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品

我打算今年在家里花園中種些不同品種的大麗花,而現在剛好是購買大麗花球莖的季節。于是我先上網看視頻學習,看到一段一位英國姑娘主講的視頻,講解非常清楚,又注意到她在為一家專營花卉球莖的網站工作,于是順著視頻提供的鏈接登上了一家英國網站,選擇了4 種不同的大麗花球莖,到支付前的一步,網站上出現了送貨信息,其中一行字引起了我的注意:“所有球莖將從我們在荷蘭的倉庫直接發貨。”后來才知道,原來這是一家荷蘭公司,一家專門經營花卉球莖的家族企業。
沒想到買球莖買到荷蘭去了,不過這其實一點都不奇怪。荷蘭在農業上,包括在蔬菜和花卉的生產上,是歐洲領先的。我以前只是大概知道荷蘭的農業挺發達,印象深刻的是春天田野中大片色彩鮮艷濃郁的郁金香。
之前看到英國番茄短缺的新聞時,才對荷蘭的農業有了更多的認識。英格蘭南部有大規模封閉型溫室,用水培方法栽種番茄,并有一套完善的體系,控制光照、氣溫、養分和二氧化碳濃度,堪稱完美。其實那套系統就是從荷蘭學來的,是荷蘭人的創新,而且早已在實施多年,不斷改進,規模也比英格蘭大得多。
有時不免驚嘆,那么小小的一片土地,竟然是世界上第二大農業出口國。荷蘭和英國一樣,都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雖然緯度很高,但是氣候溫和。同時荷蘭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適宜開展農業生產。但北大西洋畢竟不是地中海,沒有西班牙摩洛哥那么優越的氣候條件,荷蘭的種植業不能只靠天吃飯,發展到今天的規模,政府支持起了很大作用。
荷蘭對食品保障的渴望源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的一次大饑荒,在從1944 年年底開始的短短幾個月時間內,有約2 萬荷蘭人餓死,被稱為“饑餓冬天”。二戰后荷蘭政府大力投入農業,到1980 年后,荷蘭面臨的問題變成了農產品過剩。幾經周折之后,荷蘭終于走上了大規模高科技同時又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荷蘭處于西歐中心的地理位置,為農產品出口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英國也一直受惠于荷蘭農業,是荷蘭農產品五大出口目的地之一。
荷蘭的農業地位有賴于其圍繞農業的科研創新。我看到的一則一年多前的報道中說荷蘭已經有專門種植香蕉的大型溫室,香蕉不是種在土里,而是種在裝滿椰棕絲的大盤里,可以減少病蟲害,秉承荷蘭人用工業化手段從事農業生產的傳統。
住在英國,尤其是在番茄短缺之時,有時不免羨慕荷蘭。英國農業已經開始向荷蘭學習,不過雖然一水相隔,氣候地理條件畢竟有差異,農業傳統也大有不同。據說封閉型溫室種植只適合在英格蘭南部進行,再往北因為冬季日照時間短,缺乏經濟效益。另外英國北部地勢起伏,不利于大型農業機械運作。不過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可能還是在農業傳統上,英國人似乎對荷蘭這樣大規模工業化的做法有一種天然的抗拒。
我在網上找到了這家荷蘭公司的倉庫視頻,也就是我訂購的大麗花球莖的發貨地點,那是一間大型的倉庫,內部有各種自動通風保溫等管理措施,符合我對荷蘭農場的想象。希望這些在荷蘭培育的球莖,在蘇格蘭的土壤里也能結出美麗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