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嚴
(新鄉廣播電視臺社教中心,河南 新鄉 453000)
如今,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臻成熟及直播平臺的強勢崛起,短視頻、直播等新興媒體平臺逐步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在現實中,很多突發新聞事件發生之后,目擊者或者事件了解者直接通過公眾號、直播、短視頻等多種方式發布信息,于是在此背景下,很多受眾成為新聞事件的首要目擊者,他們再通過社交媒體、短視頻、直播平臺等多種途徑發布信息,使得新聞事件在短時間大范圍傳播,甚至掀起強烈的輿論,對社會穩定和諧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所以,應加強對突發新聞事件中網絡直播的監督與管理,一方面要積極發揮網絡直播在傳播信息方面的正面效應,另一方面要一分為二地看待網絡直播,通過引導、教育、監管等一系列舉措減弱其造成的負面影響。
突發新聞事件是指突然發生、具有重大影響和公眾關注度的新聞事件[1],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災害事件、事故與災難事件、公共衛生事件、恐怖襲擊事件等。突發新聞事件覆蓋的范圍很廣,但都會對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產生巨大影響,媒體通常會快速、準確地報道這些事件,以便公眾及時了解和應對。
互聯網的發展及新媒體平臺的涌現催生了突發新聞事件的網絡直播形式,這是一種與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傳播有著明顯區別的新型信息傳播形式,可將其理解為將突發新聞事件的現場情況通過互聯網實時傳輸和展示給觀眾的一種形式[2]。換言之,新聞發布者利用網絡技術和直播平臺,將事件的實時視頻、音頻和文字等內容即時傳送到觀眾的電腦、手機或其他終端設備上。相較于傳統媒體,突發新聞事件網絡直播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實時性。網絡直播能夠迅速地將新聞事件現場的情況實時傳遞給觀眾,使他們能夠第一時間了解事件的最新進展。例如,在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很多媒體平臺通過網絡直播的形式對武漢民眾的生活現狀、各地醫療應急工作執行情況進行了報道,網友可以直接通過媒體平臺鼓勵受災民眾和醫療援助者,為人們戰勝疫情增強了信心。
二是全球覆蓋及多媒體融合性。網絡直播可以通過互聯網在全球范圍內傳播,無論觀眾身處何地,只需要有網絡連接就能收看直播,使信息的傳遞速度更快、范圍更廣。另外,網絡直播通常會采用視頻、音頻、文字等多種媒體形式,能夠更全面地呈現新聞事件的細節和背景信息,加深受眾對新聞事件的了解。
三是可回放性及互動性。網絡直播通常會保存為錄像,在直播結束后仍可供觀眾回放,便于觀眾隨時重溫直播內容,縱然錯過了直播,觀眾也無需擔心,可在后續時間收看。觀眾可以通過網絡直播平臺與主持人或記者進行互動,例如提問、評論等,為觀眾提供了參與和交流的機會,也便于官方了解民眾的態度和看法,為引導社會輿論提供了極大的便利[3]。
在突發事件發生時,可能會出現信息不完整、混亂甚至錯誤的問題。在網絡直播環境下,記者和直播團隊需要在面對較大時間壓力的情況下盡可能保持準確性和可靠性,但難免會因調查不深入、核實不到位等情況而出現錯誤報道或誤導觀眾的情況,造成新聞信息不準確及傳播錯誤。
在直播過程中,記者和主持人的主觀觀點和個人偏見可能影響他們對事件的客觀報道,導致提供的信息具有片面性或誤導性,令觀眾產生誤解,可能引發不良后果。
網絡直播的開放性為虛假信息和謠言快速傳播提供了機會,突發新聞事件本身帶有“流量光環”,誰第一時間發布了新聞信息,誰就能夠吸引受眾的目光,并從中受益,有些新聞媒體或者平臺用戶為了獲取關注、謀取利益,濫用直播平臺發布虛假的新聞信息,導致公眾誤解甚至引起恐慌,對社會造成嚴重影響[4]。
對于突發新聞事件網絡直播引發的一系列問題,本文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提升突發新聞事件中的網絡直播水平。
