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明潔 張嘉昕
摘 要:本文探討了習近平總書記在金融工作中的重要觀點及其面對金融領域重大挑戰時的重要指導作用。首先,文章提出對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金融論述進行深入研究的背景。其次,詳細闡述了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金融工作的重要論述,包括金融工作需要服務實體經濟、保障金融安全、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堅持黨對金融工作的領導四個方面。再次,探討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在迎接金融領域重大挑戰時的重要指導作用,以及如何應對后疫情時代的實體經濟疲軟、金融杠桿率較高及國際資本流動對中國金融體系帶來的挑戰。最后,總結陳述習近平總書記金融思想對中國金融工作的發展和穩定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金融工作;重要論述;實體經濟;金融安全;供給側改革
本文索引:呂明潔,張嘉昕.<變量 2>[J].中國商論,2024(02):-039.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4)01(b)--04
1 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同時,強調推進高質量發展必須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金融作為國民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國內經濟系統的富裕和穩定具有重要影響,對實現以高質量發展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起著加速器的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金融工作的健康發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觀點,對塑造我國金融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維護國家金融安全和推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金融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的金融工作觀點強調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使命,指出了防范金融風險的重要意義和堅持黨對金融工作領導的核心作用。本文旨在深入分析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金融工作健康發展的重要論述,探討其觀點背后的理念和政策,以及這些觀點對我國金融業的影響和如何更好地解決金融業面臨的重大挑戰。通過對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思想的研究和解讀,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國金融工作未來的發展方向,從而為國家金融工作提出更具體的政策建議,同時為我國進一步了解如何發揮金融工作在整體經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提供有益幫助。
2 習近平總書記對金融工作的重要論述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金融工作健康發展的主要觀點在國內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僅反映了對國內金融體系的關切,還與金融部門在努力實現高質量經濟發展時面臨的新挑戰相契合,具有重要的歷史背景、時代背景和政策意義。
2.1 金融工作服務實體經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該論述強調了金融工作的本質使命是服務實體經濟,這一觀點深深植根于我國長期以來的發展理念中。
在我國,金融業一直被視為支持實體經濟的重要工具,體現了我國政府在戰略決策中的優先選擇,即以金融為杠桿,推動實體經濟的繁榮發展。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更為關鍵。金融危機之后的時期,各國政府和企業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實體經濟的重要作用,因為實體經濟是整個國家經濟的基石,是保障民生和就業的基礎。因此,我國金融業的未來發展方向應更加著眼于服務實體經濟,以進一步推動國家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同時,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業自身發展的需要。金融業與實體經濟密不可分,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金融業通過服務實體經濟,不僅可以為國家經濟發展做出貢獻,還可以通過與實體經濟的緊密聯系,發掘更多的市場機會和發展空間。此外,服務實體經濟有助于提高金融業自身的競爭力和風險防控能力,實現更加穩健和可持續的發展。
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金融工作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使命既是對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總結和肯定,又是對金融業未來發展的指導和期望。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國金融業應更加注重服務實體經濟,通過創新和服務升級來不斷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益,推動我國經濟的高質量、可持續、健康穩健發展。
2.2 保障金融安全,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的基礎性制度”“維護金融安全是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件帶有戰略性、根本性的大事”。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障金融安全的觀點不僅反映了總書記對金融風險潛在威脅的高度重視,還揭示了我國政府在金融監管和風險管理方面的強烈決心。在金融市場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已成為維護金融體系穩定和國家安全的關鍵因素。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系統性金融風險往往對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可能導致金融市場的大規模動蕩,甚至引發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因此,黨中央高度重視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以確保國家經濟的穩定增長和金融工作的健康發展。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國政府在金融監管方面采取了多項措施。一方面,政府通過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確保其業務運營規范、透明,避免產生不良資產和潛在風險。另一方面,政府積極推動金融市場的改革和發展,提高金融系統的韌性和抗風險能力。此外,風險管理是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重要環節,我國政府不斷完善金融風險管理制度,通過建立風險評估、預警和應對機制,實現對金融風險的有效監控和管理。同時,政府積極引導金融機構提升風險管理水平,利用現代化的風險管理技術和方法及時發現和防范潛在風險。
綜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觀點充分體現了我國政府對金融穩定和經濟發展的高度重視。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過程中,我國政府將繼續加強金融監管和風險管理,全力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確保金融工作的健康發展,推動我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
