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文 楊志玉
大理市畜牧獸醫中心,云南 大理 671003
母豬的科學養殖管理是確保規模化豬場能夠持續發展的基礎,尤其是妊娠期母豬的飼養管理技術,更是直接影響仔豬的生產數量和生產質量,以及斷奶仔豬的成活率,是提高規模化豬場養殖效益的關鍵。但由于妊娠母豬的生理特性與空懷時期不同,其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和日常生活習性均有所改變,只有根據這一階段母豬的生理特點,為妊娠母豬提供合理的營養物質,確保其健康生長,才能保證仔豬具有較高的成活率。同時,養殖人員需要關注妊娠母豬的生長環境,包括豬舍內的溫濕度、通風管理及飼養密度等,提高妊娠母豬的飼養管理水平。
妊娠母豬的體質量會隨著胚胎的生長發育而逐漸增長,正常情況下,母豬妊娠期結束時體質量較空懷期會增長40~50 kg,初產母豬體質量的增長更明顯,甚至超過50 kg[1]。妊娠母豬體質量的增加呈現先慢后快的特點,這主要是由于在母豬妊娠初期,胚胎的生長發育較為緩慢,表現為母豬體質量增長較慢;隨著胚胎的繼續發育,母豬妊娠2 個月后,胚胎生長發育加快,妊娠母豬的體質量增長也隨之加快;當母豬妊娠3 個月后,胚胎的生長速度最快,母豬的體質量增量也最大。
一般母豬的正常發情周期為18~23 d,母豬妊娠后一般不會再繼續發情。如配種后無發情表現,則基本可以確定已經受孕。妊娠期母豬習性較空懷期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現為更為慵懶、遲緩、喜臥、安靜、貪睡、性情溫順,喜歡單獨活動,并且警惕性較高,排斥其他豬只的接近。到了妊娠末期,母豬會出現擷草做窩,頻繁排尿、排糞等情況[1]。
妊娠母豬上膘比較快,體態也比較圓潤。健康母豬的被毛油亮,尾巴呈自然下垂狀,外陰處無污物、干燥。母豬妊娠3 個月左右,腹部可見明顯的突出增大,乳房開始發育;隨著妊娠期的增加,可以看到明顯的胎動。到了妊娠末期,母豬的陰戶會逐漸松弛,分娩前1~2 d,母豬開始分泌初乳[1]。
母豬妊娠期甲狀腺、垂體分泌功能增強,同時機體的蛋白合成速度加快。妊娠母豬對飼糧營養物質的吸收也加快,飼料轉化率提高,對飼糧的需求量增加。在母豬妊娠的前3 個月,母豬體內代謝速率逐步提高,妊娠后期的代謝速率要比空懷期高25%~30%,但由于代謝速度的加快,母豬也容易發生便秘、腹瀉等消化道類疾病,嚴重時會導致母豬流產。
妊娠初期母豬的胚胎小且輕,妊娠1 個月的胚胎質量約為2 g,當母豬妊娠第3 個月時,胚胎開始快速發育,到第4 個月時胚胎質量在500 g 左右,隨后胚胎生長發育速度進一步加快,母豬妊娠后期胚胎增長的質量可占新生仔豬體質量的60%左右,通常仔豬出生時體質量可達1.3 kg。
2.1.1 妊娠前期
妊娠前期主要是指母豬配種成功后的1 個月左右,這一時期受精卵剛剛著床,胚胎剛開始形成,使得母豬的代謝速率有所提高,進而增加了機體對能量的需求,表現為母豬的采食量增加。此時,養殖人員可以給妊娠母豬提供高能量的飼料,適當增加精料的比例,一般每天飼喂量不可多于2.2 kg,但必須保證飼料的質量,飼料中蛋白質的質量分數不少于14%,嚴禁飼喂發霉變質的飼料。養殖人員可參考以下配方:玉米51.5%、麩皮28.0%、豆粕8.0%、洗米糠10.0%、微量元素1.0%、磷酸氫鈣1.0%、食鹽0.5%,飼喂量保持在2 kg/d[2]。另外,在母豬妊娠前期,養殖人員可將適量的葉酸加入飼糧中,一般在母豬配種成功后的1~3 d內添加為宜,可提高仔豬的成活率和窩產仔數,但要注意葉酸的添加量不要太多。養殖人員在為母豬提供高質量飼料的同時,要注意控制母豬飲食,防止母豬過肥,如果妊娠前期母豬營養過量,則會導致機體肝臟血流量增加,黃體酮含量下降,影響胚胎的正常發育,甚至導致胚胎死亡。
