題持反對態度。
在社會建構下,老年女性的家庭角色一般是照顧后代、操持家務等,使得其在經濟上、居住模式、自我決策上表現出較強的依附性。喪偶之后,老年女性的依附對象變為了子女,面對子女的阻撓,為了避免產生家庭矛盾以及老無所養的局面,甚至選擇放棄再婚,表現出再婚意愿低的情況。
3、社會輿論的制約
盡管隨著時代進步,人們思想普遍得到解放,但仍然存在部分“反對”的聲音,這部分人認為老年人再婚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受到傳統思想、社會主流思想等影響,目前還沒有形成支持老年人再婚的社會共識,喪偶老年女性的再婚行為是一種與傳統道德不符的行為,老年人再婚,尤其老年女性的再婚并沒有得到社會廣泛地認可,她們在再婚一事上的選擇還沒有完全得到尊重。在中國這個熟人社會中,一旦有人做出背離傳統的行為就會遭到社會輿論譴責。喪偶老年女性比較容易成為話題焦點,這個老年女性群體的再婚行為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就是一種背離傳統婚姻道德的行為,由此引發的負面社會輿論會給自身以及家庭帶來諸多壓力。
總之,目前社會并沒有形成一個包容喪偶老年女性再婚選擇的社會環境,反倒是社會輿論的壓力導致了喪偶老年女性的再婚意愿低甚至放棄再婚。
相關對策建議
1、提升獨立的個人意識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物質水平有了明顯提升,與此相應的思想觀念也應當得到改變。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存在禁錮女性思想的部分,應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傳統婚姻道德觀中固化女性性別角色的部分應當剔除。因此,喪偶老年女性自身要適應社會的變化,接受新事、新思想,就要從改變自己的思想觀念出發,用新時代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婚姻問題,改變“從一而終”“為夫守節”“出嫁從夫”這一類傳統的婚姻道德枷鎖,也要改變再婚是為了尋求依靠的觀念。
可以為喪偶老年女性開設相關講座以及心理輔導班,向喪偶老年女性傳輸現代社會性別觀念,幫助喪偶老年女性認識到“女性的角色首先是自己”從而提升獨立意識,使老年喪偶女性從思想觀念上能夠意識到喪偶后也可以有再次追求幸福婚姻的自由,并且這并不是對已故丈夫的背叛。此外,也可以幫助喪偶老年女性改變自己要依附、從屬于丈夫的角色定位,形成獨立自主的角色認知,從而可以大膽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維護自己的基本權益。
2、塑造尊重的家庭氛圍
為人子女,不僅要關心父母的健康物質需要,也要考慮到父母的精神情感需求。面對自己母親喪偶后無所適從的心態,首先要給予陪伴,其次不應當以“不為母親養老”為威脅來干涉母親再婚的想法,最后要尊重母親在再婚一事上的選擇。子女也應當破除“再婚是對父親的背叛”這樣的傳統觀念,站在母親的角度考慮母親的再婚問題——子女的陪伴固然重要,但配偶的角色是子女以及其他親屬都無法替代的,配偶的角色在婚姻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子女應當尊重母親喪偶后的再婚選擇。
薩提亞指出,“家庭是人性的救贖”。因此可以為喪偶老年女性的家庭提供家庭輔導或家庭治療,從家庭出發,營造包容的家庭環境,幫助家庭成員明白溝通的重要性,重新塑造家庭結構。通過增強喪偶老年女性和子女之間的有效溝通,幫助子女理解自己母親喪偶后所面臨的孤獨感和不適,從而可以站在母親的角度思考再婚問題,也幫助喪偶老年女性不再用討好的姿態面對有親密關系的家庭成員。通過改善家庭互動模式,形成和諧、信任、尊重的家庭氛圍,為喪偶老年女性提供來自家庭的支持,減少再婚問題上的后顧之憂。
3、營造包容的社會環境
社會輿論的壓力會導致喪偶老年女性不愿意表現真實的再婚意愿,也由于擔心熟人之間“說三道四”而再婚意愿偏低。除卻個人、家庭,來自社會的支持對喪偶老年女性來說也是必須的,因此寬容的社會環境能夠有效幫助喪偶老年女性減弱心理上的障礙,勇敢表達再婚意愿。
因此,從國家社會的層面來說,應當起到一個總體導向作用,各級組織和相關部門應該營造一種包容喪偶老年女性再婚的社會氛圍,各級社會組織和團體應該配合國家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做好宣傳和思想導向的工作,通過公眾號或主流媒體等方式,宣傳“喪偶老年女性并不一定要為已故丈夫守節”“喪偶老年女性也有權利追求晚年幸福”等思想,破除不合當代主流價值觀的落后的婚姻道德觀;從社會成員層面來說,每個人要有意識地內化現代較先進、開放的思想觀念,不要用異樣的目看待喪偶老年女性再婚,也不能用“守節”等傳統婚姻道德觀來制約喪偶老年女性的選擇,應當認識到喪偶老年女性也有自由選擇是否再婚的權利,也有自由追求晚年幸福安穩生活的權利。
結 語
喪偶老年女性在個人傳統思想觀念的束縛、家庭成員的阻擾、社會輿論的制約等因素影響下,其再婚意愿表現出較低的現象。應當有意識地從個人、家庭、社會三個層面出發,幫助喪偶老年女性提升獨立、追求自由的個人意識,塑造“堅固”的社會支持網絡,能夠讓喪偶老年女性勇敢、自由地進行再婚意愿的表達以及對再婚的選擇,進而幫助喪偶老年女性減弱心理上的負擔,緩解再婚的后顧之憂,度過一個無憂且幸福的晚年。
參考文獻
[1]張麗萍、朱海燕:《中國女性喪偶老人基本狀況及其主觀幸福感研究》,載《黑龍江社會科學》,2018(5):88-97頁。
[2]秦敏:《我國老年婦女再婚問題初探——一種社會工作介入的視角》,載《社會工作下半月(理論)》,2009(8):40-42頁。
[3]曹迪、成方田:《喪偶女性再婚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社會性別理論的個案分析》,載《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20(4),41-45頁。
[4]劉煥煥:《農村喪偶老年女性的生活狀況及社會工作介入策略研究》,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14。
[5]倪佳:《淺談老年婦女的再婚問題》,載《商》,2015(04):75頁。
[6]張紅霞:《社會性別視角下農村老年人再婚的性別差異分析——基于河北省農村地區的調查》,載《社會福利(理論版)》,2014(04):49-52頁。
[7]金曉潔:《獨身老人晚年再婚問題探究》,載《法制與社會》,2019(18):126-127頁。
作者簡介
程雅楠 重慶旅游職業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