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杰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教師專業成長,多措并舉提升教師地位,不斷營造全社會尊師重教的氛圍。在政策方面,《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等專門性的文件出臺,為教師成長指引方向、明確路徑、提供保障。可以說,教師迎來了成長的“高光時刻”。但從實際看,青年教師發展也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和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不足和問題需要綜合施策、內外并舉,最大限度優化環境,為青年教師系好從業的“第一粒紐扣”。
盡管青年教師工作的外部環境更優、政策支持體系更全,但是筆者在與一些青年教師的交流過程中,明顯感受到他們中的部分人狀態不佳,主要表現為對職業的認同感不夠深刻、對職業展望不夠長遠、個人發展的意愿不夠強烈等。
職業認同不夠深刻。“追求穩定”是很多父母對子女的希望,尤其近幾年,“編制”往往成為擇業的首選。部分青年教師主觀上對于教師職業的認同感不夠深刻,更多的是將其看成養家糊口的一份工作,缺乏對事業的憧憬與希冀。這也導致部分青年教師在工作初期,一旦在師生關系、家校關系、教育教學等方面遭遇挫折,更容易產生消極的態度和由此帶來的“擺脫”教育、“逃離”教育的想法。
職業展望不夠長遠。基于實際情況的適當目標,對個人的發展起著極大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對于青年教師而言,在職業初期就樹立起符合自身成長且“跳一跳可以夠到”的目標,有利于個人發展指引方向,在追求和實現目標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我、成就自我,從“站穩講臺”走向“站好講臺”,再到“站出特色”。反觀一些青年教師,制定的目標要么不夠長遠,要么過于空洞,偏離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在短期的實踐中,因為不能快速地達成理想程度,而逐漸喪失最初的熱情。在失去長遠目標激勵的情況下,容易陷入“應付式”工作狀態,降低用心工作和創新工作的程度。
發展意愿不夠強烈。產生并鞏固強烈的發展意愿,可以助力青年教師更好地為未來的自己“畫像”,明晰以后要“成為什么樣的老師”,持續審視自身,不斷揚長避短,實現“要我發展”到“我要發展”的轉變。但在少部分青年教師看來,專業發展與個人生活存在“對立”,他們人為地在工作與生活二者間設置了明顯的“邊界”,缺乏切實可行的成長規劃和強烈的發展動機,在工作過程中拈輕怕重,年紀輕輕就甘愿“躺平”“佛系”,這極大地抑制了青年教師應有的朝氣與活力,教師的“職業倦怠期”被迫提前。
上述狀況的產生,是主觀和客觀的多重原因交織的結果,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多元思潮影響個人意識。當下,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文化飛速發展,在中國與世界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交流中,被認為世界三大主流意識形態和社會思潮的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正以各種形式激蕩于中國大地,也影響著青年教師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多數青年教師生活壓力不大,價值追求多元化,甚至有的青年教師本身就是“沒有長大的孩子”,對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充分,對于“努力”“奮斗”“鉆研”等精神把握不夠深刻。
入職過程較為順利。盡管教師入職競爭激烈,但是近幾年招錄的青年教師中,通過“定向”培養進編的占較大比例,他們中的不少人沒有經歷“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激烈競爭,未能完全體會到工作機會的來之不易,對教書育人的嚴肅性認識不充分,對“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理解不夠透徹,工作過程中容易表現出隨意性和散漫性,在沒有得到及時糾正的前提下,容易偏離個人發展的軌道,與從業的初心相背離。
