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探討了大學3I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以“課前觀點(Idea)—課中交互(Interaction)—課后整合(Integration)”鏈式模式強調課前自學的問題導向性、課堂師生間的實質互動,以及課后的深度思維整合。課前搜集探究階段,通過問題導向式教學,注重問題的現實性和挑戰性,鼓勵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使學生形成對知識的初步觀點;課堂講授互動階段,提升自身專業素養,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持續的專業發展,高位引領學生研究創新,營造開放包容的課堂氛圍、設計目標導向的活動任務并開展及時有效的評估反饋,展開師生和生生間的實質互動;課后內化整合階段,通過反思總結——應用實踐——拓展閱讀、討論交流——創造性活動——持續學習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與理解,最終達成學生思維的深度整合。
[關鍵詞]大學;3I教學模式;翻轉課堂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4) 12-0106-04
翻轉課堂顛覆了傳統課堂“教師講授—學生聽講”的單向知識傳遞模式,強調學生主動學習和課堂互動。結構主義認為,教學的重要任務就是“通過紛繁復雜、形式各異的表層結構來透視隱藏其中并起支配作用的深層結構”。翻轉課堂的教學范式要想沖破“程序前移”的表層結構,挖掘聚焦深度學習的深層結構[1],就要對大學翻轉課堂的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中指向深度學習的實質性任務的展開進行挖掘。因此,本文依托杜威以問題為中心的模型,課前由問題導向知識,激發學生思考繼而形成“觀點”,為課上的深度學習做好鋪墊。課中教師高位引領、師生實質“交互”,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課后內化學習內容,進行深度思維“整合”,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結合以上三個階段,建立以“課前觀點(Idea)—課中交互(Interaction)—課后整合(Integration)”為流程的大學3I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見圖1)。
一、課前搜集研究階段——問題導向知識、思考形成觀點
翻轉課堂的課前準備階段是一個至關重要的預備環節,要求教師精心準備引導材料,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幫助他們聚焦問題并展開自我思考。通過線上小組討論,學生可以搜集資料,進行思維碰撞,凝練觀點,從而深化對問題的認識并形成初步的看法。這一階段不僅為學生在課堂上深入學習、積極互動、實踐操作和問題解決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還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一)視頻重構,聚焦問題
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只有在積極、活躍的內在動機驅使下,才會主動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困難,探究那些未知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因此,在翻轉課堂的課前階段,觀看視頻這一環節的重構顯得尤為迫切。
視頻的設計應深度融入探究式學習的精髓,通過精心挑選或創作以探究類活動為核心的視頻素材,緊密圍繞既定的教學目標,激發學生求知欲的同時,引導他們主動思考、分析問題,逐步形成自我的獨特見解。具體來說,根據建構主義和杜威的經驗學習理論,視頻應當包含豐富的實例和問題情境,或展示真實的實驗操作,讓學生在觀察中獲得啟發,引發他們的共鳴和思考。例如,在講授“抽樣調查”這一概念時,可以通過一個貼近生活的例子——“如何了解一鍋湯的味道”,來說明抽樣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性,即先攪拌均勻確保樣本具有代表性,再通過少量嘗試推測整體情況。這個過程不僅易于理解,還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興趣。
基于布魯姆認知層次理論,視頻內容的設計不能僅停留在記憶和理解層面,更應引導學生進行應用、分析乃至創造。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可以在視頻中巧妙地設置一些開放性問題,旨在激發學生的深層次思考[2]。例如,在“人力資源管理”課程中,通過提出類似“如果你是這家企業的招聘經理,你會如何設計和實施一次有效的面試?”這樣的開放性問題,以促使學生從多個角度出發,深入探討職位分析與需求確定、面試方法選擇、面試流程設計及面試問題設計等方面的內容。這種設計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未知問題的探索,還能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為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視頻中引入與主題相關的跨學科知識或案例,可以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問題,拓寬視野,促進交流。例如,在講解“生態系統”的生物學課程中,可以引入經濟學中的可持續發展概念,探討生態平衡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強調社會和文化背景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學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政府官員、企業家、環保主義者等,通過模擬情景來理解不同利益相關者的立場和需求。這種跨學科的連接不僅能增加課程的趣味性和實用性,還能拓展學生對不同領域知識的認知,引導學生從簡單的記憶和理解逐步過渡到更高層次的認知活動,為后續思維深化和解決方案的生成奠定基礎。
