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芳秋子

摘要:圖形語言對兒童的認知等方面有一定影響,根據兒童認知心理學進行圖形語言設計,有利于培養兒童的認知能力。文章通過文獻閱讀法、實地調查法等,對兒童認知心理學視域下的圖形語言設計進行研究。
關鍵詞:兒童認知心理學;圖形語言;藝術表現特征
兒童與成人認知心理存在較大差異,對圖形語言的要求不同。當前,國內外針對基于兒童認知心理學理論的圖形語言設計的研究相對較少,無法為圖形語言的設計與應用提供支持。為此,筆者在現有研究結果的基礎上進行了實地調查,且根據調查結果,對圖形語言的設計方法及其在繪本館等空間中的應用進行了探討。
一、兒童認知心理學與圖形語言概述
(一)兒童認知心理學
皮亞杰對兒童認知進行了相應的研究,提出了兒童認知心理學理論,強調兒童的認知會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同時,皮亞杰認為,兒童認知是通過心理結構或圖示的改變而不斷發展的。
(二)圖形語言
圖形語言屬于視覺語言,是指利用相應線條和色彩描述的、具有語言性質的表現形式,不僅可以為形象思維提供載體,還可以促進溝通交流。針對兒童的圖形語言,教師可以通過視覺材料傳遞信息,幫助兒童對外部事物形成客觀認知。可見,圖形語言與兒童的認知息息相關。從兒童認知心理學角度來看,圖形語言主要包括幾何圖形、具象圖形與抽象圖形等類型,且具有生動具象性、抽象趣味性、故事情景性等特點。此外,圖形語言是兒童表象思維發展的產物與媒介,這一語言的象征功能容易被兒童掌握和接受,能夠促進兒童的思維發展。
二、基于兒童認知心理學的圖形語言藝術表現特征與設計方法
(一)藝術表現特征
1.形狀特征
形狀即圖形的外在線形和面形,是兒童認知事物的關鍵特征,按照形狀造型的差異性可以將其分為自然形狀、人造形狀、幾何形狀、具象形狀及抽象形狀等。其中,幾何形狀主要是由直線與曲線構成;具象形狀可以再現客觀事物,具有生動形象的特點;抽象形狀是對客觀事物形態的提煉與修改,應用了歸納、概括等手法。
2.材質特征
材質會對人們的觸覺、嗅覺以及視覺產生影響,不同材質所產生的感受不同。兒童的觸覺較為靈敏,因此很多兒童空間都會利用木質材料設計圖形語言。同時,材質會對兒童的內心感受產生影響,如多數兒童更青睞于柔軟、溫暖的材質。
3.肌理特征
肌理即材質表面的紋理效果,在視覺語言中占據重要地位,從感知角度可以將其分為觸覺優先型肌理與視覺優先型肌理。兒童在與圖形語言接觸的過程中,會通過視覺、觸覺感知語言的肌理。
4.色彩特征
色彩是圖形語言比較直觀的表現形式,不同色彩會對兒童的心理與生理產生不同影響。例如,紅色、黃色等暖色調會讓兒童感到興奮與輕松,藍色、紫色等冷色調會讓兒童感到安靜。不同年齡段兒童對色彩的偏好不同,教師需要根據兒童認知心理學進行圖形語言色彩的優化設計。
5.造型特征
圖形語言的造型包括具象造型與抽象造型等。具象造型可以直接描繪客觀事物的形態特征,最大限度地還原客觀事物本身的面貌,而抽象造型會利用抽象的語言展現客觀事物。
(二)設計方法
1.簡化與整理法
從實際情況來看,兒童的認知能力相對較弱,而部分客觀事物較為復雜,可能會加大兒童的認知難度。教師需要對圖形進行簡化與整理,降低圖形語言的認知與理解難度,拉近圖形語言與兒童之間的距離。例如,在設計圖形語言時,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簡化處理線狀圖形和面狀輪廓界限的細節,省略不必要的圖形元素,通過簡化后的形象展現客觀事物及想要表達的思想內容,從而吸引兒童。
2.夸張與變形法
客觀事物都有其本質,突出這些本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兒童的注意力,讓兒童主動探究事物。教師應用夸張與變形等手段,可以達到突出事物關鍵特征的效果。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先找出圖形中客觀事物最明顯的部位或特征,之后進行放大或縮小處理,在只突出相應意義的基礎上,利用夸張或變形等手段處理圖形中的客觀事物。
3.重復與位移法
從兒童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重復表達可以加深兒童對這一事物的印象,增進兒童對這一事物的認知。因此在圖形語言設計時,教師可以應用重復與位移法,在保持設計整體性的同時,避免出現主題雜亂無章等問題。例如,在設計時,教師需要先利用不同的形式展現同樣的圖形語言,突出該圖形語言的重要性,之后明確這一圖形語言的主題,并通過位移的方法,表達相應的信息。
三、基于兒童認知心理學的圖形語言建構與視覺效果
(一)建構
1.應用元素組合法與整體統一法建構形狀特征
首先,圖形語言的基本元素主要包括點、線、面,將不同的基本元素組合在一起,會產生不同的效果。為此,在設計圖形語言時,教師需要通過元素組合法進行形狀建構。例如,教師可以將不同大小的點結合起來,調整點的形狀、疏密程度及顏色,也可以將不同的點、線結合起來,調整元素的形狀、肌理,從而增強圖形語言的層次感,為兒童創設更加生動有趣的空間。其次,圖形語言不僅具有表面意義,還具有內在特質,根據不同的規律將不同的元素整合在一起,就可以傳達某種特殊的意義。因此,教師需要應用整體統一法,增強不同元素搭配的整體性與協調性。
