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雪 申玉芹
摘要:隨著我國脫貧攻堅戰的勝利,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推進脫貧群體走向共同富裕的關鍵是脫貧戶自我發展能力的提升。文章運用參與觀察法、訪談法,以貴州省D村為調查對象分析了脫貧戶自我發展能力面臨自我發展意識不足、自我發展潛能有限的困境,造成上述困境的原因有:微觀層面上脫貧戶自我發展意識和參與能力不足,中觀層面上社區組織培育不足和資源供給不充分,宏觀層面上社會政策面臨轉型和幫扶措施具有遲滯性。針對這些困境,可以從內生層面重視脫貧戶學習能力、信息利用能力、社會參與能力等綜合素質的提升,外部層面需要政府充分發揮引導作用與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幫扶,促進貴州省脫貧戶自我發展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脫貧戶;能力貧困;可持續生計;自我發展能力
文章編號:1674-7437(2023)11-0116-04?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8? ? ? ?文章標識碼:A
貧困不僅是貴州省經濟、社會、文化發展落后的長期結癥,也是長期以來外界對貴州省的一種刻板印象。經過多年的脫貧攻堅戰,2020年貴州省923萬貧困人口擺脫了絕對貧困,踏上了共同富裕的歷史征程。學者們的關注點也由此轉變,從關注絕對貧困問題轉向相對貧困問題,從關注貧困治理轉向返貧治理,從關注區域性貧困現象轉向農戶本身,由此可見,提升農戶自我發展能力是邁向共同富裕所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
國外著名貧困問題研究者阿馬蒂亞·森圍繞農戶發展能力與貧困的關系,在其著作《以自由看待發展》中提出了“能力貧困”這一概念,包括了健康長壽能力、獲得文化、技術以及分享社會文明的能力以及擺脫貧困和不斷提高生活水平的能力,這些共同構成了人的發展能力的三個層面[1]。他認為“能力貧困”是導致貧困的根源。這一理念被廣泛應用于貧困研究領域,對反貧困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對影響農戶自我發展能力的影響因素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國內學者梁偉軍、焦麗麗(2022)[2]指出脫貧人口發展能力主要由社會資本、人力資本、金融資本、物質資本、自然資本層面的能力構成。左停、李澤峰、林秋香(2021)[3]以農民自我發展能力為主題,指出了影響農民自我發展能力提升的突出問題。何眉、楊肅昌、陳衛強(2022)[4]分析了貧困戶的人力資本缺乏、信息能力低下、生計能力低下所導致的能力貧困,從家庭資本稟賦匱乏、權利與機會缺失和韌性能力闕如三維視角嘗試性解構相對貧困的生成邏輯。白賀蘭、喬德華(2022)[5]則從持續培育壯大富民產業、繼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強化農村基礎教育、加強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強化“精神扶貧工程”實施、持續強化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力度等七個方面提出了對策措施。上述研究成果對文章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和基礎。
文章主要探討在共同富裕背景下,貴州省脫貧戶自我發展能力的困境及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來促進脫貧戶的可持續性發展,對于提升脫貧戶自我發展能力、提升我國脫貧戶生活質量、實現共同富裕目標具有重要意義。論證的第一手資料來自2023年上半年課題調研團隊在貴州省D村進行實地調查的部分成果。
2? ?貴州省脫貧戶自我發展能力的基本評價
2.1? ?自我發展意識不足
2.1.1? ?主體意識不突出
