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慧

共同富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愿景目標,為鄉村振興指明前進方向和提供動力。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現實路徑與抓手。湖南省白水洞村在共同富裕目標指引下,通過發展路徑創新、發展方式創新、分配模式創新等路徑推進鄉村振興取得顯著成效,走好“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條路徑。
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的邏輯關系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是黨和政府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中國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新征程的基本方略。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黨和政府著眼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和規劃。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作為我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兩項重點任務,積極探索兩者的邏輯關系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方面,共同富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愿景目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擘畫了共同富裕的美好藍圖: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到本世紀中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這一前瞻性愿景為鄉村振興指明前進方向、提供前進動力,是衡量鄉村振興質量的重要標準。另一方面,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共同富裕不僅要求整體經濟發展水平邁上一個較高臺階,還必須解決好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在農村”“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讓農民在實現共同富裕上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重要階段,鄉村振興帶來的農業現代化、農村和美宜居、農民生活富裕直接關乎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目標的達成,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與抓手。鄉村振興是共同富裕實現的必要前提與重要路徑,共同富裕是鄉村振興的落腳點和方向指引,二者辯證統一、相互支撐,共同推進農村又好又快發展,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白水洞村由深度貧困走向共同富裕的案例
白水洞村位于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虎形山瑤族鄉,由原白水洞村、巖兒塘村、周朋村三村合并而來,面積約為10平方千米,現轄17個村民小組,全村514戶1940人,瑤族占52.8%,耕地面積3333畝,其中水田2935畝、旱土398畝。高寒、邊遠、貧窮是20世紀90年代白水洞村曾經窘迫的境況,2014年全村人均純收入不足1400元,是邵陽市最邊緣、最貧窮的鄉村之一,也是湖南省貧困人口最多和最集中的村莊之一。
2015年以來,在當地政府的科學指引、湖南大學的駐村幫扶及鄉賢能人的帶動下,白水洞村基于地域特質與花瑤文化特色,通過科技、智力、市場等方面的資源整合與優化,大力推進農業、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利用富硒茶葉、富硒大米、羊肚菌、金銀花、花瑤挑花等特產發展主導產業,先后成立了隆回縣九鳳白水洞富硒水稻專業合作社、隆回縣虎久富硒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隆回云上鄉韻食用菌專業種植合作社及隆回縣發瑤白水洞旅游服務公司,組建了白水洞村民俗表演隊、白水洞村旅游協會。2018年,白水洞村成功退出貧困村序列;2019年,白水洞村列入首批湖南省鄉村旅游重點村名錄;2020年,白水洞村被評為全省文化和旅游扶貧示范村。2021年,全村特色農業總產值3200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7900元,實現了由一個偏遠落后山村到年接待游客量達20萬人次的旅游景區的華麗轉身。這是白水洞村實踐給予我們最重要的啟示,尤其值得擁有豐富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卻找不到出路的偏遠山村學習和借鑒。
