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萍



摘 要|本研究采用第三方懲罰的獨裁者博弈范式探究第三方受到不同角色類型娃娃臉面孔影響認知后的懲罰行為,實驗一、實驗二分別探究違規者(第一方)、利益受損者(第二方)的娃娃臉面孔對第三方的懲罰行為產生何種影響。實驗一結果表明,第三方在不公平情境下受到違規者娃娃臉的影響,減輕了娃娃臉違規者的懲罰;實驗二結果表明,第三方無論是在相對公平情境還是不公平情境下,當利益受損者是娃娃臉時,第三方對違規者的懲罰都會更大。研究結果證實了不同角色類型的娃娃臉面孔都引發了第三方對違規者及利益受損者產生認知偏差,影響了第三方對不同角色類型的評價,進而使第三方的懲罰行為產生特異性改變。
關鍵詞|娃娃臉面孔;第三方懲罰;環境公平性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1 引言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有娃娃臉特征的個體容易寬容,有保護欲,如果具有娃娃臉面孔的人受到傷害,旁人也會更加憐愛,對傷害者感到更加憤怒(Rule,Ishii,and Ambady,2011)。萊斯利(2008)等人的研究證實了擁有娃娃臉特征的個體會被認為擁有如孩子般天真、善良、可愛、幼稚等特征,這些特征幫助他們獲得人們的善意從而獲得比成熟臉個體更多的幫助(Caroline et al.,2003)。擁有娃娃臉的人看起來很脆弱,可以削弱人們對其威脅性的判斷,這對黑人CEO來說是一種優勢,能幫助他們在某種程度上解除人們的武裝,促進黑人CEO在企業管理上取得成功,所以娃娃臉效應也被稱為泰迪熊效應(Robert and Nicholas,2009)娃娃臉面孔帶來的娃娃臉效應使得人們形成一種認知偏差,影響著人們在生活和工作中對娃娃臉特征者做出的判斷、決策及行為(Wheeler and Petty,2001)。
人們在面對違反社會秩序的行為時,往往會對違反秩序的個體采取懲罰以維護社會公平,這就是懲罰行為。懲罰行為通常分為三類,分別為第一方懲罰、第二懲罰與第三方懲罰。在第三方懲罰行為中主要有三方角色存在,第一方為主觀上違反社會秩序或破壞公平規則的違規者;第二方為被第一方(違規者)傷害的利益受損者;第三方為與第一方、第二方無利益沖突的旁觀者,他們旁觀了違規事件的發生,可以實施懲罰行為。第三方懲罰行為存在于各種文化當中(Joseph et al.,2006),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頻率更高,能維護的公平范圍相較于第二方懲罰更大(Ernst Urs,2004)。普法特海切爾(2019)等人的研究結果表明,在第三方懲罰中,第三方懲罰者面對利益受損者遭受不公正待遇時,對利益受損者的同情會助長對違規者的懲罰力度。謝東杰(2019)等人認為,第三方懲罰受認知能力的影響。蘇彥捷(2019)等人認為,第三方懲罰作為一種普遍發生的社會行為,認知在其中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研究表明,第三方懲罰行為也受到面部的影響(Wheeler and Petty,2001),而娃娃臉面孔作為一種獨特的面部結構,也是一種會引起決策認知偏差的外周特征。在第三方懲罰行為中,有違規者(第一方)、利益受損者(第二方)和旁觀者(第三方)三類角色,當不同角色的娃娃臉面孔個體被卷入不公平事件當中時,又會受到怎樣的對待呢?如果違規者具備娃娃臉面孔,會因為其特征而遭受來自第三方較輕的懲罰嗎?而如果利益受損者是娃娃臉,第三方是否會因為對娃娃臉利益受損者產生同情或憐愛而對違規者的違規行為產生更大的憤怒,從而對違規者施加更重的懲罰呢?基于此,本研究將對第三方受到不同角色類型娃娃臉面孔認知影響后的懲罰行為進行探究,探討二者間的關系。
善意往往會影響人們的決策(Zheng et al.,2016)。在故意犯罪的審判中,娃娃臉被告收到的判決比成熟臉被告輕(Jane and Siegfried,2010)?;谌藗儗ν尥弈樀目贪逵∠蠹巴尥弈槺桓鎸徟袥Q策研究結論,本研究提出了第一個問題:在第三方懲罰行為中,違規者的娃娃臉特征使第三方在不公平情境下做出何種懲罰決策?在第三方懲罰行為中,第三方懲罰者面對利益受損者遭受不公正待遇時,對利益受損者的好感會助長對違規者的懲罰力度(Li and Zhou,2014)。擁有娃娃臉面孔的個體通常被認為是弱小、順從的,故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時更能激發人們的同情及保護欲?;诖?,本研究提出第二個問題:在第三方懲罰行為中,利益受損者的娃娃臉面孔會導致第三方在不公平情境下做出何種懲罰決策?