2.1.2 妊娠中期
妊娠中期主要是指母豬配種成功后的第31~84天,該階段主要是保證胚胎的正常生長發育,特別是仔豬肌纖維的生長發育。妊娠中期又可分為2 個階段,第31~45 天胚胎發育比較緩慢,此時養殖人員為母豬提供和妊娠前期相同的營養物質即可;第46~84 天胚胎發育速度加快,妊娠母豬對營養物質的需求量明顯增加,再加上母豬乳腺的發育,可導致母豬采食量大幅度增加,養殖人員將母豬采食量保持在2.5 kg/d 為宜,維持母豬中等體況即可。另外,這一時期是母豬調膘的關鍵節點,若母豬膘情不足,則可適當增加飼喂量。母豬妊娠75 d后,養殖人員應適當控制飼喂量,防止妊娠母豬體脂過高,影響其乳腺泡發育,導致泌乳能力降低。
2.1.3 妊娠后期
妊娠后期主要是指母豬妊娠后第85 天至分娩前的這段時間,也是胚胎發育的關鍵時期,在母豬分娩前30 d左右,胚胎基本完成了體質量增長,母體需要為胚胎提供大量的營養物質。同時,在母豬妊娠后期,子宮和胚胎的質量不斷增加,導致母豬腹腔內的壓力進一步加大,此時需要控制母豬飲食量,防止采食量過大導致母豬的子宮受到壓迫,影響胚胎的正常生長發育。這一階段可適當增加精料的比例,同時提高飼料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物質的含量,這有助于胚胎發育和母豬泌乳。母豬妊娠后期的飼喂量可以增加到3 kg/d,養殖人員可參考以下配方:玉米53.5%、麩皮21.0%、豆粕9.0%、洗米糠14.0%、微量元素1.0%、磷酸氫鈣1.0%、食鹽0.5%[2]。直到母豬分娩前7 d 逐漸減少飼喂量,并逐漸更換為哺乳料,每只母豬每天的全價蛋白攝入量應不少于120 g,磷元素攝入量不少于5 g,鈣元素攝入量不少于6 g,同時保證維生素A、D、E 等營養物質的攝入,以防母豬流產。母豬妊娠后期的最后幾天,養殖人員需要減少母豬的運動量,并停止投喂飼料,可飼喂適量的豆餅或者麩皮、紅糖水等進行調理,以備母豬生產。
妊娠期母豬對外界環境的溫濕度比較敏感,養殖人員需要嚴格控制豬舍溫度,夏季及時降溫,防止母豬中暑、熱應激或者食欲廢絕等情況;冬季則要做好豬舍的保溫工作,加蓋擋風墻和供暖設施,防止母豬發生感冒或者乳頭凍傷等問題。妊娠母豬的適宜生存溫度為18~22 ℃,在母豬配種10 d 后,養殖人員應避免豬舍溫度超過30 ℃,以防止母豬因應激反應發生流產。養殖人員應確保豬舍相對濕度維持在60%~70%,在夏季加強通風管理,保證豬舍內空氣質量良好[3]。
養殖人員應每天打掃妊娠母豬的圈舍,及時將母豬的糞污排泄物、飼料殘渣及剩余的飲水清理干凈,并且定期更換墊草,防止滋生病菌危害母豬健康。在冬季,養殖人員要定期打掃地面,防止地面結冰使母豬打滑導致其摔傷流產;定期對豬舍進行消毒,可以選擇毒性較低、刺激性較弱的消毒制劑,防止造成妊娠母豬中毒。
母豬進入妊娠期后應避免大群飼養,通常需要在母豬配種成功后進行轉群飼養,但母豬妊娠后30 d 內應該避免轉群、混群,以防母豬受到驚嚇而流產,同時要防止妊娠母豬發生擠壓、撕咬等情況。轉群之前,養殖人員需要將豬欄的溫濕度調整到合適的范圍內,并進行徹底清潔、消毒,通風48 h 無異味后,方可組織母豬轉群。在轉群前2 h 之內,盡量避免飼喂母豬,防止母豬出現嘔吐等應激反應。轉群時,應避免暴力驅趕母豬,防止擁擠、急轉彎,以防妊娠母豬因受驚嚇造成流產。轉群結束后,養殖人員在投喂飼料時也要注意投喂速度,循序漸進,給母豬適應新環境的時間。可為母豬提供含有適量電解多維的溫水飲用,同時在轉群后3 d 之內不得接種任何疫苗,避免母豬發生應激反應。