主體意識是個體自我發展意識的一個重要部分,表現為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積極性、主動性、能動性和創新性特征。具有脫貧主體意識是脫貧戶提升其自我發展能力的基礎。在實踐層面主要體現為脫貧戶是否具有依靠自身能力去防止再次陷入貧困、過上美好生活的意愿,在缺乏外部力量的狀態下是否有能力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性去追求生活富裕,將自己作為自己美好生活的責任人并付諸行動。在實地調研中發現,部分脫貧戶認為其就業機會、社區建設及治理是相關部門的工作,一方面表示自己沒有生活來源導致其難以維持平日生活開銷,另一方面又不愿意主動外出務工,將生計問題拋給政府及相關部門,對政府提供的公益崗等公共福利依賴性強,“等要靠”思想嚴重,缺乏主體意識。
2.1.2? ?健康意識淡薄
健康扶貧作為“十三五”時期精準扶貧的一項舉措,定期免費體檢、家庭簽約醫生等政策幫扶項目在脫貧攻堅戰中為提高貧困戶身體健康素質發揮了重要作用,為踏上共同富裕新征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剛擺脫貧困的群眾具有相對較高陷入健康貧困的可能性[6],如何保障脫貧戶身體健康、防止因病返貧現象出現仍備受黨和政府重視。在調研中,部分脫貧戶由于不良的生活習慣或長期從事過勞活動而不及時休息,導致其身體情況有恙,從而無法繼續投身于致富之路。脫貧戶的健康意識(個人對自身健康狀況認知的心理反應以及對健康信息的重視度和接受程度)[7]較為淡薄,對自身疾病與健康缺乏科學的認知,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至于出現“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重病”,缺乏抵御未知疾病風險的意識和能力,因病返貧現象常有出現。
2.1.3? ?參與意識薄弱
脫貧戶的參與意識、參與意愿會直接影響鄉村振興產業發展,進而影響脫貧成果的穩固。激發脫貧戶積極參與到社區產業振興、文化振興、人才振興和組織振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在調研中,部分脫貧戶卻出現了“出錢才去、有利才學”的消極參與情緒和“水平不夠,難以學懂”的畏學心理,拒絕繼續學習新的技術、技能、技巧,以旁觀者態度對待社區開展的一系列經濟社會文化活動,其參與意識較為薄弱。
2.2? ?自我發展潛能有限
2.2.1? ?基本發展能力較差
文章主要以家庭總人口數、勞動力人數(包括半勞動力)、家庭病人數、家庭殘疾人數、家庭老人數和家庭學生數等指標來衡量脫貧戶的基本發展能力。在實地調研中,缺乏勞動力、上學子女數量多、疾病是導致部分脫貧戶面臨返貧風險的最主要因素。上學的子女、超過規定年齡的老人、殘疾人和患重大疾病者等社會弱勢群體,因其所擁有的個人資源和社會資源不足,不能作為家庭勞動力人口,也不能為家庭帶來收入。
2.2.2? ?學習能力不強
良好的學習能力是重要因素,對于健康的脫貧戶來說,他們之間的收入差異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受教育程度。文章主要以戶主的文化程度、每年主動參加技能培訓的次數以及家庭每年購買書籍費(不包括子女書本費)用來衡量脫貧戶的學習能力。調查中脫貧農戶戶主文化程度初中占比34%,小學40%,文盲16%,高中10%。在參與技能培訓方面,大部分脫貧戶表示他們每年參加1~2次技能培訓。家庭每年用于購買農業及其相關知識方面的書籍費用均不超過50元。總體來看,脫貧戶的受教育水平較低,參加技能培訓的積極性不強,學習能力較差。
2.2.3? ?信息處理能力較差
一般來說,知識貧乏者實際上也是信息貧乏者、財富貧乏者[8]。脫貧戶信息處理能力較差主要體現在其信息意識及信息使用能力兩個方面:在信息意識方面,調研結果顯示大部分脫貧戶使用抖音、快手、電視機等現代工具的主要目的是娛樂,使用這些工具來收集農業信息、用工需求信息的脫貧戶少之又少;在信息使用方面,脫貧戶學習使用現代信息工具存在困難。
2.2.4? ?社交能力較弱
