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科技創新、數字經濟和跨學科融合等方面對人才培養產生了深刻影響。高校思政課作為立德樹人、培養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關鍵課程,需要在內容和方法上與新質生產力相融合,以滿足新時代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然而,當前高校思政課在教學理念、課程內容、教學模式以及教師素質等方面存在諸多困境,為充分適應新質生產力的要求,提出具體的教學改革路徑,以期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服務于時代人才需求。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路徑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4) 12-0110-03
新質生產力是全球化進程的重要驅動力[1]。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提出:“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盵2]由此可見,新質生產力作為一種以科技創新、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發展為核心驅動力的生產力形式,正逐步重塑社會經濟結構,也深刻影響著高校人才培養的方向。在此背景下,將思政教育與新質生產力內在要求相結合,既為現代教育理念的落實和教育體制的創新提供重要參考,也為培養適應科技變革的綜合型人才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支持。
一、新質生產力與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融合需求
新質生產力作為以科技創新、數字化驅動和智能化提升為核心特征的新型生產力形態,已成為當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對高校教育提出了系統性、多層次的革新需求。在2019年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創新是時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躍的群體,思政課建設要向改革創新要活力?!盵3]一方面,新質生產力要求高校思政課在內容上主動融入科技發展與數字經濟相關知識,幫助學生形成對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理性認知,進而塑造其社會責任感與時代使命感。思政課程需從單一理論灌輸向多領域知識融合拓展,以適應新質生產力的跨學科特性和知識迭代需求。另一方面,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日益注重跨學科協作、創新思維與倫理意識的結合,這對思政課教學方法提出更高要求,要求其創新教學模式,引入互動式、實踐導向的學習方式,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和項目研究,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和應對復雜社會環境的能力。
二、新質生產力視角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面臨的現實困境
(一)教學理念與創新需求脫節
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理念在適應新質生產力創新驅動需求方面存在明顯滯后,主要體現為價值導向單一和學科體系固化。新質生產力背景下,社會需求強調個體的多維認知與創新能力,而現行思政課教育理念仍以“接受式”思維為主,局限了學生對新興社會議題的獨立判斷與多元價值觀的理解。這種單一的價值導向無法有效引導學生深入認知數字化與智能化進程中的倫理困境和多元社會價值觀,不足以支持其在復雜社會中的認知需求。此外,新質生產力帶來的社會變遷跨越科技倫理、數字治理和環境責任等多重領域,但傳統思政課理念依然倚重單一學科邊界,缺乏跨學科的整合視角。理念固化導致知識體系封閉,難以及時回應社會現實的動態變化,削弱了學生對新質生產力背景下多樣性議題的理解能力,限制了其對現代科技與全球化進程等動態問題的批判性認知。
(二)課程內容較時代發展滯后
高校思政課程內容在回應科技前沿發展和社會快速變革的需求方面存在顯著不足。其一,思政課程內容對新興科技帶來的社會倫理問題關注不足,特別是在技術應用與個人權利、社會治理之間的復雜關系上缺少具體討論。例如,人工智能的倫理風險、數據隱私保護等廣受關注的現實議題,雖然在公共輿論中頻繁出現,卻很少在課程體系中得到系統分析。此種內容上的缺失,使得學生在課堂上難以形成對當下社會問題的多維理解,進而對技術帶來的社會責任和倫理約束缺乏清晰認知。其二,思政課教材和教學大綱的修訂周期較長,使得課程內容難以同步反映科技領域的快速創新。例如,盡管數字經濟、綠色技術等主題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但此類內容在現行思政課中依然缺乏系統性講解,未能為學生提供關于社會轉型趨勢的有效知識支撐,使其難以通過課程培養對社會最新動態進行敏銳洞察,削弱了課程的時效性和現實關照力。