(二)思維深化,凝練觀點
在成功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后,教育的下一個重要任務是引導他們的思維向更深層次拓展,這一過程不僅是知識積累的過程,更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需要采取以下步驟:
教師需要強化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生必須具備篩選、整合與評估信息的能力,以便從海量的數據中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這不僅是學術研究的基礎,也是未來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能。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教授文獻檢索技巧、批判性閱讀策略以及數據可視化工具的使用,來增強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例如上文提及的人力資源管理課程中提出的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百度、知網數據庫或通義千問AI模型等平臺,通過關鍵詞搜索進行文獻檢索,從而獲取關于招聘面試、結構化面試、行為面試等方面的專業知識。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并快速凝練觀點,教師需要巧妙地搭建起解決問題的“腳手架”。這些腳手架可以是具體的引導性問題、邏輯清晰的思維導圖,或是分層次的學習任務列表。它們能夠幫助學生明確研究問題的框架,引導他們逐步深入地探索問題。還以人力資源這個問題為例,教師可以發放一個研究路徑圖,包括職位分析、資料搜集、設計面試流程、模擬面試和反思與改進。通過這個路徑圖,學生能夠清晰地了解整個面試設計的過程,并明確每個環節的具體任務。
還應鼓勵學生發揮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對小組觀點進行凝練和升華,同時發現其中尚未解決的問題,為課上更好地學習和掌握知識與技能做好準備。對于有特別想法的小組,教師也可提供更加專業的思考建議,如人力資源管理這個案例中,教師可以引入勝任力模型理論,幫助學生理解如何根據崗位需求構建面試問題和評估標準;在行為面試中,可以引入STAR法則(Situation情境、Task任務、Action行動、Result結果),引導學生如何有效地提問和評估應聘者的實際工作經驗和能力[3]。這些理論的應用不僅為學生提供新的視角和方法,還可以讓他們在現有基礎上進行創新,提出更具創意和實用性的小組觀點。綜上所述,通過強化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搭建解決問題的“腳手架”、鼓勵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以及適當個性化引入相關理論的支撐,能夠為學生課上學習更有針對性且更加有效提供保障。
二、課堂講授互動階段——教師高位引領,生生實質互動
在大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實現高位引領并促進學生實質性交互是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高位引領能夠確保教學內容的前沿性、科學性和系統性,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學科本質;而實質性交互則能夠通過鼓勵學生間的思想碰撞和觀點交流,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團隊協作能力。兩者的有機結合不僅能顯著提升教學質量,還能全面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一)專業引領,方法創新
在翻轉課堂的課中階段,實現教師高位引領并保障其持續發揮引領作用,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目標。
卓越的專業素養是實現教師高位引領的前提。它包括深厚的學科知識和高超的教學技能兩方面。深厚的學科知識確保教學內容的前沿性和深度,布魯姆的認知層次理論告訴我們,教師只有具備高階認知能力,并提供權威的指導和解答,才能使學生接觸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行業動態,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內在動機,有效引導學生達到更高層次的理解和應用[4]。而高超的教學技能則能夠有效地傳遞知識,將教師的高階能力應用于提供學生高階知識的活動中,通過引入真實案例和最新研究成果,設計開放性問題和項目式學習任務,鼓勵學生主動探索和實踐。可以依據梅耶的多媒體學習理論,靈活運用信息技術和智慧AI,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并有效促進學習。
豐富的學習資源是促進教師高位引領的必要條件。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表明,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資源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智能優勢,促進全面發展[5]。因此教師在課上可提供專業書籍文段摘選、學術論文觀點評析、在線課程視頻等豐富的學習資源,適當融合跨學科素材,幫助學生獲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識,拓寬他們的視野。這些資源不僅支持個性化學習,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和風格,還通過多種感官的刺激,如視頻、動畫和模擬實驗,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互動性,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復雜的概念和原理,推動學習向縱深處發展。