首先,由于大部分村民對低保或公益崗位分配的民主評議環節不認可,他們認為部分貧困戶在評審過程中有不正當的行為,因而對這部分脫貧戶的認可度較低,且部分脫貧戶等要靠的懶惰思想與政府資源的無償性也影響脫貧戶的風評,因而村民不愿與其交往。其次,受“窮不走親,富不還鄉”思想的影響,一些貧困戶“自尊”意識較強,不愿意主動與鄰里來往,怕被人“看不起”,長此以往,因為一時陷入貧困狀態,貧困家庭成員特別是成年成員的人際交流范圍越來越窄。
3? ?脫貧戶自我發展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3.1? ?微觀層面
3.1.1? ?脫貧戶自我發展意識薄弱
在精神層面,依賴思想嚴重、主體意識缺乏等是脫貧戶自我發展意識薄弱的主要表現。由于政府給脫貧戶分配的資源是無償的,長此以往,使得部分脫貧戶產生了“等、要、靠”的依賴思想,造成了“精神貧困”。此外,部分脫貧戶被動地接受政府提供的幫扶措施,缺乏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未能正確意識到自己是創造富裕生活的行動主體和第一責任人,將希望寄托于外部干預措施而忽略內生發展能力的培養。脫貧戶自我發展意識不足還體現在因惰性思想和受教育水平低下而導致的行動主體認知錯位、自我評價偏低、主觀能動性不強,總體表現出的一種消極狀態,進而加重其惰性思維和小農思想,習慣于依靠外界滿足其基本物質需求,面對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現代社會,缺乏自主意識和面對困難奮發圖強的勇氣。
3.1.2? ?脫貧戶社會參與能力不足
在行動層面,部分脫貧戶在脫貧攻堅實踐中的主動性不足,“干部干,群眾看”是幫扶工作中脫貧戶社會參與能力不足的主要表現。在談及是否會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時,部分脫貧戶表示這些事務應該是社區及物業的工作,缺乏社會參與意識,并且不愿意參與社區提供的一些培訓與就業機會,認為培訓并沒有用,工作薪資太低。但也有部分脫貧戶表示愿意參與社區公共事物,也愿意參與社區提供的一些培訓與就業機會,但其身患疾病,加之文化程度低,無法抓住培訓與就業機會。
3.2? ?中觀層面
3.2.1? ?社會組織培育不足
提升脫貧戶自我發展能力離不開社會組織的全面參與。當前D村在鎮社會工作站的培育下已孵化出11個社會組織,文化類社會組織居多,主要服務對象是老年人、婦女和兒童,但社會組織的類型單一,且服務對象群體有限。在與社會組織負責人的交談中,發現名單上顯示的一些社會組織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一些社會組織的會長表示并不知道自己是該組織的會長,也沒有開展過相關的活動。通過與社區社會組織骨干的訪談和分析發現當前社區社會組織培育的困境主要有三點:一是資金來源單一,主要依靠社工站提供的資金來維持組織的運行和活動的開展,吸引外界資源的能力較弱;二是社區社會組織管理不規范,并未形成激勵與獎懲機制;三是居民參與積極性較弱,不提供禮物則難以提高其參與積極性。
3.2.2? ?社區有效資源供應不足
社區有效資源主要是指社區中那些能夠幫助脫貧戶提升自我發展能力的資源,包括勞動技能培訓機會、成人教育機會、就業崗位、文化資源(圖書室、農家書屋、閱讀室)等各種形式的資源。在論及社區現有資源時,社區社會組織骨干表示社區配備有圖書室、健身房、舞蹈室、老年活動中心等,但處于初步發展狀態,社區資源不能夠滿足所有群體的需求。青壯年的就業是其生存的基礎,而老年人的就業大多是其精神滿足的需要,在社區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優先滿足青壯年群體的就業與發展需要,是維持社區穩定與發展的關鍵。現有的公共設施資源也主要是針對老年人、兒童和婦女,針對青壯年群體的就業培訓機會、成人教育機會與文化知識水平提升的資源較少,有效資源供給不足。
3.3? ?宏觀層面
3.3.1? ?政策轉型