綜上,本研究主要包括兩方面:(1)探究違規者(也稱獨裁者、分配者),即違規事件中的第一方的娃娃臉面孔對第三方產生認知影響后第三方的懲罰行為;(2)探究利益受損者(也稱被分配者),即違規事件中的第二方的娃娃臉面孔對第三方產生認知影響后第三方的懲罰行為。
2 方法
2.1 實驗材料
從AI合成人臉數據庫中選取娃娃臉面孔女性人臉圖片和女性一般成年人臉圖片各15張。請招募到的55名被試對這30張圖片進行7級評定(均分1~3=無娃娃臉面孔,均分5~7=有很高的娃娃臉面孔)。根據結果選取有娃娃臉面孔女性1張,無娃娃臉面孔女性1張,共2張人臉女性圖片作為正式實驗材料。
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娃娃臉面孔圖片(M=6.13,SD=1.90)與非娃娃臉面孔圖片(M=2.18,SD=1.06)間的評分存在顯著性差異,t(54)=19.244,p<0.001,d=1.52。實驗一與實驗二采用的實驗圖片相同。女性面部特征中保留的娃娃臉特征比男性面部特征中保留的娃娃臉特征更強(Brosch,Sander,and Scherer,2007),因此本研究僅采用女性娃娃臉作為實驗圖片。
2.2 實驗一:違規者的娃娃臉面孔及分配方案公平性對第三方懲罰行為的影響
2.2.1 被試
采用方便取樣的方法,在QQ、微信等網絡平臺招募49名在校大學生作為被試,其中女性被試41人,男性被試8人,被試年齡皆分布在18~25歲之間,無類似實驗經歷。被試實驗結束后都會獲得一份精美小禮品。
2.2.2 實驗設計
采用2(違規者面孔類型:娃娃臉面孔vs一般成年人面孔)×2(分配方案公平性:相對公平vs相對不公平)的被試內實驗設計,違規者面孔類型及分配方案公平性皆為被試內變量,因變量為第三方懲罰者拿出來懲罰的錢數(懲罰力度)。分配方案中的相對公平組為6/4分配、5/5分配,相對不公平組為10/0分配、9/1分配。
2.2.3 實驗一流程
實驗一采用E-Prime編制第三方懲罰程序,使用第三方懲罰的獨裁者博弈范式進行設計(鄭麗、郭秀艷,2018),實驗過程中只出現違規者面孔圖片,第三方懲罰者為真實被試。實驗包含講解博弈規則、練習實驗和正式實驗三部分。
博弈規則:實驗開始前呈現如下指導語:同學,你好!本實驗為決策實驗,實驗中你會看到一場關于金錢的博弈游戲,游戲中的角色會對金錢進行分配。你作為觀察者,你要對游戲中的分配者的分配方案進行決策。游戲中,角色A和角色B二人以同等的努力、相同的貢獻率共同完成了一項工作,共獲得100元作為報酬。角色A具有100元的完全分配權,角色B只能無條件接受A對金錢的分配方案。此時,角色A為分配者,角色B為被分配者。注意:游戲中會有不同的人的充當A和B。在游戲中,你首先會看到分配者A的照片,接著看到分配者A的照片和A對100元的分配方案。每輪游戲你都有50元的支配權,這50元可用作對分配者A的懲罰,也可以留給自己。如果你認為A的分配方案不公平,你有權利花費自己的錢對分配者A進行懲罰,懲罰比為1:3(如:你投出1元,則分配者A錢數減少3元,以此類推),即你花費的錢越多,則A收到的懲罰越大。如果你覺得公平,可以選擇不對分配者A進行懲罰。你拿出來懲罰的金額僅用于扣除分配者A的報酬金額,A扣除的錢誰都得不到,B所得的金額不變,而你剩余的金額可以保留給自己。每一輪游戲中你都能看到分配者A的照片??赐曛笇дZ后,請你完成桌上的題目,開始進入決策游戲。
閱讀完指導語后,主試讓被試完成測試題,以便確保其了解游戲規則。測試題為:(1)作為第三方觀察者,你的決策會影響到誰的收入?(2)當分配者A的分配方案為10/0時,若你拿出20元懲罰A,那么你們三人分別剩多少錢?(3)當你不做出懲罰時,你們三人的錢數是否有變化?
