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蘭



席延飛
中小學副高級教師,洛陽市孟津區常袋鎮初級中學業務副校長,洛陽市優秀教師、骨干教師。利用網絡舉辦教師公益“樂享讀書會”12期,帶領數百名教師共讀教育經典,共寫教育敘事。義務到各學校做專題報告數十次,在個人公眾號“牽著蝸牛狂奔”撰文一千余篇,數十篇文章先后被《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班主任智庫》《星教師》等媒體轉載。
從1994年踏入教育大門后,席延飛先后在8所中小學任教,期間擔任過班主任、教導主任、副校長、校長,如今的他,是洛陽市孟津區常袋鎮初級中學業務副校長。一直堅守在鄉村的他,渴望用教育幫助更多鄉村孩子去看看更大的世界。近30年時光,他以最質樸與最真摯的情感投注于教育,并在專業上不斷長進,成了教育路上腳踏實地的追夢人。
腳踏實地,做教育追夢人
在席延飛的世界里,當老師這個想法猶如一顆種子,早在兒時就已種下。初中時,語文老師在班上組織“春苗文學社”,席延飛毫不猶豫地加入其中,并和同學分工合作,辦起了班刊。身為小記者,他主要負責文章的撰寫,寫好以后再交給小編輯進行修改。班刊每周一期,一學期下來,他們共辦了將近20期。因為發表的文章最多,席延飛被老師評為“優秀作者”,得到的獎品是一瓶墨水和一支鋼筆。從那時起,他便喜歡上了寫文章,喜歡上了學習。長大后,用知識改變命運的他,有一個淳樸的夢想:用教育幫助更多鄉村孩子,助他們去看看更大的世界。
2018年,他被調到常袋鎮姚凹教學點擔任校長。學校所在的姚凹村是一個省級貧困村,屬于革命老區,全村200多戶人家,總人口不足1000人。學校很大,占地26畝,卻只有不足50名學生,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人,貧困戶28人,留守兒童12人。席延飛剛到任時,學校經費緊張,除去水電費、廚師工資與辦公用品支出,每學期只有5000塊錢用來改善辦學條件,可謂捉襟見肘。
為了給孩子們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席延飛與學校老師一致決定:將錢花在刀刃上。他們一起省吃儉用,平時招待來客只用最簡單的白開水,外出學習、開會從不領一分補助。從2018年至2022年,在全體老師的共同努力與當地政府、社會各界的幫扶下,學校不僅還清了以前的欠賬,還在辦學條件上有了很大改善。4年時間里,食堂添置了冰箱、食品留樣柜,教室里有了電腦、空調和新課桌,校園里建起了讀書長廊與圖書館,架起了秋千。當席延飛看著孩子們在長廊下安靜地讀書,在秋千上快樂歡笑,他的心里說不出來的滿足與欣慰。
“教師所做之事或許平凡,但能用教育為孩子們的未來提供更多可能,其價值便是可貴的。”說這話時,席延飛的言語間透著堅定的力量。在他看來,教育是細水長流的事,堅守與堅持才會有收獲,腳踏實地才會出成果。他心里期盼著,有朝一日這些孩子能和他一樣,用知識改變命運,到更大的世界去看一看。他也做好了準備,一直為此而努力。
真心育人,用愛溫暖學生
在席延飛心里,好的教育理應教給學生向上、向善、向美的品質。因此,在日常相處中,他很看重對學生心靈的喚醒。2020年,他親自在教學點種植了很多向日葵,想借此鼓勵學生學習向日葵的精神,向陽而生,向善而行,向上而長。他告訴我們:“每一個學生心中都有一個沉睡的巨人,需要教師去喚醒。”
要喚醒學生心中的“巨人”,教師便需身體力行。席延飛過往所教的學生中,曾有一個全校出名的“問題學生”。他很聰明,卻不愿學習,從小到大搗蛋不斷,常被請家長。因為父母離異,男孩平時都和爺爺一起生活,老人年紀大,腿腳不方便,每次都是鄰居開三輪車將其送至學校。席延飛在小學階段教過他一段時間,調到初中后又再次與升入初中的男孩相遇。那時,男孩因違反學校紀律再次面臨被請家長的局面,為了不讓爺爺擔心,他找到席延飛出面為自己擔保。因為了解男孩的家庭情況,他爽快答應下來。
