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婷婷
(廣西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近年來,我國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的賦能優(yōu)勢,促進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變革。當前,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zhàn)略性支撐。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與教學環(huán)節(jié)深度融合,助力教學理念和方法的升級。2018 年,教育部印發(fā)的《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chuàng)新行動計劃》指出,利用智能技術支撐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的改革、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2023 年,全球智慧教育大會召開,我國持續(xù)深入實施教育數字化行動,發(fā)揮數字化在推動教育變革中的關鍵作用。人工智能在模擬、延伸和拓展人類智能等方面呈現出獨特的優(yōu)勢,推動教學模式變革,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帶來了新的機遇。當前,學術界研究如何實現人工智能技術與思政教育教學的有效結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可以說,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精準化、個性化、終身化已成為重要的時代課題。為此,本研究在梳理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對理論、實踐、學科等領域進行探索,助力構建高質量的教育數字化支撐體系。
人工智能是研究、開發(fā)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tǒng)的一門技術科學。智能思政是人工智能、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嵌合、相互賦能的一種智能化教育模式[1],其實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智能化轉型。具體來說,智能思政就是推動人工智能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銜接和融合。因此,探討智能思政相關問題,首先要剖析其形成要素,深刻認識智能思政依托“數據+ 深度學習+ 算力”的定義法則,以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求,進一步營造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的生態(tài)氛圍。
1.以大數據為依托
沒有大數據的支持,人工智能就難以充分展現其價值。智能思政在形成的過程中需要收集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相關的數據資源。在一定意義上,智能思政在資源匯整的過程中,借助人工智能綜合分析的功能,推送和智能檢索學生感興趣的教學資源,滿足學生多樣性的學習需求,實現課程思政和學生思辨能力的融合發(fā)展。當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不斷增多,人工智能通過對學生學情的動態(tài)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繪制出其特定的知識圖譜,使教學過程更具個性化。
2.以深度學習為核心
深度學習是一種對大數據進行運算并得出優(yōu)化的智能算法,尤其是在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等領域有突出的成效。智能思政之所以具有智能化、多元化、擬人化的特征,是由于深度學習的多層次分析功能和海量數據處理的算法發(fā)揮了關鍵作用。隨著深度學習算法對大數據資源的反復利用,能更加準確地掌握學生的學習需求,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個性化、精準化和科學化。
3.以高度運算能力為關鍵
人工智能提升大數據資源分析的精準度,推動智能思政發(fā)揮“互聯互通和線上線下”的融合作用。高度運算與人工智能的不斷融合和互補長短,可以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模式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高度運算能力是智能思政形成和發(fā)展的支撐力量。利用人工智能的新技術,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性、科學性與實踐性的辯證統(tǒng)一,有助于改進傳統(tǒng)課程思政的不足,發(fā)揮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助推作用。
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進行數字化運算和智能化表征,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論、實踐和學科領域都有了新的變化。深入分析這些變化,是推動人工智能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必要環(huán)節(jié)。
智能思政的運行模式不同于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以人為主體的實踐活動,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和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四個構成要素。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領域的變化也是圍繞這四個構成要素進行。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擔者、發(fā)動者和實施者[2]。根據教育對象的情況,智能思政不僅為思政課教師提供全面的智能教學體系,還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教育教學資源、信息化的備課計劃、跨學科綜合性的前沿資源和社會性的時事熱點。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動者。思政課教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學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從客體受益程度來看,人工智能將算法作為解決問題的指令和方式,根據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實現學生個性化、多樣化和動態(tài)化的學習,提高學生質量評價的科學性和系統(tǒng)性。