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化背景下的經濟合作和交流需求迅速增長,中國與世界各國的經貿合作日益緊密,外語的運用成為交流的基礎。面對這個現狀,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語教育要培養創新型人才,讓學生能掌握多種外語技能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這將有助于滿足國家在貿易、商務、科技等領域的外語需求。只有具備這種創新能力的人才,才能在國際上與其他國家的專業人士競爭。基于此,本文詳細分析了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語創新型人才培養路徑,以供參考。
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語教育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本文旨在探討適應新文科背景的高校外語創新型人才培養路徑。本研究通過分析相關領域內前人的工作和研究概況,旨在填補現有研究的不足。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語教育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與其他學科融合。本研究的目的是提出適應新文科背景的高校外語創新型人才培養路徑,并為高校外語教育的改革和創新提供理論和實踐的指導。
新文科概述
新文科是指在傳統文科基礎上融合了現代科技、社會發展及跨學科研究的學科體系。它強調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同與共享的理念,旨在拓展傳統文科的研究領域,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需求,并提供新的解決方案。在高校外語學科中,新文科的發展尤為重要。作為一門涉及多語種、多文化交流的學科,外語學科早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語言教學,而是更加注重語言環境和文化背景的研究,并與其他學科進行深度交叉,形成了一種新的研究模式,即文化交流與翻譯研究。
繼承與創新是新文科的核心價值觀。在外語學科領域,要繼承和發揚傳統外語教學的優勢,如系統的語法教學、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等。同時,也要開拓新的研究方向,注重跨文化交流的問題,如語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運用、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方式等。只有不斷地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才能使外語學科更具活力和吸引力。[1]
交叉與融合是新文科的特點之一。外語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交叉研究能夠為學科發展帶來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外語與社會學的交叉研究可以探究語言在社會中的作用和影響;外語與經濟學的交叉研究可以研究語言對商務交流的影響等。不同學科之間的融合能夠形成更為綜合、深入的研究成果。
協同與共享是新文科的現代特征。在傳統的學科體系中,獨立研究被普遍認為是學術成就的標志,但在新文科中,強調團隊合作和資源共享的重要性。例如,在外語領域的翻譯研究中,多語種團隊的合作能夠提供更全面的研究方法和結果。同時,通過國際學術交流和合作,外語學科可以與全球范圍內的學者分享研究成果,促進學科的發展。[2]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語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意義
(一)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國際競爭力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和國際交流的不斷加深,外語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長。在新文科時代,理工科專業的學生不再是唯一的就業熱點,相反,外語專業面臨著更大的就業機會,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組織需要具備國際化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人才。而外語專業的學生正是具備這些能力的潛在人才群體。他們通過深入學習和研究外語,可以獲得豐富的國際經驗和文化素養,掌握跨文化交際的技巧。這些能力將使他們在國外留學、跨國公司就業等方面具備更大的競爭力,為自己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有助于促進知識的傳播和融合
在新文科背景下,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成為了學術研究和實踐創新的重要方向。外語作為一門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外語學科的深入研究可以促進文化、歷史、經濟、社會等各個學科之間的知識傳播和交流。同時,外語專業學生通過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也能夠為自己的外語學習提供更廣闊的視野。這種跨學科的學習和研究,將使他們在學術領域和職業發展上更具競爭力。[3]
(三)有助于推動文化交流與理解
世界上的文化多樣性給人們帶來了無盡的學習和認知機會。而外語專業的學生通過學習外語,可以更好地理解各種文化背景,并和人們進行溝通。這不僅能夠促進國與國之間的友誼和合作,也有助于消除文化沖突和誤解。當外語專業學生融入到不同的文化環境中,他們不僅僅是使用語言進行交流,更是能夠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這種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將促進世界各國之間的和諧發展。
當前高校外語創新型人才培養出現的問題
(一)課程設置方面的問題
當前高校的外語專業課程設置過于單一和固化,缺乏靈活性和創新性。傳統的重點是培養學生掌握語法知識和詞匯量,忽視了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培養。例如,許多外語專業課程仍然以閱讀和聽力為主,對口語和寫作重視不夠。這種課程設置方式不能培養出外語創新型人才,限制了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的提高。
(二)教學方法方面的問題
在當前的外語教學中,常采用傳統的講解式教學方法,偏重教師的傳授和學生的被動接受。這種教學方法缺乏互動和實踐,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意識。另外,現代技術的廣泛應用也是外語教學方法需要關注的問題。在信息時代,外語教學方法需要與時俱進,借助多媒體等技術手段,提供更多實踐機會,使學生能夠真正掌握外語技能和應用。[4]
(三)評價體系方面的問題
