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民政部、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農業農村部、國家衛生健康委、應急管理部、國家醫保局、中國殘聯《關于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 做好分層分類社會救助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部署進一步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健全完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
《意見》提出,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決策部署,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堅持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實現救助資源統籌銜接、救助信息聚合共享、救助效率有效提升,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困難群眾,切實兜住兜準兜好基本民生底線。
《意見》明確了需要救助幫扶的低收入人口范圍,并按困難程度進行分層。低收入人口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特困人員、防止返貧監測對象、最低生活保障邊緣家庭成員、剛性支出困難家庭(剛性支出較大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的家庭)成員,以及其他困難人員。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特困人員、防止返貧監測對象等低收入人口的認定,按照各地現有規定執行。對不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條件,但家庭人均收入低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1.5倍,且家庭財產狀況符合當地相關規定的家庭,認定為最低生活保障邊緣家庭;最低生活保障邊緣家庭收入、財產的具體界定、核查范圍和核算方法以及認定程序等,可參照當地最低生活保障相關規定執行,對家庭中已實現就業的人員,在核算收入時可按規定適當扣減必要的就業成本。對家庭人均收入低于上年度當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財產狀況符合當地相關規定,且醫療、教育等必需支出占家庭總收入比例超過當地規定比例的家庭,認定為剛性支出困難家庭,具體認定辦法和程序由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制定。
《意見》提出,各級民政部門應充分依托“金民工程”全國社會救助信息系統及各級已有系統平臺建設基礎,逐步完善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完善數據錄入、數據共享、監測預警、數字監督、轉辦推送等基本功能,盡快實現覆蓋全國、統籌城鄉、上下聯動、部門協同,對低收入人口開展常態化監測預警;各地民政部門要以縣(市、區、旗)為單位,通過多種方式完善低收入人口數據庫并逐級上傳,加強數據共享;各地要充分發揮“大數據比對+鐵腳板摸排”作用,加強線上跨部門信息共享和數據比對,動態掌握低收入人口就業狀況、家庭支出、困難情形等變化情況;各地民政部門應分類處置預警信息。
《意見》明確,各地應根據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預警信息,按照低收入人口困難程度和困難類型,分層分類提供常態化救助幫扶。《意見》規定,對符合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條件的低收入人口,給予相應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等基本生活救助;對最低生活保障邊緣家庭中的重病患者、重度殘疾人等特殊困難人員,可單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對參照單人戶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的成年無業重度殘疾人等其他特殊困難人員,給予相應的基本生活救助。《意見》提出完善專項社會救助,對符合條件的,要給予醫療、教育、住房、就業、受災人員救助等專項救助。對遭遇突發性、緊迫性、災難性困難導致基本生活暫時出現嚴重困難的人員,《意見》明確提出取消戶籍地、居住地申請限制,在急難發生地按規定通過臨時救助或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及時給予急難社會救助。《意見》提出積極發展服務類社會救助,鼓勵各地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對低收入人口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訪視、照料服務。此外,《意見》提出對符合條件的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特困人員、最低生活保障邊緣家庭成員、剛性支出困難家庭成員,可根據當地救助政策給予取暖補貼、殯葬費用減免等救助幫扶;促進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支持引導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通過捐贈財產、開展慈善項目、創辦服務機構、提供志愿服務等方式,面向低收入人口開展慈善幫扶活動。
《意見》提出,要強化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政牽頭、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相關部門要各司其職、主動作為、協同配合、齊抓共管,打通數據壁壘、加強信息共享,加大政策宣傳解讀力度,共同做好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分層分類社會救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