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柏立席
“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基層是社會的細胞,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
安徽泗縣以創建文明城市為契機,結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勇于積極探索創新,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理念,把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作為依法治國的一項重要內容抓深抓實。
通過實踐,泗縣打造出一個個具有時代特征、地域特點的縣域社會治理樣本。其中,較為典型且獨具特色的“圍樓夜話促和諧”基層治理工作法,已經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果,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一道獨特亮麗的風景線。
什么是“圍樓夜話”?對當前社會治理有何功效?
前去調研的泗縣縣委政法委領導鄧素英在聽完泗縣虹城街道黨工委書記萬玲介紹后,隨即豎起大拇指稱贊道:“妙,真是妙!采用這種方法加強社會治理真是太好了。”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建設不斷推進,昔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大多數都選擇到縣城買房,這已經成為當下一股勢不可擋的新浪潮,因而原來“熟悉的老鄉”也變成了“陌生的鄰居”。
由于素不相識,各種矛盾糾紛頻繁出現,鄰里不和、打架斗毆時有發生。還有毀綠種菜、養狗不拴繩、爭奪水源、隨意改房、車輛隨意停放等等各種問題。這不僅影響了小區的聲譽,更影響了社會和諧穩定。
更為重要的是,新型互聯網正在深刻改變人們的交往方式,社會結構、社會關系、社會行為發生了深刻變化。如何與時俱進化解社會矛盾、加強社會治理,推進基層治理共同體建設,是當下需要化解的難題。
怎么辦?泗縣虹城街道黨工委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把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作為基層社會治理的發力點和突破口,從細微處著手。
黨工委發現小區的居民都是從村民轉換來的,由過去圍著農田轉變為今天圍著樓房轉,但依然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此夜晚是各種各樣矛盾的爆發期。
夜晚,黨工委一班人來到社區,匯聚居民、物業、業主委員會、小區黨支部、社區等多方代表緊緊圍繞居民“急難愁盼”的煩心事、操心事,讓大家暢所欲言,業主委員會成員及物業工作人員現場一一登記,逐項認領,由物業對賬銷號,逐項整改,業主委員會全程督促,成效及時公布,全力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讓城市基層治理更精準、更精細、更有溫度。
由此誕生了“圍樓夜話”便民解憂活動。

安徽省泗縣公安局泗城派出所利用“圍樓夜話”向群眾開展普法宣傳。攝影/ 泗縣公安局 柏立席
為了方便居民反映問題,社區圍繞居民“急難愁盼”的煩心事、操心事,以“圍樓夜話”為契機召開懇談會,請群眾下樓“嘮嗑”,讓大家面對面坐在一起拉家常、聽實情、解心結,用最樸實、最認真、老百姓聽得懂的方式傳達給廣大群眾,發揮好黨和政府與群眾之間橋梁紐帶作用,把各種隱患排除在萌芽狀態。
同時,社區充分利用小區電梯框架廣告的位置,將所有業委會代表的姓名、分工范圍、聯系方式等信息一并公布出來,張貼在電梯里,讓群眾知道遇到問題該找誰。
在虹鄉社區城市之光中區,各個電梯內均公示業主委員會相關信息,并同步提供問題反饋微信二維碼,居民只需要掃一掃,便可直觀上傳小區物業服務中存在的問題,方便監督人員及時督導整改,更能精準定位問題,縮減處理時間。
對于那些疑難問題要怎么辦呢?社區采取背靠背、心靠心的處理方式,不厭其煩地化解矛盾糾紛,切實履行“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理念。
