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堯 位暢
摘要:鄉村在資源及制度等方面的劣勢始終存在并持續阻礙自身的進一步發展,新鄉賢作為鄉村發展的中堅力量,在鄉村的產業、治理、文化等方面均發揮著重要作用。文章選取H市M村為例,討論新鄉賢群體對鄉村治理的作用,分析了新鄉賢群體實際運行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針對性地提出完善制度建設、建立績效監管評估體系、加強本地化人才培養等路徑,以提高新鄉賢群體的整體效能,提高鄉村治理的現代化水平。
關鍵詞:鄉村振興;新鄉賢; 鄉村發展
文章編號:1674-7437(2023)11-0026-03? ? ?中國圖書分類號:D422.6? ? ? 文章標識碼:A
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如何在鄉村地區較為薄弱的物質文化基礎上完成繁重的各項發展任務,實現鄉村地區的快速發展,這一問題已在社會上引起廣泛討論。文章從“新鄉賢”這一角度作為切入點,積極挖掘新鄉賢群體的潛能,探尋其效能的實現路徑,為鄉村發展賦能,推動鄉村振興。
1? ?文獻背景及相關研究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總的來看,鄉村振興戰略是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及政策體系,加快農村現代化進程并解決新時代“三農”問題的總抓手[1]。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性工程,該工程涵蓋了制度、經濟、環境、文化諸多領域,在實施過程中實質上對鄉村地區本身條件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然而,當前鄉村地區,尤其是重點需要振興的區域,往往由于歷史、地理、文化等原因很難滿足這些要求,尤其是相關制度建設層面的匱乏導致的資源浪費及行政效率低下等問題阻礙了鄉村振興的進展,限制了鄉村的發展[2]。
在中國歷史上,鄉賢又被稱為鄉紳,該群體一直是中國傳統鄉村社會結構中的中堅力量,政府通過有意培養并重視本地有才干、有修養的群體,既能有助于落實國家政令,又能維護社會穩定,促進鄉村社會發展[3]。相較于傳統鄉賢,新鄉賢存在顯著不同。首先,在時間上,新鄉賢區別于舊鄉賢的顯著點在于2008年左右的這一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等環境發生巨大改變的時期[4]。其次,在人員構成上,新鄉賢群體并非如舊鄉賢那樣以傳統意義上鄉里地位名聲顯赫的鄉紳團體為代表構成,而是由村內一些具有一定社會名望的人員組成,這些群體既可以是政府支持下的村干部等群體,也可以是個人行為作用下的諸如致富帶頭人、教師、醫生等,相較于傳統意義上的鄉紳群體,新鄉賢群體具有組織形成迅速、凝聚力強、人員流動性大等特點。最后,在功能上,新鄉賢往往具有較為先進的知識與技能,能夠為鄉村帶來新的生產生活方式,更好地推動鄉村社會發展[5]。
2? ?問題提出與研究設計
2.1? ?問題提出
鄉村振興的實質就是鄉村現代化,現代化進程本質上是現實與創新在時間與空間上的交融,在這一過程中,中國鄉村社會“熟人社會化結構”逐漸消解,“半熟人化社會”結構逐漸生成,從家族聚落形態向法制語形態、從地方性知識向社會化智慧、從習慣秩序向國家法律轉變的過程中,中國鄉村新鄉賢群體充當著橋梁,發揮著過渡與引導作用,并隨著社會的需求而轉化為一種常態化存在的新事物,對振興鄉村經濟、維護公共利益、促進鄉風文明產生重要作用。文章基于當前新鄉賢方面的文獻研究,立足于鄉村振興背景下熱點關注問題,探究在當前鄉村資源不足、制度不完善等情況下,如何通過新鄉賢這一新路徑更好地推動鄉村發展,實現鄉村振興。
2.2? ?研究方法與資源來源
研究方法需要符合研究問題,文章結合研究問題及內容,選擇采取案例研究法來進行研究。筆者自2023年3月便開始多次走訪M村,并在M村新型社區居民委員會提供過一段時間的志愿服務,較為深入了解M村居民服務情況并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原始材料。文章案例描述及分析所使用資料來源主要分為三部分:一是走訪獲取的訪談資料;二是調研過程中記錄的觀察筆記;三是對M村新型社區建設相關政策文本的收集與分析。
3? ?案例描述
3.1? ?案例研究背景
M村位于我國中部H市A鎮,位于黃河灘區。根據《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規劃》等政策文件要求,為改善黃河灘區生態環境,充分利用水土資源,防止可能出現的洪澇災害,要求黃河灘區村莊應搬盡搬。根據《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后續發展幫扶行動方案》規定,村轉搬遷后應盡快建立經濟高活力、產業有發展、就業有保證、生活保幸福的現代化鄉村新型社區。其中,通過推倒破舊、殘破的鄉村舊址,建立新型、多功能、美麗的現代化鄉村新型社區,是實現鄉村振興、改善鄉村人民生活的重要契機。經過努力,M村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當初的目標,現已建設為P縣的示范村莊。
