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雄
漢江黑陶
流水成為泥沙的托盤之前
沿途的泥沙一直被流水推遲,像時間
留下的敗筆
它的力氣用光了,在下游
某個平緩拐彎處止步。然后淤積
然后承受無邊的黑暗與空寂,等川上的人
與一雙手來發現
暮色落入江面,穿過江水
直到被水底淤泥溶解
制陶人就在岸邊洗手
所謂漢江黑陶,在漢川楊林溝
就是一把盛茶的烏壺,坯土取于江底
千萬年的沉積
難以覺察的細孔,透過壺壁
可以漏掉整條漢江
隔夜,給岸邊的人帶來母乳般的福祉
我看見壺中日月與金屬遺失的光正在釋義
正在復述流水
與火焰之上的蛻變
最后與一個“均”字和解——旋轉的托盤
在陶匠手中給出了更深的奧義
相較于一把精美的壺,我更在乎
一坨泥巴的來歷
沔水之陽考
竟陵之后平原陷入自身的圓滿和缺陷
大澤消失
漁獵與農耕隔岸交織
碼頭失去舟楫之利,水道淤塞
地理學意義上的重構,通過時間
在另一個層面獲得
偌大的平原,簡帛中的沔水已無跡可考
而沔水之陽帶來的福祉仍在蔭庇
從沒有減少。一個地名,在遷徙途中
即便丟失
始終沒有改變它的屬性
沙湖蘆葦
古澤暗淡的背影在沙湖洲的一根蘆葦上
依稀找到,那種縱深、遼闊和浩瀚
那些被風帶走的起伏與動蕩
還有丟失的月色,只有此處的蘆葦
仍在攙扶,仍在闡釋
逐水而居,不只是先人生存的信條
蘆葦始終在水邊集攢蔭涼。平原之上
大澤之下,隱藏了多少秘密沒有被揭示
我們不得而知
那么多被用舊的廢棄物里
一定有我們先人留下的喘息
沒有存檔、記錄
停在紙頁上的時光
一下子被召回
也許,這兩千多年不曾走遠
它就埋藏在蘆葦蕩里
一直在訴說時間的隱秘和不朽
濕地公園一瞥
失去邊界束縛,植物與水體的比值
更符合生態學意義。癸卯年
仲秋日,詩人一行四五人,沿湖邊徜徉
撿拾波浪
一湖野荷迎來晚景,葉梗與蓮蓬
已將一半銹色透支
另一半的臉也被風取走
季節帶來的詞根,垂直于湖面
正被一片蟲聲煮沸。蘆葦頂一頭白絮
開始唱衰身旁的菖蒲
白鷺、白鸛身披一身雪,一動不動
仿佛仙人在水邊垂釣暮色
或是在給孤獨指路。野鴨、鷸、黑水雞
在一處水洼游弋、潛水
一副置身世外的樣子
我們靠近,它們立刻分行
將一首詩打斷
尋湖記
斜陽掠過湖面,水波停于原有的節拍之中
在等秋風
枯荷在畫中練習倒伏或折疊
看上去仍是一幅初稿
需要更深的靜音、更殘的筆墨來構圖
幾個人在找一個人的出生證明
環湖路在等下一場馬拉松
淤泥與高壓泵之間形成的落差和張力
將整個下午的湖面抬高
阡陌之上
阡陌之上,人成為一粒米的背影愈來愈小
星星般的水塘藏不住月光
草葉尖靜止的露珠充滿歉疚
遲遲不肯破碎或滾落
秋天以自己的方式
交出了印信;一地稻茬空蕩蕩的
并不代表什么儀式感
油菜在出苗
在想象下一個花海盛世
蘿卜頂著一頭纓子,長勢喜人
老青菜一直都在菜地敘舊
你體內的秋風
來到樹梢
試圖抄下刻在金箔上的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