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你永遠想不到,這屆年輕人會搞出什么花樣來。
哪怕有迷茫、焦慮,有面對社會與前程的不知所措,這屆年輕人也在嘗試活出自己的風格。他們向往自由、追尋意義,敢于自我調侃和自黑,也有自己不變的堅持。在單一的價值觀之外,他們內心自有一套標準與認同,自洽于己,他們便勇往直前。把熱愛的事堅持下去,當追逐自己內心的熱愛時,即便沒有成功,身上也自帶光亮。
豆瓣“普通學”小組成立不過兩年,已經有7萬多人加入。在跟帖里,經常有一些鼓勵找到人生價值的話語:人生中除了成績,除了學歷,甚至除了父母外,這個世界上依舊有許許多多令人激動的事情,等著你去發現。
對青島大學音樂學院的大四學生張志成來說,最初不是自己選擇歌唱,而是歌唱選擇了自己。小學一年級,因為他在課堂上唱了一首《小燕子》,老師看出他的音樂天分,特意囑咐他的母親帶他去學聲樂。從小學到初中,張志成在無數獨唱、合唱比賽中包攬了大大小小的獎項。高中時,他選擇就讀藝術中學,順理成章選擇了歌唱。
臨近高考時,張志成曾經面臨選擇:是排名靠前、更穩妥的音樂教育專業,還是自己熱愛、但不乏落榜風險的聲樂表演?一直聽話的他,這一次沒有遵循父母的建議,而是執意跟隨自己內心的方向。想過最壞的結果嗎?張志成搖搖頭。他沒想,也不敢想,只能硬著頭皮往前沖。
但結果沒有辜負他的期待,2020年秋天,張志成如愿以償,進入青島大學音樂學院,成為聲樂表演專業的一名新生。
在學校里,張志成是音樂社社長,時常和社員們一起在學校草坪路演,彈吉他、唱歌,路過的同學都可以來聽,感興趣的也可以加入。
熱愛能帶來歡樂、帶來美好回憶,而在熱愛的背后,有汗水、有艱辛,也有枯燥的付出。
“專業選熱門還是熱愛?”每到高考結束,這個話題便成為熱點。
14年前,高考結束后的奚牧涼報考了北京大學考古學專業。理科生、參加生物競賽、獲得自主招生校長推薦名額的他,選擇了一個公認冷門、看上去沒什么“錢途”的專業,當時無人理解奚牧涼的選擇。
奚牧涼沒有因為這些聲音而動搖。喜歡歷史的他,至今記得高中歷史課老師說的一番話:“我們學習的歷史知識、思維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思考中國的未來是什么樣的。想象一下唐朝什么樣、宋朝什么樣,我們才可以去面對更大的世界。”
奚牧涼沒有想到,從本科讀到博士,他會親眼見證考古這個冷門的專業變得熱門。2020年夏天,湖南省高考文科第四名鐘芳蓉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的新聞登上熱搜,讓考古火了一把。這幾年間,從綜藝節目到各種科普書籍、知識內容,考古學在大眾領域掀起了熱潮,許多博物館、考古展更是一票難求。
對奚牧涼來說,專業冷門的時候不妨礙他內心的熱愛,只不過在熱門的時候,這些熱愛有了更多發光的機會。讀研究生時,他又選擇公眾考古專業,此后開設“挖啥呢”微信公眾號,用年輕的、生動的語言向公眾傳播考古這門看上去顯年頭的知識,央視節目《國家寶藏》還邀請奚牧涼擔任顧問。與此同時,他還在一個平臺擁有一檔自己的考古播客,用最新的媒介手段讓考古靠近普通人。
2023年暑期電影檔里,最大的黑馬也許是動畫片《長安三萬里》。影片里,長安城是成功的代名詞,是人們追逐功業的地方,但無論是李白還是高適,在仕途上都郁郁不得志。用唐朝的標準來看,他們都算不上什么成功有為人士。
但是影片為今天的人們提供了一種視覺投射,當我們以現代人的視角進入唐朝的歷史時,能看到這些似乎不被世俗認定為成功者的詩人劍客,他們胸中的一團團錦繡化作了流傳千古的篇章。
電影雖然描繪的是唐朝詩人的故事,但訴說的卻是現代人的心事:所謂的成功,只有一種評判標準嗎?支撐我們生活、讓我們付出努力的,到底是什么?
也許戴建業與年輕人的一番對話,可以算是這一問題的答案。這位深受年輕人喜愛的B站UP主、67歲的古代文學研究專家在家里接待了一個00后粉絲。他面對滿懷困惑的00后說,也面對屏幕后所有年輕人說:“人生是一個過程,你在追求的過程中獲得了快樂就是有為,為什么一定要建功立業、光宗耀祖呢?人生不是一個單一的軌道,而是廣闊的高原。不是只有單行道、只能這么走。”
在戴建業看來,多元社會里,年輕人可以根據內心的選擇來作為,“有為”的定義已經發生變化。“現在的年輕人已經用行動給了我們解答,就是從外在的社會評價,變為個人的情感認同,從他人眼中的羨慕,變成自己精神的快樂,從順從父母的期待,變為遵循自己的興趣。”戴建業說,從真正自我的、內心的渴望出發,熱愛會驅動年輕人。無論上進還是上班,生活的目的是要過得“真香”——吃自己喜歡的菜,讀自己喜歡的書,做自己喜歡的事,愛自己喜歡的人。人生路漫漫,唯有內心的熱愛與堅持不可辜負。
(摘自《三聯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