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規范國家級自然公園保護、管理和利用,促進國家級自然公園持續健康發展,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于2023年10月出臺《國家級自然公園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管理辦法》)。
《管理辦法》明確,自然公園屬于自然保護地的一種類型,包括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地質公園、國家級海洋公園、國家級濕地公園、國家級沙漠(石漠)公園和國家級草原公園。《管理辦法》適用于除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以外的其他6 類國家級自然公園的管理。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依照《風景名勝區條例》管理。
《管理辦法》規定,國家級自然公園應當納入生態保護紅線,建設國家級自然公園,應當堅持保護優先、科學規劃、多方參與、合理利用、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統籌做好國土生態安全、生物安全等多目標融合。
為貫徹落實國家級自然公園新的功能定位和管理目標,結合各類國家級自然公園原有管理規定及日常管理實踐,《管理辦法》主要規定了7 項管理制度。一是國家級自然公園審批制度。《管理辦法》規定國家級自然公園設立、范圍調整、撤銷以及變更名稱、依據勘界結果更正面積和范圍邊界等數據,由國家林草局批準;國家級自然公園規劃由省級林草主管部門批準。二是國家級自然公園專家評審和咨詢制度。《管理辦法》規定國家林草局設立國家級自然公園評審委員會,承擔國家級自然公園設立、范圍調整或者撤銷的評審工作,并建立相應領域的國家級自然公園專家庫,為國家級自然公園實地考察、規劃評審提供技術支持。三是國家級自然公園功能分區制度。《管理辦法》規定國家級自然公園可以規劃為生態保育區和合理利用區。四是國家級自然公園開發活動管控制度。《管理辦法》規定了國家級自然公園內禁止的開發活動,以及允許開展的活動。五是國家級自然公園內活動和設施建設征求意見制度。針對國家級自然公園內活動和設施建設的不同情形,《管理辦法》分別規定了需要征求意見的對象。六是國家級自然公園退出制度。《管理辦法》規定了國家級自然公園撤銷的兩種情形。七是國家級自然公園監督檢查制度。《管理辦法》規定國家林草局負責全國國家級自然公園的監督檢查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草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國家級自然公園監督檢查工作,國家級自然公園管理單位負責本自然公園日常管理工作,并對自然公園違法違規問題的發現、調查核實、督促整改等提出要求。
《管理辦法》明確,國家級自然公園按照一般控制區管理,可根據資源稟賦、功能定位和利用強度,規劃生態保育區和合理利用區,統籌生態保護修復、旅游活動和資源利用,合理布局相關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及配套設施建設,加強精細化管理,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生態保育區以承擔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為主要功能,可以規劃保護、培育、修復、管理活動和相關的必要設施建設,以及適度的觀光游覽活動;根據保護管理需要,可以在生態保育區內劃定不對公眾開放或者季節性開放區域。合理利用區以開展自然體驗、科普教育、觀光游覽、休閑健身等旅游活動為主要功能,兼顧自然公園內居民和其他合法權益主體的正常生產生活和資源利用;不得規劃房地產、高爾夫球場、開發區等開發項目以及與保護管理目標不一致的旅游項目;嚴格控制索道、滑雪場、游樂場以及人造景觀等對生態和景觀影響較大的建設項目,確需規劃的,應當附專題論證報告。《管理辦法》對國家級自然公園內規劃的活動和設施提出了明確的管控要求。除國家重大項目外,國家級自然公園范圍內僅允許對生態功能不造成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一是自然公園內居民和其他合法權益主體依法依規開展的生產生活及設施建設,二是符合自然公園保護管理要求的文化、體育活動和必要的配套設施建設,三是符合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要求的其他活動和設施建設,四是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允許在自然公園內開展的其他活動。
為杜絕個別地方為了規避國家級自然公園嚴格的保護管理規定,任其受損以達到撤銷目的,《管理辦法》規定,對保護管理不力造成國家級自然公園設立條件喪失的,將依法查處和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