2.3 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強化金融服務功能,找準金融服務重點,以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人民生活為本。總書記提出的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以人為本的觀點不僅揭示了我國當前面臨的產業升級和轉型挑戰,還提出了金融領域在新經濟結構和發展需求下積極適應和變革的重要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理念是通過優化供給結構、提高供給質量,實現供需平衡、推動經濟發展。具體深入金融層面,是指需要通過對資金配置進行優化,以保證為新興產業和創新領域提供更為精準和有效的支持。對于正處于轉型和升級發展階段的我國經濟來說,金融業需要充分發揮其資源配置功能,通過創新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務,滿足這些新興產業和創新領域的多樣化需求。
同時,總書記強調了以人為本的理念,表明金融工作不僅要服務于宏觀經濟,還要關注個體需求。在新的經濟形勢下,金融業需要積極創新,提供更廣泛、更多樣化的金融服務,滿足社會各階層不斷增長的金融需求,這一觀點凸顯了金融工作的靈活性和創新性。在新興產業和創新領域的發展過程中,金融業需要發揮其前瞻性和創新性,通過開發新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滿足這些領域的特殊需求。同時,金融機構需要靈活運用各種金融工具,為這些領域的不同發展階段提供針對性的金融支持。此外,為了適應新的經濟結構和需求,金融業需要與實體經濟緊密結合,通過深度參與產業轉型和升級的過程,發揮更大的經濟推動作用。在此過程中,金融業需要充分利用其風險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綜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以人為本的頂層設計,要求現代金融業積極適應新的經濟結構和需求,通過創新和變革,為新興產業和創新領域提供支持和融資,以推動我國現代化市場經濟體系的高質量、持續、健康的發展。這不僅體現了我國政府對金融工作的高度重視,還從側面體現出金融業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2.4 堅持黨對金融工作的領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加強黨對金融工作的領導。黨的領導是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也是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加強黨對金融工作的領導,既是我國金融發展的特色,又是我國金融發展的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堅持黨的領導,將金融工作置于黨的領導之下,不僅反映了我國政治體制下黨的核心地位和國家治理的特點,還是對金融工作的重要性和原則的深刻闡述。在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黨的領導是國家和社會的核心,金融作為國家經濟的重要支柱,必須全面服務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以確保金融工作與國家戰略目標保持一致,推動經濟健康、穩定、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同時,黨的領導有助于防范金融風險,保障國家金融安全,為國家經濟穩健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和有力的支撐。
在金融領域,黨的領導被視為確保金融工作穩健發展和國家金融安全的關鍵,這源于黨在國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和全面把控能力,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保證金融工作的正確方向,避免市場亂象,防止金融風險累積。同時,黨在把握國家發展戰略和宏觀經濟政策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能夠為金融工作提供科學、合理的指導,推動金融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做出貢獻。因此,堅持黨的領導是我國金融工作的根本原則,這一原則體現了我國特色金融發展道路的核心要義,也是我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推進金融改革、創新、發展的關鍵保障。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為金融工作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大局和經濟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黨的領導,將金融工作置于黨的領導之下,充分體現了我國政治體制下黨的核心地位和國家治理的特點,不僅保障了金融工作的穩健發展和國家金融安全,還體現了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在金融領域的優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要更加堅定地堅持黨的領導,推進金融工作的創新,促進金融工作的不斷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金融力量。
3 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對迎接金融重大挑戰的重要指導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金融工作健康發展的重要論述對迎接我國當前金融領域的一些重大挑戰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3.1 后疫情時代的實體經濟疲軟及對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帶來的持續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金融工作的重大論述對解決后疫情時代的實體經濟疲軟和對金融市場、金融機構帶來的持續影響問題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金融工作要為實體經濟服務,以引導金融資源更多地流向實體經濟,從而支持經濟的復蘇和增長。通過優化金融服務、改善企業融資環境、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可以幫助實體經濟抵御新冠疫情帶來的沖擊,促進經濟的穩定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障金融安全,這是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市場穩定的關鍵。后疫情時代,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面臨著更大的風險和挑戰,保障金融安全一方面,可以確保金融機構的穩健運營,為實體經濟提供持續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可以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提高金融效率,提高服務質量。后疫情時代,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深度融合金融與實體經濟,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促進高質量發展。朱凱(2018)指出,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優化金融市場的結構和功能,提高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能力,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的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黨對金融工作的領導,不僅可以更好地發揮黨的領導作用,還能保障金融工作邁向正確的發展方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黨的領導是核心,具有獨特的優勢,堅持黨的領導可以確保金融工作與國家戰略目標保持一致,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和國家的整體發展。同時,黨的領導可以加強金融監管和風險管理,防范金融風險和亂象,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和健康發展。
