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娟
南京市太陽城小學教育集團德育校長,首屆南京市德育優秀青年教師,江蘇省優秀輔導員,南京市優秀輔導員。
日常教學中,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教師需要結合學科教學,滲透德育教育,力求從多方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學中,要從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養成等多方面來體現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學生開展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所提出的根本要求首先是規范學生的行為,快速落實小學生守則。于小學生而言,德育教育需要分階段進行。其核心內容包含兩層含義:其一,教育工作的整體階段,就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存在的或是潛在的較為普遍的、比較有傾向性的重難點問題,去有側重性地解決;其二,教學內容需要分段進行,具體包括低、中、高三個年級,由于不同階段學生接受教育的內容不同,故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根據教材給定的內容注意突出不同階段的教育重點。
比如,在低年級的教學過程中,起初的教育目標只是讓學生“懂得”即可,并且教學生唱國歌、畫國徽、升國旗,了解我國首都,讓他們知道自己是一個中國人,同時還教會學生一些少先隊的基礎知識。而在中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我們給學生傳授關于中華民族與國家之間的關系,且這個過程我們特別注意讓學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革命烈士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借此讓學生懂得要珍惜時間,愛惜生命,并且要刻苦學習。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我們在語文課堂上對教材內容進行延伸,讓學生嘗試著去了解我們國家的歷史、教育的性質以及黨的方針政策和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些成就等等,使學生從內心燃起歷史榮譽感。這樣將德育教育與課堂教學緊密聯系在一起,就很好地實現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
將德育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
大多數時候,教師的教學工作都是通過課堂來完成的,且教學的主要內容也基本是以教材內容為基準,考慮到小學語文教材中涉及的德育方面的知識點內容,倘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將德育知識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去,必然能夠讓學生在理解和學習這些基本知識的同時,不斷提升自我核心素養和思想境界,更有利于教師德育教學目標的實現。
第一,課堂上教師讓學生對課堂所學內容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思考,并且學生在總結和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過程中,又更深入地去探究文章作者運用到的寫作方法和語言表達方法,這樣就能讓學生在深刻理解文章本意的基礎上不斷提升自身素養。第二,教師也可以嘗試將教材中給定的教學內容轉化成為德育教育的內容,教學生去領略這些文章中核心人物的精神與品質,并且主動去向他們學習;第三,教師也可以在小學語文德育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用情境化教學模式,比如運用多媒體技術設備來實現小學語文課堂情境化教學,通過熒屏將教材上印刷的文字以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展現給學生。除此以外,教師也可以給學生播放一些道德宣傳類的短片,使學生在傳統道德知識的熏陶下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養。
將德育融入課外的教學過程中
首先,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將課外閱讀與課堂德育教育融合起來,較之教材中的知識來說,課外知識往往更有助于開拓學生的視野和陶冶學生的情操。因此,教師應該多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及已有的認知適當地給學生推薦一些課外經典閱讀書篇,使學生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我思想道德品質,同時促進自身思想領悟能力的提升。其次,于小學生而言,由于他們的人生閱歷和生活經驗不足,同時學習領域也比較狹窄,而語文本身又屬于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必須要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和閱讀基礎作為支撐,因此,只有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才能很好地幫助學生解決一些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此,作為教師一定要嘗試通過多重方法去拓寬學生的學習領域,且必須要結合新課改的具體要求,給學生引入新的跨越學科的學習方法,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及學習質量。運用此拓展式的教學方法更好地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學習和閱讀以及生活經驗,且更加利于小學語文德育教學工作的有序推進。除此以外,教師還應該以身作則,除了必須保證自身具備充足的專業知識以外,更要注重自身職業素養的培養和提升。
將德育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相結合
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滲透德育知識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化水平及語文學科素養,屆時又能讓學生將學習到的德育知識靈活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為了保證此教學目標的成功達成,需要教師在課前備課環節有計劃性地設計一些更貼近于綜合實踐類的教學活動,以此來鍛煉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演講比賽,或者可以在自己所在的小區內進行好人好事調查實踐研究,學生在參與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實踐能力及學習興趣,不僅如此,這樣的教學實踐活動更有助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將調查的對象當成是榜樣,繼而充分發揮榜樣的力量,促使他們健康成長。當然,教師也可以給學生嘗試多列舉一些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德育案例,然后再教學生以寫作練習的方式將這些精彩的事、人一一記錄下來,升華自身的德育認知。比如,班里有人做了好人好事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向該生學習,且給學生分析其案例中蘊含的德育知識,深化學生對德育的理解記憶。如果有人做了壞事,此時也需要教師對其加以批評教育,同時讓其他學生以此為警戒避而遠之,總之,要懂得“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道理。運用一系列德育方面的案例事件作為教育教學的主要內容和核心導向,就能讓學生明白德育于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及其在我們生活中扮演的重要地位,在此過程中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提升。
故事情節中滲透德育教育
在小學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不少文章均會展示多彩的故事和生活情境,且作者在向讀者敘述差異化的故事情境的過程中,往往也會滲透出不一樣的情感,亦或者是故事當中主人公的情感以及故事情境當中的情感。另外,教師引導學生學習這些文章的過程中,必然也會滲透進老師和學生的個人情感,如此通過學科教育來滲透德育往往能夠將學生的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
以《月光曲》為例,在本課學習過程中,多數學生都是從對貝多芬事件的好奇開始,且整篇文章的寫作線索大致為“聽到-走近-彈奏-飛奔”,借此教師通過這一線索引導學生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歷程,且在這個過程中教學生去體會貝多芬在創作過程中的情感變化,并在此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將學生內心對音樂的熱情激發出來。
閱讀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語文課文的學習并非只是單純的字、詞、句、段、篇的學習,更要牢抓文章中關于德育教育滲透的點,使學生不僅理解教材,同時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
以《小英雄雨來》的教學為例,這篇文章主要寫了雨來與敵人英勇斗爭的過程,學生在閱讀和學習的過程中認識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小英雄的人物形象,在此過程中將他們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激發起來。
德育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教學的過程中語文課是一個很重要的德育陣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不能脫離生活實際,而一篇篇鮮活的文章讓學生把自己的生活與文本聯系起來,這樣進行的德育教育才更有實效。
專家點評
德育教育需要滲透到學校教育的每一刻、每一個環節,尤其是在學科教學中,更需要融入德育教育,在潤物無聲中提升學生道德素養,以此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正如本文所言,借助語文教學,搭建德育教育的主陣地,久而久之,不但能提升學生道德素養,更能收獲更高的教學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