我國農村扶貧和發展政策分為四個階段:著力解決溫飽(1981-1990)、致力總體小康(1991-2000)、奮力全面小康(2001-2020)、鄉村振興階段(2021至今)[9],在不同的歷史分期中,扶貧政策的戰略、特征與重點各有差異。隨著精準扶貧取得勝利,扶貧政策由傳統“輸血”型社會政策轉變為“造血”發展型社會政策。其中傳統型社會政策關注保障貧困群體的基本生活需要,而發展型社會政策則更關注脫貧群體的自我發展與能力提升。對于脫貧戶而言,政策變遷與轉型對其影響重大,在不同的政策中脫貧群體的應對邏輯、動機與心理也存在差異,傳統型社會政策能夠很好地滿足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但也讓部分脫貧人口滋生了“等要靠”的消極思想,因而在面對發展型社會政策時,未能及時轉變思想,不利于其把握發展機遇,提升自我發展能力。
3.3.2? ?幫扶措施具有遲滯性
幫扶措施的“遲滯型”主要是指部分幫扶措施遵循“表需求-上報-實施-調整-再實施”的運行機制,呈現單一線性結構過程。相比于“前置型”的幫扶措施,“遲滯性”的幫扶措施具有消極應對的特征。部分居民表示其為了外出務工的需要,曾向社區幫扶人員提出了想要參與社區的勞動技能與文化教育培訓,然而社區開辦這些培訓活動需要層層上報、籌措資金、組織人員,為了生計,他們還未等到培訓開始就已經外出尋找工作了。這樣的情況不僅僅是在教育技能培訓方面,在就業信息提供、崗位推薦和其它活動之中也常常發生。在實際幫扶工作中,脫貧群體的需求表述與實施幫扶之間存在一定的時間差,容易發生幫扶措施不及時的現象,既影響脫貧群體對幫扶工作人員的信任度,也影響脫貧戶自我發展能力的提升。
4? ?脫貧戶自我發展能力提升路徑探討
4.1? ?內生層面的脫貧戶自我發展能力塑造
4.1.1? ?學習能力
科學技術和經濟高速發展的現代化社會,對于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既是難題,也是機遇。脫貧戶同所有農民一樣,都是振興鄉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的主體。鄉村振興需要一群有文化、有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而脫貧戶可以乘坐鄉村振興的快車,在政府的頂層政策設計和社區的項目幫扶下,轉變落后的思想觀念,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通過參加職業技能教育和成人教育,提升自身的知識水平、科學技術、管理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提升自我發展能力,減少面臨返貧致貧的風險。
4.1.2? ?信息利用能力
首先要轉變脫貧戶的信息意識,讓其學會使用這些工具來獲取有用信息,尋找機會,創造財富。其次,政府可以通過加強信息宣傳,將農業信息、用工信息等利農信息“灌輸”給脫貧戶。針對不同脫貧戶的特點與需求,篩選合適的信息,利用其喜聞樂見的形式,如網絡電視、微信、抖音、快手,推送給不同農戶。其次,在脫貧戶層面,可以通過“文化反哺”的方式,讓年輕有文化的子女或社區志愿者來教授他們電子信息工具的使用方法,培育他們使用信息的信心,以及如何獲取、識別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4.1.3? ?社會參與能力
培養脫貧戶社會參與能力是增強其自我發展能力的重要舉措。增強農戶社會參與能力有助于提升農戶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破解脫貧戶“社會失語”的困境。脫貧戶社會參與能力的培育需要從脫貧戶個體層面、政府層面以及社會層面三方面共同努力。首先,從個體層面,農戶需要改變其社會參與的意識,積極參與政府及社會組織提供的社會參與活動,包括但不限于參與村民選舉大會、村集體公務表決、村文化活動、村環境衛生工作等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等方面的活動,加強與村民、村民社會的聯系,擴大社會關系網絡,獲取社會資源,改善自身的生活狀況。其次,在政府層面,引導轉變脫貧戶社會參與意識轉變,提供社會參與活動平臺和技能培訓是提升脫貧戶社會參與能力的有效途徑。最后,在社會層面,營造良好的社會參與氛圍,組織社會參與活動是有效提升脫貧戶社會參與能力的舉措。
4.2? ?外生層面的政府引導與社會幫扶
4.2.1? ?政府引導
