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娟 曹少寧
摘要:目的 探究延伸護理對食管癌患者術后營養狀況改善效果的影響。方法 以2022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44例食管癌術后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2例。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觀察組應用延伸護理模式,比較兩組護理配合度、營養風險、營養狀況和生活質量。結果 觀察組護理總配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觀察組營養狀況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其中對照組患者營養風險較高(P<0.05);護理后,觀察組軀體功能、角色功能、情緒功能和社會功能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延伸護理對改善食管癌患者術后營養狀況的效果較為顯著,能夠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患者營養狀況,且患者護理配合度較高。
關鍵詞:延伸護理干預;食管癌;術后營養
相關調查表明,食管癌的病死率在世界惡性腫瘤疾病中占比達到22.34%,位居第二位,基本接近胃癌[1]。作為惡性腫瘤疾病,食管癌對患者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均具有極大的危害性,若得到早期診斷可實現早期治療,延長生存時間[2]。臨床上,食管癌通常使用手術切除治療,然而部分患者存在術后營養不良的現象,導致患者康復進程延緩。為了改善患者術后營養狀況、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應高度重視患者的術后護理工作[3~4]。延伸護理是指將優質護理延伸至患者家庭中,從而提高患者家庭護理能力,并通過護理工作人員與患者、家屬進行有效的互動保證護理效果[5]。本研究旨在探究延伸護理對改善食管癌患者術后營養狀況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2022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44例食管癌術后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2例。對照組:男20例,女2例;年齡44~68歲,平均(51.35±3.45)歲。觀察組:男18例,女4例;年齡45~69歲,平均(51.48±3.65)歲。兩組一般資 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
向患者、家屬說明術后注意的內容,加強飲食指導。
1.2.2 觀察組應用延伸護理模式
(1)構建延伸護理小組。小組成員包括護師、主管護士、護士長、主治醫師和主任醫師。其中護師及主管護士必須有5年以上臨床護理工作經驗、良好的語言溝通能力、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及突出的技術能力。
(2)制定出院康復計劃。在患者病情穩定前,應詳細統計其聯系方式、家庭具體地址、治療方案、術后各項指標情況、照護者實際信息(工作性質、收入狀況)等,以此制定護理方案,給患者建立個性護理檔案。在患者出院前,護理小組需綜合評估患者有無出現并發癥。
(3)延伸護理具體內容。患者出院至居家第3天,給患者進行第1次電話隨訪,7 d開展1次電話隨訪;患者出院30 d后,每2周開展1次電話隨訪;患者出院90 d后,每個月實施1次隨訪。嚴格督促患者落實康復計劃,仔細檢查與評估患者實施狀況,并告知患者在康復護理過程中遇到問題要及時電話咨詢。科室建立微信群,在患者出院前將其加入群內,及時為患者答疑解惑;如果患者病情比較特殊,應該與其單獨交流,給予有效指導。護理工作人員在患者出院后每個月都要實行面對面健康宣教,開展家庭訪視服務,全面了解患者心理狀況,有無發生胃食管反流、睡眠障礙、呼吸異常等癥狀,針對不同癥狀實施相應的健康教育,提升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患者出院當日,將醫院科室自制的病情追蹤卡發放到患者手中,詳細地向患者解釋各條目內容,具體包括是否存在睡眠困難、腹瀉、吞咽異常等情況,指導患者及家屬正確填寫相關內容,并主動和患者互動,囑患者復診時將病情追蹤卡帶到醫院。
(4)護理具體內容。飲食對患者病情的康復有積極作用,護理工作人員應了解患者進食類型、食物總量、進食頻次及有無存在不適癥狀,為患者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告知患者應以循序漸進的原則進食,少食多餐,根據身體狀況逐漸轉為普通食物,并視情況增加食物量,還可通過微信等方式及時提醒患者。護理工作人員需向患者說明進餐結束后取半臥位,時間超過30 min。當患者發生胃食管反流,需要以患者實際狀況引導其使用胃黏膜保護等藥物,保證患者用藥合理性。食管癌不僅會影響患者生理健康,也會導致其情緒發生改變,極易出現負性情緒。護理人員應時刻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認真聆聽患者的需求,及時解決問題,積極安撫患者,為患者分享成功治療案例,改善其負性情緒,提升治療信心。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護理配合度:完全配合,患者能夠主動配合各項護理操作;基本配合,在醫護工作人員引導下能夠部分配合;不配合,對于護理工作人員的建議不重視,配合度極低。總配合=完全配合+基本配合。
