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杰 鄒林 李煥林



摘要:目的 探究針對性氣道護理對重癥顱腦損傷患者預后的影響。方法 選取2020年1月1日~2023年1月1日我院間收治的104例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2例。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行針對性氣道護理,比較兩組排痰情況、痰液黏稠度、血氣指標、臨床護理指標、肺功能及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與病死率。結果 護理后,觀察組排痰次數顯著低于對照組,排痰量顯著多于對照組(P<0.05);Ⅱ級、Ⅲ級痰液黏稠度患者數量顯著低于對照組,Ⅰ級痰液黏稠度患者數量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觀察組PaCO2顯著低于對照組,SaO2、PaO2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ICU住院時間、機械通氣時間和呼吸困難緩解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觀察組MVV、FVC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相關性肺炎發生率與病死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針對性氣道護理可顯著促進重癥顱腦損傷患者排痰,改善患者血氣指標和肺功能,降低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縮短患者住院時間,加快患者康復進程。
關鍵詞:重癥顱腦損傷;針對性氣道護理;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血氣指標;肺功能
重癥顱腦損傷為臨床危重癥之一,患者傷后昏迷>6 h、格拉斯哥昏迷計分3~8 分時,其病死率、致殘率均較高,故重癥顱腦損傷患者大多需要進入ICU病房接受治療和護理,以緩解顱腦損傷引發的神經功能損傷[1]。住院期間患者極易出現呼吸道阻塞、舌后墜、呼吸機相關肺炎等現象,影響患者正常呼吸功能的同時加劇肺部感染,進而引發窒息,嚴重威脅患者生命[2]。本研究旨在探究針對性氣道護理對重癥顱腦損傷患者預后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1日~2023年1月1日我院收治的104例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2例。對照組男27例,女25例;年齡29~76歲,平均年齡(50.30±4.22)歲;彌漫性軸索損傷8例,腦干損傷25例,蛛網膜下腔出血9例,顱底骨折10例。觀察組男26例,女26例;年齡30~77歲,平均年齡(50.67±4.82)歲;彌漫性軸索損傷7例,腦干損傷26例,蛛網膜下腔出血6例,顱底骨折1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
按需吸痰;實施常規氣道護理干預,定期更換呼吸機管道,必要時給予人工拍背;動態監測患者生命體征;遵醫囑做好抗感染護理;保證各引流管引流通暢等。
1.2.2 觀察組行針對性氣道護理
協助患者取側臥位,根據患者身體耐受性實施機械振動排痰干預,應用機械排痰設備,依據患者年齡選擇適宜型號叩擊頭,并將叩擊頭放于患者肺底部,輕加壓力,一手引導叩擊頭,叩擊頻率15~30 cps,按照由外向內的順序移動叩擊頭。護理人員一手輕輕握住叩擊頭手柄,由下到上,避開肩胛骨和脊柱,叩擊時間為30 s,以便痰液排出。對感染嚴重部位,叩擊時間為50~60 s,餐前1~2 h或餐后2 h實施,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并記錄排痰量及痰液性質。為保證患者氣道通暢,成人負壓80~100 mmHg,每次吸痰時間≤15 s。根據患者病情調整濕化液,遵醫囑選用生理鹽水2 mL與α-糜蛋白酶4 000 U混合液作為濕化液,濕化時加熱呼吸機管路吸氣端(維持在37 ℃即可),采用間斷濕化法,根據患者病情調整吸痰次數,以降低對氣管的刺激,提高患者舒適感。對Ⅰ級排痰黏稠度患者,給予密閉式吸痰,保證T型連接口無菌,呼吸機Y型管、氣管插管與負壓吸引裝置連接吸痰管三通,以此構成密閉吸引系統,吸痰操作連續次數<3次,完成吸痰后使用10%氯化鈉注射液沖洗。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排痰情況:包括排痰次數、排痰量。(2)比較兩組痰液黏稠度:Ⅰ級,吸痰后管內壁無痰液滯,痰液稀稠,總體呈米湯或泡沫樣;Ⅱ級,吸痰后管內壁有少量痰液滯留,用力咳出后能用水沖洗干凈,痰液中度稀稠;Ⅲ級,常呈黃色樣且伴有明顯痰痂,大量痰液滯留管內壁,痰液外觀明顯黏稠且不易沖凈。(3)比較兩組血氣指標:包括二氧化碳分壓(PaCO2)、氧分壓(PaO2)和血氧飽和度(SaO2)。(4)比較兩組臨床護理指標:ICU住院時間、機械通氣時間和呼吸困難緩解時間。(5)比較兩組肺功能:最大通氣量(MVV)和用力肺活量(FVC)。(6)比較兩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與病死率。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計,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顯著。
