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亞萍 陳衛
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是以促進學生全面而個性發展為目標的評價方式,強調對學生個性特長和優勢潛能的培養。綜合素質評價是素質教育深度推進和課程教學深化改革在評價領域的必然選擇,其主要價值體現在促進學生自我認知、教師教學改進、育人方式變革等方面。從觀念認識來看,教師、學生與家長都非常重視綜合素質評價,認為評價能夠客觀反饋學生的學習狀態、發展情況,但是從實踐來看,評價指標的精準性、評價主體的適切性、評價記錄的全面性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上海市嘉定區新成路小學以“薔薇獎章”三級評價為基礎,探索構建“薔薇”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基于此,本文調查了目前校本化實施現狀,分析了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提出了更新評價指標體系,彰顯學生評價主體,提高教師評價素養等解決問題的對策。
小學綜合素質評價校本化實施的現狀調查采取教師與學生聯動的方式,我們對學校53名教師和856名學生進行調查,共計收回有效問卷894份。通過調查問卷、抽樣訪談等方式進行調研分析,重點關注教師對“薔薇獎章”三級評價的理解與實施,學生對“薔薇獎章”三級評價的態度和認識等方面。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受調查學生認可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的有效性,但是受到評價目標、評價方式、評價理解等影響,在實踐過程中仍有一些問題存在。
“薔薇獎章”三級評價的指標設計不夠精準 學校依據《上海市學生成長記錄冊》,構建起“薔薇獎章、月季獎章、玫瑰獎章”三級評價的校本化綜合素質評價體系,設定文明禮儀、學習習慣、勞動技能、特長愛好四項評價維度,分別對應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與勞動能力等方面。每個學生可以循序漸進地“闖關奪星”,集滿5枚薔薇獎章可以獲得一枚月季獎章,5枚月季獎章可以獲得一枚玫瑰獎章,讓學生在積累過程中不斷收獲成功的喜悅。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定的偏差,學生們對評價指標進行排序時,超過82%的學生認為自身的身體健康與藝術修養比較重要,對于體質健康情況與藝術文化素養的關注度很高。然而,學校初期的“薔薇獎章”三級評價,對于體育與美育部分的指標設計較少,只在“特長愛好”維度有所涉及,不能精準地評價學生德、智、體、美、勞“五育”發展的情況。這種指標不夠精準的評價往往讓學生感到疑惑,并且評價內容與學生實際相脫離,使得整個綜合素質評價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薔薇獎章”三級評價的主體選擇不夠適切 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與小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緊密聯系,涉及師、生、家、校等多個層面的主體選擇,其中學生的自評與互評應該是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參考。然而,調查發現“薔薇獎章”三級評價主要由班主任、任課教師填寫完成,家長與學生填寫比例較低,不能很好地反映學生的真實情況。評價主體選擇不恰當,導致評價主體偏差,表現為學生參與度不高,失去自我特征。在實際填寫中教師評價占比約85%,學生自我評價位占比約6%,家長評價占比約5%,同學評價和其他評價各占比2%。從實際操作來看,一些教師為了節省評價時間、提高評價效率,時常“大包大攬”“一評到底”,并且專注于終結性評價,忽視過程性評價,導致學生往往在“陪跑”,既不知道自己哪些方面做得不錯,也不知道自己哪些方面有待改進。這樣缺乏學生主體參與的綜合素質評價不能真正發揮評價的診斷、激勵作用,只是完成了評價的部分任務,卻無法滿足學生的內在發展需要,使得綜合素質評價效果削弱。
“薔薇獎章”三級評價的過程記錄不夠全面 多年的綜合素質評價的校本化實施體現出一定的實質性成效,超過93%的教師與92%的學生都高度認可“薔薇獎章”三級評價的積極作用,但是還面臨著由于評價改革不徹底而暴露出的一些問題。評估小學生綜合素質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往往需要收集、記錄大量的數據及證據,致使部分教師為了完成工作任務,選擇更多的關注終結性評價,忽視過程性評價,表現為集中某一時間段填寫或有選擇地填寫最終結果,無法做到“有憑有據”“實時更新”。值得注意的是,近89%的教師認為開展“薔薇”三級評價增加了工作量,這也進一步加劇了綜合素質評價校本化實施中過程性記錄的難度。究其原因,一方面由班主任牽頭、任課教師一同完成每班40余人的全過程評價,學生數量眾多,紙質記錄確實會出現一定的困難和壓力;另一方面,一線教師既要忙于繁重的教學工作又要花費精力來對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素質的變化進行觀察和記錄,進行質性評價使教師無暇他顧、分身乏術。
基于上述問題及成因分析,不難發現,要實現有效的“薔薇獎章”三級評價,必須充分考慮評價項目、板塊內容、指標設計、評價主體、實施方法等多方面影響因素,采取一致性、多元性、全面性原則,更新評價指標體系,彰顯學生評價主體,提高教師評價素養,構建形成“薔薇”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最終提升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校本化實施效果。