其三,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是能夠承載和傳遞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或信息,能為思政課教師所運用,促進教師與學生進行信息交流、情感交流的物質實體。思政課教師在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需要正確處理好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關系。教師利用智能平臺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向學生推送專題性的學習資源。其四,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作為新的技術領域,將虛擬環(huán)境與現實環(huán)境有效融合,賦予智能思政的教學運用載體、教學使用方法、教學選用素材具有時代烙印。
總之,智能思政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學習分析、數據分析等技術,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借此隨時跟進學生的學習情況,例如通過網課觀看進度、作業(yè)完成情況、論壇發(fā)帖情況等。另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對理論導入和講解知識等進一步深化,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的獲得感,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法上突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由此,智能思政研究四個構成要素的理論領域會朝著智能化管理、數據化分析、人性化服務的方向發(fā)展。
研究智能思政在具體實踐領域方面的變化,有助于深刻把握智能思政的育人本質和優(yōu)化智能思政的育人機制,推動智能思政在工具、載體、手段等方面的優(yōu)化,促進智能思政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人才培養(yǎng)方面的個性化、精準性和針對性的效果。鑒于此,智能思政在實踐領域的變化表現為三個轉變。
其一,“數據”思政。智能思政的形成和運行以大數據資源為內容支撐,通過重構數據的知識、評價、決策以及引導等活動,推動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基于大數據的生態(tài)模式。人工智能根據學生的思想特征和行為習慣等要素,更新教學思維、規(guī)范教學秩序、暢通教學流程,推進智能思政的教育形態(tài)達到目的性與規(guī)律性的統(tǒng)一,賦予智能思政集教與學、社會性與技術性于一體的重要特征。其二,“精準”思政。隨著人工智能的興起,智能思政的思維兼具自主性和技術性。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特點來制定課程內容和學習計劃,采用共性標準與個性標準相結合的方式完善質量評價機制,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精準育人。這些教學活動包括教學活動信息的精細管理、教育目標的精準識別、教育成果的精準評價等。智能思政將深度學習的現代技術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增強了智能思政的育人方式和載體的效用和價值。其三,“虛擬”思政。信息化時代,現實與虛擬相結合的仿真技術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引領下不斷普及,例如混合現實的MR 技術、增強現實的AR 技術和虛擬現實的VR 技術等。虛擬仿真技術的廣泛應用創(chuàng)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思政場景,讓學生在虛擬仿真情境中激發(fā)主動學習的動力,在“教與學、情與景、人與物”的結合中感受智能思政帶來的變化。
基于智能化技術的虛擬場景提供了實踐的新場域,將進一步拓展實踐活動的范圍和發(fā)生領域[3]。為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一方面,教師需要對實踐教學進行全維掌握、全維設計和全程評估;另一方面,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學習的情況,采用學生感興趣的實踐形式。同時,教師還要重視人工智能技術在實踐領域的融入與使用,使教研活動具有代入感、沉浸感、互動感。
人工智能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領域和實踐領域的變化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領域的變化。這個變化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新的方向,那就是實現價值引領與學科交叉的有效融合。
其一,正確價值導向的強化。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的重要驅動力,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和學習方式。在信息共享的社會,智能化推動了網絡內容的多樣化,必須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尤其是與人工智能相關專業(yè)的師生,更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和培育。比如,教師可以通過介紹我國圖像識別技術的完善過程,讓學生感受科學家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向學生傳遞科技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使學生把奉獻和擔當根植于骨子里,從中培養(yǎng)學生的工匠精神。智能思政在學科領域的創(chuàng)新過程必須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推動人才培養(yǎng)模式變革,有利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認準以及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其二,思想政治教育促進交叉學科知識的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契合人工智能技術的智能革命過程中,可能會存在思政專業(yè)課程建設滯后、部分學生缺少獨立思考能力、思政元素開發(fā)不足等現象。為了優(yōu)化智能思政課程框架和強化實踐教學,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能力創(chuàng)新為基點,建立多學科與人工智能交叉互動。為此,在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分支學科建設的過程中,智能思政需要借助大數據、可視化技術等數字化方式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改進。這種優(yōu)化組合正是智能思政有效性發(fā)揮的關鍵。
