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心理問題學生數的逐年上升,由心理健康問題引發的校園突發事件逐漸增多,因此有心理健康問題誘發的校園突發事件成為影響校園安全的重要因素。鑒于此,本文從心理健康視角出發,圍繞學生心理健康對于維系校園安全穩定的重要性、心理健康問題預防策略兩個方面,探究如何更好地預防心理,為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和安全保衛工作建言獻策。
關鍵詞:心理健康;校園安全;預防
近年來,心理健康問題逐漸成為引發校園突發事件的重要誘因之一,本文從心理健康視角出發,圍繞學生心理健康對于維系校園安全穩定的重要性、心理健康問題預防策略兩個方面展開探討,作為心理育人和校園安全管理兩方面的交叉研究,對于完善心理育人體系和構筑平安校園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一、學生心理健康對于維系校園安全穩定的重要性闡述
當代高校管理工作之所需。身心健康是當代大學生奮斗和前進的基石,《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著重指出“心理和諧”的重要性。學生作為高校的主體人群之一,同時也是校園突發事件中最易受傷的人群。伴隨著近年來心理問題數量的增加,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得不引起重視,如果學生心理問題不及時得到關注和疏導,從短期看,威脅校園的安全和穩定。因此,從心理健康教育視角出發來認識校園安全問題,是維護社會穩定和校園穩定的必要之舉。[1]自1994年《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第一次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概念以來,到2021年9月,教育部等五部門《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強化心理健康教育”,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目標作出明確要求,將心理危機干預及心理疏導等工作提升到了重要的位置,同時對學校心理健康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2]可見,國家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層層加碼”,大學生心理健康安全是國家、社會發展之所需。
當下高校心理安全實際之所趨。心理健康教育是“三全育人”的重要環節,近幾年來,高校大學生所面臨的學習、人際、就業、情感等各方面的壓力不斷增大,高校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峻。[3]尤其是地方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突出,成為影響地方高校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隱形殺手”。大學生是一群心智正在走向成熟,但又極為活躍、不穩定的人群,且非辨別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有限,一旦遇到負性生活時事件或因某件事而產生了“心結”沒有及時發現和疏導,就容易累積、演變成心理障礙甚至精神疾病。[4]因此,如何解決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
Z世代學生個性特點之所適。“Z世代”學生主要指“00后”學生。他們所處的時代是互聯網發達、物質條件充沛、信息爆炸的時代。而在這樣的時代背景熏陶之下的當代大學生,除了具有思想開放、思維自信[5]、價值追求多元化、個性鮮明的優勢外,也存在以自我為中心、功利主義至上、過度依賴互聯網、情緒易沖動的特點。在這種價值觀的影響下,許多大學生會成為“玻璃人”,即一碰就碎,經不起歷練、心理承受能力較差、抗挫折能力較弱的人。在這種情況下,當代青年大學生極易成為沒有信念、沒有擔當、沒有拼搏精神的人。久而久之,便逐漸會有“活著真沒意思”、“我注定一事無成”等負面消極想法,嚴重者甚至會危及生命。面對當代大學生的上述個性特點,從心理健康教育視角尋找高校校園安全管理的方法與途徑適合當代大學生個性特征的表現。
二、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策略
心理健康問題突發事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相比心理問題突發事件發生以后的應對與處理,更重要的是此類突發事件預防機制的策略與體系建構,提升預防能力,能夠有效防范和避免突發事件的發生,將引發突發事件的因素消滅在事件萌芽時期,最大限度減輕突發事件給學生本人帶來的傷害以及給學校帶來的安全隱患。
1.多部門協同聯動,構筑心理安全校園
由于心理問題學生群體構成的多樣化,不同心理問題導致的原因也各有不同,這就要求學校層面在完善心理問題預防機制時,不能僅僅依靠某一部門的力量,必須組建由多部門聯動的心理平安校園工作小組,由校學生處、心理中心、保衛部門統籌力量,各二級學院分管副書記、學工辦主任領導,心理輔導員與安全輔導員擔任小組中堅力量,完善學生資助、意識形態、少數民族、校園安全等個性化管理制度。學生層面推進信息網絡搭建,加強心理委員的培訓,組建心理輔導員-輔導員-班主任-心理委員-寢室長四級信息收集隊伍,與學校相關部門對接,構成由下至上的信息上報通道與自上而下的信息反饋機制,確保消息及時準確,得以快速處理。
2.院校合力,創新學生情緒穩定舉措
學生情緒問題是誘發心理健康問題校園突發事件的主要原因,創新學生情緒穩定舉措能夠有效緩解學生由心境情緒向激情與應激情緒轉化,避免突發事件的產生。各二級學院應發揮各自學院特色,將專業與心理育人相結合,積極開展情緒釋壓活動:如醫學院可結合中醫穴位對應中醫體系內的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打造體驗教學活動,藝術學院結合情緒色彩理論打造以繪畫為核心的藝術情緒療愈特色活動,旅游學院結合傳統文化品茶、聽雨等打造靜心特色活動,師范學院結合體育運動釋放作用帶領在校生進行統一鍛煉釋壓等。通過有效的活動開展釋放學生壓抑的情緒,達到避免學生因情緒失控導致校園突發事件發生的效果。
3.加強心理育人力度,培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
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推動學生“三觀”的改善。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堅持“以生為本”,多給大學生提供個性表達的機會,尊重大學生的個性特征,引導高職院校學生樹立科學的三觀。創新心理育人內容,讓學生在活動中掌握科學排解負面情緒、提升心理適應力的技能。在心理育人過程中,注重激發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引導學生自主構建積極心理。心理問題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單純依靠外部力量干預,見效緩慢。從學生成長成才的長遠角度考慮,需要通過心理咨詢、團輔等專業心理育人手段,引導學生形成較好的積極心理自主調解能力。
4.提升高校教師“心理安全”意識,跑好校園安全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高校教師、輔導員作為直接與學生面對面接觸的教師群體,需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要利用課堂、學生活動、班會、談心談話等契機,及時發現學生群體中的“心理安全隱患”,及時介入,及時干預,及時上報,能夠掌握學生心理動態的“一手消息”,將“小問題”及時化解,將“大問題”變成“小問題”,爭取在班主任、輔導員以及任課老師層面就將問題的“殺傷力”削減,避免“心理問題”演變成“校園安全突發事件”,真正做到“未雨綢繆”。
參考文獻:
[1]張霖.從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認識和加強校園安全建設[J].成功(教育),2010(09):209-210.
[2]王藝青.將繪畫融入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J].知識窗(教師版),2023(01):51-53
[3]文娟.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對策研究[J].智庫時代,2020(05):114-115.
[4]李瑾.地方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調查與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1(18):18-28.
[5]林晨.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育與提升——基于新時代背景下“00后”大學生個性特點的研究[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22(06):175-178.
作者簡介:王藝青(1994—),女,浙江湖州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金華職業技術學院2023年“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專項研究課題(編號:2023SQYR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