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文韜
終末期腎病患者由于腎功能衰竭,無法進行正常的代謝,往往需要利用透析療法將體內的毒素、多余的水分等排出,以維持機體正常的生理活動。
透析的分類
透析分為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
(1)血液透析:應用半透膜原理,把患者體內的血液從人造動靜脈瘺管中引出,然后利用透析機將血液中多余的尿素、肌酐、水分等物質過濾出去,再將凈化后的血液輸送回患者體內。
(2)腹膜透析:將腹膜作為半滲透膜,利用重力原理將透析液灌入人體腹腔,由于兩側存在濃度差,在經過一段時間后,就可以將血液中的毒素通過腹膜過濾到腹透液中,之后更換腹透液,達到凈化血液的目的。
透析類型的選擇
具體選擇哪種透析方式,要以患者的實際情況而定。需提醒,透析也有局限性,僅可以排除血液中的毒素及多余的水分,而不具有腎臟分泌激素的功能。因此,患者在進行透析治療的同時,還要服用一些藥物進行輔助治療。
了解碘對比劑
由于透析時間較長,患者在進行介入檢查及其相關治療時往往會用到碘對比劑。
碘對比劑是影像學常用的造影劑,可增強CT以及介入操作中的造影。根據碘對比劑的結構特性,可分為離子型與非離子型;依據滲透性的強弱,可將碘對比劑分為高滲、低滲以及等滲。醫學上最常應用的碘對比劑有碘克沙醇、碘佛醇、碘海醇等。
雖然目前對于因碘對比劑造成的腎功能損傷還沒有可靠的實驗依據,但大部分學者認為,直接或間接將碘對比劑應用于人體,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腎臟功能,如損傷腎小管的上皮細胞及功能,使腎小球的活力降低。血管中的活性物質也會間接受到碘對比劑的影響,致使局部血管收縮,血流量降低,導致血液中含氧量減少。此外,血液也會因碘對比劑而變得黏稠,滲透壓發生改變,會傷害紅細胞的可塑性,增加了微血管血栓形成的風險。
腎損傷的發生也與碘對比劑的類型及劑量有關。應用離子型、高滲碘對比劑與應用非離子型、 低滲及等滲碘對比劑,對腎臟結構以及功能的影響更大。
碘對比劑對血液透析患者殘余腎功能的影響
相關研究發現,碘對比劑對血液透析患者的殘余腎功能幾乎沒有任何影響。
國外有一項實驗,對17名血液透析患者靜脈注射碘海醇(300 mg/mL,12 mL)的方式評估殘余腎功能。結果發現,注射碘海醇前一周測定患者的殘余腎功能與注射后一周患者的殘余腎功能進行對比,無統計學差別。在國外另一項對42名血液透析患者的前瞻性研究發現,實驗組注射碘對比劑半年后的殘余腎功能與參考組相比也無明顯的統計學差別。
在國內,也有相似報道。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的宋巖等人選取5例慢性透析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球囊擴張及支架術。在手術過程中,對患者使用低滲性非離子型造影劑,并于手術當天進行靜脈補液。通過觀察患者的排尿情況,發現其中有1名患者出現暫時性尿量減少,2名患者出現明顯的尿量減少,其余2名患者未出現尿量減少。宋巖認為,低滲性非離子型造影劑可能對透析患者造成腎損害,通過靜脈補液可以減輕腎損害。衛生部北京醫院腎內科的吳華等人也選擇了5例透析合并心絞痛患者的資料進行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及支架置入術,并使用低滲性非離子型造影劑。進行造影前,先行血液透析;進行造影時,造影劑使用劑量控制在200 mL以下;造影后行靜脈補液并大量飲水。造影4~7d后對患者行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及支架置入術。結果顯示,5例患者的尿量未出現明顯變化,提示造影劑對透析患者造成的腎損害較小。
碘對比劑對腹膜透析患者殘余腎功能的影響
盡管之前認為應用碘對比劑可能導致腹膜透析患者腎殘余功能下降,但經過研究和統計表明,這種影響似乎沒有那么顯著。
國外有學者對282名透析(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進行研究,在接受碘對比劑注射后,對腎殘余功能不會造成太大傷害。還有學者以10名腹膜透析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取血管內注射非離子型低滲型碘對比劑,并在不同時間段對殘余腎功能進行測定,分別是第1~7 日、第10日、第30日。把不同時間段得出的結果與基線碘對比劑相比較發現,在注射碘對比劑第6日,患者的殘余腎功能達到了最低中位數,但經過1個月后,殘余腎功能與基線的殘余腎功能相比已無統計學差異。還有學者將沒有行冠狀動脈造影的腹膜透析患者與行冠狀動脈造影的腹膜透析患者進行對照,在術前兩組患者殘余腎功能評估的時間為(12.1±11.0)周,術后兩組患者的殘余腎功能評估的時間為(14.7±10.4)周,兩組人員的殘余腎功能沒有統計學差異。以上醫學實驗均表明,碘對比劑對腹膜透析患者的殘余腎功能影響不大。
結束語
總而言之,透析患者要想保證治療效果,延長生命,往往需要進行碘對比劑的介入檢查與治療。同時要明白,只要在合理范圍內應用碘對比劑,不會對殘余腎功能造成太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