持續的專業發展是保障教師高位引領的必備要素。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表明教師通過專業社群的支持和指導,能夠不斷進步[6]。因此適當的參加一些高質量的專業培訓、學術交流和教學研討,能夠持續推進教師對學科前沿知識和先進教學技術的不斷更新,將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行業動態融入教學中并轉化為開放性問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除此之外,先進的教學技術,如智慧平臺和虛擬實驗室,也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互動體驗及獲取和理解知識的多種途徑,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和參與度,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
(二)生生交流,實質互動
在翻轉課堂的課中階段,生生交流和實質互動是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的關鍵。
開放包容的課堂氛圍是促進生生實質互動的前提。社會建構主義理論強調,積極的課堂氛圍能夠促進師生互動和學生合作,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從而促進學生提問和發表觀點,課堂的開放性體現在教師對學生自由表達觀點和想法的鼓勵,對每個學生的意見的尊重,以及建立一個便于學生分組討論和合作學習的物理學習環境[7]。課堂的包容性體現為教師對不同文化背景下學生不同觀點的接納,對學生多樣性的交流和討論的鼓勵,以及營造一個安全、包容的心理融洽環境,促進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的同時,確保每位學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意見和貢獻受到重視,從而積極參與討論。
目標導向的活動任務是促進生生實質互動的必要條件。共同的學習目標、多元的交互活動、開放的任務設計、有效的小組分配和清晰的交流規則是促進學生間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措施。明確共同的學習目標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關于學習者主動構建知識觀點的體現,是驅動學生間交流的內在動力。當學生們意識到他們正朝著同一個目標努力時,他們會更加傾向于相互合作,分享資源和想法,以促進彼此的交流,共同構建知識體系。設計多元化的交互活動,如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促進知識的深化和拓展,培養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借鑒布魯姆的教學目標分類理論,教師需設計具有挑戰性和開放性的任務,激發學生的探索欲和創造力,培養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遵循合作學習理論的原則,根據學生的興趣、能力和學習風格進行分組,確保組間同質、組內異質,最大化地提高小組內的互補性和協作效率。清晰的交流規則必不可少,如輪流發言、傾聽他人、尊重不同意見等。這些措施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充滿活力、相互尊重和支持的學習環境,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及時有效地評估反饋是保障生生實質互動的必備要素。課上恰當、及時、有效的反饋機制對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具有重要意義。卡羅爾的反饋理論強調:通過及時反饋,可幫助學生不斷進行問題改進和能力提升,增強他們的學習動力和自信心。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也指出,積極的反饋和認可能夠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可通過即時問答和課后答疑、小組討論和同伴評價、在線測驗和即時反饋、個性化學習計劃和定期評估、課堂觀察和記錄、項目式學習和階段性反饋等多種方法幫助學生迅速發現和糾正錯誤,強化正確行為。同時,有效的評估反饋能夠促進師生互動和溝通,便于教師開展個性化的指導和支持,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障礙,提升學習效果。此外,鼓勵學生提出建議和意見,教師可以不斷優化教學方法和內容,確保教學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三、課后內化整合階段——內化學習內容,深度思維整合
課后內化學習內容是鞏固知識、強化理解的關鍵步驟,深度思維整合則通過剖析知識點間的聯系、多角度分析問題及批判性反思,來增強知識體系的系統性和問題解決能力,對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創新思維及實踐應用能力至關重要。
(一)多元實踐,內化學習
通過反思總結——應用實踐——拓展閱讀三段式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與理解。
1.進行反思總結
