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李鴻宴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普及給各行各業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中醫作為我國傳統醫學的瑰寶,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治療方法受到了越來越多患者的關注和青睞。然而,中醫門診治療面臨著一些問題,如患者就醫難、排隊時間長、診斷精準度不穩定等。互聯網的引入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術手段。本文將探討互聯網在中醫門診治療中的應用,以及可能面臨的挑戰和解決方案。
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使得患者通過在線平臺進行中醫門診預約,避免了傳統方式中可能出現排隊等候時間長的問題。患者選擇合適的時間段和醫生,提高了就醫的方便性和效率。此外,互聯網還提供了電子病歷填寫的功能,患者提前填寫必要的個人信息和病史,為醫生提供更全面的診斷依據。
通過互聯網平臺,患者進行遠程問診,通過實時的視頻通話與醫生交流癥狀和病情,醫生通過觀察和聽取患者的描述來進行初步診斷或復診,這種方式幫助遠離醫療資源集中地區的患者獲得更及時的醫療服務,同時減少了患者的交通成本和時間成本。此外,結合智能醫療設備,互聯網還實現線上診斷,醫生通過遠程監測和設備傳輸的數據來判斷患者的病情和健康狀態。
互聯網的發展促進了人工智能在中醫診斷中的應用。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算法,人工智能輔助醫生進行中醫診斷。人工智能系統通過對患者的癥狀和病史進行分析,提供診斷建議和輔助決策,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和效率。此外,人工智能系統還根據患者的數據和反饋進行持續的優化和學習,提升診斷的精確度。
當下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技術,提取人臉面部特征參數,運用深度學習等方法進行精準化,定量化分析,建立健康模型。如社區醫院用的四診儀,就為中醫診斷提供了診斷前的判斷依據。
互聯網的大數據技術為中醫治療方案制定提供了更廣闊的視野。通過對大量患者的病歷、治療數據和臨床研究的分析,挖掘出中醫治療的規律和趨勢。這些數據分析結果為醫生提供參考,幫助他們制定更科學、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隨著養生保健觀念深入人心,“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愈后防復”的中醫理念與現代人進行日常健康管理的需求不謀而合。在日常健康管理中,利用“人工智能”設備收集人體基本信息:如年齡,性別,身體狀況,生活習慣等,進行智能化評估健康狀態。根據評估結果,平臺可以提供詳細的體質分析報告,解釋個體的體質特點、潛在的健康問題和調理方案。幫助個體在中藥,保健穴位及飲食方面的調理,提供個性化建議。如現在北京社區醫院所采用的“體質辨識”系統,就是國醫大師王琦教授創建的“中醫9種體質辨識”的體系。

互聯網平臺提供在線康復指導和健康管理服務。患者通過遠程視頻或文字交流與康復師進行溝通,得到專業的康復指導和建議。同時,互聯網平臺還提供健康管理功能,幫助患者記錄和管理自己的健康狀況,包括飲食、運動、藥物使用等方面的信息,以便醫生和康復師進行監測和調整治療方案。
互聯網在中醫遠程醫療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遠程醫療平臺的建設上。這些平臺利用互聯網技術,為患者和中醫醫生提供在線交流、遠程診斷和治療等服務。通過遠程醫療平臺,患者可以方便地進行在線問診,向醫生描述癥狀和問題,醫生可以進行遠程問診,給予診斷和治療建議。這對于居住在偏遠地區或無法前往醫院就診的患者來說,提供了便捷的診療服務。此外,遠程醫療平臺還可以實現中醫患者的遠程監護,通過傳感器和設備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實時監控,并及時采取措施。對于需要長期監護或慢性病患者來說,這種遠程監護可以提供更為全面和及時的醫療服務。另外,中醫遠程醫療平臺還可以提供藥物指導服務,包括中藥方劑的制定和用藥指導。患者可以通過平臺與中醫醫生進行在線交流,醫生可以根據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制定個性化的中藥方劑,并提供用藥指導和注意事項。中醫遠程醫療平臺的建設和應用,為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中醫醫療服務,促進了中醫的推廣和發展。