新媒體的誕生為人們接收信息、傳播信息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同時也為突發新聞事件傳播提供了重要渠道。在新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發聲,但是并非人人發布的信息都是真實的、客觀的、準確的,為保證包括突發新聞事件在內的各類新聞信息的輸出質量,并避免新聞事件在網絡直播過程中引發負面效應,平臺應增強責任意識,摒棄利益至上的發展理念,要以法律政策為依據,對直播報道內容進行嚴格規范的審核,保證輸出的新聞信息真實客觀。
第一,制定嚴格明確的審核標準,實現對網絡直播報道內容的規范審核。直播平臺應根據我國關于言論自由、版權、隱私等方面制定的法律法規,制定清晰具體的直播內容審核標準及審核制度,確保報道內容符合隱私權、版權等方面的法律規定;確保報道所提供的信息和數據是真實可靠的,避免虛假、誤導性或夸大其詞的表述;確保報道中的文字、圖像規范準確,避免使用具有誤導性或具有誤解性的圖片或標題。同時,堅持客觀、中立的態度,避免個人或團體利益的偏見影響報道內容,盡量呈現多方觀點和聲音,以此保證突發新聞事件通過網絡直播平臺實現規范合理報道,避免突發新聞事件與報道事件存在明顯出入[5]。
第二,建立嚴謹科學的審核流程,實現對網絡直播報道內容的嚴格審核。首先,直播平臺及相關企業應圍繞網絡直播報道的形式、傳播特點及相關法律政策等,構建一套由初步審核、二次審核、終極審核共同構成的三級審核流程,每一個審核流程都有其特定的審核目標、審核要求,保證通過審核的每一個傳媒產品在內容、形式等方面都符合法律規定且對社會發展具有促進意義。其次,創建傳媒產品審核記錄系統,每一個經過審核的傳媒產品都會在審核系統留下清晰具體的記錄,比如審核者、審核時間、審核建議等,一旦后期出現爭議,都可以在審核記錄系統中找尋到有效的評判依據,同時也能夠避免審核人員敷衍工作。
第三,創設專門的審核部門,強化對審核人員的培訓與考核。首先,直播平臺及相關企業在內部創建專門的審核部門,組建一支獨立的審核隊伍,由其專項負責對網絡直播報道的內容審核工作。其次,選取合適的人員組成審核隊伍,部門負責人根據審核崗位的工作性質、任務難易度等制定相應的人才甄選標準,通過筆試與面試相結合的方式遴選專業水準突出、態度認真的審核人員,為網絡直播報道審核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提供強大的人才保障。最后,加強培訓及考核,一方面定期組織內部人員進行關于法律法規、倫理道德、新聞報道、事實核查、產品內容判斷等方面的培訓,提高突發新聞事件的直播報道質量,另一方面建立面向審核人員的績效考核機制,根據工作表現和審核質量進行嚴格全面的評估,評估結果可以作為晉升、獎懲和培訓需求的依據,激勵審核人員不斷提升自身能力。
在突發事件的報道中,國家及地方媒體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但是隨著短視頻平臺的興起,很多受眾以智能手機為載體,通過“抖音”“小紅書”“快手”等平臺渠道,發布信息、轉發報道或者點評報道,成為報道和傳播新聞事件的重要力量。但是很多受眾缺乏專業知識,明辨是非的能力也有待進一步提升,難以辨別新聞事件的真偽,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引發不良影響。為解決以上問題,我國相關部門應加大宣傳教育力度,通過多種方式增進受眾對網絡直播的了解,提高他們的法律常識水平及新聞信息判斷能力,引導他們在新聞直播報道中做好信息傳播等事務,盡可能地避免出現傳播不實新聞、虛假消息的情況。
第一,直播平臺利用其廣泛的影響力,借助平臺發布信息和教育內容,引導用戶增強自覺意識,合法合規地參與平臺活動。對于首次違規且未造成較大影響的用戶,直播平臺可對其做出警告的處罰;對于多次違規且屢教不改的用戶,直播平臺可對其進行禁言處理,使其在處罰期間不得參與平臺活動。對于違規多次且造成嚴重后果的用戶,可對其進行封號處理,禁止其發布、轉發新聞報道。
第二,相關部門增強職能意識,積極做好宣傳教育工作。首先,制作易于理解和吸引人的教育素材,以如宣傳海報、短視頻、動畫等多種形式向民眾普及直播平臺規則及相關法律常識,避免民眾為了小利小惠淪為不法分子的幫兇。其次,通過電視、廣播、短信等多種途徑向民眾傳達合法合規使用網絡平臺的重要性及方法,提高民眾辨別信息真假的能力。此外,以社區為單位,舉辦宣傳活動,通過開展公益講座、座談會等多種方式直接面對民眾,引導民眾在實際案例分析中認識到個人一些不經意的行為可能造成大危險或者壞影響,就如何正確規范地使用直播平臺、如何辨別虛假新聞、如何不造謠不傳謠進行答疑解惑,增強民眾對合法合規使用網絡平臺的認知和意識,促使他們更加謹慎、負責任地運用網絡平臺,這不僅有助于他們維護自身權益,而且也有助于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