練習階段:共4輪博弈。4輪博弈結束后,詢問被試是否已了解游戲規則及流程,若已了解請按空格鍵開始正式實驗;若還不了解,請按回車鍵返回指導語重新閱讀規則后進行練習。
正式實驗階段:違規者(分配者)的娃娃臉圖片分為有娃娃臉面孔和無娃娃臉面孔2個水平,共有4種分配方案,分別為10/0分配、9/1分配、6/4分配、5/5分配(其中6/4分配、5/5分配為相對公平分配方案,10/0分配、9/1分配為相對不公平分配方案),即正式實驗中共有8種處理。每種處理重復出現4次,即被試需要完成32輪博弈。
2.2.4 實驗一結果
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實驗一中娃娃臉面孔的主效應顯著,F(1,48)=11.284,p=0.002,η2=0.190。違規者娃娃臉面孔與分配方案公平性有顯著交互作用,F(1,48)=17.775,p<0.001,η2=0.27。
進行簡單效應分析,實驗一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相對公平組由6/4分配方案和5/5分配組成,個別被試在6/4分配方案的情境下對違規者的懲罰錢數高,導致相對公平組中出現極端值,因此實驗一相對公平組中出現標準差大于平均值的情況。
不同公平情境下,娃娃臉面孔對第三方懲罰行為的影響如下:
在實驗一中,在相對不公平情境下,被試對娃娃臉違規者的懲罰明顯比非娃娃臉違規者更小,平均值差值(I-J)=5.696,d=1.417,p<0.001。在相對公平情境下被試對娃娃臉違規者和非娃娃臉違規者的懲罰沒有區別,平均值差值(I-J)=1.048,d=0.785,p=0.188。
進一步對實驗一女性被試數據進行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娃娃臉面孔的主效應顯著,F(1,40)=8.734,p=0.005,η2=0.179。違規者娃娃臉面孔與分配方案公平性有顯著交互作用,F(1,40)=21.805,p<0.001,η2=0.353。進一步進行簡單效應分析,描述統計結果表2所示。
不同公平情境下,違規者(第一方)娃娃臉面孔對女性被試的影響如下:
在實驗一中,女性被試在相對不公平情境下,對非娃娃臉違規者的懲罰明顯比娃娃臉違規者更大,平均值差值(I-J)=5.454,d=1.401,p<0.001。在相對公平情境下被試對娃娃臉違規者和非娃娃臉違規者的懲罰沒有區別,平均值差值(I-J)=0.985,d=0.932,p=0.297。
2.3 實驗二:利益受損者的娃娃臉面孔及分配方案公平性對第三方懲罰行為的影響
2.3.1 被試
采用方便取樣的方法,在QQ、微信等網絡平臺招募年齡在18~24歲的48名在校大學生作為被試,其中女性被試40人,男性被試8人,皆無類似實驗經歷。
2.3.2 實驗設計
采用2(利益受損者面孔類型:娃娃臉面孔vs一般成年人面孔)×2(分配方案公平性:相對公平vs相對不公平)的被試內實驗設計,利益受損者面孔類型及分配方案公平性皆為被試內變量,因變量為第三方懲罰者拿出來懲罰違規者的錢數(懲罰力度)。分配方案中的相對公平組為6/4分配、5/5分配,相對不公平組為10/0分配、9/1分配。
2.3.3 實驗二流程
實驗二的實驗流程同實驗一,不同點在于第三方懲罰者(即被試)只能看到利益受損者(被分配者)的面孔圖片。實驗包含講解博弈規則、練習實驗和正式實驗三部分(同實驗一)。
2.3.4 實驗二結果
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實驗二中利益受損者娃娃臉面孔的主效應顯著,F(1,47)=18.135,p<0.001,η2=0.278,即利益受損者的娃娃臉面孔會影響第三方懲罰行為。利益受損者娃娃臉面孔與分配方案公平性有顯著交互作用,F(1,47)=12.488,p=0.001,η2=0.210。
進行簡單效應分析,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3所示。
不同公平情境下,利益受損者(第二方)娃娃臉面孔對第三方懲罰行為的影響如下:
在實驗二中,第三方無論是在相對公平情境(平均值差值(I-J)=1.227,d=0.318,p<0.001)還是不公平情境下(平均值差值(I-J)=4.594,d=1.134,p<0.001),當利益受損者是娃娃臉時,第三方對違規者的懲罰都會更大。
進一步對實驗二中的女性被試數據做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利益受損者娃娃臉面孔的主效應顯著,F(1,39)=14.934,p<0.001,η2=0.277,即利益受損者的娃娃臉面孔會影響女性被試第三方懲罰行為。利益受損者娃娃臉面孔與分配方案公平性有顯著交互作用,F(1,39)=11.256,p=0.002,η2=0.224。