3.2 金融杠桿率較高,金融部門風險脆弱性加大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金融工作的重大論述對應對中國金融杠桿率較高、金融部門風險脆弱性加大的挑戰具有重大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金融工作要服務實體經濟,通過將金融資源更好地配置到實體經濟領域,在金融資源更優質地流向實體經濟的過程中,可以降低金融體系的杠桿率,這對整個金融系統的穩定性具有積極的影響。通過更好地滿足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金融部門不再需要高額的杠桿,降低了潛在的金融風險,也使得金融部門的抗風險能力得到提高,使其更好地面對外部沖擊和市場波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障金融安全是金融工作的底線,金融安全關系到整個國家經濟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必須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和監管。這包括完善金融機構的內部控制和治理結構,確保其業務活動合法合規;建立健全的風險評估和預警機制,及時識別和應對潛在風險;推動金融機構提高風險抵御能力,確保金融體系的穩定性。通過這些舉措,金融機構能夠更好地應對外部市場的不確定性和風險,降低金融系統的脆弱性,有助于維護國家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促進金融資源更加公平、合理地分配,優化金融資源配置,降低金融杠桿率,降低不良貸款率,提高金融部門的抗風險能力。此外,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通過提高金融制度的優化和服務效率,提高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質量,從而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黨對金融工作的領導,可以保證金融工作的大方向符合總體國家戰略和人民切身利益。中國銀保監會黨委(2022)撰文指出,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確保了財政改革發展的正確方向,中央金融管理部門和各級部門應在各級黨委的領導下,發揮專業優勢,協同合作,共同促進我國金融工作的健康發展。
3.3 國際資本流動對我國金融體系帶來的風險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金融工作的重大論述對應對國際資本流動對我國金融體系帶來的風險的挑戰具有重大指導作用。在當前金融全球化的時代,不同國家的金融市場相互關聯,一國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或金融危機會傳染至其他國家,可能引發全球金融危機,有必要及時監測國內系統性金融風險,實施精準貨幣政策,改進宏觀審慎監管,加強國際政策協調(何德旭等,2021)。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性。通過改善金融資源配置、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益,可以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實體經濟是金融發展的基石,也是抵御國際資本流動沖擊的重要支撐。通過深化推動金融服務面向實體經濟,可以增強金融體系的穩健性,更好地應對國際資本流動帶來的風險。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障金融安全,通過加強金融監管,優化金融治理體系,建立金融風險防范、預警和管理機制,化解國際資本流動風險。此外,建立健全的宏觀審慎管理框架,加強對系統性風險的監測和防范,可以有效抵御國際資本流動對金融體系帶來的沖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使金融市場結構得到優化,提升金融機構的競爭力和服務水平,增強金融體系的活力和韌性。通過改革推進金融市場多元化和國際化,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可以提高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和抗風險能力。同時,推進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強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可以進一步提高金融體系的效率和穩健性。潘功勝(2022)指出,深化金融改革、擴大金融開放,可以幫助外匯領域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黨對金融工作的領導,可以確保金融政策的統一性和協調性,通過加強不同部門、地區之間的協作,共同應對國際資本流動帶來的風險。在此過程中,國有金融企業和民營金融企業應通力合作,以全面加強黨的領導為重點,大力服務實體經濟(張嘉昕,2020)。通過加強黨的建設,提升金融機構的管理水平,完善金融市場監管機制,可以防止金融市場出現過度波動和危機,保障人民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有助于更有效地應對國際資本流動帶來的各種挑戰。
4 結語
本文深入研究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金融工作健康發展的重要論述,旨在剖析這些關鍵觀點的理念和來源及其在當前中國金融領域面臨的挑戰中的應用性和重要性。通過對這些論述觀點的詳細探討,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習近平總書記對金融工作的指導思想及這些思想如何為中國金融體系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指導原則,為深入了解黨的二十大經濟工作思想提供有益幫助。
習近平總書記的金融工作論述為中國金融領域應對當前挑戰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指導和路線指引,為實現現代金融業健康發展和經濟的可持續高質量增長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這些觀點的貫徹執行有助于確保中國金融體系的穩定發展和可持續性,在實現質的有效提高和量的合理增長的軌道上,助力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構建,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堅實的支持,為保障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動力。
參考文獻
何德旭,苗文龍,閆娟娟,等.全球系統性金融風險跨市場傳染效應分析[J].經濟研究,2021,56(8):4-21.
潘功勝.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金融工作重要論述精神推動外匯管理工作高質量發展[J].機關黨建研究,2022(7):27-29+19.
張嘉昕.新時代國有金融企業改革與發展問題[J].社會科學家,2020(10):17-22.
中國銀保監會黨委.持之以恒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J].求是,2022(10):30-35
朱凱.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的天職和宗旨[J].紅旗文稿,2018(19): 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