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思想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對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具有多方面的啟示作用,其富國觀、自然觀、人性觀、政治觀、裕民觀等對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富有價值。深刻研究荀子思想在鄉村振興中的價值,推進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對于促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全面振興可以提供多維度的思想借鑒與思路創新。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容。荀子思想對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都有促進作用,能夠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深入研究荀子思想在鄉村振興中的價值,有助于豐富對荀子思想的研究,拓展其鄉村振興的研究視角,推進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荀子思想與鄉村振興概述
作為先秦諸子中最后一位大師,荀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對中國歷史頗具影響,對實現鄉村振興富有啟示價值。
(一)荀子思想概述
荀子,戰國晚期趙國人,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其思想集先秦時代百家思想之大成,對中國歷史頗具影響,被尊為“后圣”。立身儒學的荀子,批判吸收了諸子百家的思想,形成了極具特色的“富國裕民”經濟觀、“天人相分”自然觀、“化性起偽”道德觀、“所積而致”成圣觀、“禮儀之治”歷史觀等。荀子繼承儒家親民愛民思想,要求統治者不誤農時、強本節用,反對橫征暴斂與奢侈浪費,實現“上下俱富”。他以“天人相分”為基礎建構“人道”學說,認為天道自然、天行有常、天人相分,強調自然界和人類各有其規律和職分,人們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制天命而用之”實現人定勝天。荀子否定人性中先驗的道德根據,主張性惡論,認為善是后天教化的產物,由此而特別重視“化性起偽”的道德教化作用和“所積而致”的成圣之道,使“涂之人可以為禹”。他提出“名分使群”的社會起源說,主張社會分工;在國家治理上提出“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思想和厚今薄古的“法后王”學說,開啟后世外儒內法的治國方略。
(二)鄉村振興概述
鄉村能否振興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成敗。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鄉村振興,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1]黨的二十大要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2]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鄉村振興包括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五個方面,能夠統籌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和黨的建設,目標是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達到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實現鄉村振興,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包括城鄉融合發展、共同富裕、質量興農、綠色發展、文化興盛、鄉村善治、特色減貧等七條“之路”。黨的十九大以來,黨和國家積極推進鄉村振興,制定了許多有力措施,各地也積極探索、打造了一批鄉村振興樣板,取得了豐富經驗和階段性成果,為鄉村全面振興奠定了基礎。
荀子思想與鄉村振興的契合
作為戰國后期集百家思想之大成者,荀子十分關注經濟社會發展,提出富國裕民思想,形成了較為豐富的治國方略。其中的富國觀、自然觀、人性觀、政治觀、裕民觀等對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富有啟發意義,可以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促進鄉村振興。
(一)荀子富國觀與鄉村產業振興的契合
發展經濟是實現國家富強的基礎,荀子提出重農、興商、分工等“強本節用”思想。他認為應注重發展生產,正確把握生產時機,強調“罕興力役,無奪農時,如是,則國富矣”;重視工商業價值,要求“天之所覆,地之所載,莫不盡其美、致其用”;主張社會分工,“農夫”“工匠”“商賈”等各安其業、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荀子富國觀與鄉村產業振興是契合的,對于促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借鑒意義。鄉村是建設農業強國的主陣地,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根植農業農村、農民主辦、彰顯地域特色和鄉村價值的產業體系,促進三產融合不斷提質擴容,推動鄉村產業全面振興。
(二)荀子自然觀與鄉村生態振興的契合
尊重自然、以人為本是荀子自然觀的顯著特點。他用“天行有常”指出自然規律的客觀性,又用“節用御欲”“與天地參”“順天應時”“以時禁發”要求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用“天人之分”指出自然與人為的不同,破除天道迷信崇拜,進而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義觀點,肯定了人能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觀能動性,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特點。荀子的自然觀與鄉村生態文明是契合的,只有尊重、順應、保護自然,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保護好綠水青山,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才能“建設生活環境整潔優美、生態系統穩定健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宜居美麗鄉村”。[3]
(三)荀子人性觀與鄉村文化振興的契合
荀子認為人性“本始材樸”,既有向善的可能性,也有向惡的可能性,而現實容易導致“人性趨于惡”。由此,荀子特別強調“化性起偽”的重要性,主張通過“學不可以已”的教化學習實現“文以化人”“人文化成”,從而“所積而致圣人”;同時,他還主張通過“虛壹而靜”洞察事物本質,“善假于物”提高科技水平。荀子人性觀與鄉村文化振興是契合的,為鄉村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受市場經濟和封建、愚昧思想殘余影響,鄉村思想道德出現了一定的滑坡。采取積極措施加強文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對于“建設鄰里守望、誠信重禮、勤儉節約的文明鄉村”[4]就顯得尤為重要。
(四)荀子政治觀與鄉村治理體制的契合