不同公平情境下,利益受損者(第二方)娃娃臉面孔對女性被試的第三方懲罰行為影響如下:
2.4 討論
實驗一結果表明,在相對公平情境下,第三方對娃娃臉違規者與非娃娃臉違規者的懲罰沒有區別;在相對不公平情境下,第三方對娃娃臉違規者的懲罰明顯比非娃娃臉違規者更小。這說明,第三方在不公平情境下受到違規者娃娃臉的影響,減輕了對娃娃臉違規者的懲罰。
實驗一中違規者娃娃臉面孔與分配方案存在交互作用,說明第三方的懲罰決策受到了娃娃臉面孔與分配方案的影響。在相對公平情境中,第三方并沒有感受到公平規則被破壞,所以面對娃娃臉違規者與非娃娃臉違規者,第三方多表現出不懲罰的行為。在相對不公平情境中,第三方在公平規則被破壞的情況下受到了違規者娃娃臉面孔的影響,即對非娃娃臉違規者的懲罰大于對娃娃臉違規者的懲罰。這表明在相對不公平的情況下,第三方將娃娃臉違規者與娃娃臉的刻板印象相聯系,基于違規者的娃娃臉面孔推斷違規者擁有溫和、友好等特質(竇東徽、劉肖岑、張玉潔,2014),從而對娃娃臉違規者產生更大的包容心。因此,第三方會對娃娃臉特征違規者更為寬容,懲罰也會比非娃娃臉違規者的懲罰更輕。
實驗二結果表明,無論是在相對公平情境下還是在相對不公平情境下,第三方在面對娃娃臉面孔利益受損者(被分配者)時對違規者(分配者)的懲罰都會比面對非娃娃臉利益受損者時的懲罰大。娃娃臉利益受損者相較于非娃娃臉利益受損者更有吸引力(雷怡 等,2020),因此在相對公平情境中,娃娃臉利益受損者可愛、弱小的面孔誘發了第三方的同情心,進而使第三方對娃娃臉利益受損者產生照顧行為。因此,在相對公平情境中,第三方在面對娃娃臉面孔利益受損者時對違規者的懲罰比面對非娃娃臉利益受損者時的懲罰大。在相對不公平情境中,面對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利益受損者,第三方會對非娃娃臉利益受損者的認識很有限,僅了解到她是一個因公平規則被破壞而利益受損的受害者角色。而面對娃娃臉利益受損者,第三方除了知曉她是受欺負的對象,還會對她產生娃娃臉的刻板印象(竇東徽、劉肖岑、張玉潔,2014),認為她們是更為弱小、更幼稚、更誠實的個體,更需要人保護。因此,在相對不公平情境中,第三方的懲罰行為受娃娃臉面孔影響,使其在面對娃娃臉面孔利益受損者時對違規者的懲罰比面對非娃娃臉利益受損者時對違規者的懲罰大。
綜上所述,在相對不公平分配情境下,違規者的娃娃面孔征會影響個體的第三方懲罰行為,使第三方對娃娃臉面孔違規者的懲罰比對非娃娃臉面孔違規者受到的第三方懲罰低。在相對不公平分配情境下,利益受損者的娃娃臉面孔會影響第三方懲罰行為,使得第三方在面對娃娃臉面孔利益受損者時對違規者的懲罰比面對非娃娃臉利益受損者時對違規者的懲罰大。
由于兩個實驗都存在男女生被試數量差距較大,且男性通常會對有吸引力的女性有所偏愛。因此本研究剔除實驗一與實驗二男性被試數據,對女性被試實驗數據做進一步分析。實驗一女性數據結果顯示,女性被試在相對公平情境下,對娃娃臉違規者與非娃娃臉違規者的懲罰沒有區別;在相對不公平情境下,對非娃娃臉違規者的懲罰明顯比娃娃臉違規者更大。女性被試分析結果與實驗一分析結果一致,實驗一結果受男女被試性別差異影響較小。實驗二女性數據結果顯示,女性被試作為第三方,在面對娃娃臉面孔利益受損者(第二方)時對違規者(第一方)的懲罰都會比面對非娃娃臉利益受損者(第二方)時的懲罰大。女性被試分析結果與實驗二分析結果一致,實驗結果受男女被試性別差異影響較小。
2.5 結論
本研究通過兩個實驗,探究了第三方受到不同角色類型娃娃臉面孔認知影響后的懲罰行為得出以下結論:
(1)娃娃臉效應存在于第三方懲罰行為當中,不同角色類型的娃娃臉面孔都引發了第三方對違規者及利益受損者產生的認知偏差,影響了第三方對不同角色類型的評價,進而使第三方的懲罰行為產生特異性改變。
(2)在相對不公平情境下,第三方對娃娃臉違規者擁有更大的包容,減輕了第三方對違規者違規行為的譴責,從而減輕了對違規者的懲罰;而利益受損者的娃娃臉面孔則增大了第三方對利益受損者的同情,增大了第三方對違規者的不滿,從而加大了對違規者的懲罰。
(3)在相對公平情境下,娃娃臉面孔違規者與非娃娃臉面孔違規者受到的懲罰并沒有差異。而有娃娃臉面孔的利益受損者加深了第三方的同情感,使第三方產生保護欲。因此,即使是在相對公平的情境下,第三方仍會因為利益受損者的娃娃臉面孔而對其偏心,進而加大對違規者的懲罰。
參考文獻
[1]Rule N O,Ishii K,Ambady N.Cross-cultural impressions of leaders faces:Consensus and predictive valid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11,35(6):833-841.
