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琳
(廈門廣播電視集團,福建 廈門 361012)
2023 年4 月22 日,強檔文化綜藝節目《非遺里的中國》在央視綜合頻道全新推出,用沉浸式體驗和真實互動展現“非遺+”的新時代光彩,再次將人們的目光聚焦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上來。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受眾應該并不陌生,其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說和表述、表演藝術、節慶禮儀等有關知識及實踐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鑒,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筆者所在的單位即廈門衛視,是一個以閩南文化的弘揚與推廣為己任的衛視頻道,以傳播閩南文化為核心內容的閩南話節目制作,在整個頻道的節目生產中占比超過五成。因此,筆者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都與這些代表閩南文化精髓的非遺文化打交道,對融媒體傳播在非遺傳承中的效用有著深切的感受。雖然廈門衛視是傳統媒體,但不可否認的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有各自的特點與優勢,只有將這二者進行“1+1”的整合及互補,才能產生大于2 的效果,“傳統媒體運用自己強大的采集系統和新媒體強大的傳播網絡與便捷的終端合理嫁接結合,形成融媒體,會讓新聞傳播的效果最優。兩種傳播手段在統一的管理和指揮下形成新聞的傳播矩陣,各自揚長避短,不可或缺,相互支持和配合,形成融媒體“集團軍”才能達到最佳傳播效果,下面,以講古和戲曲兩個非遺項目的傳承為例,闡述融媒體的立體化傳播效用。
閩南講古是極具特色的閩南方言口傳文學,簡單來說就是閩南話版的說書或評書,是借助閩南方言中流傳較為廣泛和接受度較高的風趣詼諧、生動活潑的俗語、俚語、順口溜、俏皮話等,生動且形象地講述古今中外各種曲折離奇、蕩氣回腸、引人深省的故事,刻畫各色栩栩如生的人物,并輔以面部表情、肢體動作、道具器具等配合的一種表演形式,具有濃厚的閩南鄉土氣息,興盛于街頭巷尾的講古場、樹蔭花影下的“茶桌仔”,是不少廈門人的兒時記憶。2007年,“講古”被列入廈門市市級及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08 年,“講古”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可以說,這是一項聽得見的非遺,靠著一代代講古師的講述而口口相傳。
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一方面是講古場的空間日漸萎縮,取而代之的是見效更快的游樂設施與親子空間,能夠圍坐一堂熱氣騰騰聽書的場所難覓蹤跡;另一方面,時下各種新潮的影視節目及文娛活動層出不窮、方興未艾,可供老百姓選擇的休閑娛樂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傳統的聽講古、聽故事已不再是人們的“心頭好”,只能被迫散存于老年人的娛樂選項中,成為打發時間的簡單消遣,或是存在于普通游客的簡單體驗中,徒為打卡娛樂而已。更重要的是,近些年隨著老一輩講古藝人不斷老去甚至逝去,活躍于講古舞臺的“講古師”寥寥無幾,講古技藝的傳承顯得后繼乏人,青黃不接,特別是青壯年的“講古師”更是屈指可數,傳承出現了斷層,講古新苗的選拔與培養迫在眉睫。
為此,筆者所在的廈門衛視與“講古”保護單位廈門市思明區文化館攜手,自2017 年開始聯手舉辦青少年電視講古大賽,為非遺講古的傳播與傳承搭建了一個學習交流的平臺、構建了一個以賽促學的機制。講古電視大賽迄今為止已連續舉辦了6 屆,已成為非遺保護與傳承中獨樹一幟的IP賽事活動,效果顯著。
在賽事舉辦過程中,以傳統的大屏電視、戶外媒體平臺之移動電視、報紙、網絡新媒體等構筑的融媒體傳播,以全渠道、多維度、立體化的傳播提升公眾對該賽事的知曉度及參與度,對閩南講古的弘揚與傳承可謂是全方位的,可以說是做到了全城傳播,全程吸引,傳播效用極其明顯。最顯而易見的便是參與人數的逐年增加,賽事規模及影響逐年提升。根據大賽規則,比賽分為A、B 兩組進行,A 組的參賽選手年齡為5—10 歲,B 組選手為11—20 歲,既有奶聲奶氣的幼兒園小朋友,也有正值青春年華的青少年,可以說是涵蓋了幼、小、中各個年齡層的學生,選手可由各學校、各傳習所或社會機構選送,也可個人自行報名,最近一屆的比賽,共有廈門市103 所學校的406 名同學報名,比賽規模創歷屆之最,參賽人數創歷史新高,選手水平進一步提高,為閩南方言類非遺的傳播搭建了絕佳的平臺。