總之,智能思政在培養(yǎng)專業(yè)課程思政建設中,需要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作用,實現專業(yè)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有利于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增強對黨和政府的信任以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信心,構建全環(huán)境立德樹人新格局。
人工智能作為新時代的新背景、新工具、新引擎,為智能思政的資源收集、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推動了智能思政體系的高質量發(fā)展。本研究結合智能思政在理論、實踐、學科領域的變化特征,提出智能思政的優(yōu)化路徑。
智能思政借助人工智能技術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智能化和科學化發(fā)展。通過強化智能技術運行邏輯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進一步豐富教育內容、增強教育效果、提升教學實效。因此,在智能思政的理論領域需要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載體和環(huán)境四個要素,夯實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基礎,進一步打造優(yōu)質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
第一,強化人機協(xié)作教學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高度融合人工智能的信息化、便捷化和智能化的背景下,教師需要加強與人工智能協(xié)力合作的能力。一方面,借助人工智能的數據綜合處理分析能力,對準學生的興趣點和關注點,將各類課程的重要知識融于實踐教學設計中,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動力。另一方面,利用網絡平臺作為新型教學載體的優(yōu)勢,比如微信、QQ、微博等網絡互動平臺,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體系背后的科學邏輯和重大意義,激活學生的思維,塑造學生“智”與“志”的價值旨歸。
第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隨著智能思政的深度融合與推廣應用,教師在人機協(xié)作教學過程中積極營造智能化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從更廣闊的視野深入分析事件發(fā)生的多主體、多因素、多視角,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和本質價值。一方面,采用學生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方式開展教育。比如組織線上知識競賽或搶答等方式,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增強教師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互動性。另一方面,以社會熱點為主題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比如制作PPT課件或拍攝短視頻等,引導學生將學習活動轉化為自身的行動自覺和思想自覺,促進師生與實踐相貫通、與社會相連接、與時代同頻率。
第三,提升智能思政新載體的效能。人工智能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技術支撐,可以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提供詳細的分析和解答,形成了“數據—教育—效果”之間的良性互動。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堅定理想信念,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深化對現實問題的認知。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一方面,需要通過人工智能多維度分析學生思政課學習過程的全貌,以準確性、全面性的標準實現智能教育的精準化目標。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利用輿情監(jiān)測系統(tǒng),及時跟蹤大學生在網絡生活中關注時事的動向,組建學生課程思政的“學習賬本”。
第四,推進課程思政的理論和實踐相統(tǒng)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環(huán)境對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影響。這就需要教師緊跟時代步伐,引導學生精準解讀國家的新政策,把握社會正確的價值主流。首先,教師需要全面、系統(tǒng)、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牢掌握其思想精髓、世界觀和方法論等重要內容。其次,教師需要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方法來分析和回應學生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通過鮮活生動的事例,強化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認知規(guī)律,實現課堂教學與資源供給的相互融合,緊抓智能思政“課前、課中、課后”的相互銜接,讓學生達到啟發(fā)思維、提升認知效果的目的。
隨著智能時代的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過程要更加注重對數據進行全樣本、全過程、跟蹤式的挖掘,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思路在學生個性和興趣方面的靈活運用。教育理念和教育思路都需要落實在教育實踐方法上。基于此,可在智能思政的實踐領域探索三個形態(tài)。
第一,打造“數據”思政。數據思政是以大數據信息為依據、以大數據思維為理念、以大數據技術為實踐結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樣態(tài)。經過大數據處理可以收集、處理分析、整合,構建面向智能思維和智能數據資源庫。教師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學生思想和行為的數據進行抓取,經分析后組建考核數據庫。隨后,教師可根據采集到的數據進行結構化梳理、可視化整合和個性化教學目標制定,打造數據化、一體化、精細化的育人生態(tài)。數據庫教育實踐方式促使學生在與“智能伴學”的互動中,自主學習并有效獲取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知識,在促進認知的過程中形成新的認知結構。