目前的外語教學評價主要以考試成績為依據,過分注重對學生語法知識和詞匯掌握的評估。這種評價方式忽視了對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評價,也限制了外語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評價體系應當更加關注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如口語表達、寫作、聽力和閱讀等方面,并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養的培養。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語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原則
(一)注重知識結構的多元化
在新文科背景下,傳統的外語教育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的需求。教師需要培養具有廣泛知識面的外語人才。在課程設置方面,可以引入一些與外語專業相關的跨學科知識,如國際關系、跨文化溝通等。同時,也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如創新思維、領導能力等。只有通過提供多元化的知識結構,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外語人才。
(二)強調實踐能力的培養
在現實生活中,只有具備實踐能力的外語人才才能在工作中取得成功。因此,高校外語教育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可以通過組織實習、參加國際交流等方式,讓學生接觸實際的工作環境和國際化的交流平臺,提升他們的實踐能力。高校還可以與企業、機構合作,開展實踐項目,讓學生將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加深對外語專業的理解。[5]
(三)注重創新意識的培養
創新是時代發展的推動力,也是外語人才必備的素質之一。高校外語教育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可以通過課程設計、教學方法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引導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探索和創新。此外,高校還可以鼓勵學生參加相關的科研活動或創新競賽,提供平臺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創新成果。只有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的外語人才,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語創新型人才培養路徑
(一)提升語言能力與跨文化素養
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語教育面臨著許多挑戰和機遇。高校需要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和跨文化素養的外語人才,以適應全球化時代的發展需求。
首先,提升語言能力是培養外語創新型人才的關鍵。學校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并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語境理解能力。語言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單詞和語法的學習上,更要注重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學校可以通過開設真實情境的語言實踐課程、與外語母語人士交流等方式,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
其次,跨文化素養的培養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人們需要具備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通過開展跨文化交流、文化理解等相關課程,能夠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還可以積極引入國際學生、開展交流項目等,使學生有機會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通過沉浸在不同文化環境中,學生能夠培養出開放包容的心態,提高跨文化素養。
最后,學校應積極借助現代技術手段,提升外語學習和跨文化交流的效果。學校可以利用網絡平臺開設在線課程或提供學習資源,為學生提供隨時隨地的學習機會。同時,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與全球合作伙伴的跨文化交流,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交流平臺。
總之,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語教育需要注重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跨文化素養。通過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跨文化意識和利用現代技術手段等路徑,高校可以更好地培養出符合時代需求的外語創新型人才。[6]
(二)引入創新教育
為了培養高校外語專業的創新型人才,引入創新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具體路徑和策略:
首先,引入創新教學方法:采用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如項目制教學、問題導向學習等,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主動學習能力。通過開展探究性學習、集體合作、自主研究等活動,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轉變為積極參與者,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提供創新課程和實踐機會:設置創新課程,涵蓋外語領域的熱點問題和創新技術。例如,開設語言與技術、跨文化交際創新等課程,引導學生關注最新的外語發展趨勢和應用技術,提供實踐機會和案例分析,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再次,培養團隊合作和項目管理能力:通過團隊合作和項目管理的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協作能力。引入團隊項目和跨學科合作項目,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分工合作、解決問題和展示成果,培養他們的團隊溝通與協作能力。
最后,鼓勵創新研究和學術交流:鼓勵學生進行創新研究和學術交流,提升他們的學術能力和創新思維。例如,組織學生參加學術研討會、國際學術交流活動等,鼓勵他們撰寫學術論文和發表研究成果。通過與學界的交流和學術辯論,拓展學生的眼界和思維方式,培養他們的學術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