鳳凰城小區南區的業主,因為臥室窗體變形,自2020 年以來,一直與物業反復交涉對其進行維修,但一直末能有效處理,且存在較大安全隱患,業主以此拒交物業費。之后物業多次催繳未果,最終通過法律訴訟業主。業主也通過線上線下多種途徑進行維權,反映物業不作為,并給自己生活帶來嚴重困擾。
得知情況后,泗縣虹城街道東關社區鳳凰城小區黨支部書記王諒,第一時間前往居民家中實地了解情況,耐心傾聽居民訴求,并主動聯系物業對居民訴求進行調解。最終雙方同意接受協調,達成共識,以維修費抵扣部分物業費,物業撤訴,業主主動補交物業費用。社區用一顆大愛真誠的心,化解了多年未解的“榆木疙瘩”,有力促進了轄區社會和諧穩定。2023 年5 月9 日,在虹城街道御龍公館小區開展“圍樓夜話”活動中,現場居民踴躍參與,積極反映小區各種問題。
“我來反映一個問題,咱們小區有養狗的,但是他們不注意衛生,老是能看到糞便。”“物業收了物業費,但是我們的衛生卻跟不上,樓道還是很臟,物業能把衛生搞上去,我們的物業費才不白交。”“我想知道物業收取的費用是否公開?能不能知道花在哪里?這樣知道花在哪里大家才愿意交物業費……”小區廣場上,大家把自己身邊的問題都反映出來,現場工作人員認真聽取和記錄。
此次“圍樓夜話”活動,讓大家在輕松場合暢所欲言。物業、業委會、社區也能夠及時掌握小區群眾心理動態。對于現場群眾反映的各種切身利益問題,物業代表現場表態,對于群眾誤解的事情,及時給予解釋,同時呼吁大家放下偏見,共同維護美麗小區。
對于群眾反映的問題和合理訴求,在活動結束后,由街道、社區、業委會、物業聯合各部門,依法依規對應解決,并將省、市、縣的皖美紅色物業和街道“美在虹城”活動向大家宣傳,引導大家共同創建文明家園。
自開展“圍樓夜話”以來,共收集群眾急盼解決的問題57 個,目前均已落實。今年以來,通過“圍樓夜話”及時發現和梳理物業管理方面的矛盾糾紛28 個,由業主委員會督促,物業現場認領,按進度整改推進。面對居民反映的問題,能夠現場解答的進行現場解答,不能夠現場解答的,一一登記,建立問題臺賬,業主委員會全程督促,進度及成效及時公布,防止出現“議而不決、記而不解”的情形。
更重要的一點,“圍樓夜話”不僅解決了居民的實際問題,更溫暖了居民的心。在了解到小區多數老年人一生未過生日后,2023 年11 月28 日,運河街道辦事處聯合物業等相關部門,準備了生日蛋糕,為老人過了一個集體生日。
在運河街道“圍樓夜話”活動中,還推出了針對老、病、弱、殘、孕等人群的個性化服務,比如定期開展義務理發、免費診療等服務活動。據統計,到目前為止,已經為特殊人群義剪358 人次;為轄區居民義務測量血壓、血糖等達896 人次。
以“自治”促進轄區和諧穩定。為了更好地消弭鄰里之間的隔閡,社區還積極組織開展“鄰里節”活動,把“鄰里節”開進每個小區。活動中,通過業委會和物業組織業主,以自編自導自演的形式,用當地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泗州戲”快板書等節目,把法治政策、矛盾調解勸說等內容,交織到節目中。大家在聽戲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學到了法治知識。同時在節目中,還有法律小知識搶答的趣味互動,以及歡迎大家給小區建設提問題的交流發言,并公開表彰“和美家庭”“好媳婦”“好婆婆”等獲獎家庭和個人,在授予他們證書的同時佩戴綬帶。通過現場經驗介紹的形式,給大家講授家庭和美、睦鄰友好的小故事。鄰里節活動的開展,傳遞真善美,弘揚正能量,營造和睦友愛的濃厚氛圍。
多方共治是推動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基層善治的主要抓手。泗縣積極探索,已經建立起街道、社區、物業、業委會、業主五方共同參與的議事協商機制,創新“1+1+N”模式,即“網格+社會治理團隊”,優化組織設置,暢通“圍樓夜話”民主議事途徑。截至目前,“圍樓夜話”議事協商活動共開展12 次,征求意見323 條,解決了一批居民關注的充電難、環境臟亂差、路面滲水等實事。
讓街道、社區、物業、業委會和業主坐在一起“圍樓夜話”,泗縣精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著力推進基層治理建設,不斷夯實基層社會治理根基,有力推動了泗縣小區治理邁上新臺階,有效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