3.2? ?案例呈現:M村具有科層制特色的新鄉賢運作結構
M村新鄉賢群體以鄉土社會中的精英人士為主,通過將自身鄉土身份與專業知識相結合,獲得政府、村民的信任,因地制宜地對當地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更好地在鄉村社區中發揮較大能量。在村干部牽頭下,M村成立了由新鄉賢組成的鄉村理事會,并在鎮政府與村黨支部書記的鼓勵引導下,通過政治嵌入、結構嵌入、關系嵌入等方式,建立起公司化、成體系的結構模式,規模不斷發展壯大。自2015年M村鄉賢理事會成立以來,先后有80余名本村干部、創業帶頭人及教師、醫生等加入,理事會設理事會會長、名譽會長、副會長、秘書長等職務,并設置12個常任理事會席位,成員由理事會參與成員輪流擔任。理事會在村大隊辦公樓上,對M村社區經濟、文化、安全等日常事務具有討論及決策權。
4? ?案例分析
4.1? ?鄉村振興背景下新鄉賢治理作用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笔青l村振興的總體要求,也是M村鄉賢理事會一直努力的方向。M村舊村拆除、新社區還在規劃之中時,該村鄉賢理事會便已經大體形成并積極參與到M村新社區的規劃之中,在保護環境生態、發展產業經濟等方面提出許多有效意見。第一,在經濟發展方面,新村建立后,如何保障村民就業致富成了頭等大事,這既是防止房屋空置的關鍵,也是鄉村振興的要點。經政府部門牽頭,鄉村理事會進行了數次討論并籌集資金自費前往外地調研,引入了數個產業方案。在經過具有農業、地理等相關知識技能的數位新鄉賢討論建議下,向上級部門提交致富方案并獲得批準,最終M村確定了以金銀花、河灘西瓜、養殖黃河鯉魚等為主的種植產業。在這一過程中,理事會中具有企業經營經歷的王會長更是建立了現代化的完善公司制體系,幫助公司成為P縣著名的鄉鎮企業,解決了村民就業的老大難問題。第二,在環境建設方面,“臟、亂、差”一直以來就是人們對M村的印象,借助此次M村新型社區建設的契機,鄉村理事會開始注重打造鄉風文明。在鄉村理事會成員的建議下,M村新型社區在每條主要街道都按照特定規則擺放數個垃圾桶,并張貼大量文明類標語橫幅。村理事會還組織人員成立文明督察小組,有權對損壞環境衛生設施、破壞小區綠化等方面的違章行為進行監督。作為理事會常任理事的趙老師還將鄉村文明融入課堂之中,在課堂上積極向孩子們宣講鄉村文明的有關內容,教導孩子們要從小事做起,遵守鄉村文明,打造文明鄉村,M村村容村貌逐漸有所改觀,并在2019-2021年連續三年被評為生態文明鄉村。此外,為解決鄉村社區日常治理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在鄉鎮政府的支持下,M村鄉村理事會通過外出考察、思考、內部討論等方式,引入成熟的市場化社區運作體系。鄉村理事會代表M社區全體村民對外招標專業物業公司,在確保新村社區公共收入抓在自己手中的前提條件下,與物業公司約定相應報酬,并根據其服務情況每年對其進行調整,鄉村理事會設立專門職位對物業公司進行監督并接受全體村民的監督。如今,M新村通過引入市場化的物業管理機構,村內管理嚴格、干凈整潔、各種設施齊全,極大提升了村民生活的幸福感。
4.2? ?鄉村振興背景下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困境
由新鄉賢群體構成的鄉賢理事會在積極主動參與鄉村治理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在實踐過程中,也暴露出了許多問題。第一,職能交叉沖突。1998年《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以法定形式確立農村社會基礎群眾的政治權利,并以此作為我國鄉村治理的基本政策,代表著政府基層行政力量,而鄉賢群體則是一種社會組織,是參與鄉村治理的社會力量。盡管在各方努力下,M村鄉賢理事會與村民委員會達成了較為廣泛的合作,但彼此之間在一些事物判斷與處理上經常會出現矛盾與摩擦,甚至有時新鄉賢群體對事物的處理會引起村干部的反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治理作用的發揮。第二,新鄉賢群體的角色定位與村民期望之間存在差距。作為一種非正式的社會組織團體,M村新鄉賢群體工作的初衷應當以服務村民為首要義務,其自身定位應當與一般村民位于同一水平,但隨著工作的不斷推進,部分新鄉賢群體逐漸地提高自身定位,脫離群眾需求,對廣大村民訴求置之不理,甚至以為己謀利為主要目的,背離了最初的角色定位與工作初衷。第三,新鄉賢自身的局限性問題。由于M村人口外流嚴重,該村新鄉賢群體中能夠長期留下并建設鄉村的人才并不多,許多人除了特定時間能回村外其它時間都在外地工作;此外,新鄉賢群體結構嚴重失衡。鑒于鄉村治理的復雜性及多面性,鄉賢群體需要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多層次人才,以滿足日常的工作需求。而M村鄉賢群體則多以地方干部或一般技能型人才為主,既缺乏專業的經濟管理類人才,又缺乏高級技能型人才,使得M村鄉賢理事會在處理鄉村事物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5? ?鄉村振興背景下新鄉賢效用優化路徑