荀子繼承儒家仁義、禮治思想,同時又吸取法家法治思想,提出“隆禮重法”政治觀,強調“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一方面,要用禮治教導民眾講道德,用德治提高百姓道德水平、調節社會矛盾;另一方面,要用法律懲治不法行為,達到“刑以防其奸”的效果。只有“禮法并施”,才能實現真正的太平。荀子隆禮重法的政治觀與鄉村治理是契合的,“禮法并重”對于構建“三治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有重要啟示作用。只有堅持依法治理和以德治理相結合,發揮好法治的強制作用和德治的“潤滑劑”作用,才能保證鄉村自治,促進治理有效,“打造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5]
(五)荀子裕民觀與鄉村生活富裕的契合
“王者富民”是荀子經濟思想的基礎,他認為“富國”和“富民”是統一的,提出了“上下俱富”觀點,認為“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要求節用裕民、開源節流、輕徭薄賦。首先要制定好富民政策,注重可持續發展,“裕民以政,善藏其余”而“使民殷富”;其次要通過開源節流增加百姓財富、減少浪費;最后要輕稅薄斂,通過輕稅、平征、省斂、相征等減輕民眾負擔。荀子裕民觀與鄉村生活富裕是契合的,這些思想以提高人民幸福感為出發點,注重通過多種途徑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對于建設“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堅決防止兩極分化”[6]都具有多重啟發價值。
荀子思想促進鄉村振興的借鑒
把“‘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7]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積極借鑒荀子思想,按照以“產”為本促進產業興旺,遵循自然規律建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加強德治與教育促進鄉風文明和人才培養,通過禮法結合推進鄉村治理,強化節用裕民增進人民群眾生活富裕,“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8]
(一)借鑒荀子富國觀促進鄉村產業興旺
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產業振興決定其成敗。荀子提出的“足國之道”對其很有啟發意義,他的富國觀有利于我們深刻理解和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以產業振興實現國家富強。建設產業興旺的富裕鄉村,一要堅持“以農為本”,提高農業地位。農業是鄉村振興的基礎,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戰略,通過“強本”讓農業有奔頭。二要加強“重農興商”,推進三產融合。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三要加快農業現代化,促進“善假于物”。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加快農業轉型升級、建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夯實農業生產能力。
(二)借鑒荀子自然觀助推鄉村生態宜居
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是鄉村振興的基石。荀子要求“節用御欲”來實現可持續發展,其自然觀有利于我們深刻理解和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一要遵循“天行有常”,維護生態平衡。深刻認識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二要健全“王者之法”,優化鄉村環境。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確定鄉村綠色發展機制與路徑,形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經濟發展態勢。三要加強環保宣傳,提升環保意識。廣泛宣傳新生態自然觀,推動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成為全民共識,引導人民重視環境、愛護環境。
(三)借鑒荀子人性觀加強鄉村鄉風文明
立德樹人是實現鄉村文化振興、人才振興的重要內容。荀子提出的“化性起偽”為人性改造提供了理論指導,其人性觀有助于我們深刻理解和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弘揚新風正氣,推進移風易俗。建設民風淳樸的文明鄉村,一要加強道德教育,化解“人之性惡”。實施鄉村公民道德建設工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促進人性向善。二要強化以德治理,破除封建迷信陋習。把德治貫穿鄉村治理全過程,提升鄉村德治水平,加強移風易俗,破除封建迷信和傳統陋習。三要促進“禮以養欲”,豐富文化生活。加強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開展積極向上的群眾娛樂活動,培養“以義制利”的高尚情操。
(四)借鑒荀子政治觀推進鄉村治理高效
推進治理現代化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荀子提出的“隆禮重法”思想對“三治”結合的治理方式有積極啟示,其政治觀有助于我們深刻理解和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促進良法善治。建設治理高效的法治鄉村,一要堅持“禮法并施”,促進鄉村善治。健全以德治理與依法治理相輔相成的鄉村治理體系,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提升鄉村治理法治化水平。二要效仿學宮經驗,構建協商機制。積極發展鄉村民主,搭建民主協商平臺、健全民主協商制度,拓寬農民有序參與鄉村治理的渠道。三要加強黨的領導,積極“尚賢使能”。加強對農村軟弱渙散黨組織的持續整頓,堅持任人為賢、量才使用的原則,實現鄉村組織振興。
(五)借鑒荀子裕民觀增進鄉村生活富裕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根本指導。荀子“裕民以政”思想闡明了富民的基本方略,其裕民觀有助于我們深刻理解和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生活富裕的富足鄉村,一要完善政策體系,實現“上下俱富”。通過建立健全鄉村振興的支持政策和保障機制,調動各方積極性,建立農民普遍富裕的鄉村社會。二要堅持“開源節流”,反對奢侈浪費。開發資源、節約開支是實現富裕的兩大法寶,特別是在富裕后更要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三要堅持“輕稅薄斂”,實現藏富于民。鄉村產業普遍規模小、成本高、贏利能力差,農民普遍不夠富裕,要盡力減輕各種負擔,實現農民富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載《求是》,2017(21)。
[2][6]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載《求是》,2022(21)。
[3][4][5][7]中共中央、國務院:《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8(29):9-47頁。
[8]習近平:《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載《求是》,2019(11)。
作者簡介
邱君帝 山東省臨沂市委黨校教授,研究方向為倫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