基于一致性原則,更新綜合素質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指標體系是校本化實施的前提和核心。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指標體系要保持“點、線、面”上的一致性。“點”:要與《上海市學生成長記錄冊》保持一致,兩者評價指標設計不能割裂,這樣可以有效減輕綜合素質評價的難度,提升評價實施的可操作性;“線”:要與初高中綜合素質評價指標體系有效銜接,使學生在不同學段的全面發展呈現內在的一致性,體現出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一脈相承;“面”:以核心素養為導向,與德、智、體、美、勞“五育”發展保持高度一致,推動學校、教師、家長關注到學生真實評價需求,助力核心素養的培育。
基于一致性原則,結合學校“薔薇”課程特色,架構了校本化的“薔薇”綜合素質評價指標體系,初步擬定了評價項目、板塊、內容、標準、方法、主體等關鍵要素,形成了“自我與社會、語言與表達、藝術與審美、運動與健康、邏輯與思維、勞動與技術、自然與探索”七個板塊的指標體系,涵蓋“五育”發展全過程,并運用于《新成路小學薔薇花兒成長手冊》(詳見表1)。在此基礎上,學校進一步明確評價方式。日常性評價:教師記錄學生關鍵事件,學生可以得到薔薇花瓣,滿十個花瓣,領取一朵薔薇花,貼于《新成路小學薔薇花兒成長手冊》;階段性評價:合格得1朵薔薇花,良好得2朵薔薇花,優秀得3朵薔薇花;總結性評價:以累積花兒的朵數兌換相關獎勵,并評定學生薔薇小主人、小使者等稱號。更新的“薔薇”綜合素質評價指標體系,打通了偏過程性的《新成路小學薔薇花兒成長手冊》與偏終結性的《上海市學生成長記錄冊》之間的聯系。
基于多元性原則,凸顯綜合素質評價學生主體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方式多樣化是校本化實施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保障。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應廣泛聽取、采納與學生相關的多方面意見,可以是教師評價、家長評價、學生自評、同學互評、社會評價等,也可分成個體評價、小組評價、班級評價三個層級。在評價過程中充分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和家長要扮演好引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充分認識自己,促使學生完成自我評價。首先,組織學生了解學校綜合素質評價的要求和標準,強調標準的知識技能、核心素養與發展預期。其次,讓學生的評價和展示內容占有更大的比例,賦予學生更多地參與、表達機會,增強主體意識。
“薔薇”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旨在鼓勵學生不斷努力、長期堅持,因為只有薔薇花積累到一定數量才能獲得相應評價,參與獎品兌換,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言而喻。值得一提的是,學生獲得薔薇花過程中的評價,教師可以參與,家長也能參與,學生更是評價的主體,多元評價能使學校、教師、家長對學生有更客觀、更全面的認知。在此基礎上,“薔薇”綜合素質評價的主體比重應運而生,其中自我評價占比15%,同伴評價占比10%,家長評價占比 10%,教師評價占比65%。學生將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記錄在《新成路小學薔薇花兒成長手冊》上,更加直觀、真實,在評價過程中還伴隨著思考:自己完成了哪些任務?達到了哪些評價標準?哪些方面仍需繼續努力?通過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自我評估,幫助學生在綜合素質評價中學會反思、不斷成長。
基于全面性原則,提高綜合素質評價教師素養教師作為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校本化實施的直接參與者、實施者,在評價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需要教師做到“兩個全面”。一是全面記錄過程性評價:教師要具有過程性評價意識,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各方面表現,及時做出評價,并適時指導、組織學生客觀、真實、有效地做好記錄和資料收集工作;二是全面貫穿教育教學:教師要明確評價內容與教育教學、教育管理等有機結合是校本化實施的實施路徑,這樣可以確保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也可以切實減輕教師的評價負擔。
“薔薇”綜合素質評價體系要求教師將學生評價與學科教學緊密結合,準確理解綜合素質內涵,認可評價的指導思想,有意識地關注學生發展,實施過程性評價。具體表現為教師轉變了觀念,結合《新成路小學薔薇花兒成長手冊》,實施多樣化的過程性評價,明確將綜合素質評價與具體的課程、活動、學習過程、學業結果、特長發展、實踐經歷等直接關聯,并為不易采集的評價內容設計適當的表現性任務。同時,學校基于“薔薇”綜合素質評價體系,開設了“超輕土”“花言木語”“音畫創客”“篆刻”“書法”“魔方”“輪滑”等40余門“薔薇”課程,充分發揮了教師的專業特長,滿足學生成長的個性需求,并且嘗試課程評價管理平臺的建設,用教師的課程實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校本化實施以“薔薇”三級評價為基礎,通過精心設計的指標體系,突出了學生評價的主體地位,提高了教師評價的專業素養,最終構建了完善的“薔薇”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在校本化實施過程中,應注重保持一致性、多元性和全面性的原則,將綜合素質評價與教育教學全過程深度融合,以實現“以評價促進教育、以評價促進學習”的真正目標。這種評價體系不僅能夠客觀地評估學生的綜合素質,還能夠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供有力的支持。