此外,開設創新實驗室和創客空間:為學生提供創新實驗室和創客空間,激發他們的創新潛能。提供先進的設備和技術,讓學生在實踐中探索和實驗,將創新理念轉化為實際成果。鼓勵學生提出創新項目和創業計劃,并提供指導和支持,幫助他們實現創新創業夢想。[7]
(三)多元化教學資源
通過引入多元化的教學資源,高校外語專業可以提供更豐富、更靈活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而且多元化的教學資源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自主學習和信息處理能力,提高他們在信息時代的競爭力。
首先,利用電子教材、在線課程平臺和語言學習應用程序,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互動活動和自主學習的機會。這些技術工具可以增加教學的靈活性和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持。
其次,引入技術輔助語言學習工具,例如語音識別軟件、翻譯工具和語法檢查器等,為學生提供實時的語言學習支持和反饋。這些工具可以幫助學生自主練習和糾正語言錯誤,提高他們的語言運用準確性和自信心。再次,建立虛擬實踐環境,提供模擬的語言應用場景和文化交流平臺。例如,創建在線虛擬社區、模擬商務談判環境等,讓學生在虛擬環境中進行語言交流和實踐,鍛煉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技巧。
最后,利用互聯網上的開放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料和學術信息。通過引導學生從信源中獲取準確、權威的信息,并幫助他們提高信息處理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四)實踐與應用能力培養
實踐與應用能力的培養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還可以使他們在未來的工作中快速適應和應對各種實際情況和挑戰。
首先,教師需要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和實習,讓他們親身體驗外語在實際環境中的應用。例如,安排學生參觀國際企業、外籍教育機構或跨文化交流活動,讓他們了解不同行業、文化背景和實際需求,提高他們的實際交際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
其次,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和社區服務活動,將所學的外語知識應用到實際情境中。通過與當地社區進行合作,為外籍教師或外國人提供語言幫助和文化交流,鍛煉學生的實際語言運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再次,與企業合作開展項目實踐,讓學生參與實際項目的實施和管理。例如,與外資企業、國際組織合作,讓學生參與實際工作和跨國項目,幫助他們掌握語言應用和文化交際技巧,并培養解決問題和合作的能力。
最后,組織跨文化交流活動,讓學生與國際學生或外籍教師進行交流和合作。例如,舉辦國際文化節、語伴項目或學術討論會,為學生創造跨文化交流的機會,提高他們的跨文化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8]
(五)跨學科融合
跨學科融合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和思維方式,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競爭力,使他們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
首先,外語教師需要與其他相關學科合作,開設跨學科課程。例如,與國際關系、商務管理等學科合作,開設國際商務外語、文化傳媒與翻譯等專業課程。這樣的跨學科課程能夠讓學生從多學科角度學習和理解外語的應用和跨文化交流,拓寬知識領域的同時培養綜合能力。
其次,鼓勵學生參與跨學科的實踐項目。通過與其他學科的學生合作,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模擬聯合國會議、國際商務案例分析等實踐項目。這些實踐項目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思維,提供實際應用外語知識的機會。
最后,鼓勵學生參與跨學科的研究和學術交流。例如,組織學生參加跨學科研討會、學術論壇等活動,與其他學科的學生和教師共同探討外語相關研究問題。這樣的學術交流能夠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思想碰撞和知識共享,從而豐富學生的學術視野并培養其綜合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開展活動期間,需要引入跨學科的導師和指導,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培養和指導。跨學科導師具有多領域的專業知識,能夠幫助學生將外語知識與其他學科的知識結合起來,指導他們在外語領域的研究和實踐活動。這樣的指導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跨學科融合的策略,高校外語專業可以培養出具有廣泛的知識背景、綜合能力和跨領域思維的創新型人才。這些人才不僅具備了外語教學和翻譯的專業能力,還能在國際交流、文化傳媒、國際商務等領域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六)培養職業素養和自我發展能力
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語教育面臨著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新挑戰。在這個過程中,首先,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自我發展能力變得尤為重要。職業素養是指學生在未來職業發展中所需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對于外語專業學生而言,掌握跨文化溝通和交際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育過程中,高校應該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例如,通過組織外語實踐活動、提供實習機會等方式,讓學生接觸真實的職業環境,鍛煉其實際應用能力。同時,高校還應該注重學生的社交能力培養,提供合理的社團組織和活動,讓學生學會與人溝通交流,提高人際關系建立和維護的能力。[9]
其次,自我發展能力的培養是外語教育中的另一個重要方面。自我發展能力是指學生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能力。在現代社會中,知識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因此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是至關重要的。高校可以通過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改革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例如,開設選修課程,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計劃,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進行學習。高校還應該鼓勵學生參與學術研究和實踐活動,提供機會讓學生發表論文、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等,積極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新意識。[10]
