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昭倫
重慶市高中語文學科名師,墊江縣社科聯兼職副主席,墊江縣教師進修學校科研處主任。
“堅者如磐石,雖歲月交替而不移。忍者如柔練,雖困苦艱辛而不摧。堅忍者,剛柔并濟,百折不回,持之以恒也。”這是電視劇《恰同學少年》中的一句經典臺詞,朱昭倫常用它來鼓勵學生,也以此勉勵自己在教育路上穩步前行。
1998年,朱昭倫被分配到墊江縣打鼓小學任教。學校地處偏遠,步行到最近的鄉鎮也需要將近90分鐘的時間,在沒有電話、沒有電視的年代,書籍陪他度過了無數個日夜。當時學校有一個圖書室,朱昭倫是管理員,放學以后送走學生,他便待在里面看書學習,用半年時間完成了漢語言文學的自學考試。從此,學習與鉆研,便成了刻在他骨子里的基因。
在打鼓小學教了一年,朱昭倫被調到本鄉的初中教初一語文。某次,為了設計公開課上的提問,他備課到了半夜。當時正逢冬天,風把糊窗子的廢報紙撕開了一個很大的口子,夾著寒風鉆進屋子,不多會,整個屋子就變得跟冰窖一樣。朱昭倫沉在“冰窖”里,渾然不覺,只顧著在教案上寫寫劃劃。正是憑借這樣的鉆研精神,他的教學水平長進飛速,也積累起了豐富的教學經驗。
2003年,墊江六中公開招聘語文教師,朱昭倫應聘成功。在教學中,他發現學生對語文教材內容不感興趣,便著手根據課程標準自編語文閱讀教材,以此豐富學生的閱讀量。他搜羅了很多墊江本土作者寫的作品,將其匯編成冊,用真實的、感興趣的“生活語文”代替遠離生活的呆板語文。有趣的故事、強烈的風土人情,讓學生在閱讀中不知不覺地愛上了學習。期末考試時,朱昭倫所帶的兩個班語文成績均遙遙領先。
一年后,朱昭倫被調往墊江實驗中學。他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古詩文閱讀有很大難度,每次考試下來,古詩文的翻譯題平均分僅在1分左右,可謂“慘不忍睹”。于是,他便從漢字的起源開始研究,不再追求死記硬背,而是引導學生理解不同字詞的含義。在利用漢字形義演變來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學習效果也有了很大提升。從2012年起,他開始擔任縣教師進修校兼職研訓員,擁有了更多的學習機會。在與全縣語文教師一起研究學生古詩文閱讀能力提升的過程中,朱昭倫探索與總結出了一套利用漢字形義演變突破高中古詩文閱讀難點的教學方法,并將多年積累的教學經驗整理成文字資料,成功申報重慶市首批高中發展促進計劃專項課題,研究成果得到了廣泛推廣。
回首過往,朱昭倫一直走在學習與成長的路上,其中艱辛唯有他自己最為清楚。問及動力,他告訴我們:“要想培養學生,教師自己也得不斷學習,身體力行做榜樣。”這些年,他以堅忍者的姿態,以持之以恒的決心,堅守在教育路上。遇到畏難的學生,他也常以親身經歷激勵他們。曾有學生因為偏科導致語文成績不理想,朱昭倫用《恰同學少年》中楊昌濟對青年毛澤東的勸勉“修學儲能、先博后淵”來引導學生,鼓勵其克服學習上的困難,積累知識。在他看來,培養學生,除了用知識給其以指引,還要用德行給其影響。這是他過去所堅持的,未來也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