2結果
2.1 兩組排痰情況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排痰次數顯著低于對照組,排痰量顯著多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痰液黏稠度比較
觀察組Ⅱ級、Ⅲ級痰液黏稠度占比低于對照組,Ⅰ級痰液黏稠度占比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血氣指標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PaCO2顯著低于對照組,SaO2、PaO2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P 0.949 <0.001 0.831 0.004 0.861 <0.001
2.3 兩組臨床護理指標比較
觀察組ICU住院時間、機械通氣時間和呼吸困難緩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4 兩組肺功能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MVV、FVC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2.5 兩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與病死率比較
觀察組相關性肺炎發生率與病死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6。
3討論
重癥顱腦損傷主要是由于外力間接作用于頭部,致使傷者昏迷6 h以上。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惡心嘔吐、意識障礙、去大腦強直、肢體癱瘓、偏盲失語等,臨床上多采用糾正休克、緊急搶救、抗感染手術等方法對其進行救治,并于治療后送入ICU病房重點觀察。治療過程中,需在對此類患者加強基礎護理的同時,時刻保持其呼吸道通暢,預防顱內感染,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常規護理干預措施具有一定的應用局限性,護理效果一般[2~3]。
本研究結果提示,針對性氣道護理應用于重癥顱腦損傷患者護理中的效果較常規護理更好。針對性氣道護理可通過應用機械排痰設備保證患者氣道通暢,并根據患者病情及時調整濕化液,降低對患者的氣管刺激,提高患者舒適感。由于患者呼吸道能正常濕化,其口咽部植入菌侵入風險大大降低,纖毛運動功能也會明顯減弱,不易形成痰痂[4]。護理人員可根據患者耐受性和實際病情嚴重程度合理調控吸痰時間、次數,在做好體位管理、管道維護等護理干預的前提下,清除患者呼吸道的分泌物,進而預防梗阻、改善其通氣功能。通過持續性加溫濕化、排痰干預、氣道護理、體位護理等措施,能有效彌補傳統護理工作中的不足,提高護理效果[5]。
綜上所述,針對性氣道護理可顯著促進重癥顱腦損傷患者排痰,改善患者血氣指標和肺功能,降低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縮短患者住院時間,加快患者康復進程。
參考文獻
[1]宣娟娟,王浩,楊彥楠,等.重型顱腦損傷術后氣管切開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風險的危險因素分析[J].浙江創傷外科,2023,28(2):223-226.
[2]劉柯.重癥顱腦損傷術后機械通氣患者發生呼吸機相關肺炎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2022,34(15):15-18.
[3]羅麗秋,梁建愛,辛款強.持續性加溫濕化在重癥顱腦損傷氣管導管非機械通氣患者氣道護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2,28(14):74-76.
[4]焦林雪.集束化氣道護理在顱腦損傷患者氣管切開術后的應用效果[J].中國民康醫學,2022,34(10):169-172.
[5]王珂,孫琳,武燕,等.顱腦損傷患者人工氣道分泌物吸引護理實踐的最佳證據總結[J].護理學雜志,2019,34
(23):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