政府作為政策制定者和引領者,在政策設計及幫扶方向甄別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黨和政府帶領貧困戶在脫貧攻堅戰中取得了偉大勝利,由此絕對貧困被徹底消滅。但從多維貧困的角度來看,返貧風險和相對貧困依然存在,脫貧戶自我發展能力亟待提升,在社會各界持續關注和熱心幫扶中,政府依然發揮著引導作用,時刻關注脫貧群體需求的變化和提升自我發展能力的真正需要。在脫貧戶內在自我提升和外界社會幫扶中,始終引導著內外幫扶“道路不偏移,重心放中心”,始終引導著社區脫貧戶構建社區共同體意識,共同努力共同發展,一同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4.2.2? ?社會組織參與幫扶
具有靈活性、精準性、公益性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性質的社會組織,作為社會幫扶的一大主體,在具體的幫扶實踐中,為我國扶貧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各類社會組織可以與政府形成優勢互補,發揮其自身資源優勢,參與到政府主導的教育、醫療、產業等重點幫扶領域當中,通過產業教育幫扶,為具有返貧風險的脫貧戶提供成人教育、新型農民職業培訓,提高其自我發展意識學習能力與信息利用能力。通過參與產業幫扶,提供農戶自我發展能力提升的場域與機會,擴大脫貧戶社會網絡,推動其社交能力與整體自我發展能力的提升。
5? ?結束語
“三農”問題一直是黨和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絕對貧困問題被徹底消除后,如何提升脫貧戶自我發展能力是學界也是文章關注的重點。文章認為脫貧戶自我發展能力較弱體現在其行為與意識兩方面,意識層面體現為其主體意識、參與意識與健康意識等三方面的意識薄弱,行為層面體現為其基本發展能力、學習能力、信息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的能力較差。提高脫貧戶自我發展能力的路徑有微觀層面重視提高脫貧戶的綜合素質,中觀層面的社會組織介入和支持,宏觀層面的社會政策引導,以達到“精準識別需求,積極幫扶到位”的目標。總而言之,社會各界在提供幫助的同時,既要注意幫扶的內容,也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其產生依賴心理,從而更好地從脫貧戶出發,發揮其主體作用,增強其自身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永亮.論貧困農戶自我發展能力提升[J].湖南社會科學,2018(01):56-61.
[2]梁偉軍,焦麗麗.能力貧困視閾下農村脫貧人口發展能力提升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06):99-109.
[3]左停,李澤峰,林秋香.相對貧困視角下的貧困戶脫貧質量及其自我發展能力——基于六個國家級貧困縣建檔立卡數據的定量分析[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2):32-44+205.
[4]何眉,楊肅昌,陳衛強.能力視域下相對貧困的生成邏輯與治理路徑[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3(04):119-129.
[5]白賀蘭,喬德華.鄉村振興背景下甘肅農民自我發展能力現狀及提升對策研究——基于468份調查問卷的實證分析[J].農業經濟,2022(04):86-88.
[6]韋艷,張明健,李美琪.健康扶貧政策對貧困地區居民疾病風險認知的影響[J].醫學與社會,2021,34(08):5-10.
[7]王穎.健康意識、生活形態和飲食行為的認知與影響因素[J].食品工業,2020,41(08):231-235.
[8]王修華,任靜遠,王毅鵬.基于貧困戶可行能力不足的扶貧困境與破解思路[J].農村經濟,2019(05):60-67.
[9]趙映,張鵬.基于歷史制度主義的農村扶貧政策變遷及減貧機理[J].農業經濟問題,2022(06):3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