本以為男孩會改變,可是初中三年,他依然犯錯不斷。席延飛曾多次找他談心,也曾對其嚴厲批評,都沒什么效果。讓人意外的是,初三畢業時,男孩專門來到辦公室和席延飛告別,對他表示感謝:“老師,這些年一直麻煩您,我很感謝,也覺得對不住您!”說完,對著席延飛鞠了一躬便跑開了。
“說實話,那三年我常覺得沮喪,甚至想過放棄這個孩子,不再因他的事而讓自己徒增煩惱。但是,一想到他的經歷,便發自內心想要堅持。我也很感激這個孩子,是他讓我明白:當老師愿意用真心對待學生,愿意給他們尊重與理解,并愿意在愛的路上去堅持,他們也一定能感受到這份愛。”席延飛感慨道。
這些年,在席延飛的堅持之下,學生也給他以特別的回饋。放在講桌上的一個紅艷艷的桃子,夾在作業本里的一張新年賀卡,辦公桌上一束金燦燦的野菊花,都是孩子們對他愛的表達,讓平淡的生活多了很多色彩,也讓席延飛心里多了不少幸福感。還有很多早已畢業的學生一直與席延飛保持聯系,他們把他視為人生的導師,遇事總會尋求他的建議,從工作到家庭,席老師的話語總能給他們以指引和鼓勵。與學生相處的點點滴滴,都化作了席延飛追求教育夢想的動力。他說:“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只有走心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與太陽賽跑,實現專業成長
這些年,化身追夢人為孩子們提供更好教育的同時,席延飛也在不斷追求個人的成長。2010年是他專業成長的關鍵之年。那年,他有幸到鄭州師院參加河南省國培計劃小學語文教師置換研修。為期三個月的培訓,教育名師的課不斷打破他對教育的認知,讓他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貧乏,于是下定決心改變,開始快速成長。
2011年8月,他從常平小學調入常袋鎮初級中學擔任教導主任。從小學到初中,從教學到管理,角色的變化讓他倍感壓力。為了不辜負領導的重托,他開始了與太陽賽跑的生活。每天早上五點半,他便從家中出發去學校,一直到晚上九點過查完寢后才回家。為了彌補自身教育理論知識的不足,他給自己訂下計劃,堅持每天閱讀教育理論書籍。陳大偉教授的《怎樣觀課議課》、李希貴老師的《學生第二》、吳非老師的《不跪著教書》等書籍,《教師博覽》《班主任之友》《當代教育家》等報紙雜志,陪伴了他無數個日夜。
在教學上,進入初中后,席延飛面臨著專業的二次選擇,經過反復思考,他選擇了教授初中歷史。不是科班出身,歷史知識匱乏,為了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他開始了苦行僧般的學習。
初中三年的六本歷史書,他通讀了一遍又一遍,還給自己制定任務,每天背誦三課,并由家人監督背誦。為了理解繁雜的歷史概念,他頻繁向身邊的老師請教,有段時間還給自己定了一個任務:每天必須請教三個問題,將這三個問題弄懂。在教學設計上,課堂如何導入,如何設置問題,重點和難點是什么,除了找學校歷史老師逐課研究,他還專門跑到其他學校向名師請教。為了讓課堂變得精彩,他利用課后的時間反復聽名師的優質課,研究他們的課堂結構。在此期間,他的閱讀計劃從未間斷,《明朝那些事兒》《萬歷十五年》《曾國藩傳》等歷史題材的書,成了他的案頭必備。
2017年12月,席延飛順利通過初中歷史的副高級職稱評審,于他而言是莫大的鼓勵。“那時雖然一天兩頭不見太陽,但是日子卻過得特別充實。我也真正體會到了學習與成長所帶給我的快樂。”回顧過往,席延飛坦言。
2019年9月,席延飛創辦“樂享讀書會”,帶領全鎮二十多名青年教師一起讀書成長。起初,老師們都是被動完成任務,但是隨著日子的推移,當他們漸漸感受到閱讀的樂趣,紛紛主動投入閱讀與寫作當中。4年來,“樂享讀書會”已成功舉辦12期。“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體會過成長的快樂,也想將這份快樂傳遞給更多人。”談及初衷,席延飛的想法其實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