工作環境影響成長。青年教師的個人成長,根源在于自身,但身處的環境也非常重要。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鄉教育資源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失衡,直接表現就是農村生源流失嚴重、城區生源猛增。對于農村學校而言,班額校額萎縮,教師也流向城區。身處農村的青年教師因為缺少指導,未能受到有效的環境和集體影響而錯過成長的“黃金期”。身處城區學校的青年教師,盡管有更好的機會和資源,但在超負荷的工作壓力以及大量事務性工作的影響下,個人發展的時間和空間受到擠占,影響成長的速度和效果。
此外,青年教師在工作中話語權不強,獲得獎勵激勵的機會不多等,也制約著其成長和發展的積極性。
青年教師的成長和發展,終究是自己的事情。即便在外部環境不那么有利,政策支持體系還有待完善的背景下,青年教師也要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擺脫傳統思想束縛,積極主動破除主觀思維的障礙,努力實現與自己相處的自洽性,打開個人成長的第一扇門。
所謂的“自洽”,是邏輯上形成閉環,行為上形成具有連貫性和可說服性的動態鏈。可以通俗地理解為在自身的認知體系內,沒有矛盾錯誤,即“自己應認同自己”,包括言行舉止和思維理念。在努力追求自洽性的過程中,要平和且理性地看到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對自我評價的不穩定性,在內外平衡的彼此推拉中維持動態的平衡。具體到青年教師的成長,可以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舉措:
深化思想認識,樹立教育理想。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有什么樣的思想,就會有什么樣的行動。對于青年教師而言,職后首要的就是增強對教育工作和學科教學、育人的認同,從內心深處產生對職業、課堂的敬畏之心,要有“課比天大”“教書育人是神圣事業”的認知,并且在持續的實踐中,不斷深化和鞏固這樣的認知。對于青年教師而言,加強職業理想信念的教育,并非“唱高調”,因為教育的現實與教育理想之間不僅存在著距離,在一些時候還會產生沖突和矛盾,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教育者很容易產生“無力感”和“挫敗感”。面對此類情況,“行不得者,反求諸己”應當成為首選。當個人對教育的追求和思考,逐漸成為自身關于教育和教師職業的情懷后,就能理性且辯證地看待面臨的教育處境,在不斷地調適和自我悅納中獲得成長與發展。
不斷提升自我,掌握科學方法。教書育人是偉大的工作,歸根到底是實踐,需要一步一步走,一個問題一個問題解決。在信念樹立并鞏固強化的同時,要拉近現實與理想的距離,離不開實實在在的行動。掌握和使用科學有效的方法,應該成為青年教師提升自我的關鍵所在。要注重學習提升自我。通過向書本、向他人、向實踐等學習,不斷增強個人的理論素養,提高課堂教學、與人相處、心理調適的能力,用專業的素養和過硬的能力來強化應對現實困境、突破困境的能力。要明確目標激勵自我。通過制定短期和中長期的個人發展規劃,給自己設定切合實際的方向,明確發展的方向,清晰且堅定地明晰“要成為一名怎樣的‘大先生”,在具體的目標和強大的意志力共同加持下,更能從容且自信地應對考驗。要靈活借力豐富自我。教育形勢在變,面對的學生、家長以及社會環境也一直在變,青年教師要“識變”,再“應變”,直至主動“求變”。除了掌握必備的教育技能以外,要能夠“跳出教育看教育”,不斷豐富閱歷。
強化執行能力,注重知行合一。青年教師思維開闊、創新意識強,愿意突破傳統理想的束縛。但也容易出現“三分鐘熱度”“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等問題。基于此,要特別強化執行能力,一方面,想到就要不斷提醒自己趕緊去做,通過持續“試錯”“容錯”,檢驗理念;另一方面,要敢于決策,當機立斷,以“OODA決策準則”為例,四個字母分別為:“O”觀察(observation)、“O”判斷(orientation)、“D”決策(decision)以及“A”執行(action),“OODA”實際上就是一個迭代的過程,寓意著通過縮減決策與執行的時間,把更多的時間用在觀察和判斷上,便能更好地做出決策。對于青年教師的啟示在于,推進教育改革的過程中,要充分研究問題,細致構思舉措,通過基于實際的預設后,迅速行動,這也符合新教育實驗倡導的“只要行動,就有收獲”的理念。
此外,教育主管部門、學校以及社會也要充分考慮并尊重青年教師生活、學習、思想觀念的實際情況,要進一步優化其發展成長的外部環境,完善相關體制機制,堅持用發展的眼光、信任的態度、放手的擔當去對待青年教師,轉變傳統的思維方式和相處方式,走近并走進他們的世界,建立友好融洽的相處關系。
青年教師成長是系統性的工程,通過主觀自洽打開“想發展”“要發展”的第一扇門,在政策、環境、氛圍等客觀因素的綜合作用,更容易推動他們走上成長的車道,在正確的方向、恰當的力量推動下,越來越多的青年教師會成長為好老師,并撐起屬于他們自己的教育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