(一)發展路徑創新:三產互融互促
在鄉村振興政策的支持下,白水洞村村支“兩委”帶領全體村民立足地域資源,走出文農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特色路,積極探索“定制農業+定制旅游”的融合發展路徑,有效帶動了村特色產業發展,增強了村民自我造血功能,激發了村民的旅游服務意識,推進了村文化、農業、旅游三者融合發展。
1、花瑤挑花:借“文創幫扶筆”挑出“振興花”
在湖南大學駐村工作隊的指導下,白水洞村建立了花瑤挑花展示基地和設計工作坊。湖南大學先后邀請7個國家110位設計師,組建了“花瑤花”文創團隊,圍繞花瑤挑花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聯合創新,已開發文創產品200余款。2015年以來“花瑤花”文創產品多次受邀在米蘭世博會、巴黎博覽會等多個國際舞臺展出,制訂面向留守婦女的設計創新、培訓賦能、訂單生產的文創模式,指導村民制作了圍裙、相機帶、枕套等一系列具有花瑤特色和元素的文創產品,既支持了少數民族婦女參與非遺文化生產性保護,又為婦女增加了創收渠道,相關模式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網推介。近年來,在湖南大學指導下,通過充分挖掘培養本土人才,又先后開發了花瑤元素系列文創產品及植物扎染、草編、竹編等系列工藝品。
2、富硒水稻:促進傳統水稻產業轉型升級
白水洞村在湖南大學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邀請湖南大學生物學、化學等學科專家指導開展富硒水稻種植,并依托設計藝術學院團隊對富硒水稻開展包裝設計,打造白水洞村富硒水稻品牌效應。“花瑤白水洞富硒大米”品牌、技術、外觀設計等內容被授權給村集體,并明確村集體獲得的分紅用于村基層組織建設、產業發展和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等工作。在湖南大學指導下,黨員致富帶頭人李修祥帶領村民注冊了隆回縣九鳳白水洞富硒水稻專業合作社,全面開展高山富硒水稻的種植加工。2021年,全村富硒水稻種植戶數為154戶,面積為500余畝,通過與省級龍頭企業青山梯田農業有限公司合作,先后成功舉辦“我在瑤山有塊田”插秧節、收割節,此外通過舉辦展銷會、自媒體直播等形式拓展銷售渠道。
3、虎久茶葉:一片茶葉帶富一方百姓
白水洞村地處北緯27度,海拔在600—1260米之間,土壤富含硒元素,終年云霧繚繞,降水充沛,有著純天然零污染的種茶環境。虎久霧語茶就產自這里,它是由湖南大學和虎久霧語茶業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品牌。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以高山富硒茶葉為主體推了“花瑤花”旗下主打品牌“虎久霧語”,并指導成立了隆回縣虎久富硒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當前合作社采取“文創+幫扶”發展模式,實現了合作社的茶葉從包裝設計、加工制備、品牌價值到市場銷路的全面升級。2021年產值達到一千余萬元,帶動了周圍農戶340戶1300余人就業增收。目前虎久霧語茶葉已成功完成綠色認證,虎久霧語茶業有限公司成功申報邵陽市龍頭企業,每年幫助村集體經濟增收達萬余元。
4、云上鄉韻:賦能“鄉村振興”新活力
白水洞村海拔高,晝夜溫差大,適合菌類植物生長。李佑湘2017年從外地返鄉,立志要扎根大山做一番事業,在反復了解考察后,經與湖南大學駐村工作隊溝通,李佑湘決定種植生長周期短、經濟附加值高、市場行情好的羊肚菌。湖南大學從羊肚菌種植和包裝設計等方面予以支持。2020年底李佑湘流轉20多畝土地,全部種上羊肚菌,當年就獲得大豐收。當前羊肚菌種植規模擴大到80余畝,并掛牌作為“湖南大學生物學院創新創業實踐育人基地”,針對羊肚菌育種、管護等技術難點,每年都有專家上門提供指導。同時開發了干筍、干蕨、紅薯干、紅薯粉、臘肉、豬血丸子等系列白水洞村牌系列土特產。在帶動農戶增收的同時,2022年幫助村集體經濟增收近2萬元。
5、云上花瑤:全力打造生態宜旅鄉村
趁著虎形山大花瑤景區開發的東風,白水洞村的旅游活力全面激發。在湖南大學和村委會的指導下,修復了清代道光年間修建的水碾磨坊,設計打造了梯田、民居、石仙魚、千年石棺等10多處旅游景點,邀請專業人士為村民開展民俗表演、接待禮儀培訓,并把花瑤風情搬到了意大利米蘭第42屆世博會。村內已建成農家樂21個,組建村內民俗文化表演隊2支,接待游客人數從2014年的不足50人次到現在的年接待游客超15萬余人次。2019年9月,在村支“兩委”組織下,村內全體農家樂成立了白水洞村旅游協會,制定了規章制度,由村支“兩委”在村部宣傳欄公布旅游投訴渠道,統一服務標準、提升服務質量,帶動旅游有序發展。2021年12月村里成立了建筑勞務服務有限公司,加強對合作社、旅游協會等村內組織的指導、服務和管理,通過承攬財政資金項目、勞務輸送、旅游服務、幫助銷售等方式推動村集體經濟增收。截至2022年8月,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40萬元。
