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梅
俗話說“千金難買老來瘦”。但年紀大了身體消瘦真是健康的表現嗎?實際上,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通常伴隨進食量、活動量減少的情況,但如果時常感覺疲勞,走幾步路就累得直不起腰,還非常容易生病,感冒、咳嗽等小病不斷,就需要高度警惕“肌少癥”。
什么是肌少癥
肌少癥全稱是骨骼肌減少癥,近年來已經成為老年科比較常見的疾病,主要臨床表現為肌力減退、骨骼肌質量減少。現階段,國際對于肌少癥的定義基本上已經達成共識,即“漸進性和普遍性的骨骼肌容積丟失、生活質量下降、力量下降伴有軀體失能的綜合征”。在人體的運動系統中,骨骼肌是運動的動力來源,即任何活動都依賴于骨骼肌的收縮。骨骼肌又稱為橫紋肌,約占人體總重量的40%,可以儲藏蛋白質和肌糖原,及時補充身體所需。人體衰老的標志之一便是骨骼肌的萎縮和衰老,一旦出現肌少癥,非常容易因摔倒或磕碰造成骨折、關節損傷。肌少癥還會導致代謝功能紊亂,誘發多種慢性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此外,肌少癥患者的器官功能也會出現異常,甚至會因心臟衰竭而死亡。
肌少癥的診斷標準
判斷一個人是否患有肌少癥,并不能簡單憑借外觀消瘦來確定。有些人只是“看上去很瘦”,實際上骨骼肌并不存在減少、萎縮和衰老的情況。經醫學研究發現,骨骼肌容量受到人種、生活習慣和生活環境的影響。根據亞洲肌少癥研究組的研究結果,如果男性的骨骼肌指數低于7.0 kg/m2,女性骨骼肌指數低于5.4 kg/m2,意味著骨骼肌容量減少;男性握力低于26 kg,女性低于18 kg,意味著肌肉力量不足;行走速度低于0.8 m/s,意味著肌肉功能不足。由此可見,肌少癥的診斷標準是骨骼肌容量減少、肌肉力量和肌肉功能不足。現階段,診斷肌少癥的標準和評價方式未能統一,但從多個醫學研究的結果能夠看出,肌少癥在60歲以上人群中的患病率較高。因此可以明確的是,老年人是肌少癥的高發群體,且發病率與年齡增長成正比。
人體的新陳代謝過程是周而復始的,隨著舊肌肉的分解,會不斷生成新肌肉。在人年輕時,新陳代謝的類型主要是合成代謝,也就是隨著肌肉塊的增加,肌肉的力量會越來越大,人體會顯得比較壯實,通常在30歲左右會達到骨骼肌生長的高峰。之后,骨骼肌的合成速度減慢,分解速度逐漸加快。到了50歲之后,肌肉容量呈下降趨勢,每10年下降大約15%。到了70歲,肌肉容量下降速度加快,每10年下降30%,主要表現為肌肉力量減弱,肌肉塊變小,出現“蝴蝶臂”。
肌少癥的病因
隨著年齡增加,人體的骨骼肌容量、質量和肌肉力量會出現下降,屬于自然老化因素。上了年紀后不愿意經常運動,也會導致肌肉流失。有醫學研究表明,超過年齡超過60歲者如果臥床超過1周,就會造成約5%的下肢肌肉流失。很多老年人本身就患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在飲食上比較清淡,雖然對控制基礎慢性病比較有利,但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營養不足,進而引發肌少癥。
此外,如果人體存在慢性炎癥,持續時間較長,且未能盡快治療,會促進機體的代謝和分解,使得肌肉的消耗和分解速度變快。現階段,我國很多肌少癥患者往往是多種因素并存。
肌少癥往往伴隨著慢性病
肌少癥的癥狀主要有步速緩慢、易感疲勞、體重減輕等,尤其伴有情緒低落、食欲不振等時,應當及時到醫院的老年病科進行檢查和評估。很多肌少癥患者同時患有一些慢性疾病,受到肌少癥的影響,慢性病的控制效果較差。比如王大娘患有類風濕關節炎,常常因為怕痛而不愿意離床活動,在患病后半年內體重減少了7 kg,全身多處肌肉萎縮。經治療后,王大娘仍然生活無法自理,還時常發生感染,后到醫院老年病科進行檢查和評估,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合并肌少癥。醫生在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基礎上,增加了1.2 g/kg體重的乳清蛋白,并囑咐王大娘對身體各個部分進行抗阻力運動。經過半年的治療,不僅控制了類風濕關節炎的病情,肌少癥的癥狀有所減輕,患者基本能夠生活自理。
通過這個病例可以看出,肌少癥患者會在自然衰老的基礎上,增加衰弱、失能程度。
肌少癥的評估
肌少癥的評估要考慮多個方面,具體包括:(1)肌肉質量的評估,方法主要有肌骨超聲、CT、MRI、肌圍度測量、生物電阻抗分析、外周骨定量CT和雙能X線吸收儀;(2)肌肉力量評估,通過電子握力計進行;(3)日常生活功能的評估,方法有日常步速評估、爬樓試驗、站立-行走計時測試;(4)簡易機體功能評估;(5)6 m步行試驗;(7)身體機能失能指數和身體活動能力試驗。
肌少癥的預防
引發肌少癥的因素非常多,有遺傳、自然衰老等不可抗拒因素,也有可變因素,如不良飲食、缺乏運動等。因此,預防肌少癥的發生,需要從改變可變因素做起。
增加蛋白質攝入
在肌肉中,蛋白質的重量占比達到20%,因此老年人每天應當保持攝入1.0~1.5 g/kg體重的蛋白質。簡單來說,就是體重為60 kg的老年人,每天應當至少攝入60 g蛋白質。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包括瘦肉、深海魚、雞蛋和牛奶等。患有慢性基礎病的老年人應當適當增加蛋白質的攝入量,每天應攝入1.2~1.5 g/kg體重的蛋白質。在肌肉蛋白質的組成中,亮氨酸是非常重要的氨基酸,在乳清蛋白中的含量較高,因此老年人可以多攝入奶制品,或者使用乳清蛋白補充劑,為肌肉合成提供原料。
增加抗阻力運動
很多老年人患上肌少癥是由于平時運動較少,肌肉出現萎縮。進行抗阻力運動可以有效改善這種情況,提升肌肉力量,維持肌肉容量。建議每周應當至少進行3次抗阻力運動,每次持續時間控制在20~30 min。抗阻力運動主要有快走、慢跑、舉啞鈴、坐位抬腿、俯臥撐等。由于每個人的身體素質和實際情況不同,應當采取個性化的運動方案。
增加維生素D攝入
醫學研究表明,維生素D能夠有效增強肌肉力量。老年人可以多到戶外曬太陽,并在飲食上適當攝入蛋黃、魚肝油等食物。必要時,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
藥物治療
一般來說,肌少癥可以采用雄激素和肌肉抑制因子阻斷劑治療,以促進肌肉合成,增加肌肉容量和力量。
結束語
老年人作為肌少癥的多發群體,應當格外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一旦發現近期出現易疲勞、走不動路、情緒低落、食欲減退等癥狀,應及時到醫院的老年病科就診。同時,要注意控制慢性基礎病,以免慢性病與肌少癥相互影響,對健康產生更嚴重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