第二,實行“精準”思政。精準思政是指思想教育教學領域借助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優(yōu)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從而實現對學生的精準引導和培養(yǎng)。當前,一些學生因為思政課理論性強而感到枯燥,學習興趣不足,相對于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精準思政是建立在綜合分析前沿動態(tài)、研究課題、教學指導大數據資源的基礎上,精準把握學生的學習需求,給學生提供思政教育資源,強化精準思維、堅持問題導向和實現精準育人的教育實踐活動。基于此,教師需要具備較強的技術應用能力和數字思維,借助大數據聚類分析方法實現對學生的精準教學,提升思政課堂的智慧性,讓思政課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
第三,推進“虛擬”思政。虛擬思政是借助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的虛擬仿真情境技術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數據資料進行分析和整理的教學模式。隨著技術的日趨成熟以及應用的加速落地,虛擬現實技術滲透到教育領域。虛擬思政延展思想政治教育場域從“現實態(tài)”到“虛擬態(tài)”的轉變。相應地,為順應智能化時代的趨勢,思政課程需要依托虛擬現實等科技支撐打造的教育教學新模式,要落實思政課虛擬仿真體驗教學中心的建設,實現“知、情、意、信、行”的沉浸式體驗課堂。比如,組織學生到VR 實訓教室,讓學生感受教育情境。教師在設計虛擬思政的教育內容和方法時,要在網絡云端構建出高度智能化的仿真實踐場,讓學生可以接觸和感知高度仿真的思政教學。
智能思政在人工智能技術的推動下,運用大數據賦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質增效,充分發(fā)揮人工智能作為“服務者”的價值屬性。人工智能的數據、信息、研究范式和思維方法應遵循“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宗旨,把握媒體的融合特點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特點,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這要求教師要在堅守學科屬性方面縷析智能思政的四個范圍。
第一,引領正確的價值導向。人工智能作為工具性技術,其自身應用場景的擴展是一個體現社會關系的過程。在復雜的網絡環(huán)境中,學生容易受到各類繁雜信息的影響。教師需要做好學生價值觀念的引導工作,在智能化場景中發(fā)揮人工智能“調適、吸納、轉化”等作用,傳播好時代的聲音。比如,線下強化思政課程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創(chuàng)優(yōu);線上通過錄制視頻課程、語音課程或實時直播的形式講課,實現線上理論傳播與線下學習交流緊密結合,營造資源共享、智能推送、實時反饋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
第二,融合人文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應遵循學生成長規(guī)律、德育教育規(guī)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體現智能思政的時代性和創(chuàng)新性,堅持育人為本,技術為用的原則。所以,在人工智能學科建設方面,學校可以深刻思考和把握人的理想、使命、價值等人文關懷。一是需要提升智能思政的內容精度、形式活力與傳播效果。比如,可以利用校園課間播放紅色歌曲、校內開展唱紅歌活動、組織學生參觀紅色教育基地等教學方式,做到環(huán)境育人、文化育人。二是需要加強教師的理論素養(yǎng)。教師要加強理論學習,提升政治素養(yǎng)。設計課程思政的實踐教學需要做到課程思政的理論與實踐相互融合,同時做到人工智能技術與現實的教學活動有效結合,實現主觀與客觀、科學與人文的辯證統(tǒng)一。
第三,立足于社會現實。智能思政的很多工作需要在虛擬網絡空間運行,從現實的角度來講,開展虛擬實踐的過程需要一個全面、立體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環(huán)境。這一生態(tài)環(huán)境需要建立在對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和教育內容的精準把握上。教師憑借人工智能技術的高效信息抓取、分析和優(yōu)化功能,將社會熱點數據資源運用在思政課程教學中,奠定學生的理論基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為學生打開思想政治教育與現實基礎相融合的新場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知行合一。
第四,助推思政課教學算法智能化發(fā)展。智能算法是智能思政形成的核心技術,可在知識結構、思維特點、認知習慣等方面進行體系優(yōu)化、精準聚焦。教師在精準思維的指導下,利用人工智能算法的數據分析和精準分析功能,用數據和事實精準厘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效果。比如積極開展思政課程的教學觀摩活動,或者構建“必修+選修+通修”三位一體的教學課程群,讓學生深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內涵。
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掀起了一場智能革命。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數據、深度學習和高度運算能力等智能技術的賦能下,形成了一種新形態(tài)的教育模式,即智能思政。人工智能具有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特點,已經成為推動思想政治工作賦能增效的有利途徑,在理論領域、實踐領域和學科領域具有顯著的變化特征。基于此,本文分析三個領域的變化特征,提出智能思政三個領域變化的優(yōu)化策略,即筑牢理論基石,融合智能思政四個要素;遵循實踐基要,探索智能思政三個形態(tài);堅守學科屬性,縷析智能思政四個范圍。思政教育正面向智能時代教育信息化趨向轉型,將智能思政融入“全員、全過程和全方位”中,有助于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或組織形式,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環(huán)境支持和技術的保障。因此,作為思政課教師,應該明晰肩上的職責和使命,重視加強堅持課程思政的基本原則,正確認識和充分發(fā)揮人工智能技術與思政本身的互動作用,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