在某些情況下,患者可能需要中醫藥的治療方案。通過遠程醫療平臺,中醫醫生可以根據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制定個性化的中醫藥方劑,并進行遠程處方開具。患者可以在平臺上收到中醫藥方劑的處方信息,然后根據處方購買相應的中藥材或中成藥。這種在線醫生咨詢和遠程處方開具的模式為患者帶來了便利和靈活性。無論是居住在偏遠地區、無法前往醫院的患者,還是忙碌的工作人員,都可以在自己的時間和地點進行中醫醫療咨詢和處方獲取。同時,這種模式也為中醫醫生提供了更廣闊的服務范圍,不再受限于地理位置,可以為更多的患者提供醫療支持和指導。需要注意的是,在線醫生咨詢和遠程處方開具需要保證信息的安全性和隱私保護。遠程醫療平臺應該采取相應的安全技術措施,確保患者的個人和醫療信息得到有效的保護,遵守相關的法律和規定。
遠程監測是通過傳感器、智能設備等技術手段,對患者的生命體征和病情進行實時監測和記錄。例如,通過便攜式設備監測血壓、血糖、心電圖等生理指標,并將數據傳輸到遠程醫療平臺上。中醫醫生可以遠程訪問和分析這些數據,及時了解患者的健康狀況,準確評估病情,并作出相應的診療決策。這種遠程監測可以幫助中醫醫生及時發現潛在的健康問題,提供定期的監測和干預,以改善患者的健康狀況。隨訪服務是指在患者接受治療后,通過遠程醫療平臺進行定期的跟蹤與回訪。中醫醫生可以通過在線聊天、電話或視頻等方式與患者進行交流,了解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病情變化,提供進一步的指導和建議。隨訪服務有助于中醫醫生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提供個性化的醫療支持,確保患者的療效和康復。遠程監測和隨訪服務的應用使中醫醫生能夠實時了解患者的健康狀況,進行個性化的治療管理。這種服務模式不僅方便了患者,特別是對于居住在偏遠地區或行動不便的患者來說,提供了便捷的醫療服務,同時也提高了中醫醫療的效果和質量。此外,遠程監測和隨訪服務還可以減輕醫療資源的壓力,提高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
在中醫門診治療中,互聯網醫療技術的應用給患者帶來了更優質的醫療服務,但也造成了個人隱私的泄露。這就需要加強互聯網醫療隱私信息的安全保護,提高防護技術,完善互聯網醫療相關的法律法規,健全行業自律,建立良好的醫療應用平臺,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可持續發展。
4.1.1 互聯網醫療隱私安全信息技術的防護
由于健康大數據使用的不斷加大,使醫療健康隱私信息的泄露也不斷增多。因此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信息安全防護是非常重要的。防護技術主要包括脫敏處理技術,信息加密技術,訪問權限技術等。脫敏處理技術主要是去標識化處理或匿名處理,使得不法分子不能通過處理后的信息識別特定的患者個人信息,僅保留某些數據或屬性進行數據的統計處理。信息加密技術是指采用加密技術隱藏個人敏感信息。通過使用加密技術,將患者的醫療數據在傳輸過程中進行加密,防止未經授權的訪問和竊聽。信息加密技術是確保數據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訪問限制技術指運營商或平臺開發商通過設置用戶訪問權限,只有患者本人或平臺上特定的工作人員才能訪問。而且患者信息反復多次的使用,處于進入,交換,退出的動態變化中,僅處于靜態信息的保護不能完全應對迅速變化的外界環境。所以需要不斷完善互聯網健康平臺信息技術保護的動態保護機制。另外,要完善醫療健康隱私技術的保護,還需要國家項目基金的投入,不斷研發互聯網隱私保護技術,使用戶在遭受隱私泄露風險時得到提醒,阻斷惡意的侵犯和信息盜用。
4.1.2 互聯網醫療隱私保護法律法規的完善
互聯網醫療技術的不斷應用和發展,使得人們越來越重視個人信息的安全和隱私保護。由于互聯網醫療信息具有較高的商業價值,如果被人利用,會對個人生活帶來影響和財產損失。為減少患者隱私信息的泄露,維護患者的利益,國家應完善相應的醫療信息保護的法律法規。我國目前尚沒有系統的法律法規保護醫療信息安全。雖然法規眾多,但是較為分散,存在于效力不一的法律法規文件中。針對日常信息安全及隱私保護的監管,需要建立層級管理機制,來提高行政干預效力。
4.1.3 健全互聯網醫療的行業自律
從事互聯網醫療的從業人員能接觸到大量個人隱私信息,若他們沒有充分的信息安全防范意識,對信息安全泄露危害認識不足,就可能導致個人隱私的泄露。因此,要加強醫療從業人員的隱私保護意識和專業素養,在工作中自我約束,自我控制,把自己的行為納入誠實守信的行業道德規范中。明確醫療平臺的主要功能是救死扶傷,不能將所掌握的信息進行非法販賣和利用。
4.1.4 建立良好的醫療應用平臺
為了患者在生活中更安全,更便捷的使用互聯網醫療平臺服務,需要建立一個良好的醫療應用平臺,醫療機構要完善平臺中的各種功能,加強各個模塊的建設來更好的滿足患者的診療需求。互聯網醫療平臺的建設不僅充分建立在原有信息化建設的成果基礎上,還要與周邊的療養中心各級醫院的數據對接,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滿足現代化醫療需求。建立良好的醫療平臺,還可以提高患者隱私信息的保護。