2.應用簡化法與圖底分離法建構材質特征
在設計圖形語言時,教師應根據場所或空間的功能等方面情況選擇合適的材質,并對材質進行簡化與整合,增強設計的整體性。同時,教師可以利用圖底分離法將不同材質結合起來,突出重點材質,增強設計的和諧性。
3.應用相似法建構肌理特征
肌理特征會對兒童的認知產生較大影響,因此在設計圖形語言時,教師需要通過相似法建構肌理特征。例如,教師可以將表面相似但觸感不同的材質結合起來,使兒童產生不同的觸覺,認識不同的材質。
4.應用對比調和法與功能法建構色彩特征
一方面,在設計圖形語言時,教師若只應用某一種色彩,會導致整個圖形語言十分單調,無法激發兒童的興趣。因此,教師需要將不同的色彩搭配在一起,增強色調的復合性。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應用對比調和法,如將冷色調與暖色調結合起來,也可以將明色與暗色結合起來,從而形成鮮明對比。值得注意的是,教師需要把握好色彩搭配的度,否則可能會影響整體效果。
另一方面,色彩具有一定的心理影響功能,在設計圖形語言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兒童的心理需求,科學把控整體色調,如可以利用高明度色彩,充分發揮其活躍氣氛、振奮精神的功能。
(二)視覺效果
做好圖形語言的設計工作與藝術表現特征建構工作,有利于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展現圖形語言的導向功能、信息傳遞功能及心理認知功能。首先,科學合理的圖形語言具有標志性導向功能與整體性導向功能;其次,經過優化設計的圖形語言具有一定的信息傳遞功能,能提高兒童的認知水平。
四、基于兒童認知心理學的圖形語言設計案例
兒童繪本館是一種以繪本為主要收藏對象與運營載體的主題場館,其服務對象為1歲至12歲的兒童。兒童繪本館中的圖形語言相對較多,所以筆者在實地調查的過程中,對某兒童繪本館進行了分析。
(一)案例概況
經過實地調查發現,該兒童繪本館成立于2014年8月,主營業務是繪本圖書,其品牌文化為“做讓人羨慕的、貼心服務的、受人尊敬的繪本館品牌”。該兒童繪本館積極引進國外兒童閱讀理念,匯集了全球4 000余冊經典繪本,配備了兒童早期教育書籍。
(二)設計思路
該兒童繪本館十分注重室內空間圖形語言的設計,強調具體設計要符合兒童認知心理。為此,該兒童繪本館的圖形語言設計理念為“一切圍繞孩子需求和健康發展,使兒童與自然和諧共處”;設計宗旨為“激發兒童的想象力與創造力,通過圖形語言幫助兒童認知外部事物”;設計目標為“通過多種手法設計圖形語言,從而展現繪本館的獨特性與主題藝術”。
(三)設計原則
該兒童繪本館圖形語言的設計原則主要包括統一性、實用性、安全性、生態環保性,如表1所示。
(四)具體設計
1.圖形語言的形狀設計
墻面是表現圖形語言的關鍵載體,在設計過程中,該兒童繪本館根據具體的節奏與韻律應用了整體統一法,將點、線、面等不同元素結合起來。例如,該兒童繪本館將天花板上的燈當作圖形語言中的點,形成了點動成線、線動成面的視覺效果,有效吸引了兒童的注意力。
2.圖形語言的材質與肌理設計
該兒童繪本館的圖形語言設計采用了原木,將不同肌理的木材相結合,增強了圖形語言的生態性。
3.圖形語言的色彩與造型設計
為了滿足兒童的認知心理需求,在設計圖形語言時,該兒童繪本館應用了大量的自然色彩,且采用了大量的趣味性造型,如星星、月亮等。
優化圖形語言設計,不僅可以豐富室內空間的元素,還可以通過圖形與兒童產生情感上的互動。因此,教師需要深入研究兒童認知心理,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圖形語言設計,通過簡化與整理、夸張與變形等手段,增強設計的科學性與合理性,為兒童創設更加自由、舒適的空間。
參考文獻:
[1]上官小雨.新媒體語境下圖形語言的視覺傳播設計研究[J].鞋類工藝與設計,2022(14).
[2]祝領航.淺析視覺傳達設計中的圖形語言表現[J].美術文獻,2020(2).
[3]郭子若.認知心理學視域下科技館兒童展區設計、規劃的創新路徑[J].學會,2021(6).
[4]唐華.基于認知心理學的兒童食品包裝設計中故事元素的應用[J].食品與機械,2022(10).
[5]靳超.基于兒童認知心理學的兒童網站視覺設計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9(11).
[6]付元偉.基于認知心理學的兒童戶外游玩設施“沉浸式”體驗設計研究[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3(6).
[7]張思聰.基于認知心理學的學齡前兒童設計普及教育途徑與策略研究[D].徐州:中國礦業大學,2022.
基金項目:2022年度湖北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青年項目,項目名稱“基于圖像語義的湖北地區學前兒童認知評估圖庫構建方法研究”,項目編號:22Q110;武漢輕工大學2022年度校立科研項目,項目名稱“基于多模態MR技術的健康科普類兒童繪本交互設計優化研究”,項目編號:2023Y58。
(作者單位:武漢輕工大學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