[2]Leslie A,Zebrowitz,Joann M,et al.Social Psychological Face Perception:Why Appearance Matters[J].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2008,2(3).
[3]Wheeler S C,Petty R E.The effects of stereotype activation on behavior:a review of possible mechanisms[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1,127(6).
[4]Fehr E.Third-party punishment and social norms[J].Evolution & Human Behavior,2004,25(2):63-87.
[5]Jane Goodman-Delahunty,Siegfried Ludwig Sporer.Unconscious influences in sentencing decisions:a research review of psychological sources of disparity[J].Australian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2010,42(1).
[6]Li,Jia,Xiaolin Zhou.Sex,attractiveness,and third-party punishment in fairness consideration[J].PLoS ONE,2014,9(4).
[7]Robert W,Livingston,Nicholas A.Pearce.The Teddy-Bear Effect[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9,20(10).
[8]Caroline F,Keating,David W,et al.Gutshall.Do Baby faced Adults Receive More Help? The(Cross-Cultural)Case of the Lost Resume[J].Journal of Nonverbal Behavior,2003,27(2).
[9]Joseph Henrich,Richard Mc Elreath,Abigail Barr,et al.Costly Punishment Across Human Societies[J].Science,2006,312(5781).
[10]鄭麗,郭秀艷.公平準則的執行:第二方懲罰和第三方懲罰[J].心理學通訊,2018,1(2):132-136.
[11]Pfattheicher Stefan,Sassenrath Claudia,Keller Johannes.Compassion magnifies third-party punishmen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9,117(1).
[12]謝東杰,蘇彥捷.第三方懲罰的演化與認知機制[J].心理科學,2019,42(1):216-222.
[13]蘇彥捷,謝東杰,王笑楠.認知控制在第三方懲罰中的作用[J].心理科學進展,2019,27(8):1331-1343.
[14]Zheng Wenwen,Yang Qian,Peng Kaiping,et al.Whats in the Chinese Babyfac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Understanding the Babyface[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6(7).
[15]Brosch Tobias,Sander David,Scherer Klaus R.That baby caught my eye attention capture by infant faces[J].Emotion(Washington,D.C.),2007,7(3).
[16]竇東徽,劉肖岑,張玉潔.娃娃臉效應:對嬰兒面孔的偏好及過度泛化[J].心理科學進展,2014,22(5):760-771.
[17]雷怡,夏琦,莫志鳳,等.面孔可愛度和客觀熟悉度對嬰兒面孔注意偏向效應的影響[J].心理學報,2020,52(7):811-822.
The Impact of Baby Face on Third Party Punishment Behavior
Zhang Ping
Faculty of Educatio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Abstract: This study uses the dictator game paradigm of third-party punishment to explore the punitive behaviour of third parties after they are influenced by the perception of baby faces of different role types. Experiments I and II explore how the baby faces of the violator (first party) and the person with compromised interests (second party) affect the punitive behaviour of third parties,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 I showed that third parties were influenced by the violators baby face in unfair situations and mitigated the punishment of the baby -faced violator.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 II showed that third parties, both in relatively fair situations and unfair situations, punished the violator more when the person with the compromised interest was a baby face. The findings confirm that different role types of baby faces both triggered cognitive biases in third parties perceptions of both the violator and the person with compromised interests, which influenced third parties evaluations of different role types, which in turn led to idiosyncratic changes in third parties punitive behaviours.
Key words: Baby face; Third party punishment; Environmental fair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