(二)發展方式創新:繪就和美鄉村畫卷
1、保護優越生態環境
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是發展鄉村旅游的重要基礎。白水洞村始終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突出環境效益,依托生態資源優勢,在做好鄉村旅游環保評估的基礎上,加強土地資源、水資源、動植物資源保護和水土保持,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依托當地的石瀑、溶洞和瑤族民俗等自然與人文資源,積極發展鄉村旅游,白水洞村先后被評選為湖南省首批鄉村旅游重點村、湖南省文化和旅游扶貧示范村、湖南省鄉村振興示范創建村、邵陽市美麗鄉村等。
2、科學整治人居環境
湖南大學詳細了解村莊人口、經濟、文化等情況后,找準白水洞村發展過程中的制約因素,圍繞“村莊發展可持續、發展模式可復制、建設項目能落地”目標,綜合村莊發展策略、村莊產業發展規劃、旅游發展規劃、景觀風貌規劃、建筑風貌規劃、綜合交通規劃以及基礎設施規劃等多方面內容,編制“多規合一”實用性的村莊規劃。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結合本地文化特色,分別進行廚廁改建、整治村容村貌、垃圾科學轉運。白水洞村積極探索通過市場化運作的方式,與中聯環境合作,實現了專人專車統一清理和轉運。白水洞村垃圾收集點也從9個增加到40多個,每3天集中清運一次,所有生活垃圾全部運至縣垃圾填埋場進行處理,通過科學處理,村容村貌得到根本性轉變,為建設美麗鄉村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分配模式創新:構建利益共享共擔機制
在村支“兩委”帶領下的白水洞村,一方面堅定不移地走集體經濟的道路,另一方面又針對傳統集體經濟的弊端,在體制機制上大膽創新,探索和形成了以集體經濟為主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形成了按勞分配為主的多種分配方式。
1、構建利益轉化聯結新機制
白水洞村對通過土地的規模化租賃流轉、閑置民房的功能互換流轉、開辦村公司等形式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帶領村民共同致富。采取長期合同形式,將村內農戶的土地以每畝每年225-550元不等的價格流轉給村內民宿經營者、農業合作社及其他企業進行經營管理。為解決流轉后給農民生產生活造成影響的矛盾,租賃單位還給困難家庭提供就業崗位。對村里符合旅游基本要求的民房,采取統一標準、統一改造、統一經營方式,由投資者出資改造為客棧,收益權交投資者享有,農戶除由公司安排1人在客棧服務崗位就業外,餐飲部分由農戶自主經營和自我收益。經營權的規模化分離,有效激活了土地、房屋和剩余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跨越式轉化,形成了公司與農戶雙贏的新格局。抓住全縣成立村公司契機,承攬財政性資金到村的項目,實現村集體經濟的良性循環發展。
2、構建產銷鏈條利益共享新機制
在村“兩委”組織下,白水洞村旅游協會與農戶、農家樂和民宿老板簽訂合作協議,通過向游客推薦住宿從中提取8%的中介費,并且集中采購農戶家的稻谷、臘肉、豬血丸子銷售給農家樂和民宿老板,實現三方獲利。另外,村公司通過加強對各合作社的指導服務力度,采取產品展銷、自媒體平臺銷售、代售產品等方式收取管理服務費用。截至2020年6月,村公司幫助代售產品已創收1.3萬元。村公司與村內20家民宿簽訂服務合同,通過指導經營、介紹客源、開展花瑤民俗表演等形式收取10-15元/位的服務費。
3、建立共享共贏的利益幫扶機制
村支“兩委”依托白水洞村黨員教育培訓示范基地開展“花瑤課堂”、電腦培訓等系列課程。通過鄉村文旅策劃、民宿經營、人居建設等講座,培養致富帶頭人,厚實人才儲備,讓村民能全覆蓋地接受旅游知識培訓。從縣城聘請專業舞蹈老師給村里留守婦女教授舞蹈,幫助她們組建民俗表演隊。白水洞村的民族表演隊在2021年共計表演200場次,每場次收費3000元,實現了60萬元的增收。充分發揮湖南雪峰山生態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的市場主體作用,公司采取勞務式、就業式、帶動式的扶貧方式,利用管理、導游、客運、餐飲、住宿等多個平臺,扶持景區村民建起民宿、飯店,創新股權托管,鼓勵村民將山林、田地、房屋、宅基地等資產折價入股,將閑置資源變為可用資產,年底參與公司分紅。
以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啟示
實現農村農民共同富裕是鄉村振興的核心目標之一,以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關鍵在于走好“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條路徑。
(一)走產業振興路,促進“經濟共富”
產業是鄉村走向共同富裕的“里子”。在抓好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基礎上,關注市場需求,深入挖掘鄉村多重功能、農業多重價值,將農村電商、“鄉村+文創旅游”“鄉村+運動康養”等休閑旅游新業態打造為發展新引擎,推進構建現代化農村產業體系。