(三)教學模式與學生需求脫鉤
目前,多數高校思政課程的教學模式仍依賴傳統的講授式方法,即教學以教師單向知識傳遞為主,課程設計過于集中于理論內容的系統講解。此種教師主導的模式將學生置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嚴重削弱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感和自主認同。此外,盡管思政課程涉及社會現象和現實議題,教學設計中卻較少納入實踐導向的模塊,如項目研究、社會調研或案例分析等。實踐環節的缺失會導致課程難以有效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應用和檢驗所學理論,無法滿足新質生產力背景下對跨學科應用能力和實際問題解決能力的要求。
(四)教師素質與跨界能力不足
高校思政課教師在跨學科知識儲備不足及其對復雜社會問題的整合分析能力的欠缺,已成為教學效果提升的主要瓶頸。首先,部分教師的知識結構仍集中于政治理論和歷史等傳統領域,對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新質生產力核心領域的涉獵較為有限,導致課程內容呈現出相對單一的面貌,難以實現思政理論與科技前沿的有機結合。其次,新質生產力背景下的社會問題往往涉及科技、經濟、倫理等多重維度,但思政課教師在跨學科知識整合上的敏銳度不足,難以有效引導學生將思政理論與相關領域的知識體系相結合,從而限制了學生在分析復雜現實問題時的多維視角,阻礙了對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的系統培養。
三、新質生產力視角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路徑探析
(一)重塑思政理念,貼近科技前沿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新征程上,思政課建設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必須有新氣象新作為[4]。因此,在新質生產力視角下,重塑高校思政課教學理念,亟需引入創新驅動思維,以回應當前社會對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一方面,高校應在教學理念上構建多維認知體系,將科技前沿理念系統納入思政教育理念框架中。通過整合“創新驅動”與“跨學科認知”雙重視角,重新定義思政課程的教育價值,使其不僅局限于傳統政治理論的傳授,更肩負起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和復雜社會問題分析能力的責任。另一方面,思政課應由傳統的接受式教育觀向“探索式”理念過渡,構建起以學生自主探究為核心的教育觀念。在這一理念下,思政課應強調知識與問題的開放性,將教育的核心從傳遞既定知識轉變為激發學生提出問題、形成個人見解的過程。教學理念方面,引導學生在思考社會與科技發展中的復雜關系時,逐步培養獨立的分析框架,使其能夠在面對多變社會環境時具備探索與反思的思維方式。此外,在“多元認知”理念的構建中,應重視跨學科視角的引入,強調多元價值觀的辯證理解。思政課程的教育理念應強調多角度價值觀之間的對話與平衡,引導學生認識到科技創新、倫理與社會責任的復雜互動關系,為其構建跨學科、多維度的認知結構奠定基礎,推動學生在面對社會多樣性時形成理性、包容的思維框架。
(二)更新新質內容,重構課程體系
在新質生產力視角下,高校思政課需以時代前沿為導向,深化新質內容,構建動態更新的課程體系。首先,高??蓪⒖萍紓惱碜鳛樗颊n程的獨立模塊,深入探討技術發展與社會倫理之間的復雜關系。課程內容應涵蓋人工智能倫理風險、數據隱私保護等當代社會關注的關鍵議題,提供系統性分析框架,引導學生從道德、法律、社會責任等多角度理解科技發展對個體權利和公共治理的影響。思政課可借助專題講解和案例分析,將這些社會倫理議題作為課程的固定組成部分,逐步建立學生的科技倫理認知,確保其在課堂上形成對技術應用及其社會影響的立體理解。其次,為使課程能夠有效涵蓋社會轉型趨勢,思政課程可以與信息技術、法律、哲學等學科協作,邀請相關領域的學者共同開發課程資源。通過跨學科知識框架的引入,學生將更全面理解數字經濟、綠色發展背后的理論基礎和社會影響,逐步建立對科技發展全局性的認知。同時,可在課程中設置跨學科專題討論環節,使學生通過與其他學科視角的碰撞,深化對科技進步的倫理與社會責任的理解。最后,針對教材修訂周期較長的問題,應建立內容動態更新機制,通過每學期或每學年內容審查和適應性更新,使課程體系能夠快速反映科技領域的新興發展。引入“模塊化更新”方式,將數字經濟、綠色技術等當前熱點科技主題作為可動態替換的內容單元,方便課程每年或每學期對特定主題進行調整或補充。此外,可借助信息平臺,將科技創新的最新動態通過線上資源庫或專題講座形式融入課程,確保學生接觸到最新的科技發展信息,使思政課能夠始終與時代同步。