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反思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的重要環節,通過反思,學生能夠將新知識與已有知識相聯系,形成更深層次的理解。因此教師需鼓勵學生在課后寫下自己的學習體會和感想,包括學到的新知識、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這有助于學生梳理思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總結關鍵點,引導學生總結課堂上的關鍵知識點和核心概念,幫助他們構建知識框架,形成系統化的認知。經過總結和歸納,學生能夠從理解層次過渡到分析層次。
2.通過應用實踐鞏固和深化
通過習題練習和實際操作,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具體情境中,檢驗自己的學習效果,發現和彌補知識漏洞。習題設計應力求梯度化,實際操作應力求多樣化,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通過實際操作,學生能夠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具體的經驗,促進理論知識與現實問題的結合,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過應用實踐,學生能夠從分析層次過渡到應用層次。
3.通過拓展閱讀深化理解
閱讀相關文獻,鼓勵學生閱讀與課堂內容相關的書籍、文章和研究報告,拓寬知識面,深化理解。根據布魯姆的教學目標分類理論,通過閱讀不同作者的觀點和分析,學生能夠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培養批判性思維,從而對知識的理解從應用層次過渡到評價和創造層次。
(二)主動建構,思維整合
通過討論交流——創造性活動——持續學習三段式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度整合。
學生可以在小組中進行討論交流。合作學習理論告訴我們,小組討論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和合作,增強學習效果。通過分享各自的學習心得和疑問,互相解答問題,來促進知識的深度整合。同時,還可以利用線上論壇進行發帖討論,與其他同學和教師互動,獲得更多的反饋和建議。
參與項目式學習、競賽等創造性活動。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創造性活動是一種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通過項目或競賽的完成,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提升綜合能力。同時,引導學生創作作品,如撰寫論文、制作視頻、繪制思維導圖等,幫助學生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定期制定復習計劃,進行持續學習,鞏固已學知識,防止遺忘。比如利用制作復習卡片、整理筆記等方式,提高復習效率。培養其終身學習意識,教師需鼓勵學生持續關注學科前沿動態,不斷更新知識和技能。幫助學生建構知識的同時促進思維的全面整合與提升。
大學3I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通過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的精心設計,實現了學生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索、從淺層學習到深度學習的轉變。該模式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的發展,也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了新的平臺。未來將在如何建立更加科學全面的評估與反饋機制以及如何優化技術支持以提供更好的學習體驗等方面做進一步的研究,為培養符合時代需求的高素質人才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朱文輝.翻轉課堂因何“翻而不轉”——基于結構主義理論的釋疑[J].教育科學研究,2021(7):60-65.
[2]曹梅,馬悅.翻轉課堂課前深層次學習的問題生成策略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20(11):101-107.
[3]李海峰,王煒.翻轉課堂課前與課中雙向深度學習探究——基于天平式耦合深度學習模型的三輪迭代實驗[J].現代教育技術,2020,30(12):55-61.
[4]馮友梅,李藝.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批判[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37(2):63-72.
[5]高建芳.多元智能理論及其對我國繼續教育的啟示[J].中國成人教育,2017(22):121-123.
[6]高文,徐斌艷,吳剛.建構主義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7]李璇律,田莉.建構主義視域下的深度學習[J].教學與管理,2019(12):1-4.
(責任編輯:孟冬冬)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廳教學改革項目“‘六維深度學習場域’模型下大學數學‘3I翻轉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SJGY20210518);哈爾濱學院教師教學發展基金項目“數智時代指向深度學習的大學翻轉課堂STD增值評價模型研究”(JFXS2023001)。
" "作者簡介:張俊超(1979—),男,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數學教育;黃永輝(1970—),女,碩士,教授,研究方向:數學教育;方曉超(1981—),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基礎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