互聯網平臺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新聞信息,為人們閱覽信息、了解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不過由于種種原因,很多信息是被歪曲、被捏造的,導致大量受眾被假信息迷惑,成為別有用心之人的“幫手”,使大量被歪曲、被捏造的信息廣泛傳播,給社會和諧安定帶來了嚴重影響。同時,也使得很多客觀、真實的新聞信息被淹沒,導致新聞輿論導向的價值無法得到有效發揮。相較于一般媒體,人們更加信賴有影響力、有權威的主流媒體,普遍認為這些媒體發布的信息可信度更高。所以,在網絡直播強勢發展的今天,有必要加強網絡主流媒體建設,著力培育國家與地方的重點新聞網站,將它們打造為新聞突發事件的“發聲器”,保證發出的新聞信息真實、客觀且完整,避免不明真相的民眾被惡意虛假的信息帶偏,營造和諧穩定的環境。本文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打造符合國家利益、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網絡主流媒體。
第一,把準政治方向,提高政治建設能力。面對復雜嚴峻的輿論生態,網絡主流媒體首先必須牢牢堅持黨性原則,把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作為生存發展的命脈。其次,要加強對新聞突發事件的調研,爭取以最快的速度發布新聞信息,使民眾了解突發新聞事件更多的真實情況,以免被不良分子誘導或者煽動。此外,主流新聞媒體要敏銳判斷輿論風險,把握網絡輿論傳播規律,既要主動引導,又要科學引導,做到能引導輿情走向,不卷進輿情漩渦。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發揮主流媒體在重大熱點、關鍵節點、突發事件中的輿論引導作用,將各種新聞事件對民眾、對社會造成的不良影響控制到最低[6]。
第二,加強原創供給,提高內容創新能力。在“流量為王”的網絡環境下,很多平臺、媒體乃至自媒體工作者都盲目追求流量,為了點擊量拼湊新聞、歪曲新聞,極大地破壞了新聞的網絡生態環境,也挫傷了民眾對網絡媒體的信任。在此形勢下,網絡主流媒體切勿陷入盲目追求流量的旋渦,要加強原創供給,提高內容創新能力,縱然是搶分奪秒的突發新聞事件,網絡主流媒體也要秉承“嚴謹、專業”的工作態度,多渠道、多途徑地調查突發新聞事件,剔除各種虛假信息,形成一篇客觀、真實且有深度的新聞報道,保證突發新聞事件報道的準確性與可信性,逐步在廣大民眾心中樹立起權威、專業的印象。
監管是保障和提升突發新聞事件網絡直播質量的重要舉措,在當前環境下,不僅監管部門要積極履行監管職能,加大監管和懲處力度,廣大民眾也應增強責任意識,加強對新聞直播內容的監督,形成強大的監督合力,共同營造干凈健康的網絡環境。
第一,監管部門要加強監管,對以行政機關為認證主體的各類政務新媒體賬號進行全面清查,堅決避免體外循環。對全國政務新媒體信息報送系統和地方政務新媒體監管APP 中的注冊信息進行核查,對賬號信息和人員信息不準確的及時督促整改。同時,執法司法機關應強化懲治、處罰力度,保持“嚴”的震懾力度,依法依規向涉事人員甚至運營平臺追責,適時公布典型案事例的辦理,讓其“痛到不敢再犯”。
第二,社會公眾一方面要堅持以身作則,自覺遵守國家法律及平臺規則,提高辨別新聞信息真假的能力,不造謠、不傳謠、不被不法分子利用;另一方面要對身邊的直播行為提高警惕,一旦發現有平臺在直播過程中傳播不準確、不真實的突發新聞事件,應在依法保護、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同時,及時向運營平臺或有關部門舉報、制止不良直播行為,以此形成全民監督的良好局面。
綜上所述,網絡直播為人們了解突發新聞事件提供了重要渠道,但是要警惕不法分子通過直播平臺發布不實新聞甚至故意歪曲新聞事件,引發民眾誤解和恐慌。無論是直播平臺,還是廣大民眾以及監管部門,都要積極作為,共同打造和守護健康純凈的網絡環境,確保社會輿論正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