(2)比較兩組營養風險、營養狀況:利用營養風險評估表對患者干預前后的營養指標進行比較,分值為0~7分,分數越低,表示患者營養風險越低。
(3)比較兩組生活質量:選取SF-36生活質量簡表對患者生活狀況進行多維度調查,分值為0~100分,分數越低表示患者生活情況越差。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護理配合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總配合率為100.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1.82%,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營養風險、營養狀況比較
護理前,兩組營養風險、營養狀況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營養風險顯著降低,營養狀況評分更為突出(P<0.05)。見表2。
2.3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護理前,兩組生活質量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軀體功能、角色功能、情緒功能和社會功能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討論
食管癌是食管內部的惡性病變,黏膜發病后持續向外滋生與擴張,浸潤整個食管,并突破室管膜影響附近健康組織。正常食管和咽喉位置連接在一起,順脊柱部位漸漸下行,經過多個食管裂孔與胃部銜接,整體長度約25 cm。臨床上食管癌分為兩類:一類為鱗癌;另一類為腺癌。鱗癌發病于食管任何部位,多以食管上中部為主;腺癌主要發病位置為胃部,部分患者發病于食管下部。流行病學調查表明,食管癌具有地域性特點,河南、四川等區域發病率較高,且男性病例偏多,40歲以上的人群較易發生食管癌[6~7]。
食管癌的主要致病因素有:(1)遺傳因素。大量數據調查顯示,食管癌的發生和家族聚集性相關,直系親屬有過食管癌患病經歷的人群發生食管癌的概率是無家族史人群的4倍。(2)化學因素。亞硝胺類化合物具有致癌性,長時間食用含此類成分的食物會增加癌變風險。此外,經過相關數據調查顯示,相較于健康人群,食管癌患者的唾液中亞硝酸鹽含量明顯較高,說明食管癌的形成和亞硝胺類化合物有極大的關聯性。(3)生活、飲食習慣。西方國家認為食管癌的發生和吸煙、飲酒密切相關,而且是此類癌變的高危因素。大量實踐表明,長時間吸煙、煙齡長的人群,其發生食管癌的幾率增加。這主要是由于煙草中含有亞硝基化合物等致癌成分,能破壞人體食管上皮細胞DNA,進而導致患者發生食管炎,惡化演變為癌癥。據相關調查,食管癌的發生和吸煙量、酒精烈性等呈正比,且煙和酒存在協同作用[8~9]。
食管癌疾病患者在發病后,常會引發吞咽異常嚴重并發癥,患者因為害怕疼痛和進食促使食管傷口難以愈合,易發生吞咽障礙,進而表現為營養不良,不僅會造成患者病情迅速惡化,還會危及患者生命,影響患者生存質量。為了確保患者身體營養充足,實施延伸護理尤為關鍵,能夠保證患者在術后得到優質的照護,有利于患者身體的迅速康復[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總配合率為100.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1.82%(P<0.05);護理后,觀察組營養狀況評分顯著更優(P<0.05);護理后,觀察組軀體功能、角色功能、情緒功能和社會功能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5)。說明延伸護理對食管癌患者具有積極、有效的作用。
綜上所述,延伸護理對改善食管癌患者術后營養狀況的效果較為顯著,能夠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患者營養狀況,且患者護理配合度較高。
參考文獻
[1]徐敏,趙慧莉,張儀芝,等.多途徑延續護理對食管癌患者術后營養狀況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13):1224-1226.
[2]劉敏杰,劉諄諄,張蘭鳳,等.食管癌患者延續護理服務的文獻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26):18-22.
[3]原紅.評價使用多途徑延續護理對改善食管癌患者術后營養狀況的影響[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8,31(8):1223-1225.
[4]王婷婷.護理營養干預對食管癌患者術后營養狀況的影響效果分析[J].東方藥膳,2021,(8):262.
[5]何佳穎.延續性護理在食管癌根治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飲食保健,2017,4(24):141-142.
[6]王瑩,康美佳.護理營養干預對食管癌患者術后營養狀況的影響[J].健康大視野,2020,14,154.
[7]唐芫,李玲玲,張新春.多途徑延續護理改善食管癌術后病人營養狀況的效果[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
(18):2.
[8]張穎,陳艷俠.護理營養干預對食管癌患者術后營養狀況的影響效果分析[J].中外醫療,2019,38(21):3.
[9]崔玉霞,杜冰,王建新.4R模式的延伸護理服務對食管癌化療患者營養狀態及食管癌專用量表評分的影響[J].黑龍江醫學,2020,44(7):3.
[10]包塔娜.多途徑延續護理對食管癌患者術后營養狀況的影響[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