第一,推進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法制建設,為新鄉賢參與鄉村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當前,新鄉賢參與鄉村地區暴露出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人治思想嚴重。尤其在基層鄉村地區,制度的不完善、法律體系的不健全導致監督約束的缺位,使得本地村干部在許多事物的處理中具有相當大的話語權,反而在新鄉賢群體對事物的處理中阻礙其功能的發揮。基于此,可以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強化新鄉賢鄉村治理制度建設,出臺鄉村民約制度,將地區政府、干部、新鄉賢責任及義務進行劃分,明確彼此間的關系,幫助新鄉賢群體充分地融入到鄉村治理中去。第二,強化對新鄉賢群體的績效監督機制。制度是確保新鄉賢發揮作用的基礎,只有建立好的制度才能保證新鄉賢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能量,推動鄉村振興。新鄉賢群體盡管本質上屬于社會組織,但其在實質上參與了鄉村社會建設,就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因此,新鄉賢群體需要作為一個長期正式的組織被對待。通過引入完善的績效監督機制,如引入獎勵、懲罰機制,能夠有效的長期維持新鄉賢群體的工作活力,提高工作效率。第三,建立完善的本土化新鄉賢培養體系。隨著城鄉融合進程的推進,M村出現大規模人口外流現象,該村新鄉賢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無法保證鄉村治理任務的開展與完成,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本土化的新鄉賢培養體系。例如,可以建立專業的培訓學校,開設相關課程,吸引本地區年輕人加入,而年輕人在快速接受新鮮事物、學習能力、理解政策文件等方面均具有一定優勢,通過專業培訓可以快速為該村新鄉賢群體補充新鮮血液;此外,通過本地化培養出的新鄉賢群體,相對于長期在外的成員來說,更加熟悉本地需求,了解本地發展潛力,且人口流動意愿更低,更容易長期留在本地發展。
6? ?結束語
鄉賢生于鄉土,又植根于鄉土,在中國數千年的社會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成長并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鄉賢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當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新鄉賢不僅是鄉村建設的重要人力資本,更是鄉村文化振興與治理現代化的文化資本,在充分了解新鄉賢作用的同時,也需要采取適當方法來保障新鄉賢群體作用的發揮。文章通過案例研究法,對典型相關案例進行研究,分析新鄉賢群體的作用路徑,發現新鄉賢群體能夠對鄉村經濟、文化、環境保護等方面均能產生重要作用。此外,文章還對當前鄉村地區新鄉賢群體作用發揮所面臨的困境進行了分析,認為外界制度的缺乏及群體自身的局限性是阻礙其作用有效發揮的主要原因。鑒于此,在前文分析基礎上,文章將理論對話與實際相結合,認為應當通過加強制度建設、建立相關績效監管機制、完善本土化培養體系等方式來保障新鄉賢群體作用的有效發揮,助力鄉村高質量發展愿景的實現。
參考文獻:
[1]曹均學,任佳斯.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共同富裕實現路徑研究述評[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03):1-16.
[2]金思聰.鄉村振興戰略下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路徑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3.
[3]張馨譽.蘇北梁寨鎮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研究[D].蚌埠:安徽財經大學,2017.
[4]劉莉莉.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研究[D].長春:吉林農業大學,2023.
[5]胡鵬輝,高繼波.新鄉賢:內涵、作用與偏誤規避[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7(01):20-29+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