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鷗
血栓性靜脈炎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是由于人體血管受到損傷,靜脈壁發生病變,進而出現血栓所致,以肢體靜脈發生無痛性、局限性、進行性腫脹和靜脈壁的炎癥為特點。血栓性靜脈炎如果沒有及時得到治療,還有可能引發多種并發癥。
血栓性靜脈炎的發病因素
藥物因素
有些藥物,如抗腫瘤、抗感染藥物,可能會影響患者體內血液循環以及凝血功能,進而形成血栓。
外傷因素
機體受到外傷的同時,可能會損傷靜脈壁,出現血栓。
疾病因素
(1)惡性腫瘤:腫瘤的血液供應豐富,在生長代謝過程中可使血液黏度增高,阻礙靜脈回流,且癌細胞易發生轉移,最終導致血栓形成。
(2)手術:術中損傷血管壁或切除惡性腫瘤組織時出血,使得術后血栓形成概率增加。
(3)高黏血癥:血液如處于高凝狀態,容易引起血栓形成。
(4)慢性消耗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等也是靜脈血栓栓塞癥的危險因素。
妊娠因素
研究表明,孕婦靜脈血栓栓塞癥發生風險會增加。這是因為妊娠期間,機體血容量增加,血流緩慢,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同時子宮增大壓迫下腔靜脈及腹主動脈,導致靜脈回流障礙,下肢靜脈壓力升高。此外,妊娠晚期易出現子宮增大,壓迫盆腔靜脈及髂靜脈,會進一步加重下肢靜脈血液瘀滯,進而引發靜脈血栓栓塞癥。
血栓性靜脈炎的臨床表現
(1)腫脹:患肢皮膚變紅、變紫,尤以下肢深靜脈處為明顯,嚴重時可發生水皰或血皰,肢體腫脹可呈“鳥爪樣”或“鵝蛋樣”改變。(2)疼痛:患肢腫脹時疼痛明顯,活動時加劇;局部皮膚溫度增高、發紅。(3)發熱:患者體溫常在39 ℃左右,有的可達40 ℃以上。(4)潰瘍和壞疽:較小的血栓形成后可形成潰瘍,較大的血栓形成后可出現壞疽。
血栓性靜脈炎的診斷和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
可采用抗凝藥物治療,目前,臨床上比較常用的抗凝藥有達比加群、阿加曲班、艾多沙班以及華法林。在服藥過程時,要根據患者身體情況調整藥物劑量,同時要注意監測凝血功能和血塊形成。如果出現凝血功能異常和血塊形成的情況,要及時采取對應的措施治療。
手術治療
(1)靜脈切開術:這是一種非常簡單和直接的手術方法,適用于血栓性靜脈炎早期。
(2)腔內血管成形術:將導管插入血管內,并在導管尖端處結扎;使用縫合線將導管插入靜脈,將其固定在血栓上方,適用于晚期血栓性靜脈炎和淺表靜脈曲張。
(3)腔內血管支架植入術:將導管插入血管內并穿過皮膚和皮下到達深靜脈,將支架植入血栓部位,適用于嚴重的深靜脈血栓。
(4)硬化療法:將導管插入到血栓內,并使用特殊硬化劑溶解血管壁上的纖維蛋白,適用于晚期深靜脈血栓。
(5)介入治療:通常用于晚期深靜脈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