講古大賽每年的比賽時間跨度長,至少延續三到四個月,選手們要歷經初賽、復賽、決賽,還有賽前的培訓、夏令營、小劇場演出等各個環節,可謂是過關斬將。而每個階段每每伴隨著電視節目錄制或者網絡直播,筆者所在的廈門衛視就開設有專門的講古欄目《斗陣來講古》,一周五檔節目,其中每周五就是特別板塊《少兒講古》,為喜歡講古藝術的青少年朋友打造了一個電視展示的平臺。一到大賽舉辦期間,《少兒講古》就儼然成為參賽者們的電視“走秀場”,許多參賽者來這里登臺,學會習慣鏡頭、學習看著攝像機表達,欄目組還會將精彩的內容剪輯成短視頻進行全平臺分發,既擴大比賽的影響力,也讓孩子們在傳播的過程中增強自信。通過這樣全媒體的傳播,孩子們在一次次的登臺鍛煉中不斷成熟,臺風越發穩健、語言越發流暢、講古技藝得到長足進步,不僅在青少年群體中形成了傳承閩南文化、學習講古技藝的氛圍,更是挖掘和培養了一大批新人苗子。同時,新人苗子還能反作用于家庭、學校、社會,通過望子成龍的社會培養氛圍反向性地幫助文化傳承在各年齡層開花結果。
在中國的戲曲“百花園”中,歌仔戲與高甲戲是獨具閩南特色的代表劇種,蘊含著深厚的閩南文化要素,其中,歌仔戲是如今現存劇種中唯一起源于臺灣的戲曲劇種,是一朵藝苑奇葩,流傳于廈門、漳州、泉州及臺灣等閩南語系的地方,具有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作為兩岸人民共同創造、共同培育、共同擁有的寶貴藝術形式,歌仔戲自誕生之日起,就成為維系兩岸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一條重要紐帶,也是兩岸文化藝術交流的重要載體。而另一個閩南戲曲代表高甲戲,也是獨樹一幟的閩南傳統劇種,其前身為“宋江戲”,以武戲見長,又以“丑”行當最為突出,無論是師爺丑、媒婆丑、奴隸丑,一個個詼諧有趣的高甲丑形象在舞臺上常演不衰,深入民心,粉絲及擁躉者眾多。2006 年5 月,歌仔戲與高甲戲這兩項閩南非遺雙雙入選,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此更加頻繁地出現在大眾視野里,嶄露風華,戲韻悠揚。
與曲藝類非遺的發展一樣,戲曲的傳承同樣面臨青黃不接的窘境。首先,外來人口大量涌入,會說閩南話的“土著”人口比例在下降,看戲的觀眾少了,演戲的團體自然也減少了,戲曲表演的場所更是隨著城市化的進程慢慢被“吞噬”,整個傳統戲曲的生存環境日益萎縮,更談不上發展。其次,所剩無幾的戲曲表演團體,不論專業劇團還是民間劇團,受限于人力、財力的不足,往往拘泥于傳統,守正有余而創新不足,戲曲表演從劇本內容到表演形式,甚至是服化道舞美各個環節,還是因循守舊的多,創新改變的少,精品難現,藝術性及觀賞性難以有所突破。最后,戲曲的傳承發展受到現代娛樂業影視業的較大沖擊,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嚴重下降,能吃得了“日復一復練習基本功”的艱苦,經得起學戲的辛酸苦楚,愿意加入戲曲表演行列中的青年人銳減,藝校生源質量也出現下滑,隨著業務骨干年歲漸長,青年演員人才短缺的問題日益凸顯,戲曲的傳承發展迫在眉睫。
為進一步增強青少年對歌仔戲、高甲戲等閩南傳統戲曲的認知度與認同感,傳承和弘揚閩南戲曲文化,從2021 年起,廈門衛視連續三年啟動“戲曲進校園”系列活動,采用大屏節目錄制報道、小屏新媒體網絡直播、精彩短視頻分發及電臺頻律播報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基礎知識講授、近距離接觸、現場互動體驗,以及融媒體平臺的整合傳播,直觀、立體、全面地展示閩南文化之韻和中華傳統戲曲之美,從而讓更多的孩子了解戲曲、喜愛戲曲,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種下戲曲的“種子”,以期來日能成長為繼承和發揚戲曲藝術的“參天大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精彩短視頻的剪輯與分發,能在最短的時間里充分展示唯美的服化、精湛的技藝、婉約的唱腔,將戲曲的美感呈現得淋漓盡致,其具有的快速傳播效果讓人刮目相看,能迅速在新媒體朋友圈等掀起轉發的熱潮,分分鐘刷屏,甚至形成爆款,可謂是“一騎絕塵”,“在視覺傳播時代,短視頻為非遺的傳承開創了新路徑,其豐富的主題類型和多樣化的出場人物讓非遺作品的外在形式美與內在文化美相得益彰”,對弘揚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戲曲藝術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這類短視頻又可以輔助性地展現出一定的話題操作意義,可以在打造傳播話題的同時,于潛移默化中顯見性地傳播于各類群體之中。
