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出版社2024年11月出版的“百年中國播音史”叢書由高國慶、馬玉坤、詹晨林、羅景昕等專家學者合著,分為《百年中國播音事業發展史》《百年中國播音創作發展史》《百年中國播音學術發展史》《百年中國播音教育發展史》《百年中國播音文獻史料集成》五卷,總計近200萬字。這是一套系統梳理和研究中國播音事業、創作、學術、教育百年發展歷程的著作,極大程度上推動了中國播音史學研究發展,為播音學學科建設提供了寶貴材料。五卷本“百年中國播音史”是播音類圖書中首個由國家出版基金資助出版的項目,這對播音學術、學科和話語體系建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一、構建經典中國播音學體系的史學框架
1994年《中國播音學》出版,成為播音學科的奠基之作,其第二章“播音發展概說”對延安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后的播音歷史做出了梳理。[1]此后,張頌先生指出,播音學術體系的大體思路有五個框架,先后分別是:播音史、播音理論、播音教育、交叉學科和專項研究;其中,播音史“涵蓋中國與外國的有聲語言藝術通史、播音教育史、播音學術史、口語傳播史、播音主持節目典范集成、播音主持藝術大家傳略系列”[2]。張頌先生的播音學術體系中,播音史學作為播音學術的“第一個框架”,足見其在整個學術體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百年中國播音史”總序里指出,“本項目從五個各具特色的專題分別進行研究,以通史的整體研究視域出發,以專題史的研究視角切入,以系列專題史的方式呈現,構建百年中國播音史”[3],與張頌先生的播音學術體系是一脈相承、層層深入的,成功地從播音通史、播音學術史、播音創作史、教育史、文獻集成等方面構建起了播音史學術大樓,對中國播音學術體系構建具有里程碑意義。
五卷本“百年中國播音史”出版,標志著中國播音史學研究已經逐步向多維度、深層次的研究轉變。隨著研究的深入,中國播音史學研究必將更加繁榮,與世界各國的播音史、媒介史、傳播史研究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二、提供優良的播音史學施教材料和學習內容
《百年中國播音事業發展史》詳細記錄了中國播音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從1923年外商廣播播音的引入,到國民私營廣播播音、官辦電臺播音的探索,再到人民播音事業的確立和發展以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播音事業迎來的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每個階段都有詳細的描述和分析。該書敏銳地捕捉到“播音作為一項社會活動與新聞業、廣播電視業以及整個社會發展之間的互動關系”[4],并通過與廣播事業史研究和媒介史研究的區分,在獨立的播音事業史維度上,對中國播音事業進行了歷史性回顧,同時對中國播音事業的發展歷程及其與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整體性和結構性的思考。
《百年中國播音創作發展史》著重探討了中國播音創作的發展歷程,“從創作主體、創作依據、接受主體、創作思想、創作手法、創作語言、創作作品及創作評價等創作要素的論述而層層展開”[5]。在此框架下,追溯播音百年演變的歷史脈絡,審視其守正創新的傳承特點,探究其發展的客觀規律,展現其藝術的獨特魅力。其教學價值在于通過翔實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幫助學生切實掌握中國播音創作的歷史演變、核心理念與實踐技巧,啟發學生在探索自己的播音藝術創作之路時有據可循,守正創新。
《百年中國播音學術發展史》系統回顧了中國播音學術研究的發展歷程,旨在“從歷史的發展變化中尋找播音學術理論規律性的東西,為擘畫播音學術理論的未來提供歷史參考和現實服務”[6],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這一宏大的研究目的在于作者對“如何升級中國播音學的學科體系”“如何完善中國播音學的學術體系”“如何構建中國播音學的話語體系”三大問題的追問中得以實現。此外,該卷不僅重點闡釋中國大陸的播音學術研究,也別開生面地單辟一章觀照港澳臺三地的播音研究,可謂在學術深度和廣度上都有所推動,為播音史學研究者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
《百年中國播音教育發展史》立足中國播音教育的發展歷程,用精粹的筆墨書寫百年中國播音教育發展歷程。馬玉坤教授不僅擁有豐富的播音實踐經歷,更傾盡心力于播音高等教育領域,嘔心瀝血,深耕多年,聲譽卓著,深受學界和業界尊敬。該卷大處立意,小處著手,深入淺出地分析了播音主持專業對有聲語言表達的開創性研究與教育。“從最初的單一技能訓練,到后來的多學科交叉融合,再到今天的全球化視野,播音專業的教育始終在與時俱進。”[7]這些觀點實際上是對張頌先生提出的“播音創作這個研究對象是一個開放系統”[8]論斷的再闡釋。《百年中國播音教育發展史》對高校播音教師的教學具有寶貴的實踐價值,它不僅提供了豐富的歷史案例和理論指導,還幫助教師在教育發展史中看清學科和教學發展方向,使教師在優化教學內容與方法方面有史可依,有章可循。
《百年中國播音文獻史料集成》匯集了大量的播音文獻和史料,包括《20世紀中國播音學研究論著集成》和《民國時期播音研究史料集》。這些文獻和史料不僅為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來源,也為普通讀者了解中國播音史提供了便利。其學術研究意義在于系統性地整理和保存了中國播音史的重要資料,填補了相關領域的空白,為深入研究中國播音史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教學意義在于為播音專業師生提供了權威的學習資源,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播音學的基本理論與實踐技巧,從而提升教學質量與效果。播音學子應該重視和研究這些史料,以深入了解行業歷史,增強理論與實踐認識;更應該善于利用這些史料,挖掘歷史中的寶貴經驗,啟發創新思維,豐富實踐技巧,為未來的職業和學術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從“教”與“學”兩個方面來看,五卷本“百年中國播音史”既是播音教師優良的施教材料,也是播音學子必讀的學習內容,以中國播音史學課程為依托,更是傳承優秀的人民播音精神內核的重要途徑。下一步,播音史學課程建設如何拓展并推廣到各個開設播音專業的高等院校,以及如何在本科專業建設中融入播音史學教學內容或單獨設立播音史學本科課程是播音學科建設中非常具有價值的議題。
三、“研”“教”并舉:推動中國播音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
五卷本“百年中國播音史”的出版對于推動中國播音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為播音學的基本理論提供了豐富的歷史依據,使理論研究更加扎實和可靠。中國播音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離不開構建“研”“教”并舉的中國播音史學。
在“研”的方面,一是繼續加強對中國播音史的系統研究。播音史學研究應特別關注不同歷史時期的播音實踐和理論,通過多角度、多層次的研究,構建更加完整和系統的播音史學體系;二是進一步搜集和整理播音史的相關史料,包括文字記錄、音頻資料、影像資料等,特別應該重視挖掘和收集互聯網媒介環境下的播音史料,選擇有研究價值的內容集成保存。
在“教”的方面,加強播音史學教育和播音史學研究機構建設。依托五卷本“百年中國播音史”等研究成果,在高校播音專業課程中增加播音史學的內容,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播音學的發展脈絡和理論基礎。依托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專門的播音史學研究中心,組織專門的研究團隊,定期舉辦學術會議和研討會,推動播音史學研究的持續發展。
總之,播音史學研究是推動中國播音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的重要基礎。通過系統的史學研究,不僅可以豐富播音學的理論體系,還可以為播音教育和實踐提供寶貴的指導,以完善中國播音學術、學科和話語體系建設。
(作者單位:秦霄,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蔣婷,浙江教育出版社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