醫患之間的溝通和信任作為影響醫療發展中存在的尖銳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當醫療服務不能滿足患者的期望和要求時,就會產生醫療糾紛。究其原因往往是醫患溝通不暢,缺乏信任所導致。因此,在互聯網醫療背景下,改善醫患溝通中存在的問題,可以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增加患者的信任和滿意度。
4.2.1 醫務人員在醫療服務中,應重視人文關懷
由于醫學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科,在醫生的診療活動中往往更關注于各種影像檢查,化驗結果,開具處方,而忽視了患者的情感需求,和以患者為中心的人文關懷。在醫患溝通過程中,患者感覺醫生態度生硬,缺乏耐心。良好的醫患交流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降低患者的焦慮,緩解患者的痛苦。良好的醫患交流對于患者疾病的治療效果,對疾病的認知,患者的依從性等方面都有影響。在互聯網醫療的背景下,線上診療的發展,也為傳統的就醫條件帶來了改善。線上就診時間比較充裕,由于線上醫生是非實時交流,醫生可以有充足的時間回復患者的疑問。同時醫生可以通過科普文章,視頻,面對面建群,QQ等方式,補充網絡信息資料,達到與患者更好溝通的效果。
4.2.2 在互聯網醫療環境下,提升線上答疑解惑的效率
醫生通過線上咨詢盡快回答患者的疑問,并提供專業的意見和建議。醫院可以組織專家團隊就某一問題或疾病進行講解和科學普及,使患者對該疾病的認知,治療,康復及生活方式干預等方面有全面的了解。對于網上預約前來復診的患者事先取得聯系,方便患者就診,并提供持續的治療康復知識。在互聯網醫療快速發展的今天,患者往往從網絡中搜尋相關疾病的醫學知識,對自身健康狀況有了一定了解,就醫時希望通過與醫生的交流獲得更多的相關信息,醫生要體恤患者痛苦,采取合作的新型模式進行指導。
4.2.3 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普及健康知識
在互聯網醫療廣泛的應用中,信息共享可以更好地對患者進行醫療知識方面的普及。對于廣大患者來說,他們的醫療知識比較匱乏,在線下就診時,患者對自身疾病缺乏認識,對醫生所提出的治療方案不能充分理解,容易產生焦慮和困惑。醫生可以通過共享平臺,發布與疾病相關的文字,圖片,科普視頻,以通俗直觀的方式對患者進行醫學知識的普及。患者在醫生的指導下,可以在網站上查詢與自身疾病相關的信息,以便醫患雙方的溝通,提升患者對醫療的依從性,也提升了患者上網查找的準確性。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需要雙方共同努力。
4.2.4 提供個性化醫療服務,增加患者滿意度
在醫患溝通中提供個性化服務,創新醫患溝通服務模式,提升溝通功能,增加患者滿意度。例如醫務工作者在與老年患者和年輕患者溝通時,要有所區別。根據他們所關注的不同問題,進行指導。因此,利用互聯網技術使醫療網站內容設計圍繞不同的患者需求,推廣線上個性化醫療服務,突出重點,讓患者滿意。
在中醫門診治療中,互聯網應用面臨著技術普及和數字鴻溝的問題,并非所有患者都熟悉互聯網的使用,特別是老年患者和偏遠地區的患者。
4.3.1 互聯網診療存在的“數字鴻溝”
醫療機構組織培訓班和工作坊,教授患者如何使用互聯網平臺進行在線咨詢,預約掛號和輔助檢查等操作。老年人由于不會使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找不到就醫渠道,互聯網醫療系統操作復雜,對于互聯網醫療的線上預約,線上查詢,復診開藥等服務不熟悉,給老年人的就診帶來了不便,出現了“數字鴻溝”現象。未來需要建立互聯網醫療老年適用專區,簡化線上就診流程,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
4.3.2 開發和推廣互聯網應用程序,促進醫療技術普及
醫療機構開發和推廣適用于互聯網診療的中醫應用程序,使患者方便地進行線上咨詢和互動。在偏遠地區,互聯網的覆蓋可能不完善,網絡連接質量可能較差。政府和相關機構投資改善基礎設施,提供更好的互聯網接入條件,以確保患者能夠平等地享受到互聯網的好處。通過培訓和指導、推廣智能設備的使用以及改善互聯網接入條件,逐步縮小技術普及和數字鴻溝帶來的差距,這將使更多的患者能夠受益于互聯網在中醫門診治療中的應用,提高醫療服務的普惠性和均等性。
隨著互聯網醫療的快速發展,中醫門診治療也逐漸融合了互聯網技術的應用。然而,在實施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戰,包括個人隱私和信息安全保護、醫患溝通和信任問題,以及技術普及和數字鴻溝。為了克服這些挑戰,需要綜合運用加密傳輸、安全存儲和權限管理等措施來保護患者的個人隱私和醫療數據的安全性。完善互聯網法律法規,健全互聯網醫療的行業自律,建立良好的醫療應用平臺。同時,醫生和患者要通過在線平臺進行細致和有效的溝通,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此外,還要提供培訓和指導,推廣智能設備的使用,以及改善互聯網的覆蓋和網絡連接質量,促進互聯網技術在中醫門診治療中的普及和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