(二)走生態振興路,促進“環境共富”
當前的鄉村建設,改善村落自然生態環境是重要工作之一。一方面是改善村落的公共環境衛生,另一方面是優化村落的景觀環境。近年來,鄉村大力實施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廁所革命以及示范村莊建設。不僅有利于提高鄉村居民的生活質量,也有利于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使良好生態成為農村生活“環境共富”支撐點。
(三)走文化振興路,促進“精神共富”
文化建設以和美鄉村建設為重點,在精神文明建設上提檔升級,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撐,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著育德、立志,實現善治的重要功能。通過扎實開展鄉村文明行動、移風易俗治理、農村“信用+”試點。深入挖掘繼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資源,用優秀傳統鄉村文化浸潤、感染和引領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影響鄉村文化生態,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得以充實,家庭和睦、鄰里和睦、干群和諧,營造健康文明的好風尚。
(四)走組織振興路,促進“治理共富”
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根本保障。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選拔一批作風扎實、善經營、懂管理的村支“兩委”班子,形成黨員帶動群眾、產業帶動發展的有效機制,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強化農村黨組織的引領力、號召力、組織力、執行力,把基層黨組織的政治、組織、作風優勢轉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發展優勢。逐步構建黨建統領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鄉村治理體系,全面夯實組織振興。
(五)走人才振興路,促進“勞力共富”
人才振興可以為農業、農村的繁榮發展提供充足勞動力。堅持“引、用、育”相結合。一方面要大力引導在外人才回鄉創業參與到鄉村振興中,積極探索農村在外優秀人才全方位、全鏈條回引機制,激活鄉村發展活力。另一方面加強本土人才培育,積極發掘和培養各領域能工巧匠、民間藝人等鄉土人才,建立鄉土人才信息臺賬,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鄉村科技人才培育工程及鄉土人才培育示范工程,著重培育產業人才、金融人才、技術人才、建筑人才、管理人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習近平:《扎實推進共同富裕》,載《求是》,2021(20):4-8頁。
[3]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http://www.lswz.gov.cn/html/xinwen/2022-02/22/content_269430.shtml。
[4]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http://www.lswz.gov.cn/html/xinwen/2023-02/13/content_273655.shtml。
[5]劉國新、易小明:《新時代財富分配視域下共同富裕的兩個基本原則》,載《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1-10頁。
[6]郭景福、閆曉瑩:《民族地區鄉村旅游助力共同富裕》,載《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7):126-133頁。
[7]王磊:《共同富裕的核心內涵與實現路徑》,載《東方論壇》,2022(6):11-26頁。
[8]賈廣東、何安華、李竣:《防范化解農村集體經濟風險的思考》,載《鄉村振興》,2021(11):34-37頁。
[9]王星:《共同富裕視域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若干關系和基本原則》,載《重慶社會科學》,2023(3):75-86頁。
[10]劉明月、汪三貴:《以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破解難點與實現路徑》,載《貴州社會科學》,2022(1):152-159頁。
作者簡介
程 慧 中共邵陽市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為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