妊娠期母豬應盡量單獨飼養,確保其飲食的均勻性和充足的休息時間,有利于母豬身體健康和體質量的維持。一般情況下,妊娠母豬的飼養密度控制在3.0~3.5 m2/頭為宜,密度過大,會造成母豬擁擠、摔倒等情況,導致母豬因過度擠壓而流產;若飼養密度過小,則會影響圈舍溫度的保持,同時造成養殖空間浪費,增加養殖成本。
妊娠中期的母豬需要適當增加運動量,每天的運動時間可控制在1~2 h,有助于改善母豬的體質,并促進仔豬的健康發育。但母豬妊娠后期或者雨雪天氣時,需要控制母豬運動量,避免母豬滑倒造成流產,特別是在生產前7 d左右,應控制母豬停止運動。
此外,養殖人員需要做好妊娠母豬的飲水管理,在母豬妊娠期間,保證母豬飲水充足,最好采取飲水器自由飲水的方式,防止母豬飲用污染水。在氣溫較低的冬季,可飼喂母豬溫水,避免冰水對母豬產生刺激造成流產。在母豬妊娠80 d 左右時,養殖人員可加強對其脾胃功能的護理,保證母豬良好的飲食情況;還可在飼料中添加適量的板藍根、金銀花、甘草等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的中草藥粉劑,以提高母豬的自身免疫力,減少腸道、呼吸道疾病的發生率[4]。
2.6.1 疫苗接種
妊娠母豬容易受到多種病原微生物的侵襲,導致疾病發生,養殖場可根據當地疫病的流行情況和養殖場內的實際情況,制訂合理的疫苗接種計劃,并在接種疫苗前對妊娠母豬的身體健康狀況和妊娠年齡等進行綜合考慮,對于不適宜接種的母豬需要推遲接種計劃。接種時必須堅持一針一豬,防止發生交叉感染[5]。
在母豬配種前30 d 和15 d,每頭母豬需要分別接種豬細小病毒滅活疫苗,有效保護期為6 個月左右;在母豬分娩前42 d,每頭母豬需要接種高致病性藍耳病疫苗,分娩前28 d,每頭母豬需要接種豬鏈球菌疫苗,分娩前21 d,每頭母豬需要接種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疫苗,可幫助仔豬獲得被動免疫,有效保護期為2 個月。若是經產母豬,則可在其配種前接種豬瘟弱毒疫苗;在其分娩前4~6 周,接種豬偽狂犬基因缺失弱毒苗,同時接種豬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二聯苗[4]。
2.6.2 驅蟲
科學的驅蟲工作也可以減少妊娠母豬發生疾病的概率。養殖人員可在母豬配種前14 d 進行1 次藥物驅蟲,在母豬妊娠中期再進行1 次驅蟲,可以降低寄生蟲性疾病引發的母豬流產概率。養殖人員可選擇對母豬皮下注射伊維菌素0.03 mL/kg 進行驅蟲;也可以在母豬分娩前21 d,在飼料中均勻拌入阿苯達唑粉或者伊維菌素粉0.01 g/kg,連續飼喂5~7 d 進行驅蟲。需要注意的是,在母豬驅蟲期間,一定要及時清除干凈排泄物,并進行高溫無害化處理,避免寄生蟲卵孵化后再次進入生豬體內。另外,驅蟲藥盡量避免與抗生素、疫苗等同時使用,防止藥物之間發生交互影響,降低藥效,甚至產生毒害作用,影響母豬和胚胎的健康。
2.6.3 藥物預防
如果母豬發生先兆性流產,養殖人員可對其注射黃體酮治療;或者在母豬配種成功后21 d左右,將20 g黨參、20 g黃芪、20 g當歸、20 g續斷、20 g黃芩、15 g白術、15 g 土炒砂仁、15 g 川芎、15 g 靈草與2 000 g 玉米粉攪拌均勻后飼喂母豬,可起到良好的預防疾病和保胎作用[2]。
養殖人員需要深入了解妊娠母豬各階段的生理特點和對營養物質的需求情況,做好日常的飼喂、管理、日常保健及疾病預防工作,從而有效避免妊娠母豬發生疾病或者流產,提高母豬的繁殖性能,增加規模化豬場的養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