(三)推行實踐教學,增強應用能力
在新質生產力視角下,高校思政課的實踐教學應圍繞學生的創新意識與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通過模擬情境與真實情境兩種方式,引導學生深度參與科技應用中的社會責任和倫理思考,增強其社會參與意識和多維度分析能力。在模擬實踐方面,教師可在課堂上構建虛擬場景,幫助學生探討新質生產力背景下的復雜社會問題。例如,設置智能城市管理或數字經濟治理體系的情境任務,學生分組扮演政府決策者、行業專家、社區代表、公眾代表等角色,從各自立場出發進行技術應用的決策討論。在“數據隱私保護”模擬中,學生需圍繞公眾隱私和數據利用的效益進行權衡,提出政策建議并闡明其合理性,接受其他小組的質詢或反駁。該情景模擬可借助虛擬現實(VR)技術,使學生在虛擬社會場景中沉浸式體驗科技的實際作用,借此分析新質生產力背景下的倫理與社會責任問題[5]。在實踐方面,高校可安排學生參與地方政府、科技企業或社區組織的調研與政策討論,讓其直接接觸科技應用和政策制定過程。學生可以參與智能城市建設的公眾咨詢會或智慧社區的數據聽證會,觀察新質生產力相關政策如何在多方博弈中形成,并親歷政策執行中的具體挑戰。例如,學生可參與社區數字化服務調研,收集居民對智能設備使用的反饋,考察技術應用在公共管理中的實際效果與問題。通過在課堂上的反思和分享,學生能夠進一步深化對新質生產力背景下公共政策和社會責任的理解,從而提升其在未來社會環境中的實踐應用能力與多維度思辨能力。
(四)提升教師素養,強化跨界能力
為提升高校思政教師在新質生產力背景下的跨學科素養,需采取一系列切實有效的措施,增強其對復雜社會問題的分析與整合能力。首先,高校應定期組織思政教師參加由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綠色經濟等領域專家主導的專業培訓班。此種培訓應基于模塊化設計,每個模塊深入探討與新質生產力相關的特定主題,結合典型案例以增強教師對實際應用的理解。例如,針對“數據隱私保護”的模塊,可詳細分析大數據采集和管理過程中涉及的安全問題;而“智能制造”模塊則應聚焦于自動化技術在產業升級中的具體應用。培訓期間,組織小組討論和實踐,要求教師基于實際案例分析科技應用的社會影響,從而促進其對跨學科知識的全面掌握。其次,高??蓸嫿鐚W科研究團隊,由思政教師與理工科、經濟管理等學科的教師共同參與,圍繞新質生產力相關議題開展聯合課題研究。為確保研究的深度與實踐性,選題應直接針對社會現實問題,例如,探討人工智能普及對勞動市場的影響,或分析數字經濟在基層社會中的實際應用。研究過程中,團隊成員需共同開展文獻調研、數據分析、實地考察等環節,并將每階段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形成報告,以便在校內進行展示,進而深化教師的跨界知識整合能力。此外,高校還可建設數字化資源庫,定期更新新質生產力相關的文獻、報告、案例分析等材料,確保教師可隨時查閱最前沿的學術資源。資源庫需按主題分類,涵蓋人工智能倫理、綠色科技、數字經濟治理等核心議題,便于教師根據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
新質生產力的背景下,通過重塑思政理念、更新課程體系、推行實踐教學及提升教師素養等措施,可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時代適應性與實踐性,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應用能力,使其在實踐中體會社會責任與倫理思考的復雜性。未來,持續的改革與創新將推動高校思政教育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積極為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目標貢獻力量。這一系列改革不僅是對思政教育現狀的積極回應,更是對新時代人才培養模式的深入探索,為思政教育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田華.新質生產力融入思政課教學方法研究[J].社會科學,2024(7):207-210.
[2]牢牢把握東北的重要使命,奮力譜寫東北全面振興新篇章[N].人民日報,2023-09-10.
[3]邱澤航,肖鵬,王溪.新質生產力視域下推動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論析[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4(20):48-50.
[4]李超民,周雯.新質生產力在高中思政課中的教學呈現與教學策略研究[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4,25(4):1-6.
[5]劉曉靜.新質生產力促進高校思政教育智能化發展的路徑探索[J].時代人物,2024(25):182-185.
(責任編輯:孟冬冬)
作者簡介:劉藝(1993—),女,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