(七)創造國際化教學環境
通過創造國際化的教學環境,高校外語專業可以培養充滿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人才。這些人才具有全球視野、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夠適應全球化時代的需求,并為國際交流、文化傳媒、國際商務等領域做出貢獻。以下是一些具體的策略和路徑:
首先,建設國際化師資隊伍:引進國際化的師資力量,組建具有國際視野和背景的教師團隊。這些國際化師資可以為學生提供具有國際化標準和素養的教學,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和國際競爭力。
其次,設置國際化課程:設計國際化的課程,包括國際語言考試準備、跨文化交際、國際資訊等方面的內容。通過國際化課程,學生可以接觸到外語最新的發展趨勢和應用技術,提高他們的全球視野和國際競爭力。
再次,開展國際交流項目:組織學生參與國際交流項目,例如學生交流計劃、留學交換等。這些項目為學生提供了與國際學生和專業人士交流的機會,促進他們的跨文化理解和溝通能力的培養。
最后,搭建線上國際交流平臺:建立線上的國際交流平臺,通過視頻會議、在線討論等形式,與國外的學生和教師進行跨文化交流和學術合作。通過這樣的平臺,學生可以與國際伙伴交換意見、分享經驗,并提高他們的網絡交際和跨文化合作能力。
此外,舉辦國際化交流文化活動:具體舉辦國際化的交流文化活動,如國際文化節、國際論壇等。通過邀請國外學者、藝術家或外籍留學生參與,學生可以與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的人士互動交流,拓寬視野、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11]
(八)優化評價體系
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語教育的評價體系需要優化,以更好地培養創新型人才。
評價內容應更加綜合和多元化。除了對語言能力的考核外,還應考慮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等方面。評價內容應涵蓋聽、說、讀、寫、譯等各個語言技能,并引入項目作業、實踐報告等形式,考察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評價方式應多樣化。傳統筆試考試只能評估學生的語言知識,而無法全面反映他們的實際應用能力和創新思維。因此,可以引入口語考試、演講比賽、團隊項目等形式來評價學生的口頭表達、團隊協作和創新能力。
評價標準應明確和具體。為了使學生能夠清楚了解自己在各個能力上的表現情況,評價標準應明確并與學習目標相一致。可以制定評價指標和等級,明確各個能力的要求和達標標準,為學生提供明確的目標和反饋。
此外,評價結果應被充分利用。評價結果應反饋給學生,并結合個性化發展規劃,提供具體的建議和指導。評價結果也應被教師和學校用于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進,以不斷優化外語教育的質量和效果。
結 語
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語教育的目標應該從單一的語言能力培養轉變為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綜合型人才。在這個總觀點下,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首先,高校外語教育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其次,高校外語教育需要與其他學科進行融合,促進跨學科的交流與合作。最后,優化評價體系是實現高校外語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關鍵。通過這些努力,可以培養出具有綜合能力、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外語人才,為國家的創新發展做出貢獻。這將是高校外語教育改革和創新的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耿陽:《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語創新型人才培養路徑研究》,載《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3(07):110-112頁。
[2]吳斐、陳卉:《新時代高校創新型外語教師“四精”培養模式探索》,載《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2(08):20-23頁。
[3]姜微:《 “雙創”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應用創新型外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載《海外英語》,2022(10):122-123頁。
[4]邊麗君:《基于通識教育理念的高校創新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載《河南農業》,2016(24):24-25+頁、27頁。
[5]張賀、尚菲菲:《“專創融合”視域下高校外語口語人才培養創新模式研究》,載《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3(15):114-116頁。
[6]谷莉莎:《新文科理念與地方高校外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路徑創新》,載《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22(05):71-76頁。
[7]金明艷:《淺析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下高校外語專業的創新創業教育》,載《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9(02):89-92頁。
[8]陸輝:《融合認知語言學的高校外語翻譯教學模式改革》,載《中國藝術報》,2023-07-21(007)。
[9]趙杭飛:《語言治理視域下高校外語課程思政創新教學的思考》,載《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06):142-145頁。
[10]錢佳鎣、蔡媛媛、金怡瑤等:《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語專業學生復合型技能的意識、現狀和對策研究》,載《語言與文化研究》,2023(02):90-93頁。
[11]熊光源:《高校外語教學中的文化自信培育現狀及路徑研究》,載《校園英語》,2023(20):40-42頁。
作者簡介
陳洪平 南充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