在這一系列的戲曲普識性教育中,許多廈門戲曲劇團的知名演員、國家級的表演藝術家、梅花獎和文華獎得主、省市級非遺傳承人等紛紛走進校園,來到孩子們身邊,包括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文華表演獎獲得者蘇燕蓉獨創用歌仔戲曲調,教孩子們吟唱唐詩《詠柳》,舉手投足間既有稚童意趣,也有唐風古韻;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團長、國家一級演員、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吳晶晶,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副團長、國家一級演員陳炳聰等,則耐心且生動地向小學生們介紹高甲戲的起源、發展、表演特色,以及角色行當中“生、旦、凈、末、丑”等知識。藝術家們的親身演繹,讓學生們欣賞了每種行當的表演技巧和藝術風格,激發了孩子們對高甲戲的學習興趣。在此過程中,主持人還邀請學生上臺跟戲曲老師零距離學藝,模仿戲中的各種行當,在體驗中加深對戲曲角色的認識,感受戲曲文化的魅力,孩子們有模有樣的表演不僅豐富了節目表現,更讓人看到傳統文化在孩子身上的傳承,看到承載在傳統戲曲中的中華文化自信。伴隨活動進行的“戲曲進校園”系列網絡直播,通過“看廈門”APP、央視頻、央視新聞+、抖音、一直播、官微官博、視頻號、Facebook、YouTube 等網絡平臺同步推送,將線上線下的傳播推廣結合起來,將校園戲曲的魅力全方位展現給廣大受眾,不僅記錄了戲曲在校園里的傳播、傳承,而且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孩子投身戲曲表演。可以說,戲曲的薪火相傳,離不開教育教學,離不開這些藝術家和所有的非遺傳承人用心地傳承和普及,而融媒體的深度傳播更助推其拓展傳播渠道和手段。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梨園春雨才能孕育出更多的新苗,傳統文化才能注入新時代的活力,構筑在傳統文化之上的文化自信才能自小扎根并蓬勃生長。
2023 年6 月2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薄爸腥A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薄鞍牙献孀诹粝碌奈幕z產精心守護好,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绷暯娇倳泴ξ幕z產保護傳承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論述、重要指示,為新時代傳承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為媒體人,想方設法創新傳播內容及傳播手段,既是大勢所趨,更是職責所在。電視等傳統媒體具有一大批對畫面拍攝及剪輯經驗豐富且成熟專業的媒體人,一旦善于借用新媒體所具有的快速、便捷的傳播方式,以融媒體的方式傳播傳承非遺等傳統文化,將使傳播的效果如虎添翼,事半功倍。尤其在如今的全媒體、融媒體思維與實踐處在風口的時期,對于這片藝術藍海的探索也將發展成為一種時尚、一個新風向。
近些年,“非遺熱”已經不僅僅是少數群體的個人愿景,而是確確實實看得見的社會現象。同樣,也早已不僅僅是一種難以企及的藝術,而是顯見于世的大眾文化以及融入文化、旅游和生活的文旅消費。這樣的基礎存在和良好環境,是過去任何時期都無法到達的。國家的重視、政府部門的努力、老藝人的堅持,以及各類形式的傳播媒體助推,讓許許多多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得以展現其傳統文化的精髓,傳承歷史的文脈,也更加能夠使其煥發出嶄新的時代光彩。而非遺傳承中的融媒體傳播迅速、立體、全面,是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也將在創新過程中繼續尋求突破,凸顯出其在彰顯文化魅力、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