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健
經省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批準,《濱州市社會心理服務條例》將于2024 年1 月1 日起正式施行,這將為加快品質濱州和平安濱州建設,實現社會安定和諧進步提供法治保障。
“青少年教育和身心健康發展至關重要,近視、抑郁、肥胖等在青少年群體中逐步蔓延的趨勢應引起高度重視。”“心理健康篩查不科學不準確、缺乏專業教師、家長漠視不關心、社會培訓矯正機構魚龍混雜等問題亟待解決。”……這幾年,濱州市各級人大代表圍繞心理健康問題的建議紛至沓來。
代表建議傳遞著人民的呼聲、凝聚著人民的期盼。市人大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對人民群眾反映較多、實踐中較為突出的問題積極予以回應。
“為規范社會心理服務工作,提升公眾心理健康水平,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有效化解社會矛盾,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我們根據代表建議和收集到的社情民意,把社會心理服務條例的制定列入了常委會2023 年立法工作計劃。”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唐海濤介紹。
在濱州人大網站,“濱州市地方性法規意見建議網上征集平臺”被置于醒目位置,群眾通過一部手機,足不出戶就可以輕松瀏覽人大立法動態,提交立法意見。這是市人大常委會推動立法公開、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一個縮影。
市人大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不斷加強與公眾的互動交流,問計于民,充分吸納群眾“原汁原味”的意見建議,讓“民智”成為高質量立法的“源頭活水”。在《濱州市社會心理服務條例》制定過程中,通過協同辦公系統、人大代表履職平臺、市人大門戶網站等平臺征求市直各部門、立法咨詢專家、立法研究服務基地、立法聯系點、人大代表以及社會各方面的意見。
“社會心理服務條例是全國首件社會心理服務領域地方性法規,缺少對應的上位法指導。我們在立法過程中,注重吸納民智,向社會各界征求了200 余條意見建議,對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進行逐項修改完善。”市人大法制委員會主任委員初學暉表示。
條例共26 條,以規范開展社會心理服務為抓手,以化解群眾心結、解決社會矛盾為重點,突出政府兜底救治職責、明確用人單位社會心理服務職責、注重社會心理服務工作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等,具有很強的創新性。
比如,條例規定,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采取多種形式開展經常性的社會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教育活動,提升公眾對社會心理健康的認知水平。加強精神衛生醫療機構建設,鼓勵和引導二級以上綜合醫院設立心理門診,開展心理咨詢、疏導和診療等服務,支持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醫院)開展心理健康服務。加強對老年人、兒童、殘疾人等社會弱勢群體和羈押服刑人員、社區矯正對象、刑滿釋放人員、強制隔離戒毒人員等特殊群體的社會心理服務工作,密切關注弱勢群體和特殊群體的心理狀態,做好服務管理工作。
此外,條例充分挖掘濱州孫子文化、黃河文化、紅色文化等本土文化資源,將其優秀的價值內核充分融入到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中,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今后,我們將科學把握不抵觸、有特色、小切口、可操作的原則,提高地方立法精細化水平,更好發揮以良法促發展、保善治的作用。”市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秘書長郝吉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